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含气率下多相混输泵内流特性
1
作者 张睿杰 耿琳琳 +2 位作者 高一博 田中杰 张德胜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56-662,共7页
为研究不同含气率下混输泵内部流场,采用欧拉-欧拉多相流模型对三级螺旋轴流式混输泵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高含气率下混输泵内部压力、气液两相分布以及各过流部件熵产值随含气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含气率增大,叶轮增压效果线性降低... 为研究不同含气率下混输泵内部流场,采用欧拉-欧拉多相流模型对三级螺旋轴流式混输泵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高含气率下混输泵内部压力、气液两相分布以及各过流部件熵产值随含气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含气率增大,叶轮增压效果线性降低,但每一级叶轮的相对增压比在不同含气率下几乎维持在同一水平;在混输泵内气体主要分布于叶轮叶片吸力面与导叶叶片吸力面,并由于离心力及气液两相密度差,液体在叶轮内趋向于轮缘处聚集,但液相在导叶中因密度大开始向轮毂移动,气相因密度小上浮至轮缘,气液两相再次由于密度差逐渐混合均匀;通过熵产分析发现,在含气率为0~20%时,流场中的能量损失随着含气率增大而显著增大,在含气率为20%~80%时,熵产值维持较高水平并随含气率增大而增大,流场中的能量损失主要来自叶轮内的二次流动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输泵 欧拉-欧拉多流模型 高含气率 气液两相分布 熵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气介质用机械密封端面两相流动特性 被引量:4
2
作者 张家祥 沈宗沼 +1 位作者 高畅 张金亚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3-40,共8页
气液混输条件下,密封腔内的含气率较高将会使得密封液膜中有气体进入,从而导致密封环出现“失稳”现象。为探讨含气介质对机械密封性能的影响,通过建立端面螺旋槽型液膜模型,基于Mixture多相流模型,对端面液膜中气液两相分布及机械密封... 气液混输条件下,密封腔内的含气率较高将会使得密封液膜中有气体进入,从而导致密封环出现“失稳”现象。为探讨含气介质对机械密封性能的影响,通过建立端面螺旋槽型液膜模型,基于Mixture多相流模型,对端面液膜中气液两相分布及机械密封密封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液膜内气相体积分数随气泡直径的减小而增大;不同入口含气率下密封端面两相分布规律相近,含气率较高的位置出现在槽根半径处;随着含气率、转速、压差的升高,槽根处的压力随之升高,从而影响密封性能;在相同含气率、转速及压差下,随膜厚的增加,泄漏量增大,开启力减小,且较小的膜厚对工况参数的改变更为敏感,槽深与膜厚的相关性较强,优化机械密封结构时需综合考虑两者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混输 机械密封 气液两相分布 密封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Mg合金的结构分析和Zn-Mg扩散体系的物相分布 被引量:2
3
作者 高帅 吴永全 +2 位作者 沈通 张宁 赖莉珊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037-2043,共7页
分子动力学(MD)模拟常采用径向分布函数(RDF)、Honeycutt-Anderson(HA)键型指数法、原子团类型指数法(CTIM)表征物相的微观结构.本文依据CTIM理论,对CTIM进一步发展,使CTIM不仅能够表征bcc\fcc\hcp\非晶体,也能表征其它晶系的晶体结构.... 分子动力学(MD)模拟常采用径向分布函数(RDF)、Honeycutt-Anderson(HA)键型指数法、原子团类型指数法(CTIM)表征物相的微观结构.本文依据CTIM理论,对CTIM进一步发展,使CTIM不仅能够表征bcc\fcc\hcp\非晶体,也能表征其它晶系的晶体结构.本文采用CTIM完成Zn-Mg合金标准晶体的结构表征和Zn-Mg扩散体系物相分布的分析.结果表明:合金组元的CTIM指数不仅反映了Mg21Zn25、MgZn2、Mg2Zn11晶体结构的差异,也说明了Mg4Zn7、MgZn2晶体结构十分相近.Zn-Mg扩散体系两步法模拟后,体系两端交替分布着hcp与fcc结构;体系中部形成大量的非晶体;Zn原子端交替分布着hcp与fcc结构的界面区域主要是Zn12-C类原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团类型指数法 Zn—Mg合金 晶体结构 分布:步法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限矩型液力偶合器气液两相环流特性仿真
4
作者 王阳 李志鹏 唐欣怡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376-1380,共5页
为了研究限矩型液力偶合器内部气液两相分布规律和转矩特性,以YOX500型限矩型液力偶合器为分析模型,采用流体体积法VOF(Volume of fluid)两相流模型,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和压力隐式算子分裂(Pressure-implicit with splitting of op... 为了研究限矩型液力偶合器内部气液两相分布规律和转矩特性,以YOX500型限矩型液力偶合器为分析模型,采用流体体积法VOF(Volume of fluid)两相流模型,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和压力隐式算子分裂(Pressure-implicit with splitting of operators, PISO)压力耦合算法对不同充液率、不同工况下的偶合器内部流场进行瞬态模拟。结果表明:随着转速比的降低,偶合器内部环流逐渐由小环流变为大环流,80%充液率的条件下,泵轮叶片吸力面与压力面上的气液两相分布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在高转速比时,转矩特性与试验一致,低转速比时误差较大,该方法不再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矩型液力偶合器 气液两相分布 转矩特性 流体体积法 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速对多相混输泵内流场分布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勇 史广泰 刘宗库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124-128,145,共6页
为深入探究转速对混输泵内部流动以及相态分布规律的影响,基于欧拉-欧拉方法的两相流模型和标准的κ-ε湍流模型,利用Fluent软件对不同转速的三级轴流螺旋式油气混输泵在设计工况下且入口含气率为30%的条件下进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转... 为深入探究转速对混输泵内部流动以及相态分布规律的影响,基于欧拉-欧拉方法的两相流模型和标准的κ-ε湍流模型,利用Fluent软件对不同转速的三级轴流螺旋式油气混输泵在设计工况下且入口含气率为30%的条件下进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转速对混输泵首级动叶轮内含气率分布的影响较大,并且对不同叶高处叶片压力面和吸力面的影响趋势不同;转速对含气率影响最明显的位置是在叶片吸力面0.9倍叶高处;随着转速的增加,旋涡在静叶轮内的演变规律较明显。研究结果可为混输泵的水力设计和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输泵 气液两相分布 旋涡演变 转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重力下相变储能单元融化过程数值模拟 被引量:5
6
作者 阮世庭 张济民 +2 位作者 曹建光 王江 徐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224-2231,共8页
为探究微重力环境中,通过肋片强化了传热的相变储能单元中相变材料融化过程,通过数值模拟方法探究了微重力作用时相变材料融化过程中传热特性。通过地面实验与重力作用下数值模拟结果对比验证数值模拟方法的准确性,对比重力和微重力作用... 为探究微重力环境中,通过肋片强化了传热的相变储能单元中相变材料融化过程,通过数值模拟方法探究了微重力作用时相变材料融化过程中传热特性。通过地面实验与重力作用下数值模拟结果对比验证数值模拟方法的准确性,对比重力和微重力作用2种情况下数值模拟结果以揭示微重力环境中相变材料融化过程的特性。结果表明,当相变储能单元受微重力作用时,相变材料融化速率明显下降,热量主要通过热传导传递,融化的相变材料从顶端膨胀溢出向空间扩散,局部低温区域在相变储能单元中上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化过程 微重力 数值模拟 实验验证 温度分布 固-液两相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返料灰温偏差的600MW(e)循环流化床锅炉内气固不均匀分布 被引量:13
7
作者 莫鑫 蔡润夏 +5 位作者 吕俊复 杨海瑞 雷秀坚 凌文 苏虎 周琪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175-2180,共6页
亚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和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均采用多个并联分离器分离烟气中的灰颗粒,而这种布置往往造成气固两相在并联分离器内的分布不均匀。文中分析了600MW(e)循环流化床锅炉内不同返料阀内返料灰温,比较不同位置的灰温随锅炉负... 亚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和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均采用多个并联分离器分离烟气中的灰颗粒,而这种布置往往造成气固两相在并联分离器内的分布不均匀。文中分析了600MW(e)循环流化床锅炉内不同返料阀内返料灰温,比较不同位置的灰温随锅炉负荷的变化。采用灰温分布表征气固两相在并联分离器内的不均匀分布。研究发现,600MW(e)循环流化床锅炉内气固流动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同侧墙的3个分离器内。通过同侧墙3个分离器的返料灰的温度明显不同,而通过不同墙同位置分离器的返料灰的温差较小。进一步分析发现,后墙集气箱的布置方式使得各个并联分离器的压力出口不同,导致各个并联分离器的压降不同,进而导致各个分离器内气固流量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锅炉 并联分离器 气固不均匀分布 返料灰温 集气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阈值分割的ECT图像重建方法 被引量:1
8
作者 董向元 郭淑青 刘石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0-52,共3页
电容层析成像(ECT)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过程成像技术之一,图像重建算法是其应用的关键。但由于ECT的软场特性,重建的图像往往具有边界模糊效应。提出一种基于模糊阈值的ECT图像重建方法。该方法采用Landweber法进行图像重建,引入模... 电容层析成像(ECT)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过程成像技术之一,图像重建算法是其应用的关键。但由于ECT的软场特性,重建的图像往往具有边界模糊效应。提出一种基于模糊阈值的ECT图像重建方法。该方法采用Landweber法进行图像重建,引入模糊阈值法确定重建图像的最佳阈值。采用仿真实验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重建图像精度较高,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容层析成像 模糊阈值 图像重建 两相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滚压Ti-6Al-4V微观组织对应力应变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赵建 梁国星 +3 位作者 张红燕 黄永贵 马金山 吕明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417-424,共8页
目的通过超声滚压提高Ti-6Al-4V的屈服强度。方法将超声振幅作为唯一变量,设置0、5、7、10μm4组试验,分析Ti-6Al-4V被加工表面及表面以下30~50μm处的应力应变行为。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测试不同超声振幅下Ti-6Al-4V的两相分布。采用... 目的通过超声滚压提高Ti-6Al-4V的屈服强度。方法将超声振幅作为唯一变量,设置0、5、7、10μm4组试验,分析Ti-6Al-4V被加工表面及表面以下30~50μm处的应力应变行为。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测试不同超声振幅下Ti-6Al-4V的两相分布。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不同超声振幅下Ti-6Al-4V表面层塑性变形程度。使用能谱仪(EDS)观察不同超声振幅下Ti-6Al-4V表面层元素组成分布。通过万能试验机获得不同超声振幅下Ti-6Al-4V的应力应变曲线。结果Ti-6Al-4V表面层塑性变形程度随着超声振幅的增大而增大。Ti-6Al-4V被加工表面的β相体积分数随着超声振幅的增大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当超声振幅为7μm时,Ti-6Al-4V被加工表面β相的体积分数最大(19.70%)。超声滚压Ti-6Al-4V表面层中β相的体积分数沿深度递减。Ti-6Al-4V表面层α相稳定元素Al和β相稳定元素V未出现明显与两相体积分数相同的变化趋势。Ti-6Al-4V材料的屈服强度随着超声振幅的增大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当超声振幅从5μm增至10μm时,Ti-6Al-4V的屈服强度依次为1.06、1.03、1.16 GPa,相较于在无超声加工下的Ti-6Al-4V屈服强度(0.91 GPa)分别提高了约16.48%、13.19%和27.47%。结论超声振幅的增大,可以增大滚压过程中Ti-Al-4V的塑性变形程度。合适的超声振幅,可以改变Ti-6Al-4V表面层两相分布。经超声滚压后,Ti-6Al-4V的屈服强度受到材料塑性变形和两相分布的共同影响,且Ti-6Al-4V的塑性变形程度对屈服强度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6AL-4V 超声滚压 塑性变形 两相分布 屈服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G吸热管内插入扭带的汽水动力学数值模拟
10
作者 嵇道峰 陶汉中 +1 位作者 张红 蒋川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33-840,共8页
文章使用欧拉多相流模型对插入扭带后的DSG吸热管的汽水动力学特性进行数值模拟。该数值模型充分考虑了DSG吸热管表面上非均匀热流密度的影响。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当吸热管内两相区插入扭带后,管内的汽水两相分布情况、壁面温度以及壁面... 文章使用欧拉多相流模型对插入扭带后的DSG吸热管的汽水动力学特性进行数值模拟。该数值模型充分考虑了DSG吸热管表面上非均匀热流密度的影响。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当吸热管内两相区插入扭带后,管内的汽水两相分布情况、壁面温度以及壁面温度梯度等。研究结果表明:y=4扭带扰乱了吸热管内的分层流型,这使得吸热管内蒸汽分布更为均匀;插入y=4扭带使得DSG吸热管管壁周向温度与温度梯度相对减小,吸热管周向壁面的最大温差减少33.3%;插入y=4扭带使得吸热管周向角度θ=120°处的壁面径向温差减少35.9%,径向最大温度梯度减少74.1%,壁面温度分布更加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插入扭带 汽水两相分布 壁面温度 壁面温度梯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r flow patterns and noise analysis inside high speed angular contact ball bearings 被引量:3
11
作者 翟强 闫柯 +2 位作者 张优云 朱永生 王亚泰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9期3358-3366,共9页
The vortex formed around the rolling ball and the high pressure region formed around the ball-raceway contact zone are the principle factors that barricades the lubricant entering the bearing cavity, and further cause... The vortex formed around the rolling ball and the high pressure region formed around the ball-raceway contact zone are the principle factors that barricades the lubricant entering the bearing cavity, and further causes improper lubricati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air phase flow inside the bearing cavity is essential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oil-air two-phase lubrication method. With the revolutionary reference frame describing the bearing motion, a highly precise air phase flow model inside the angular contact ball bearing cavity was build up. Comprehensive factors such as bearing revolution, ball rotation, and cage structure were consider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s on the air phase flow and heat transfer efficiency. The aerodynamic noise was also analyz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ball spinning leads to the pressure rise and uneven pressure distribution. The air phase velocity, pressure and cage heat transfer efficiency increase as the revolving speed increases. The operating noise is largely due to the impact of the high speed external flow on the bearing. When the center of the oil-air outlet fixes near the inner ring, the aerodynamic noise is reduced. The position near the inner ring on the bigger axial side is the ideal position to fix the lubricating device for the angular contact ball bea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speed angular contact ball bearing air phase flow heat transfer efficiency cage struc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