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股权激励、代理成本与企业绩效——基于双重委托代理问题的分析框架 被引量:113
1
作者 陈文强 贾生华 《当代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6-113,128,共8页
针对双重委托代理问题,本文构建了"股权激励-代理成本-企业绩效"的中介效应模型,将三者纳入了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并运用2006-201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股权激励对企业绩效、代理成本的影响,以及代理成本在... 针对双重委托代理问题,本文构建了"股权激励-代理成本-企业绩效"的中介效应模型,将三者纳入了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并运用2006-201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股权激励对企业绩效、代理成本的影响,以及代理成本在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关系中所起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股权激励能显著地提升企业绩效并能有效地抑制第一类代理成本,但对第二类代理问题的治理效应并不显著;第一类代理成本在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即股权激励是通过抑制第一类代理成本的作用路径间接地对企业绩效产生促进效应,而第二类代理成本的中介作用并未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权激励 双重委托代理问题 两类代理成本 企业绩效 中介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应商集中度与企业财务困境风险化解 被引量:2
2
作者 章铁生 胡琪玥 《会计之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7-124,共8页
文章以2007—2021年陷入财务困境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年度数据为研究样本,探究供应商集中度对企业财务困境风险化解的影响及内在机理。研究发现,供应商集中度对企业财务困境风险化解有负向影响,即对困境企业而言,相对分散的供应商更有利... 文章以2007—2021年陷入财务困境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年度数据为研究样本,探究供应商集中度对企业财务困境风险化解的影响及内在机理。研究发现,供应商集中度对企业财务困境风险化解有负向影响,即对困境企业而言,相对分散的供应商更有利于财务困境风险化解。进一步研究发现,商业信用和两类代理成本在供应商集中度影响财务困境风险化解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此外,异质性分析表明,当企业外部融资约束较高、内部控制质量较差时,相对分散的供应商对财务困境风险化解带来的积极影响更为显著。研究揭示了供应商对财务困境风险化解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为企业脱困提供了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务困境 风险化解 供应商集中度 商业信用 两类代理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险资股权投资的结构性改革研究——基于险资投资的倒U型效应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方明浩 许荣 赵昶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0-57,共18页
保险资金作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能否发挥促进公司绩效提升的作用在已有研究和监管政策制定上都存在较大争议。本文以2005-2017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发现险资持股比例对上市公司绩效以及估值影响存在显著的倒U型曲线效应,相应机制研... 保险资金作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能否发挥促进公司绩效提升的作用在已有研究和监管政策制定上都存在较大争议。本文以2005-2017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发现险资持股比例对上市公司绩效以及估值影响存在显著的倒U型曲线效应,相应机制研究表明险资持股通过显著影响两类代理成本的渠道发挥治理作用。在适度持股比例以下,险资增持能够降低被投资公司管理费用率和其他应收款占比,并提高资产周转率,从而降低两类代理成本;持股超过一定比例反而造成两类代理成本上升。险资持股比例变化对保险机构调研次数的影响则从公司治理参与角度印证了以上结论。对倒U型曲线效应的深入分析既有助于深化对机构投资者影响公司绩效的多重效应和机制的认识,同时为在金融机构层面落实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险资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险投资 公司绩效 两类代理成本 选择模型 机构投资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投资组合视角下机构投资者治理行为分析:一个权变的观点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垒 沙一凡 曲晶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5-111,共17页
作为独立于管理层与股东之外的第三方力量,机构投资者在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方面一直被国内外学者和政府监管部门寄予厚望。然而,目前公司治理领域有关机构投资者治理角色研究尚存在有效监督、无效监督、战略合谋三种争论。为回答机构投资... 作为独立于管理层与股东之外的第三方力量,机构投资者在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方面一直被国内外学者和政府监管部门寄予厚望。然而,目前公司治理领域有关机构投资者治理角色研究尚存在有效监督、无效监督、战略合谋三种争论。为回答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究竟发挥何种作用的问题,文章以企业两类代理成本为切入点,从投资组合角度重新审视了机构投资者的治理行为,并结合不同内外情境解释了其参与治理行为的权变观点。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和有限注意理论,利用2013—2017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数据。通过定义监督型机构投资者,从投资组合权重与投资组合集中度两个维度,采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机构投资者对公司两类代理成本的影响,并运用工具变量法对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同时结合公司内外不同情境,借助分样本检验辩证分析了机构投资者的治理行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投资组合作为机构投资者分散风险的投资行为模式,在参与治理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双刃剑"效应,监督型机构投资者与投资组合集中度在降低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第二类代理成本的同时,却以提升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第一类代理成本为代价。进一步从外部市场环境与内部高管、控股股东三个方面,发现机构投资者在不同情境下的治理行为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在欠发达地区与存在强权高管的上市公司内,机构投资者加剧第一类代理成本的现象表现得更为明显;而公司内支持型控股股东的存在,则会加强机构投资者对第二类代理成本的抑制作用。上述研究运用权变的观点,实现了从以往关注机构投资者"持股数量"向"投资组合集中度"研究的创新性转变,在丰富机构投资者研究视角的同时,为以权变观点看待机构投资者治理行为的合理性提供依据。研究一方面能够帮助上市公司通过引入监督型机构投资者进行管理创新,提升其治理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也为证监会创新监管模式,运用权变的观点充分认识机构投资者的治理行为,制定分类引导异质机构投资者的相关文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督型机构投资者 投资组合集中度 两类代理成本 治理行为 权变观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