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环流的一个两层模式 被引量:9
1
作者 蔡树群 苏纪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4-20,共7页
本文用一个两层模式,对黑潮在南海海盆中诱导出现的环流现象进行机制性的模拟。文章表明南海环流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在东沙群岛附近存在约280d的周期性的气旋涡系统的盛衰现象,进一步证实了南海北部陆坡外的西(西南)向海流实际上... 本文用一个两层模式,对黑潮在南海海盆中诱导出现的环流现象进行机制性的模拟。文章表明南海环流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在东沙群岛附近存在约280d的周期性的气旋涡系统的盛衰现象,进一步证实了南海北部陆坡外的西(西南)向海流实际上是气旋涡南侧的循环海水再向北流动的再循环水,并指出该海流具有很强的斜压性;文章还指出,在一定的条件下,黑潮入流有可能向西侵入南海北部,从而形成反气旋式的套状流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环流 数值试验 两层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层模式的PB应用向三层结构迁移的若干问题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金义富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278-280,共3页
C/S和C/S两种体系结构各有优点,采用二者混合的结构能建立高效和实用的基于的企业信息系统。文章结合实例讨论B/SIntranet的应用向这种结构迁移的若干问题,包括选择、子窗口设计优化、及系统安全性等。
关键词 两层模式 结构 数据库管理系统 POWERBUILD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纬斜压两层模式大气半地转适应过程 被引量:2
3
作者 孙峰 刘式适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93-204,共12页
利用斜压两层模式研究了赤道平面近似下的低纬热带大气适应过程。指出低纬斜压大气适应过程主要受重力惯性内波控制。通过重力惯性内波对初始非地转能量的频散,使纬向运动达到地转平衡,而经向维持非地转运动,正压模式下称为半地转平... 利用斜压两层模式研究了赤道平面近似下的低纬热带大气适应过程。指出低纬斜压大气适应过程主要受重力惯性内波控制。通过重力惯性内波对初始非地转能量的频散,使纬向运动达到地转平衡,而经向维持非地转运动,正压模式下称为半地转平衡,斜压模式下称为半热成风平衡。通过对垂直运动方程的求解,可知,垂直运动只与重力惯性内波相联系,其产生与初始斜压位涡度无关,而只与初始时刻的垂直运动和垂直运动倾向有关,半地转适应使运动趋向水平运动。讨论了半热成风平衡的建立及其物理机制,指出由于重力惯性内波激发出垂直运动,与垂直运动相联系的水平辐合辐散调整流场和温度场之间的关系,使温压场最终达到半热成风平衡。通过对适应过程终态的分析,指出平均温度场和切变流场之间的适应方向决定于初始非半地转扰动的尺度与斜压Rossby变形半径有关的特征尺度的比值,当比值大于1时,切变流场向平均温度场适应;当比值小于1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应过程 半热成风平衡 大气 低纬斜压 两层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上层海洋环流两层半模式的数值模拟Ⅰ.闭边界海盆季节性环流 被引量:20
4
作者 王东晓 周发璓 秦曾灏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30-40,共11页
本文应用一个包含动力学和热力学的热带海洋两层半模式,模拟南海上层海洋闭边界条件下的季节性环流。模式海洋由不同密度的上混合层、季节性温跃层和静止的深水层组成。模式考虑挟卷(卷入entrainment和卷出detrain... 本文应用一个包含动力学和热力学的热带海洋两层半模式,模拟南海上层海洋闭边界条件下的季节性环流。模式海洋由不同密度的上混合层、季节性温跃层和静止的深水层组成。模式考虑挟卷(卷入entrainment和卷出detrainment)引起海洋上下活动层间的质量、动量与热量的交换,在海面月平均气候风场动力强迫和通过海面热通量的热力影响下,计算了封闭海盆假定下的南海上层海洋的季节环流。用数值试验的方法讨论了非线性效应、摩擦阻尼、侧向混合对大尺度环流的影响,并得出有关模式稳定性的结论。模拟结果与南海海洋实测和动力诊断的环流趋势吻合较好,显示了模式对南海海盆尺度的环流系统有较好的模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大气环流 海洋环流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道两层海洋模式中基本流的切变不稳定性 被引量:1
5
作者 巢纪平 高新全 冯立成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7,共17页
设计了一个热带赤道β-平面的两层海洋模式,在准长波近似下,应用最大截断模分析赤道波的基本形态,指出无论是正压模或斜压模Kelvin波、Rossby波及基本流所对应的“地形Rossby波”是最基本的波系,在基本流的一定切变条件下,它们之间可以... 设计了一个热带赤道β-平面的两层海洋模式,在准长波近似下,应用最大截断模分析赤道波的基本形态,指出无论是正压模或斜压模Kelvin波、Rossby波及基本流所对应的“地形Rossby波”是最基本的波系,在基本流的一定切变条件下,它们之间可以耦合出一类不稳定波。在浅混合层近似和“快波近似”下,正压模和斜压模是可以分离的,因此可以分别分析它们的色散特征,由于它们的特征量不同,在同样波长(扰动的纬向尺度)下,扰动的增长率也不同,通过分析得出在一定参数下,斜压模扰动增长率为正压模的2倍。近似分析表明,混合层中流场的增长要快于温跃层,但温跃层的温度增长要比混合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模式 KELVIN波 ROSSBY波 地形Rossby波 耦合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地形变化对内潮产生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蔡树群 陈荣裕 邱章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0年第1期74-81,共8页
本文结合南沙群岛海域出现内潮的水文背景 ,建立了一个两层数值模式 ,并通过数值试验来探讨由正压潮波作用下的内潮产生机制。结果表明 :底形效应是促使内潮产生的重要因子 ;内潮主要在大陆坡产生 ,然后分别沿着大陆架和深海平原两个方... 本文结合南沙群岛海域出现内潮的水文背景 ,建立了一个两层数值模式 ,并通过数值试验来探讨由正压潮波作用下的内潮产生机制。结果表明 :底形效应是促使内潮产生的重要因子 ;内潮主要在大陆坡产生 ,然后分别沿着大陆架和深海平原两个方向传播 ;内潮斜压流速的量级可与正压流速的相比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潮 两层模式 底形效应 相速 数值研究 海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岸上升流数值模拟
7
作者 章克本 韦壮志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6-20,共5页
以珠江口以东沿岸海区为例,用有限元法对沿岸上升流作了数值模似,方程采用一种简单的两层分层模式.为消除噪声干扰,采用非协调单元。
关键词 上升流 非协调元 两层模式 海流 海洋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平均场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过程可能成因的动力诊断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祁莉 张祖强 +2 位作者 何金海 管兆勇 王黎娟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95-404,共10页
利用NCEP-DOE再分析数据集II,诊断分析了气候平均场上6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过程,借助一个两层半大气模式,从动力学上初步揭示了西太平洋热带大气准10天振荡(Quasi Ten-day Oscillation,简称QTO)向西北方向传播与季风槽东伸西撤... 利用NCEP-DOE再分析数据集II,诊断分析了气候平均场上6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过程,借助一个两层半大气模式,从动力学上初步揭示了西太平洋热带大气准10天振荡(Quasi Ten-day Oscillation,简称QTO)向西北方向传播与季风槽东伸西撤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探讨了气候平均场上西太副高双脊线可能的形成机制。分析表明季风槽准10天东西振荡是气候平均场上西太副高双脊线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季风槽东伸西撤与QTO传播密切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QTO向西北方向传播,东风切变作用于斜压辐散的经向梯度,在对流中心北侧生成正扰动涡度。QTO在季风槽东侧激发的气旋性扰动涡度,诱导季风槽东伸,侵入副高,造成副高外围变形,形成双脊线。因此,形成西太副高双脊线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能是西太平洋热带大气QTO。尽管季风槽东伸直接引起副高双脊线发生,但是它只不过是受QTO影响的一种表现。本文仅为诊断结果,其结果还有待于模式敏感性试验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 季风槽 准10天振荡 半大气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潮动力机制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蔡树群 黄企洲 +1 位作者 邱章 麦波强 《热带海洋》 CSCD 2000年第3期27-32,共6页
结合南沙群岛海域出现的内潮现象 ,利用一个两层数值模式 ,通过数值试验来探讨潮汐性质、水体的层结程度、跃层所在的深度、风应力等因子对陆架坡折处内潮特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内潮的波动周期只与海区的潮汐性质有关 ;风应力、非线性... 结合南沙群岛海域出现的内潮现象 ,利用一个两层数值模式 ,通过数值试验来探讨潮汐性质、水体的层结程度、跃层所在的深度、风应力等因子对陆架坡折处内潮特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内潮的波动周期只与海区的潮汐性质有关 ;风应力、非线性效应以及正压潮源地的深度等都可改变内潮的波动振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潮 数值模式 动力机制 潮汐 风应力 波动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海盆对热力强迫的线性响应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东晓 陈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C00期75-83,共9页
通过对线性两层海洋模式进行正交模求解,得到了热带矩形海盆在热力强迫下的海洋动力场水平结构。在这个线性两层模式中,没有施加风应力,仅考虑了热力强迫下的Rayleigh摩擦和Newton冷却效应。在一种理想化的经向不均匀加热强迫下,动... 通过对线性两层海洋模式进行正交模求解,得到了热带矩形海盆在热力强迫下的海洋动力场水平结构。在这个线性两层模式中,没有施加风应力,仅考虑了热力强迫下的Rayleigh摩擦和Newton冷却效应。在一种理想化的经向不均匀加热强迫下,动力场表现出类似于风生环流的特征:窄而强的西边界区,宽而弱的东边界区;具有又涡(double-gyre)结构。线性响应中斜压模态比正压模态大一个量级,在响应中占主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海盆 热力强迫 海洋模式 正交模 海洋动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潮季节变化对次级海洋环流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肖栋 巢纪平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36-744,共9页
黑潮是全球大洋中和大气之间进行热量交换最多的海域之一,它所携带的热量对局地的海-气相互作用具有重要影响。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学者就发现冬季黑潮流域的海表温度与中国长江流域汛期降水存在着密切联系。文中利用一个两层半海洋... 黑潮是全球大洋中和大气之间进行热量交换最多的海域之一,它所携带的热量对局地的海-气相互作用具有重要影响。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学者就发现冬季黑潮流域的海表温度与中国长江流域汛期降水存在着密切联系。文中利用一个两层半海洋模式主要从动力学角度探讨黑潮流域热源的季节变化对次级海洋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黑潮流域冬暖夏冷的外源强迫下,温跃层的海温异常峰值比热源的峰值滞后一个季节,春季的海温异常达到最大。混合层年平均海温异常为正,从冬季到夏季均偏高,春季最大,仅秋季为负异常,这与观测资料一致。混合层与温跃层的春季海温异常的量值大体相当,在其他季节混合层的海温异常均高于温跃层。从冬季到夏季,温跃层和混合层的次级环流呈现从气旋型环流到反气旋型环流的转变,这样的异常环流在夏季有利于向中国东部附近海域输送热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 热源 半海洋模式 次级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