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系杂交粳稻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
1
作者 董维 沈锡琼 +4 位作者 谷安宇 涂建 奎丽梅 蒋啟勇 李小林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6-31,36,共7页
两系法杂交稻在挖掘水稻杂种优势、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方面意义重大,但至2025年5月,两系杂交粳稻国审品种仅10个,只占同期国审水稻品种数的0.23%。本文基于两系杂交粳稻的发展现状,总结了粳型两用核不育系选育的进展、粳型两用核不育系光... 两系法杂交稻在挖掘水稻杂种优势、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方面意义重大,但至2025年5月,两系杂交粳稻国审品种仅10个,只占同期国审水稻品种数的0.23%。本文基于两系杂交粳稻的发展现状,总结了粳型两用核不育系选育的进展、粳型两用核不育系光温敏雄性不育遗传位点及机制,深入剖析了其发展远落后于两系杂交籼稻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未来发展对策,旨在为推动两系杂交粳稻的选育与应用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系杂交粳稻 光温敏核不育 研究进展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亲本籼粳成分与两系杂交粳稻杂种优势的关系及遗传基础 被引量:8
2
作者 于亚辉 刘郁 +5 位作者 李振宇 陈广红 徐正进 唐亮 毛艇 徐海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48-657,共10页
以籼粳重组自交系(秋光×七山占,RIL)和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GB028S)及其杂交F_1为材料,利用程氏指数法和分子标记法分析亲本的籼粳成分与杂种优势的关系及遗传基础。结果表明,采用程氏指数法和分子标记法在群体籼粳分类的结果... 以籼粳重组自交系(秋光×七山占,RIL)和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GB028S)及其杂交F_1为材料,利用程氏指数法和分子标记法分析亲本的籼粳成分与杂种优势的关系及遗传基础。结果表明,采用程氏指数法和分子标记法在群体籼粳分类的结果上比较一致;RIL偏粳系数与F_1产量及其杂种优势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F_1产量在偏粳系数0.55~0.70区间内出现高峰值,杂种优势在偏粳系数0.50~0.65区间内出现高峰值,即RIL偏粳系数为0.55~0.65时F_1有形成较高产量及杂种优势的潜力。Chr.8、Chr.11和Chr.12的籼粳成分与F_1产量及杂种优势关系密切,双亲的遗传距离与F_1产量和相关性状及杂种优势没有明显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自交 两系杂交粳稻 杂种优势 籼粳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A对两系杂交粳稻籽粒灌浆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3
作者 姚素梅 王维金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95-499,共5页
以两系杂交粳稻鄂粳杂 1号为材料 ,研究了在始穗期喷施不同浓度 (10、30和 5 0mg/L )的 5 -氨基酮戊酸 (5 -Aminolevulinicacid ,ALA)对两系杂交粳稻籽粒灌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 ,10~ 5 0mg/LALA处理使产量、结实率、... 以两系杂交粳稻鄂粳杂 1号为材料 ,研究了在始穗期喷施不同浓度 (10、30和 5 0mg/L )的 5 -氨基酮戊酸 (5 -Aminolevulinicacid ,ALA)对两系杂交粳稻籽粒灌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 ,10~ 5 0mg/LALA处理使产量、结实率、千粒重分别增加了 6 .97%~ 12 .0 2 %、7.33%~ 12 .18%、0 .2 8%~1.4 6 % ,其中以 30mg/LALA处理增产效果最大 ,与对照差异极显著。ALA处理缓解了两系杂交粳稻的异步灌浆现象 ,减弱了强势粒对弱势粒籽粒灌浆充实的抑制 ,促进弱势粒提早启动灌浆 ,并提高其灌浆速率 ,说明ALA处理提高两系杂交粳稻的产量和结实率 ,主要是通过提高弱势粒的灌浆充实率和粒重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A 两系杂交粳稻 籽粒灌浆 产量 强势粒 弱势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两系杂交粳稻淀粉RVA谱特征与食味品质的关系 被引量:24
4
作者 郑英杰 于亚辉 +3 位作者 李振宇 陈广红 夏明 阙补超 《中国稻米》 2018年第3期49-54,共6页
以36份北方两系杂交粳稻组合和4个常规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稻米的RVA谱特征值、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和米饭食味品质,并对RVA谱各特征值之间及其与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和米饭食味品质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多个... 以36份北方两系杂交粳稻组合和4个常规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稻米的RVA谱特征值、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和米饭食味品质,并对RVA谱各特征值之间及其与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和米饭食味品质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多个RVA谱各特征值之间相关性显著;直链淀粉含量与消减值、回复值、糊化温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崩解值和峰值黏度呈显著和极显著负相关;蛋白质含量与最低黏度和峰值时间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与其余RVA谱特征值间均无显著相关性;米饭食味值与峰值黏度、崩解值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消减值、回复值、糊化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RVA谱特征值能充分反映稻米食味品质的优劣,可以作为优质两系杂交粳稻选育的主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系杂交粳稻 RVA谱特征值 食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系杂交粳稻‘云光109’选育与繁殖制种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杨久 刘晓利 +5 位作者 奎丽梅 涂建 辜琼瑶 汪云辉 阳艾章 李社萍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54-858,共5页
‘云光109’是利用光敏核不育系(PGMS)‘N95076S’与恢复系云粳恢7号组配而成。具有高产(9.0~13.97 t/hm2)、感稻瘟病(9级),抗白叶枯病(3级)。米饭食口性好、米质优、经检测属优质软米杂交粳稻。2011年同时通过云南省和贵州省农作物新... ‘云光109’是利用光敏核不育系(PGMS)‘N95076S’与恢复系云粳恢7号组配而成。具有高产(9.0~13.97 t/hm2)、感稻瘟病(9级),抗白叶枯病(3级)。米饭食口性好、米质优、经检测属优质软米杂交粳稻。2011年同时通过云南省和贵州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编号分别为滇审稻2011008号和黔审稻2011011号;2012年通过农业部超级稻认证。通过2008年至2012年‘云光109’大面积制种实践表明,‘N95076S’在湖北省仙桃市最佳抽穗扬花期安排在8月16日至8月24日。此时阳光充足、温度高使其容易通过育性转换敏感期,且不育性稳定,确保了杂交种子的纯度,以此确定最佳播种期为6月4日。在仙桃‘N95076S’不育系在9月22日左右转换为可育,因此,对‘云光109’进行繁种需在7月14日播种,9月16日实现抽穗。同时,‘云光109’经过一季制种后,可以通过再生繁殖,实现一季播种制种、繁殖双季,从而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系杂交粳稻 '云光109’ 光敏核不育繁殖 制种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系杂交粳稻主要性状亲子关系与组合选配 被引量:4
6
作者 方国成 熊佑能 +4 位作者 曾庆四 李珍连 武晓智 李培德 卢兴桂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6-199,313,共5页
以5个粳型光敏感核不育系与5个粳型恢复系配制成25个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测定其杂种F1主要性状杂种优势,估算父、母本及其互作对杂种各性状变量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两系杂交粳稻单株产量具有明显杂种优势,平均中亲优势率32.21±14.4... 以5个粳型光敏感核不育系与5个粳型恢复系配制成25个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测定其杂种F1主要性状杂种优势,估算父、母本及其互作对杂种各性状变量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两系杂交粳稻单株产量具有明显杂种优势,平均中亲优势率32.21±14.48%,平均超亲优势率10.80±13.73%,通过亲本筛选可以培育出比常规粳稻增产20%以上的强优组合;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是影响粳杂稻米品质的主要因子,母本对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起主导作用,培育优质不育系是改善粳杂稻米品质的关键;当双亲中有一亲本为优质品种时,其杂种稻米品质明显提高,而当双亲均为劣质亲本时,其杂种稻米品质进一步恶化,在配组时确保亲本之一为优质品种能有效改善杂种稻米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系杂交粳稻 杂种优势 贡献率 组合选配 亲子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配合力两系杂交粳稻恢复系BR-4的选育与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钏兴宽 李国生 +4 位作者 康洪灿 王锦艳 尹正钦 孙文涛 陈国松 《种子》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5-106,共2页
选育高配合力亲本是育成强优势组合的基础。介绍高配合力恢复系BR-4的选育过程和主要性状表现以及繁殖技术要点。简要介绍配组组合保粳杂2号应用表现情况和制种技术要点。
关键词 两系杂交粳稻 育种 恢复 BR-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两系杂交粳稻制种纯度的主要原因及其控制对策 被引量:1
8
作者 郑英杰 孙滨 +3 位作者 张伟 夏明 阙补超 于亚辉 《北方水稻》 CAS 2013年第1期69-73,共5页
两系杂交粳稻制种中,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起点温度偏高、自交结实、制种基地选择和季节安排不妥以及栽培管理措施不当是影响制种纯度的主要原因。因此,选育育性转换起点温度低的光温敏核不育系,通过技术手段强化除杂,根据不育系育性... 两系杂交粳稻制种中,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起点温度偏高、自交结实、制种基地选择和季节安排不妥以及栽培管理措施不当是影响制种纯度的主要原因。因此,选育育性转换起点温度低的光温敏核不育系,通过技术手段强化除杂,根据不育系育性转换温光特性选择合适的制种基地并合理安排制种季节,改进栽培管理措施和严格制种的田间纯度检测,是控制两系杂交粳稻制种纯度的重要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系杂交粳稻 制种 粳型光温敏核不育 制种纯度 控制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系杂交粳稻鄂粳杂3号的选育与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方国成 曾庆四 卢兴桂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7-28,共2页
鄂粳杂3号系以粳型光敏感核不育系N5088S为母本,粳型恢复系闵恢128为父本组配而成的两系杂交粳稻新组合,2004年3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穗大粒多,穗型半直立,适合于湖北省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晚稻种植。介绍... 鄂粳杂3号系以粳型光敏感核不育系N5088S为母本,粳型恢复系闵恢128为父本组配而成的两系杂交粳稻新组合,2004年3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穗大粒多,穗型半直立,适合于湖北省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晚稻种植。介绍了鄂粳杂3号的选育经过、产量表现及主要特征特性。提出了稀播壮秧、适时早插,重施底肥、酌施穗肥,科学管水、适度轻晒等关键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系杂交粳稻 鄂粳杂3号 选育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系杂交粳稻两优2887母本直播高产制种技术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培德 方国成 徐华山 《现代农业科技》 2012年第24期50-51,共2页
两优2887(NC228S/R187)是湖北省农业科学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育成的两系杂交粳稻组合。根据两优2887多年多点制种实践,并结合双亲的主要特征特性,总结了该组合母本直播高产制种技术。
关键词 两系杂交粳稻 优2887 直播 制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系杂交粳稻新组合两优2887选育及栽培技术 被引量:1
11
作者 康洪灿 李培德 +4 位作者 钏兴宽 徐华山 孙文涛 李国生 方国成 《中国种业》 2012年第3期53-55,共3页
保山市位于云南西部边陲,地处24°7′34″~25°52′33″N,98°5′45″~100°1′33″E,海拔在535~3780.9m,高差悬殊3245.9m,年平均气温14.8~21.3℃,年活动积温4663~7800℃,无霜期238~335d,全年日照时... 保山市位于云南西部边陲,地处24°7′34″~25°52′33″N,98°5′45″~100°1′33″E,海拔在535~3780.9m,高差悬殊3245.9m,年平均气温14.8~21.3℃,年活动积温4663~7800℃,无霜期238~335d,全年日照时数2076.6~2354h,年均降雨量746.6~2095.2ram。由于自然生态和气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保山市水稻生产期间气温低、日照少、雨量大,导致水稻低温冷害频繁、稻瘟病发病严重、品种使用范围狭窄、品种退化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系杂交粳稻 新组合 年平均气温 技术 栽培 选育 日照时数 品种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稻区两系杂交粳稻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被引量:3
12
作者 娄伟 《辽宁农业科学》 2019年第3期60-65,共6页
两系法杂交稻在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占据重要位置。根据两系杂粳稻的研究现状和生产实际,分析在北方稻区发展两系杂交粳稻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未来发展对策,以期为促进两系杂交粳稻的选育和应用推广提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 两系杂交粳稻 北方稻区 问题 发展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系杂交粳稻种子安全生产关键技术 被引量:1
13
作者 丁同华 吴和生 +1 位作者 王沪平 黄慧明 《上海农业科技》 2008年第6期42-43,共2页
两系杂交粳稻与三系杂交稻相比,具有不受恢保关系限制、花时同步性好、制种产量高、杂交优势更强的优点,但由于粳稻性喜凉爽、感光性较强,始穗期较迟,因此,在利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制种时,如在不育系育性敏感期,遭遇连续3d日均温23... 两系杂交粳稻与三系杂交稻相比,具有不受恢保关系限制、花时同步性好、制种产量高、杂交优势更强的优点,但由于粳稻性喜凉爽、感光性较强,始穗期较迟,因此,在利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制种时,如在不育系育性敏感期,遭遇连续3d日均温23.5℃以下的低温天气,就会造成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导致自交结实增加,种子纯度下降,杂交制种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系杂交粳稻 种子纯度 安全生产 光温敏核不育 技术 杂交制种 杂交 育性敏感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系杂交粳稻新组合粳两优7619的选育与应用
14
作者 游艾青 胡刚 +6 位作者 刘凯 杨国才 陈志军 李天佑 李三和 周雷 尚维琼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5269-5271,共3页
粳两优7619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用粳型光敏核不育系N95076S与恢复系R19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粳稻新组合。该组合产量高,抗病性较强,熟期适宜,2011年11月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审定编号为滇特(保山)审稻2011030,适宜在云南省保... 粳两优7619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用粳型光敏核不育系N95076S与恢复系R19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粳稻新组合。该组合产量高,抗病性较强,熟期适宜,2011年11月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审定编号为滇特(保山)审稻2011030,适宜在云南省保山市海拔1 450~1 750 m区域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系杂交粳稻 优7619 选育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系杂交粳稻制种技术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华山 李培德 《现代农业科技》 2012年第24期54-54,56,共2页
两系杂交粳稻制种技术在两系杂交粳稻的推广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介绍了通过合理密植、预测和调节花期、喷施九二○提高异交结实率、去杂保纯等提高制种产量和质量的措施,以为两系杂交粳稻制种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两系杂交粳稻 制种 技术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系杂交粳稻N5088S/1514的应用效果
16
作者 王长义 戚华雄 《湖北农业科学》 1995年第3期9-11,共3页
两系杂交粳稻N5088S/1514已在湖北作双季晚稻试种、推广。3年(1992~1994年)累计试种面积达6666.67hm2。具有熟期适宜、产量高、抗性好、米质优、适应性广、易脱粒等特点。一般单产6750~7500... 两系杂交粳稻N5088S/1514已在湖北作双季晚稻试种、推广。3年(1992~1994年)累计试种面积达6666.67hm2。具有熟期适宜、产量高、抗性好、米质优、适应性广、易脱粒等特点。一般单产6750~7500kg/hm2,.比常规对照品种增产10%以上,比籼杂产量略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两系杂交粳稻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系杂交粳稻新组合锦两优852的选育
17
作者 陈忆昆 刘晓利 +7 位作者 奎丽梅 杨久 黄平 辜琼瑶 李华慧 张云 卢义宣 涂建 《中国种业》 2021年第9期86-89,共4页
锦两优852是云南金瑞种业有限公司用自育两系核不育系锦瑞8S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优质强恢复系云恢503配组选育而成的高原两系杂交粳稻新组合,该品种具有农艺性状稳定、丰产稳产、适应性广、抗病性较强、熟相转色好... 锦两优852是云南金瑞种业有限公司用自育两系核不育系锦瑞8S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优质强恢复系云恢503配组选育而成的高原两系杂交粳稻新组合,该品种具有农艺性状稳定、丰产稳产、适应性广、抗病性较强、熟相转色好等特点。2019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于云南海拔1450~1950m范围种植。对其选育经过、品种主要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相关配套技术进行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系杂交粳稻 优852 选育 生产配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系杂交粳稻产量性状优势形成分析
18
作者 王绍林 夏明 +1 位作者 郑英杰 阙补超 《垦殖与稻作》 2006年第3期13-15,共3页
采用程氏指数对两系杂交组合亲本及其杂种F1进行分类,对杂种F1产量性状与亲本及杂种F1程氏指数,杂种F1产量性状与父本产量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偏粳×粳、偏粳×偏粳的组合杂种F1为偏粳类型。杂种F1每穗总粒数表现与双... 采用程氏指数对两系杂交组合亲本及其杂种F1进行分类,对杂种F1产量性状与亲本及杂种F1程氏指数,杂种F1产量性状与父本产量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偏粳×粳、偏粳×偏粳的组合杂种F1为偏粳类型。杂种F1每穗总粒数表现与双亲程氏指数差呈显著正相关,同时也受到父本性状值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系杂交粳稻 程氏指数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光9号——两系杂交粳稻
19
作者 李华慧 《农村实用技术》 2002年第7期28-28,共1页
关键词 云光9号品种 特征特性 栽培要点 两系杂交粳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两系杂交粳稻品质相关性状的分析
20
作者 阙补超 隋明 史国宏 《北方水稻》 CAS 2014年第4期15-18,共4页
杂交粳稻尤其是两系杂交粳稻的发展缓慢,两系杂交粳稻品质性状较差严重的影响其发展。为此本研究以辽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最新育成的两系杂交粳稻为试验试材,主栽常规稻品种为对照,对北方两系杂交粳稻外观品质,蒸煮品质,食味营养品质等... 杂交粳稻尤其是两系杂交粳稻的发展缓慢,两系杂交粳稻品质性状较差严重的影响其发展。为此本研究以辽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最新育成的两系杂交粳稻为试验试材,主栽常规稻品种为对照,对北方两系杂交粳稻外观品质,蒸煮品质,食味营养品质等相关稻米品质指标进行了测定。相关结果如下:与常规粳稻相比,两系杂交粳稻存在显著的产量优势,但外观品质、蒸煮品质和食味得分略有不足。研究结果所得提高稻米光泽,适当减少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将有助于提高两系杂交粳稻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两系杂交粳稻 品质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