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氮肥和密度对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7
1
作者 郑克武 邹江石 +3 位作者 吕川根 王才林 宗寿余 赵凌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2001年第1期19-23,共5页
以两优培九为试验材料 ,分析了不同氮肥用量 (纯N 0kg/hm2 、112 5kg/hm2 、2 2 5 0kg/hm2 、337 5kg/hm2 )和栽插密度 (每公顷 2 2 5× 10 4 穴、2 7 0× 10 4 穴、31 5× 10 4 穴 )对其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栽插密... 以两优培九为试验材料 ,分析了不同氮肥用量 (纯N 0kg/hm2 、112 5kg/hm2 、2 2 5 0kg/hm2 、337 5kg/hm2 )和栽插密度 (每公顷 2 2 5× 10 4 穴、2 7 0× 10 4 穴、31 5× 10 4 穴 )对其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栽插密度对两优培九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 ,对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影响较大 ,且在每公顷 2 2 5× 10 4 ~ 31 5× 10 4 穴的密度范围内 ,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 ;氮肥用量对每穗粒数影响较小 ,对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大 ,纯N水平为337 5kg/hm2 时 ,增穗作用不仅不显著 ,反而极显著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试验结果表明 :在中等肥力土壤中 ,施纯N 2 2 5 0kg/hm2 ,栽插密度每公顷在 2 7 0× 10 4 穴以内 ,高等肥力田每公顷掌握在 2 2 5× 10 4 穴左右 ,有利于协调该组合的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关系 ,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密度 两系亚种间杂交稻 产量 产量结构 优培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形成的生理特性 被引量:16
2
作者 庄宝华 张书标 +1 位作者 章清杞 杨仁崔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7-141,共5页
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以汕优63为对照,研究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形成的生理特性.结果表明:(1)两优培九群体物质积累能力明显较强,尤其是抽穗至成熟期的群体干物质增量比汕优63高30.27%;群体叶面积指数大、叶质厚、功能期长、消光... 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以汕优63为对照,研究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形成的生理特性.结果表明:(1)两优培九群体物质积累能力明显较强,尤其是抽穗至成熟期的群体干物质增量比汕优63高30.27%;群体叶面积指数大、叶质厚、功能期长、消光系数低、净同化率高是其物质高积累的综合生理基础.(2)两优培九源库比不低,单位库容可利用的同化物也不少,但群体干物质向经济器官的分配率较低,结实率、产量库充实率和收获指数明显下降,影响增产效果;其主要内在原因可能是,颖花或籽粒生理活性低,接纳灌浆物质的能力不强,致使大量同化物滞留于茎鞘和叶中,不能有效地向经济产量转化,这在育种和栽培中应加以重视.(3)两优培九结实期对源的削弱反应更强烈,这是亚种间杂交稻环境敏感性的一种生理表现,在大面积推广应用中,要加强技术指导以确保安全和稳定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系亚种间杂交稻 优培九品种 产量形成 生理特性 干物质积累 源库关 物质运转 籽粒充实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系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度的配合力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光辉 官春云 陈立云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63-166,共4页
选用 4个光温敏核不育系和 8个广亲和品种 ,采用 p× q不完全双列杂交法进行配合力研究 .结果表明 ,32个两系籼粳亚种间杂种 F1 的籽粒充实度间差异显著 ;其父、母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都达到了显著差异 ;亚种... 选用 4个光温敏核不育系和 8个广亲和品种 ,采用 p× q不完全双列杂交法进行配合力研究 .结果表明 ,32个两系籼粳亚种间杂种 F1 的籽粒充实度间差异显著 ;其父、母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都达到了显著差异 ;亚种间杂种 F1 籽粒充实度的表现中 ,父、母本的一般配合力作用大于组合的特殊配合力作用 ,一般配合力方差占总基因型方差的 78.2 0 % ,特殊配合力方差占 2 1 .80 % .在双亲的一般配合力作用中 ,父本即粳型广亲和品种的作用 (基因型方差为 4.86 )大于母本即籼型光温敏核不育两用系的作用 (基因型方差为 2 .34 ) .两系亚种间杂交稻的籽粒充实度的遗传主要是受基因作用的影响 ,其广义遗传率为 82 .1 0 % ,狭义遗传力为 76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籽粒充实度 配合力 两系亚种间杂交稻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制种旱育高产技术
4
作者 曾令群 朱志成 赵理 《上海农业科技》 2004年第3期36-37,共2页
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系江苏省农科院以"培矮64S"作母本,"9311"作父本配制育成的集高产、优质、高抗性于一体的中籼组合.目前随大田水稻生产肥床旱育技术推广和普及,"两优培九"制种父本... 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系江苏省农科院以"培矮64S"作母本,"9311"作父本配制育成的集高产、优质、高抗性于一体的中籼组合.目前随大田水稻生产肥床旱育技术推广和普及,"两优培九"制种父本两段育秧和母本泥踏头育秧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种子生产发展需要.为此,我们在2001年实行父母本采用旱育技术育苗,经两年试验示范已形成完整的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系亚种间杂交稻 优培九品种 制种技术 旱育秧 高产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系亚种间杂交粳稻信杂粳1号的选育及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祁玉良 张淮 +5 位作者 张明年 石守设 高桐梅 鲁伟林 严德远 何世界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4-6,共3页
基于对两用核不育系培矮 6 4S广谱广亲和性的认识 ,筛选综合性状优良的典型常规粳稻豫粳 3号为父本 ,测交选配出亚种间杂交粳稻组合信杂粳 1号。该组合克服了籼粳杂交常出现的一系列负效应 ,表现出高产、稳产、优质、多抗的特点 ,适于... 基于对两用核不育系培矮 6 4S广谱广亲和性的认识 ,筛选综合性状优良的典型常规粳稻豫粳 3号为父本 ,测交选配出亚种间杂交粳稻组合信杂粳 1号。该组合克服了籼粳杂交常出现的一系列负效应 ,表现出高产、稳产、优质、多抗的特点 ,适于在河南黄河以南中上等肥力稻田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系亚种间杂交稻 杂交粳稻 信杂粳1号品种 选育 应用 产量表现 特征特性 制种技术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优培九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6
作者 吕川根 《中国农村科技》 2001年第2期14-14,共1页
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育成,表现高产(亩产可达650~700千克)、优质、耐肥抗倒、抗白叶枯病与稻瘟病和适应性广的优点。可在长江流域和黄淮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也可在华南地区作双季早、晚稻以及浙南、赣州以南... 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育成,表现高产(亩产可达650~700千克)、优质、耐肥抗倒、抗白叶枯病与稻瘟病和适应性广的优点。可在长江流域和黄淮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也可在华南地区作双季早、晚稻以及浙南、赣州以南地区作双季连作晚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培九 高产栽培技术 稻种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连作晚稻 两系亚种间杂交稻 亩产 地区 浙南 赣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优培九”再生稻示范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7
作者 陈开缄 《福建农业科技》 2006年第2期10-11,共2页
关键词 高产栽培技术 示范表现 优培九 再生稻 两系亚种间杂交稻 江苏省农科院 高产高效栽培 氮肥施用技术 试验示范 高产稳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