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维图论聚类法在农业区划中的应用——以山东省十七地市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谷晓岩 李凤英 张燕 《安徽农学通报》 2009年第3期62-64,59,共4页
聚类分析是数理统计中研究"物以类聚"的一种方法,它将一批样品或变量按照它们在性质上的亲疏程度进行分类。农业区划的评价从结果上看其实也是一种分类过程。农业区划不但要考虑评价单元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且要保持空... 聚类分析是数理统计中研究"物以类聚"的一种方法,它将一批样品或变量按照它们在性质上的亲疏程度进行分类。农业区划的评价从结果上看其实也是一种分类过程。农业区划不但要考虑评价单元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且要保持空间上的连通性和行政区界的完整性。本文利用两维图论聚类法对农业区划进行分析,确定最佳的区位优势、分类及组合,以便于农业的集约化和耕作的合理化,较好的配置农业的产业结构,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合理的农业地域分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维图论聚类法 农业区划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两维图论聚类法的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路昌 雷国平 +3 位作者 周浩 张傲 张康康 杨雪昕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55-164,共10页
土地利用分区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和关键内容,对于确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方向、制定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调整策略,实现区域土地差异化管理与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建表征粮食主产区土地利用"本底-现状-潜力&qu... 土地利用分区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和关键内容,对于确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方向、制定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调整策略,实现区域土地差异化管理与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建表征粮食主产区土地利用"本底-现状-潜力"三维状态的指标体系,运用两维图论聚类法对东北地区184个县级行政单元进行土地利用分区研究,并提出差异化的土地利用调控措施。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本底-现状-潜力"三维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清晰地反映土地利用的自然本底条件、开发现状和未来发展潜力特征;两维图论聚类法和GIS定性分析法相结合得到的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分区结果具有较好的空间连续性和区划完整性;将东北地区划分为城市综合发展区(3个)、土地利用区(2个农牧、1个农林和1个农林牧)和林农生态区(5个),针对不同类型区采取不同的土地利用指标调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分区 县域 东北地区 粮食主产区 两维图论聚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小区的两维图论聚类 被引量:6
3
作者 冯树民 马栋才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57-62,共6页
为使得交通小区合并生成交通中区的过程更加合理,同时考虑交通小区之间的相似性和位置关系,将两维图论聚类法应用于交通小区的合并.给定交通小区相邻满足的条件,并用邻接矩阵表示交通小区之间的位置关系,构造无向加权图并求解最小支撑树... 为使得交通小区合并生成交通中区的过程更加合理,同时考虑交通小区之间的相似性和位置关系,将两维图论聚类法应用于交通小区的合并.给定交通小区相邻满足的条件,并用邻接矩阵表示交通小区之间的位置关系,构造无向加权图并求解最小支撑树,根据最小支撑树选取阈值进行交通小区合并,最后用F检验法确定理论上的最优合并结果作为小区合并结果选取的参考.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聚类数随阈值的增大而减少,而且合并过程中只有相似且相邻的交通小区被合并,并采用F检验法确定了唯一的最优合并参考方案,划分结果合理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交通小区合并 两维图论聚类法 交通小区 位置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两维图论的县域尺度耕地后备资源利用分区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周浩 雷国平 +1 位作者 杨雪昕 张康康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6-124,共9页
耕地后备资源需在区域不同的资源条件与利用方向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差异化保护与开发管理,以发挥资金投入的最佳效益,实现开发区域的协调发展。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区,综合考虑耕地后备资源集聚条件、资源投入意愿和资源开发潜力,运用空... 耕地后备资源需在区域不同的资源条件与利用方向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差异化保护与开发管理,以发挥资金投入的最佳效益,实现开发区域的协调发展。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区,综合考虑耕地后备资源集聚条件、资源投入意愿和资源开发潜力,运用空间分析和两维图论算法进行县域尺度下耕地后备资源利用分区,确定不同的调控方向。分区结果表明:两维图论聚类法较好实现了耕地后备资源利用分区之间的独立性及分区内部一致性;将黑龙江省分为潜力开发、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开发利用管控和适度开发6个耕地后备资源利用类型区,针对不同利用类型实施差别化的保护与开发管理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后备资源 分区 两维图论聚类法 县域尺度 黑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林地利用隐性形态四维测度及分区研究
5
作者 程晓瑜 吕洁华 +2 位作者 徐振威 刘艳迪 王明晖 《西部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9-87,共9页
在土地资源管理向综合化转型的背景下,为深入理解林地资源利用的内在属性及其与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互动关系,填补林地利用隐性形态系统性研究的不足,本研究以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2000—2020年的林地利用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经济、社会... 在土地资源管理向综合化转型的背景下,为深入理解林地资源利用的内在属性及其与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互动关系,填补林地利用隐性形态系统性研究的不足,本研究以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2000—2020年的林地利用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经济、社会三重框架,构建包含规模潜力形态、经济投入产出形态、社会支持与服务形态、生态价值实现形态的林地利用隐性形态四维测度体系,结合熵值法与两维图论聚类法,揭示2000—2020年中国林地利用隐性形态的时空分异规律及分区特征。结果显示:(1)全国林地利用综合隐性形态值总体偏低,空间格局趋于稳定,中值区占比持续扩大,低值区逐步缩减;(2)基于空间异质性与属性相似性,可将我国林地划分为东部资源优势区、西部资源脆弱区、中部资源欠协调区等5类区域,其中东部区以经济投入—社会支持的高效协同引领发展,而中部区因多维资源协同不足长期滞后;(3)各维度形态的互动机制呈现显著区域异质性,经济投入对规模潜力的驱动作用在东部区表现为边际效益递减,而西部区生态本底脆弱性制约经济—生态协同效率。本研究通过理论框架创新与多源数据融合,为我国林业资源管理提供了兼顾空间适配性与机制解释性的决策依据,可以助力实现中国“量—质—效”一体化的林地可持续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 土地利用 隐性形态 两维图论聚类法 分区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