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Guerbet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溶液性质 被引量:2
1
作者 姜颜波 徐志成 +3 位作者 靳志强 宫清涛 赵濉 王其伟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87-692,共6页
对合成的新型Guerbet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N-(3-支链十六烷基聚氧乙烯醚(3)-2-羟丙基)-N,N-二甲基羧酸甜菜碱(C16GPE3B)的表面张力(γ)进行了测定,确定了其临界胶束浓度(CMC)及γCMC,并通过计算获得了其在界面上的饱和吸附量、最小分子吸... 对合成的新型Guerbet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N-(3-支链十六烷基聚氧乙烯醚(3)-2-羟丙基)-N,N-二甲基羧酸甜菜碱(C16GPE3B)的表面张力(γ)进行了测定,确定了其临界胶束浓度(CMC)及γCMC,并通过计算获得了其在界面上的饱和吸附量、最小分子吸附面积和标准胶束化自由能。用旋滴法测定了C16GPE3B的无机盐(NaCl)或弱碱(Na2CO3)溶液与原油间的油水动态界面张力;采用Washburn方法测定了C16GPE3B水溶液在硅胶固体表面的相对接触角以及对硅胶表面模拟油的脱油效率,并将C16GPE3B的脱油效率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在Na2CO3存在下,C16GPE3B溶液与原油能形成超低的平衡油水动态界面张力(1×10-3 mN/m);在脱油效率相当的情况下,C16GPE3B的浓度仅为CTAB的1/50,证明C16GPE3B具有非常优异的驱油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erbet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动态界面张力 三次采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孪尾Gemini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应用性能 被引量:1
2
作者 于涛 袁丹丹 +6 位作者 丁伟 李淑杰 刘坤 曲广淼 王会敏 罗石琼 陈玉萍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182-1188,共7页
分别采用改进的Ross-Miles法及分水时间法,对3种新型孪尾Gemini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C8C8L3Sz、C8C8L4Sz和C10C8L3Sz)的泡沫性能及乳化性能进行了研究,并考察了表面活性剂浓度、分子结构和温度等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系列表面活性剂... 分别采用改进的Ross-Miles法及分水时间法,对3种新型孪尾Gemini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C8C8L3Sz、C8C8L4Sz和C10C8L3Sz)的泡沫性能及乳化性能进行了研究,并考察了表面活性剂浓度、分子结构和温度等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系列表面活性剂具有较好的泡沫性能,且随其浓度的增加,泡沫最大高度和半衰期均存在一个稳定值,疏水链越长,其起泡性能越差,泡沫稳定性越好;温度升高,起泡性能变好,泡沫稳定性变差;当表面活性剂浓度一定时,体系中加入低浓度的短链醇及无机盐均能提高泡沫的稳定性;C8C8L3Sz、C8C8L4Sz和C10C8L3Sz作乳化剂的最适宜的用量分别为6×10-4、6×10-4和4×10-4mol/L,疏水基越长,乳化性能越好,而连接基对其影响较小;温度升高,乳化性能变差;当油相烷烃碳数相同时,环烷烃要比直连烷烃更易达到最佳乳化效果,但二者的乳状液稳定时间相当;对于油相烷烃碳数不同时,烷烃的碳链越长,乳状液的稳定性越差,乳化效果越不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mini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泡沫性能 乳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两性离子表面的构筑及其抗蛋白质吸附性能
3
作者 高娜 李悦 +3 位作者 张琴 贾鹏翔 史素青 宫永宽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1-236,共6页
通过溶胀-锚定(swelling-anchoring)法,用含刚性疏水胆固醇侧基的磷酰胆碱基二元无规共聚物(PMC)构筑稳定两性离子表面涂层,并以含柔性疏水十二烷基酯侧基的磷酰胆碱基二元无规共聚物(PML)为参照聚合物。以水接触角为考察指标对浸涂工... 通过溶胀-锚定(swelling-anchoring)法,用含刚性疏水胆固醇侧基的磷酰胆碱基二元无规共聚物(PMC)构筑稳定两性离子表面涂层,并以含柔性疏水十二烷基酯侧基的磷酰胆碱基二元无规共聚物(PML)为参照聚合物。以水接触角为考察指标对浸涂工艺进行优化。结果发现,丙酮中溶胀5 s后,迅速在质量分数为0.2%PMC73聚合物溶液中浸涂2 h,所得磷酰胆碱两性离子聚合物涂层s-PMC-PC的亲水性最佳,XPS测试结果表明,表面N和P含量分别为2.50%和2.72%。该涂层经过100℃加热2 h和空气中放置2个月处理,接触角基本不变,说明涂层表面稳定性优异;经过75%乙醇中浸泡6 h,1%SDS超声15 min处理,接触角虽然有所升高,但仍远低于对照聚合物涂层,说明该涂层界面附着力有所提高。s-PMC-PC涂层表面抵抗非特异性蛋白质吸附性能优异,Fg和BSA蛋白吸附量可分别降低91.5%和9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离子表面 刚性疏水基团 亲水性 蛋白质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温抗盐型嵌段聚醚类阴-非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与性能评价 被引量:17
4
作者 张瑶 付美龙 +2 位作者 侯宝峰 吴海俊 江厚顺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85-491,共7页
为满足江汉油田周16井区高温高盐油藏的驱油要求,以苯酚和苯乙烯为原料,通过醚化及酯化反应合成了一种耐温抗盐型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聚醚类阴-非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PPS。研究了PPS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AES)复配体系的界面张力、... 为满足江汉油田周16井区高温高盐油藏的驱油要求,以苯酚和苯乙烯为原料,通过醚化及酯化反应合成了一种耐温抗盐型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聚醚类阴-非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PPS。研究了PPS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AES)复配体系的界面张力、耐温抗盐性能、动态吸附规律和驱油性能。结果表明,复配体系的界面活性良好,PPS与AES总质量分数为0.1%、二者摩尔比为1∶1的复配体系油水界面张力可达1.39×10-2mN/m,且经140℃高温处理后仍保持在10-2m N/m数量级;复配体系耐盐性较好,在矿化度为30×104mg/L或Ca2+质量浓度3000 mg/L的条件下,体系油水界面张力保持在10-2m N/m数量级;复配体系在在岩心表面的饱和吸附量为0.097mg/g砂,且动态吸附损耗小于单一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驱油效果较好,在均质岩心水驱含水率达到65%时,以0.05 mL/min注入速度转注0.4 PV PPS/AES复配溶液,驱油效率最大增幅可达22.53%;在非均质岩心中,复配体系提高采收率的最大增幅为19.8%。PPS/AES复配体系可用于江汉油田周16井区油藏驱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耐温抗盐 采收率 江汉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次采油用新型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性能评价及应用 被引量:11
5
作者 张娟 郑立伟 +3 位作者 赵立阳 魏会军 吴娜 高军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0-93,I0007,共5页
针对高温高盐油藏在三次采油过程中存在表面活性剂配伍性差、驱油效率低等问题,研究开发出一种新型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DS-115,室内考察了其界面活性、耐温抗盐性、吸附性能、与碱和聚合物的配伍性以及模拟岩心驱油效率。结果表明,在DS-... 针对高温高盐油藏在三次采油过程中存在表面活性剂配伍性差、驱油效率低等问题,研究开发出一种新型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DS-115,室内考察了其界面活性、耐温抗盐性、吸附性能、与碱和聚合物的配伍性以及模拟岩心驱油效率。结果表明,在DS-115加量为0.3%时,能使表面张力降低至25 mN/m以下,使油水界面张力值达到10-3 mN/m数量级,具有良好的界面活性;当温度达到100℃、NaCl浓度达到50000 mg/L时,油水界面张力值仍较低,具有良好的耐温抗盐性能;表面活性剂在80℃、12 h的吸附量小于1 mg/g;DS-115与碱、聚合物具有良好的配伍性,在二元复配和三元复配体系中均能保持良好的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能力。岩心驱油实验结果表明,注入浓度为0.3%的DS-115溶液0.3 PV后,能使岩心水驱后的采收率提高10%以上,起到了良好的驱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次采油 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界面张力 驱油剂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非水环境中疏水缔合聚丙烯酸钠与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韩一秀 吴殿国 +4 位作者 李宏谱 殷鸿尧 梅拥军 冯玉军 钟祖勤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056-2064,共9页
疏水缔合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是构建黏弹性流体的重要物质,二者的相互作用对流体性质具有显著影响,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但此前的研究仅聚焦于水溶液中室温及以上温度范围,而零下极端低温环境中的相互作用尚未涉及.本文以疏水缔合聚... 疏水缔合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是构建黏弹性流体的重要物质,二者的相互作用对流体性质具有显著影响,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但此前的研究仅聚焦于水溶液中室温及以上温度范围,而零下极端低温环境中的相互作用尚未涉及.本文以疏水缔合聚丙烯酸钠(HMPA)为模型聚合物,研究了低温(-20-20℃)环境中其与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N-(顺-二十二碳-13-烯酸酰胺基丙基)-N,N-二甲基羧酸甜菜碱(EDAB)在乙二醇/水混合溶剂中的相互作用及混合体系的流变性质.先后考察了HMPA溶解于纯水和乙二醇/水混合溶剂时的流变行为和HMPA-EDAB在乙二醇/水混合溶剂中的流变行为及自组装结构形貌.研究发现,加入50%(体积分数)的乙二醇会阻碍HMPA疏水支链形成缔合结构,减弱其增黏性能,但同时也会大幅降低体系的冰点.在HMPA-EDAB混合体系中,HMPA疏水支链会进入EDAB胶束内核自组装形成混合胶束.混合胶束的形貌取决于HMPA和EDAB的浓度及环境温度,进而影响体系的流变行为.零下的低温有助于EDAB形成蠕虫状胶束,因此HMPA与EDAB表现出更强的协同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缔合聚丙烯酸 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蠕虫状胶束 零下温度 协同作用 流变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高盐油藏两性离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驱油协同效应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毛小倩 扈福堂 +3 位作者 朱秀雨 党杨斌 杜春保 吴亚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0-106,共7页
在地层水(矿化度为183.4 g/L,钙镁离子总浓度为1.4 g/L)中,通过优化两性离子DB-18和阴离子磺酸盐AS-1表面活性剂的复配比,研究了二者在耐盐性、降低界面张力、乳化性、岩心表面润湿性、静态吸附方面的协同效应,并考察了该复配体系提高... 在地层水(矿化度为183.4 g/L,钙镁离子总浓度为1.4 g/L)中,通过优化两性离子DB-18和阴离子磺酸盐AS-1表面活性剂的复配比,研究了二者在耐盐性、降低界面张力、乳化性、岩心表面润湿性、静态吸附方面的协同效应,并考察了该复配体系提高原油采收率能力及岩心恢复情况,探索影响该体系协同作用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复配表面活性剂总浓度为0.3%,DB-18和AS-1质量比大于1000∶12时体系对地层水耐盐性好,而且DB-18与低浓度的AS-1复配能够显著降低原油/地层水的界面张力至10^(-2) mN/m数量级。同时该体系对乳化的原油/地层水相对稳定,使油湿性储层岩心切片向水湿转变(接触角128.5°至77.1°),高盐度水没有明显影响复配体系在岩心表面润湿性。进一步的岩心驱替实验显示当驱油剂注入量0.3 PV时,采收率提高13%以上,且注入驱油剂后岩心渗透率恢复值达8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采油 磺酸盐表面活性剂 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复配驱油 协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基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不同驱油体系中的乳化稳定动力学 被引量:7
8
作者 黄金 于洪洋 +4 位作者 李锋 张宇 张坤 王俊 李翠勤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47-1356,共10页
为探索生物基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CNBS)在矿化度高于5 g/L体系中的驱油性能,研究该表面活性剂在不同驱油体系中的界面活性和乳化稳定动力学。结果表明,当该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为1.29 g/L、矿化度为32 g/L、NaOH质量分数为2.5%时,形成... 为探索生物基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CNBS)在矿化度高于5 g/L体系中的驱油性能,研究该表面活性剂在不同驱油体系中的界面活性和乳化稳定动力学。结果表明,当该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为1.29 g/L、矿化度为32 g/L、NaOH质量分数为2.5%时,形成稳定W/O型乳状液,油/水界面张力降低至9.60×10^(-4) mN/m。当体系中总含水体积分数在40%~80%范围时,表面活性剂的加入有利于形成W/O型乳状液,且表面活性剂浓度是影响模拟乳状液稳定动力学的关键因素;随其浓度增大,模拟乳状液的破裂速率常数降低、半衰期和油相含水率增大,模拟乳状液的稳定性增强;当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为1.50 g/L,模拟乳状液稳定性最好。该表面活性剂与NaOH和黏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5×10^(7)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具有良好的协同效应,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较低时,三元体系形成稳定W/O型乳状液。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油/水中加入该表面活性剂可使油/水界面膜厚度增大、界面能降低,形成稳定的乳状液;体系中加入NaCl和NaOH,油/水界面膜厚度和界面能均降低,乳状液的稳定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基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界面活性 乳化稳定动力学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杂化纳米粒子共混改性聚偏氟乙烯多孔膜及其表面两性离子化的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朱丽静 朱利平 +3 位作者 徐又一 朱宝库 陈亦力 刘德祥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5-69,共5页
通过表面引发的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二甲氨乙酯嵌段共聚物(PMMA-b-PDMAEMA)接枝改性的有机/无机杂化二氧化硅纳米粒子(BCP-gSiO2NPs),并将其与聚偏氟乙烯(PVDF)溶液共混,通过传统的非溶... 通过表面引发的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二甲氨乙酯嵌段共聚物(PMMA-b-PDMAEMA)接枝改性的有机/无机杂化二氧化硅纳米粒子(BCP-gSiO2NPs),并将其与聚偏氟乙烯(PVDF)溶液共混,通过传统的非溶剂诱导相分离(NIPS)法制备PVDF/BCP-g-SiO2有机-无机杂化分离膜,进一步通过膜表面PDMAEMA链段与1,3-丙磺酸内酯之间的季胺化反应,实现了PVDF/BCP-g-SiO2有机-无机杂化膜的表面两性离子化。研究结果表明,BCP-g-SiO2NPs的引入以及膜表面的进一步两性离子化显著提高了PVDF膜的亲水性和抗污染性能,是PVDF超滤膜等相转化膜材料改性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杂化纳米粒子 聚偏氟乙烯 表面两性离子 抗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性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性能 被引量:24
10
作者 曹玉朋 杨伟光 +3 位作者 姜亚洁 王亚魁 鞠洪斌 耿涛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35-340,共6页
以十二烷基二甲基叔胺、1,3-二氯-2-丙醇和氯磺酸为原料合成了一种连接基团上接有硫酸酯基的两性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GS-S)。产物结构经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进行确证,并对其表面张力、润湿性、油水界面张力、耐盐性、泡沫性和乳化性... 以十二烷基二甲基叔胺、1,3-二氯-2-丙醇和氯磺酸为原料合成了一种连接基团上接有硫酸酯基的两性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GS-S)。产物结构经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进行确证,并对其表面张力、润湿性、油水界面张力、耐盐性、泡沫性和乳化性等性质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与结构相似的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GS-O)相比,合成的GS-S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良好的乳化能力和泡沫性能,临界胶束浓度(CMC)仅为2.3×10^(-4)mol/L,临界表面张力(γCMC)为28.43m N/m;当GS-S浓度为1×10^(-4)mol/L时,可将油水界面张力降至低界面张力(1.11×10^(-2)m N/m);可改变水在石蜡膜上的润湿状态,当GS-S浓度为1×10^(-3)mol/L时,接触角从110°左右(去离子水在石蜡膜上的接触角)降至约64°;另外,其还具有良好的耐盐性(NaCl质量浓度<35 g/L时不析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 硫酸酯基 表面活性 稳定性 泡沫性能 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清洁压裂液性能评价 被引量:21
11
作者 夏亮亮 周明 +2 位作者 张灵 加文君 曹静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41-344,共4页
为解决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压裂液的性能缺陷,采用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制备出了清洁压裂液,考察了其性能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两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清洁压裂液黏度随KCl加量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随SDS加量的增大而... 为解决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压裂液的性能缺陷,采用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制备出了清洁压裂液,考察了其性能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两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清洁压裂液黏度随KCl加量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随SDS加量的增大而增加。组成为2.24%甜菜碱+0.9%十二烷基硫酸钠(SDS)+6.2%KCl的两性/阴离子表面活性荆清洁压裂液在65℃、170 s^(1)下恒温剪切约40 min,压裂液黏度保持在59.5 mPa·s左右,耐温耐剪切性较好。在室温、55℃、65℃条件下,砂粒在压裂液中的沉降速率分别为0.02、0.14、0.51 mm/s,携砂性较好。煤油加量为2%时。压裂液快速破胶。破胶液黏度2.15 mPa·s,表面及界面张力分别为26.542和0.8562 mN/m,无残渣。压裂液在天然岩心的滤失系数为5.6×10^(-4)m/min^(1/2),滤失性较好。破胶液对岩心渗透率的伤害率为19.1%。比较适合于温度在65℃以内的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离子表面活性剂 清洁压裂液 性能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离子和两性表面活性剂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表面的吸附行为 被引量:12
12
作者 刘丹丹 徐志成 +3 位作者 赵群 张磊 张路 赵濉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69-575,共7页
利用座滴法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醚羟丙基季铵盐(C16PC)、十六烷基聚氧乙烯醚羟丙基季铵盐(C16(EO)3PC)和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醚羟丙基羧酸甜菜碱(C16PB)、十六烷基聚氧乙烯醚羟丙基羧酸甜菜碱(C16(EO)3PB)溶液在聚甲... 利用座滴法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醚羟丙基季铵盐(C16PC)、十六烷基聚氧乙烯醚羟丙基季铵盐(C16(EO)3PC)和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醚羟丙基羧酸甜菜碱(C16PB)、十六烷基聚氧乙烯醚羟丙基羧酸甜菜碱(C16(EO)3PB)溶液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表面上的润湿性质,考察了表面活性剂类型及浓度对接触角的影响趋势.研究发现:低浓度条件下表面活性剂分子可能以平躺的方式吸附到固体界面,且亲水基团靠近固体界面,PMMA表面被轻微疏水化;在高浓度时则通过Lifshitz-vander Waals作用吸附,亲水基团在外,PMMA表面被亲水改性.聚氧乙烯基团(EO基团)的引入对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接触角影响不大;而含有聚氧乙烯基团的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在PMMA界面上以类似半胶束的聚集体吸附,大幅度降低接触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表面活性剂 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接触角 吸附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烷基甜菜碱类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胶束化行为的分子模拟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勇斌 王文栋 +3 位作者 陈健 沈家训 刘艺 孙霜青 《日用化学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83-589,共7页
以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甜菜碱为研究对象,采用粗粒度分子动力学方法,构建不同结构的烷基甜菜碱模型,考察其联结基团和疏水尾链对溶液体系中自聚体的溶液行为的影响,分析了自聚体胶束的弯曲角分布、相对形状各异性以及径向分布函数等参... 以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甜菜碱为研究对象,采用粗粒度分子动力学方法,构建不同结构的烷基甜菜碱模型,考察其联结基团和疏水尾链对溶液体系中自聚体的溶液行为的影响,分析了自聚体胶束的弯曲角分布、相对形状各异性以及径向分布函数等参数,探究了球形、棒状、分支状胶束的形状转变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浓度的增加,在联结基团的作用下,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分子发生弯曲,小胶束交联融合形成棒状—分支状胶束转变;疏水尾链长度增加会导致胶束体积变化从而降低分子间相互作用,小胶束易融合形成球形—棒状胶束的形状转变。文章为相似体系下的理论探索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思维角度,对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研究和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烷基甜菜碱 分子模拟 胶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颗粒与表面活性剂协同稳定C/W乳液及其耐盐性
14
作者 李露露 许彪 刘涛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2-328,共7页
采用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CAPB)与纳米二氧化硅(SiO_(2))颗粒协同稳定高内相CO_(2)/水(C/W)乳液,测定了乳液的半衰期、表观黏度和界面张力,考察了纳米颗粒质量分数、盐离子种类以及矿化度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并将该乳液应用于驱替模拟油... 采用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CAPB)与纳米二氧化硅(SiO_(2))颗粒协同稳定高内相CO_(2)/水(C/W)乳液,测定了乳液的半衰期、表观黏度和界面张力,考察了纳米颗粒质量分数、盐离子种类以及矿化度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并将该乳液应用于驱替模拟油的实验。结果表明,CAPB(w_(CAPB)=4.00%)单独稳定乳液的半衰期为4.60 h,驱替效率为70.33%;纳米SiO_(2)颗粒(w_(SiO_(2))在w_(Na^(+))=7.00%时,CAPB(w_(CAPB)=4.00%)单独稳定的乳液可稳定4.04 h,SiO_(2)与CAPB协同稳定的乳液可稳定15.24 h;在w_(Ca^(2+))在矿化度为1×10^(4)mg/L时,协同稳定时间能达17.88 h,驱替采收率达55.98%。SiO_(2)与CAPB协同稳定的乳液体系能够提高模拟油驱替的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内相C/W乳液 纳米颗粒 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离子 驱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链化阳离子和甜菜碱表面活性剂对聚四氟乙烯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元福卿 刘丹丹 +5 位作者 郭兰磊 祝仰文 徐志成 黄建滨 张磊 张路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15-721,共7页
利用座滴法研究了支链化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羟丙基氯化铵(C16GPC)和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羧酸甜菜碱(C16GPB)在聚四氟乙烯(PTFE)表面上的吸附机制和润湿性质,考察了表面活性剂浓度对表面张力、接触角、粘附张力、固液界面... 利用座滴法研究了支链化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羟丙基氯化铵(C16GPC)和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羧酸甜菜碱(C16GPB)在聚四氟乙烯(PTFE)表面上的吸附机制和润湿性质,考察了表面活性剂浓度对表面张力、接触角、粘附张力、固液界面张力和粘附功的影响趋势.研究发现,低浓度条件下,表面活性剂疏水支链的多个亚甲基基团与PTFE表面发生相互作用,分子以平躺的方式吸附到固体界面;支链化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的阻碍较大,浓度大于临界胶束浓度(cmc)时,C16GPC和C16GPB分子在固液界面上继续吸附,与PTFE作用的亚甲基基团减少,分子逐渐直立,固液界面自由能(γsl)明显降低.对于支链化的阳离子和甜菜碱分子,接触角均在浓度高于cmc后大幅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表面活性剂 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支链 接触角 聚四氟乙烯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菜碱型两性表面活性剂在高温高矿化度油藏条件下砂岩表面的吸附规律 被引量:5
16
作者 丁伟 江依昊 +1 位作者 吴玉娜 李思琦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450-2454,共5页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甜菜碱型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在3种不同砂岩表面的吸附量,研究了甜菜碱型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在胜利油藏环境下的吸附等温线,分别从吸附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角度考察了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在砂岩表面上的吸附规律,...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甜菜碱型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在3种不同砂岩表面的吸附量,研究了甜菜碱型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在胜利油藏环境下的吸附等温线,分别从吸附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角度考察了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在砂岩表面上的吸附规律,并对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在石英砂、净砂、油砂表面吸附规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甜菜碱型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在砂岩表面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规律,在石英砂上的吸附量最多,净砂次之,在油砂上的吸附量最少。温度由60~70℃的焓变小于温度为70~80℃的焓变,随温度升高影响趋势逐渐变小。Elovich方程能更好的描述吸附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固/液吸附 吸附热力学 吸附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离子Mn^(2+)对α-烯烃磺酸钠/月桂酰胺丙基羟磺基甜菜碱蠕虫状胶束形成的调控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储鹏举 余晓玲 +3 位作者 侯克期 王文慧 李隆杰 葛际江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1-629,共9页
Mn^(2+)可诱导阴离子表面活性剂α-烯烃磺酸钠(AOS)与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月桂酰胺丙基羟磺基甜菜碱(LHSB)的混合物形成蠕虫状胶束。在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1%~5%范围内,研究了AOS与LHSB质量比、Mn^(2+)质量分数、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及温... Mn^(2+)可诱导阴离子表面活性剂α-烯烃磺酸钠(AOS)与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月桂酰胺丙基羟磺基甜菜碱(LHSB)的混合物形成蠕虫状胶束。在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1%~5%范围内,研究了AOS与LHSB质量比、Mn^(2+)质量分数、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及温度对蠕虫状胶束黏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AOS与LHSB质量比从1:9变为9:1以及Mn^(2+)质量分数的增加,表面活性剂溶液黏度先增大后减小。体系的零剪切黏度随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指数增加。常温下研究了表面活性剂黏度的变化规律,测得AOS与LHSB质量比为3:7时体系黏度最大,且当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为2%时的最佳Mn^(2+)含量为0.5%,此时零剪切黏度为9030.9 mPa·s。用冷冻透射电镜(cryo-TEM)观察胶束形态,发现此时溶液中蠕虫状胶束较长,网络结构紧密,呈现出良好的线性黏弹性。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Mn^(2+)质量分数对蠕虫状胶束的形成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表面活性剂 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蠕虫状胶束 金属离子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烷基苄基聚氧乙烯醚羧酸甜菜碱的合成与表面活性 被引量:1
18
作者 董林芳 徐志成 +3 位作者 靳志强 宫清涛 赵濉 俞稼镛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63-1166,共4页
以脂肪酸、苯、二缩三乙二醇为原料,经酰化反应、黄鸣龙还原反应、氯甲基化反应、威廉逊成醚反应、卤化反应、季铵化反应,合成出了3个对烷基苄基聚氧乙烯醚羧酸甜菜碱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用IR、1HNMR和ESI-MS对产物进行了结构鉴定。用W... 以脂肪酸、苯、二缩三乙二醇为原料,经酰化反应、黄鸣龙还原反应、氯甲基化反应、威廉逊成醚反应、卤化反应、季铵化反应,合成出了3个对烷基苄基聚氧乙烯醚羧酸甜菜碱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用IR、1HNMR和ESI-MS对产物进行了结构鉴定。用Wilhelmy-plate法测定了30℃时它们在水溶液中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和临界胶束浓度下的表面张力(γCMC)。实验表明,纯水溶液中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10-4~10-6mol/L,临界胶束浓度下的表面张力(γCMC)为27~30 mN/m;随着苯环上长链烷基碳数(n=8、10、12)的增加,CMC分别为1.12×10-4、1.51×10-5、6.21×10-6 mol/L;γCMC分别为27.9、28.4、29.9 mN/m。结果表明,该类表面活性剂具有比较好的表面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烷基苄基聚氧乙烯醚羧酸甜菜碱 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CMC ycm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月桂基)苄基聚氧乙烯醚羧酸甜菜碱的合成与表面活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董林芳 徐志成 +3 位作者 赵荣华 靳志强 宫清涛 赵濉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0-33,54,共5页
以月桂酸、苯、聚乙二醇为原料,合成了4种具有不同氧乙烯数(分别为1,2,3,4)的对-(月桂基)苄基聚氧乙烯醚羧酸甜菜碱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用FTIR,1HNMR和ESI-MS对产物进行了结构鉴定。用吊片法测定了30℃时它们在水溶液中的临界胶束浓度(... 以月桂酸、苯、聚乙二醇为原料,合成了4种具有不同氧乙烯数(分别为1,2,3,4)的对-(月桂基)苄基聚氧乙烯醚羧酸甜菜碱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用FTIR,1HNMR和ESI-MS对产物进行了结构鉴定。用吊片法测定了30℃时它们在水溶液中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和表面张力(γcmc)。结果表明,水溶液中它们的cmc都达到了10-6mol·L-1,γcmc为29~35 mN·m-1;随着聚氧乙烯单元的增多,4种表面活性剂的cmc先变化不大后开始减小,而饱和吸附量则先增大后减小,分子在溶液表面的极限占有面积先减小后增大,相应的γcmc先减小后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对-(月桂基)苄基聚氧乙烯醚羧酸甜菜碱 合成 表面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环保防污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0
作者 沈海鹰 潘健森 +6 位作者 官自超 马春风 夏渊 狄志刚 廉兵杰 王木立 文敬 《涂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3-28,共6页
【目的】为解决渔网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海洋污损生物附着问题。【方法】以生物基聚乳酸(PLA)为软段,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为硬段,再利用聚羧酸甜菜碱酯二元醇(PCB)和1,4-丁二醇进行扩链,制备了兼具降解和自生成两性离子功能的聚氨... 【目的】为解决渔网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海洋污损生物附着问题。【方法】以生物基聚乳酸(PLA)为软段,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为硬段,再利用聚羧酸甜菜碱酯二元醇(PCB)和1,4-丁二醇进行扩链,制备了兼具降解和自生成两性离子功能的聚氨酯树脂。对树脂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涂层的柔韧性、附着力、水接触角、水解降解速率以及在渔网上的实海防污效果。【结果】当PCB含量为20%时,该聚氨酯涂层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在聚乙烯(PE)基材上的附着力,在海水中可自生成两性离子,并通过水解降解作用形成自更新表面。涂覆该涂层的PE渔网在实海浸泡3个月后,展现出明显的防污效果。【结论】上述工作为应用于海洋养殖领域防污涂料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污损 渔网防污 生物基聚氨酯 两性离子表面 环境友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