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6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汉以来阳鸟崇拜的图像学研究——以佛教造像资料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安忠义 《敦煌学辑刊》 CSSCI 2006年第2期127-134,共8页
从两汉以来,以凤凰为代表的阳鸟崇拜全面兴盛,佛教传入之后自然也渗透到佛教艺术当中,但反映的仍然是中国本土的思想观念。只是到了后期,源于佛教中的妙音鸟(迦陵频加)才取代阳鸟大量出现在佛教图象中。本文即对佛教石窟中出现的阳鸟崇... 从两汉以来,以凤凰为代表的阳鸟崇拜全面兴盛,佛教传入之后自然也渗透到佛教艺术当中,但反映的仍然是中国本土的思想观念。只是到了后期,源于佛教中的妙音鸟(迦陵频加)才取代阳鸟大量出现在佛教图象中。本文即对佛教石窟中出现的阳鸟崇拜作一考察,并对其中的思想内涵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以来 石窟石刻 阳鸟崇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拓展视野,加强两汉敦煌历史研究
2
作者 郑炳林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7-94,共8页
敦煌学发展要东进西出,还要拓展研究领域和学术视野。加强两汉敦煌历史研究,有助于对敦煌历史文化形成一个全新的认识,也会使得敦煌学的研究时代上限大大前移。另外,敦煌文书还能与悬泉汉简等简牍资料记载相互印证、结合使用,从而推动... 敦煌学发展要东进西出,还要拓展研究领域和学术视野。加强两汉敦煌历史研究,有助于对敦煌历史文化形成一个全新的认识,也会使得敦煌学的研究时代上限大大前移。另外,敦煌文书还能与悬泉汉简等简牍资料记载相互印证、结合使用,从而推动敦煌学朝着更加系统、全面的方向发展。两汉时期的敦煌是西汉与西域交往的关键纽带,还是古代中西方之间人员、物种、科技、文化汇聚交流的桥梁。因此,拓展视野,加强两汉敦煌历史研究,不仅能够推动敦煌学的发展,同时还能推动丝绸之路、中外关系史、西域史等相关领域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学 两汉 敦煌历史 居卢訾仓故址 汉长城 阳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周秦两汉的官吏功赏及其流变
3
作者 蒋波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5-122,共8页
给予有功官吏奖赏是古代一大“治吏”手段。金文资料显示,至迟商朝晚期已存在功赏行为,西周逐渐多见,形式包括军功奖励、功勋追赏等,它与其他礼仪性赏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宗法色彩浓厚,“治吏”意味还不明显。春秋以降,功赏成为最引人... 给予有功官吏奖赏是古代一大“治吏”手段。金文资料显示,至迟商朝晚期已存在功赏行为,西周逐渐多见,形式包括军功奖励、功勋追赏等,它与其他礼仪性赏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宗法色彩浓厚,“治吏”意味还不明显。春秋以降,功赏成为最引人注目的奖励方式,也是诸子论议的主题。法家按功论赏、无功不赏、功赏相当的思想为秦国采用,是其崛起并完成华夏一统的重要因素。秦朝未能及时调整刑赏政策,仍然赏功不赏贤,重吏治不重教化,加速了王朝的崩溃。汉代改变了单一的功赏模式,赏功之外也赏贤;功赏中不仅有实物性奖赏,亦有赐嘉号、特殊礼遇、“图画形象”等荣誉性、精神性奖赏。汉代的官吏功赏开始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治吏”措施,标志着官吏功赏制度趋于成熟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秦两汉 官吏功赏 治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学术团队项目“先秦两汉出土易类文献汇纂通考与话语体系建构研究”简介
4
作者 刘光胜 《文史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F0002-F0002,F0003,F0004,共3页
近代以降,学者将西方哲学的宇宙论、形而上学、生命哲学、现象学等理论引入易学研究领域,易学研究的方法日益多元化。目前学界的易学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种路径。一为哲学易,学者对太极、道器、阴阳、体用、生生等核心概念进行重新解读,... 近代以降,学者将西方哲学的宇宙论、形而上学、生命哲学、现象学等理论引入易学研究领域,易学研究的方法日益多元化。目前学界的易学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种路径。一为哲学易,学者对太极、道器、阴阳、体用、生生等核心概念进行重新解读,阐发其哲理意蕴,推进易学哲学体系的建构。二为易学哲学史,其研究的旨归,不是研究《周易》本身,亦非考察各家对《周易》的注解是否可取,而是探究易学各流派提出的哲学主张。三为科学易,其特点是将易学研究与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相结合。上述研究皆集中在传世文献,而本课题与之突出的不同,是以出土文献作为推进早期易学研究的主要抓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团队 易学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 哲学主张 出土文献 生命哲学 先秦两汉 传世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念、视野和方法——简帛文献与先秦两汉哲学研究的动向
5
作者 叶树勋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2-49,共8页
近几十年来,陆续出土的大量简帛文献对中国古代哲学研究造成了深刻影响。它不仅重塑了先秦两汉哲学思想的图景,也从许多方面影响着当前研究工作的走势,后者主要表现为研究者的观念、视野和方法在其推动下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就此进行反思... 近几十年来,陆续出土的大量简帛文献对中国古代哲学研究造成了深刻影响。它不仅重塑了先秦两汉哲学思想的图景,也从许多方面影响着当前研究工作的走势,后者主要表现为研究者的观念、视野和方法在其推动下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就此进行反思,关系到如何全面认识简帛的学术价值,此外对古典哲学研究也是一种有意义的检讨。出土简帛从不同方面促使人们的观念发生变化,其中“走出疑古时代”和“简帛文明”这两个符号尤能反映此等影响。材料内容的多样性、研究工作的跨学科性质,促使大家的视野变得开放和多元,使研究局面上重现“百家争鸣”具有了条件。学术方法也由此出现变革,从文本到义理作为基本路径得到强化,“二重证据法”被引入哲学史研究并发挥重要作用,过程中小学的工夫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运用。这些影响相互关联,总体上形塑出“简帛思想研究”这一新的模式。在助推古典哲学研究的同时,此中也存在有待调整和优化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帛文献 先秦两汉哲学 观念 视野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写本文献是汉语字词的重要源头之一
6
作者 张涌泉 《语言战略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共1页
写本文献是指刻本流行之前的手写纸本文献。从两汉到五代,写本文献流行了约1000年。宋代以后刻本取代写本,成为古代传世文献的主要载体,而写本文献基本上就被废弃了。刻本取代写本,刊刻时有规范化的倾向,在刻工手下,大量写本文献中的字... 写本文献是指刻本流行之前的手写纸本文献。从两汉到五代,写本文献流行了约1000年。宋代以后刻本取代写本,成为古代传世文献的主要载体,而写本文献基本上就被废弃了。刻本取代写本,刊刻时有规范化的倾向,在刻工手下,大量写本文献中的字词被规范化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字词 两汉 规范化 写本文献 宋代 刻本 五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两汉疫情的特点和救灾措施 被引量:31
7
作者 张剑光 邹国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3-19,共7页
两汉时期,史书明确记载的疫病有38次,平均每11.18年就出现一次,其特点为:王朝后期较前期增多;与行军作战紧密相关;乱世发生频繁;高发区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与其他灾害相伴而行。对此,两汉统治者采取了帝王自责,给医药... 两汉时期,史书明确记载的疫病有38次,平均每11.18年就出现一次,其特点为:王朝后期较前期增多;与行军作战紧密相关;乱世发生频繁;高发区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与其他灾害相伴而行。对此,两汉统治者采取了帝王自责,给医药,施钱财,开仓赈济,安葬死者,隔离病人等措施,以缓和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 疫病 救灾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汉魏晋时期的西南族群地理观念及其格局 被引量:3
8
作者 孙俊 武友德 +2 位作者 潘玉君 骆华松 肖翔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5-124,共10页
文章以《华阳国志》《史记》《汉书》《后汉书》为基本史料,旁补及其他两汉魏晋史志,论述了两汉魏晋西南族群地理观的族群意向、文化意向、环境意向三个基本问题。以《华阳国志》政区为空间解析单位,基于如上三个方面的论述,结论将两汉... 文章以《华阳国志》《史记》《汉书》《后汉书》为基本史料,旁补及其他两汉魏晋史志,论述了两汉魏晋西南族群地理观的族群意向、文化意向、环境意向三个基本问题。以《华阳国志》政区为空间解析单位,基于如上三个方面的论述,结论将两汉魏晋西南的族群地理观念格局划分为多文学多稻田区、少文学少稻田区、无文学无稻田区、俗妖巫或环境恶劣或有"怪物"区(不含史料不详或缺载郡)四种类型。文章同时发现:两汉魏晋西南"汉""夷"的划分与族群原本的身份世系没有刚性的关联,但与族群间的政治、文化关系有关,也与地缘有一定关系;族群地理观念格局与族群客观分布格局具有相当的重合性,二者均反映了族群演进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群地理观 文化意向 环境意向 族群意向 西南地区 两汉魏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先秦两汉时期对消渴因机的认识 被引量:3
9
作者 张世超 杨宇峰 +1 位作者 林芳菲 石岩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430-1431,共2页
消渴病是中医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上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典型症状。消渴类似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糖尿病虽然属于慢性内科病,但其危害性极高。早在先秦两汉时期,中医学就有了对消渴病的记载,而且当时人们对消渴病病因病机的认... 消渴病是中医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上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典型症状。消渴类似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糖尿病虽然属于慢性内科病,但其危害性极高。早在先秦两汉时期,中医学就有了对消渴病的记载,而且当时人们对消渴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已经形成雏形,为祖国医学作出巨大贡献。文章对先秦两汉时期的主要中医文献(《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进行探讨分析,简略归纳出本时期对消渴因机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渴 病因病机 先秦两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兵技巧”与两汉时期的军事体育 被引量:9
10
作者 郝勤 宋秀平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5-25,共11页
综合运用文献、文物双重互证法等考察两汉时期军队的体能、技能训练体系。从《汉书·艺文志》所载“兵技巧”类书目入手,探讨两汉时期军事体育与战争形态、武器装备及军队训练的关系,其中“兵技巧”主要包含“习手足——军队的体能... 综合运用文献、文物双重互证法等考察两汉时期军队的体能、技能训练体系。从《汉书·艺文志》所载“兵技巧”类书目入手,探讨两汉时期军事体育与战争形态、武器装备及军队训练的关系,其中“兵技巧”主要包含“习手足——军队的体能训练”“便器械——使用兵器的技能训练”“积机关——军事工程学领域的方法”三方面内容。两汉时期的“兵技巧”在军队体能训练和技能训练方面的特点和价值体现为:①引入手搏、剑道、蹴鞠等一系列身体活动作为“习手足”的训练手段与方法;②形成从民间到军队以弓射、骑射、弩射以及刀、剑、戟、矛为核心的“便器械”技能训练体系。两汉是中国古代战争和军事训练的重大变革时期,以车战和步战为主的中原军队必须面对北方游牧民族以骑射为主的新型战争,其军事体育和军事训练体系为在汉匈战争中取得最后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事体育 两汉时期 身体训练 体能训练 兵技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汉上郡龟兹县治城位置新探 被引量:9
11
作者 艾冲 陈娇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11,共7页
两汉时期,上郡龟兹县具有重要的军政地位。但由于史书记载简略,其治城位于今天何处,学界观点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说法:榆林市榆阳区古城滩古城、榆阳区镇川镇上盐湾附近、乌审旗嘎鲁图镇(原名达布察克镇)附近。依据《水经注》关于&... 两汉时期,上郡龟兹县具有重要的军政地位。但由于史书记载简略,其治城位于今天何处,学界观点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说法:榆林市榆阳区古城滩古城、榆阳区镇川镇上盐湾附近、乌审旗嘎鲁图镇(原名达布察克镇)附近。依据《水经注》关于"帝原水"、"黑水"、"交兰水"、"诸次水"及《后汉书》"龟兹盐池"的相关记载,参照文物考古、野外考察的资料,判定乌审旗嘎鲁图镇北部敖柏淖尔古城即汉代龟兹县故城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时期 龟兹县域 治城 敖柏淖尔古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汉南阳豪族的官僚化和士族化 被引量:6
12
作者 崔向东 王金阳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72-179,共8页
南阳豪族是汉代豪族区域群体中的典型代表,它完整地反映了两汉豪族官僚化、士族化的整体趋势。东汉时期是其官僚化、士族化的高峰期,从官僚化看,南阳豪族无论在为官人数和官阶方面,还是在向"累世公卿"的世官转化方面,都走在... 南阳豪族是汉代豪族区域群体中的典型代表,它完整地反映了两汉豪族官僚化、士族化的整体趋势。东汉时期是其官僚化、士族化的高峰期,从官僚化看,南阳豪族无论在为官人数和官阶方面,还是在向"累世公卿"的世官转化方面,都走在全国各地豪族的最前列。从士族化看,南阳豪族经学化程度不断加深,形成了家学和家风,精神风貌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 南阳豪族 官僚化 士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汉循行制度考述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强 杨颖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6-66,共11页
循行郡国(地方)是两汉特有的政治制度,其制度草创于汉文帝一朝,完善于汉武帝一朝,终于东汉灵帝一朝。汉帝派员循行地方的目的是为了安抚百姓、解决内政中的突发事件,旨在稳定社会秩序,宣示神学政治。循行制度与两汉政治有密切的关系,其... 循行郡国(地方)是两汉特有的政治制度,其制度草创于汉文帝一朝,完善于汉武帝一朝,终于东汉灵帝一朝。汉帝派员循行地方的目的是为了安抚百姓、解决内政中的突发事件,旨在稳定社会秩序,宣示神学政治。循行制度与两汉政治有密切的关系,其内容涉及监察吏治、平理冤狱、选拔贤良、加强皇权、以经治国、观览风俗、采诗等诸多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 循行制度 循行使者 监察吏治 观览风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太平经》对两汉孝道的改造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吕锡琛 周山东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3-37,共5页
《太平经》在两汉孝道逐渐走向纲常化、片面化、绝对化之际,通过吸取并提升传统孝道中的生命关怀因素,以图克服两汉孝道轻忽生命、压抑人性、权责失衡的偏颇;把尽孝与道教"长寿成仙"的宗教信仰相结合,以"神道设教"... 《太平经》在两汉孝道逐渐走向纲常化、片面化、绝对化之际,通过吸取并提升传统孝道中的生命关怀因素,以图克服两汉孝道轻忽生命、压抑人性、权责失衡的偏颇;把尽孝与道教"长寿成仙"的宗教信仰相结合,以"神道设教"的方式标举孝道信仰;独创"承负说"以改造传统的善恶报应观,完善道德赏罚机制;提出"身神论"以补充神灵监督说,强化道德赏罚的权威性。《太平经》的改造不仅有助于两汉孝道的合理化,且对于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经》 两汉孝道 改造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两汉时期中国北方小麦种植的发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成 朱歌敏 凌雪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4-40,共7页
中国北方考古发现的两汉小麦遗存按种类可分为炭化籽粒和文字类遗物,这些发现印证了传世文献和出土简牍的相关记载。从空间上看,该时期小麦种植集中分布于黄河中游、黄河下游及河西走廊地区;从时间上看,其发展历程以汉武帝时期为界可分... 中国北方考古发现的两汉小麦遗存按种类可分为炭化籽粒和文字类遗物,这些发现印证了传世文献和出土简牍的相关记载。从空间上看,该时期小麦种植集中分布于黄河中游、黄河下游及河西走廊地区;从时间上看,其发展历程以汉武帝时期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自西汉晚期始,小麦在农业种植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这与统治者的重视以及农业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但从总体上讲,两汉时期的小麦种植在农业中仍处于从属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时期 中国北方 小麦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气候与两汉农业的发展 被引量:22
16
作者 马新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28-133,共6页
汉代与春秋战国以来同属一个温暖期 ,这一历史时期气候的相对温暖与湿润 ,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 ,并使土壤与植被都处在良好的自然循环状态。汉代农业的发展状况 ,诸如农作物布局的变化、农产量的提高以及农业经营方式特色的形成都与之息... 汉代与春秋战国以来同属一个温暖期 ,这一历史时期气候的相对温暖与湿润 ,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 ,并使土壤与植被都处在良好的自然循环状态。汉代农业的发展状况 ,诸如农作物布局的变化、农产量的提高以及农业经营方式特色的形成都与之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 生态环境 气候 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两汉商人分层之变迁及其政策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严清华 方小玉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46-352,共7页
春秋战国至西汉前期,商人分层呈多样化,素商、政商、儒商、黑商均占有一定比例,且素商居多。西汉后期至东汉,政商比例逐渐增大,且分层趋向单一化。这个趋势说明在封建社会,商业的发展不能完全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前行,统治阶层在政策... 春秋战国至西汉前期,商人分层呈多样化,素商、政商、儒商、黑商均占有一定比例,且素商居多。西汉后期至东汉,政商比例逐渐增大,且分层趋向单一化。这个趋势说明在封建社会,商业的发展不能完全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前行,统治阶层在政策上的抑制或放任会随时影响到商业发展,继而影响商人的构成类型。与此同时,商品经济的发展趋势也会对统治阶层的决策产生影响,在这内外两种力量的交错影响下,商人分层也会随之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两汉 商人分层 变迁 政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宗不可绝”与两汉皇权继承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琰 向晋卫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6-60,共5页
两汉时期是中国传统皇权政治奠基和发展的时期,在此期间,"大宗不可绝"成为皇权继承中必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围绕着"大宗不可绝"和"为人后者为之子"两条原则,两汉时期在经学领域和现实政治领域发生了... 两汉时期是中国传统皇权政治奠基和发展的时期,在此期间,"大宗不可绝"成为皇权继承中必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围绕着"大宗不可绝"和"为人后者为之子"两条原则,两汉时期在经学领域和现实政治领域发生了一系列争论和斗争,并最终影响了汉代的政治发展和政治文化形成。研究这一问题对于深入理解传统社会的皇权政治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宗不可绝 两汉 皇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汉时期长安与洛阳都城水旱灾害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殷淑燕 黄春长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6-71,共6页
通过对两汉时期长安与洛阳都城水旱灾害发生频率的统计,发现从西汉初年(公元前202年)至东汉末年(公元220年)的400多年里,水旱灾害发生频率具有如下明显的特点:(1)不论是长安还是洛阳地区,作为都城时期,水旱灾害的发生频率都远远高于其... 通过对两汉时期长安与洛阳都城水旱灾害发生频率的统计,发现从西汉初年(公元前202年)至东汉末年(公元220年)的400多年里,水旱灾害发生频率具有如下明显的特点:(1)不论是长安还是洛阳地区,作为都城时期,水旱灾害的发生频率都远远高于其非都城时期;(2)对于长安或洛阳同一地区来说,水旱灾害的发生具有同步性,即同一个地区,水灾多的时期旱灾也多。根据分析,导致以上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都城人口增加,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土地的需求量增大,城市建设向着靠近河流低地及易涝、易淹没地区扩展,遇到河流涨水就会成灾。另外,由于都城建设及人口增加,在都城及其周围,各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消耗大幅度的增长,对城市周边生态环境的干扰破坏也大大加重,造成生态环境迅速恶化,也是导致长安与洛阳地区在作为都城的时期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时期 长安 洛阳 水旱灾害 都城建设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汉选举用人制度述论 被引量:3
20
作者 姚培锋 齐陈骏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41-144,151,共5页
两汉时期是我国封建政权选拔人才和任用官吏的初创阶段 ,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它是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两汉选举用人制度的考察 ,进一步阐明我国封建社会选举用人制度的历史沿革 。
关键词 两汉时期 选举用人 察举 征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