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接收函数两步反演法研究小江断裂带及邻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
1
作者 杨建文 金明培 +2 位作者 茶文剑 张天继 叶泵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0-207,共18页
文中基于2011年9月2日—2014年1月16日小江断裂带及邻区48个台站的远震三分量波形数据提取径向P波接收函数,采用两步反演法和Bootstrap重采样技术反演了各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对小江断裂带及邻区的地壳深部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文中基于2011年9月2日—2014年1月16日小江断裂带及邻区48个台站的远震三分量波形数据提取径向P波接收函数,采用两步反演法和Bootstrap重采样技术反演了各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对小江断裂带及邻区的地壳深部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壳的S波速度在横向和垂向上都存在明显的非均匀特性,近地表处有2~4km厚的低速沉积层;中上地壳的S波速度呈高、低速相间分布;在20~35km的深度范围内存在明显的低速层,主要间断分布于小江断裂以西的川滇菱形块体和红河断裂以南的印支块体内部,另外在师宗-弥勒断裂附近也有局部分布。2)小江断裂带中、北段壳内低速层较为发育,以中段最为突出,最厚约达28km;南段在15~25km深度范围内存在明显的高速区。3)研究区的泊松比普遍较低(平均为0.24),呈不均匀分布,且横向变化剧烈,小江断裂带的泊松比总体呈北段较高、南段次之、中段低的分段特征;研究区壳内低速分布与泊松比间的对应关系不明显,大部分低速层似乎缺少发生部分熔融的条件,其地球物理结果的差异和不一致说明壳内低速层的变形演化机制及物理特性较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江断裂带 P波接收函数 两步反演法 S波速度 中下地壳低速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研究漾濞M_(S)6.4地震孕震环境
2
作者 张天继 金明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462-4474,共13页
2021年5月21日我国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发生了M_(S)6.4级破坏性地震,该地震的深部孕震环境研究对理解其成因极为重要.本文利用滇西北地区68个密集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提取P波接收函数,采用两步反演法和Bootstrap重采样统计技术,... 2021年5月21日我国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发生了M_(S)6.4级破坏性地震,该地震的深部孕震环境研究对理解其成因极为重要.本文利用滇西北地区68个密集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提取P波接收函数,采用两步反演法和Bootstrap重采样统计技术,获取了滇西北地区精细的地壳上地幔80 km深度范围内的S波速度结构.结合前期所得地壳厚度与泊松比分布情况分析认为:滇西北地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在横向上和垂向上都具有强烈的非均匀性,浅表约有4 km厚的低速沉积层,中上地壳呈高低速相间分布特征;20~40 km深度范围内存在低速层,分布在维西—乔后—巍山断裂与红河断裂两侧.从横向上看,漾濞地震发生在维西—乔后—巍山断裂西侧的高低速过渡地区和泊松比高梯度带上.从垂直剖面上看,漾濞地震发生在中下地壳具有明显低速层、而上覆为相对高速的脆性地壳中,震源区地壳内存在的低速体为此次漾濞地震提供了可能的孕震环境.滇西北地区的中下地壳低速层被断层限制在特定的区域内,且该地区存在莫霍面隆起中心、非常高的泊松比值(>0.3)以及上地幔低速异常,考虑到高热流、地幔高导层隆起、温泉幔源特征等综合分析推测低速体可能与地幔热物质上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漾濞M_(S)6.4地震 S波速度结构 两步反演法 中下地壳低速层 泊松比高梯度带 孕震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