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宋之际洛、新学术之争及其思想史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敬峰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2-67,共6页
两宋之际是道学学派竞合和早期道学话语生成的重要时期,而二程洛学与荆公新学则无疑是这一时期学派角力、话语权争夺、政治地位较量的主角,整体上呈现出洛学艰难延续、新学渐趋消逝的学术格局,而这与程门后学的积极卫道,荆公新学后继乏... 两宋之际是道学学派竞合和早期道学话语生成的重要时期,而二程洛学与荆公新学则无疑是这一时期学派角力、话语权争夺、政治地位较量的主角,整体上呈现出洛学艰难延续、新学渐趋消逝的学术格局,而这与程门后学的积极卫道,荆公新学后继乏人、应对无力以及皇权的向背是紧密相连的。程门后学依借皇权,从政治罢黜、经学批判与人身攻击等维度对荆公新学展开系统而全面的清算和批判,终使洛学取代新学成为南宋中期以后的显学,并作为强势的学术话语主导南宋学界。一方面为南宋儒学的发展赓续学脉、奠定格局和规模;另一方面也推进早期道学学术话语的生成和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宋之际 程门后学 荆公新学 道学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宋之际政治与王安石新学流变
2
作者 范建文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5-121,共7页
王安石新学在两宋之际的学术嬗变,其实并不是新学学术本身自由、自觉的传承。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统治集团的政治选择,使新学非学术层面传承的影响加深,致使新学完全成为社会诸多阶层利益诉求追逐的工具,渐趋式微,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王安石新学在两宋之际的学术嬗变,其实并不是新学学术本身自由、自觉的传承。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统治集团的政治选择,使新学非学术层面传承的影响加深,致使新学完全成为社会诸多阶层利益诉求追逐的工具,渐趋式微,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现实的问题与困惑,正是历史镜像的投射。尽管时代在变,但传统社会中学术与现实政治的纠葛,依然在今天延续。中国传统社会丰厚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学术与政治的关系,其实就是双刃剑,独立、平等、和谐则是两利与进步,依附、偏倚、压榨及利用则会两害与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宋之际 政治 王安石新学 衰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两宋之际的苏黄高下之争看诗学宗尚的多元化倾向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帼超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0-129,共10页
苏轼和黄庭坚是北宋诗歌的重要代表,在他们手中,宋调实现了最终定型。一直以来,关于苏黄高下的争论是宋代诗歌评论中的热点话题,这种话语出现于两宋之际,并达到第一个小高峰。它包含'崇黄''苏黄并重''崇苏''... 苏轼和黄庭坚是北宋诗歌的重要代表,在他们手中,宋调实现了最终定型。一直以来,关于苏黄高下的争论是宋代诗歌评论中的热点话题,这种话语出现于两宋之际,并达到第一个小高峰。它包含'崇黄''苏黄并重''崇苏''苏黄并斥'四种评价类型,与论家本身诗学观点有紧密的关联性。此时段对苏黄诗歌推崇和批评风尚的转变,体现了诗学宗尚的多元化倾向,对于'中兴四大家'诗风的形成,有一定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宋之际 苏黄高下 诗学宗尚 多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宋文化转型的新诠释——读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
4
作者 张晓淮 《学海》 2002年第4期208-208,共1页
关键词 文化转型 刘子健 《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 书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故国已远:两宋之际一位陕西地方士绅的自处与处世--以《故河南郡封公墓志铭》为中心
5
作者 胡坤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3-103,共11页
靖康之变后,当宋的势力遭金人驱逐,北方领土日渐沦丧之际,依旧留在故土的人群面对王朝易代,所呈现出的生活与心理状态各有不同。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对“故国”“新邦”的态度,也反映在行为与抉择之上。《故河南郡封公墓志铭》提供了一个... 靖康之变后,当宋的势力遭金人驱逐,北方领土日渐沦丧之际,依旧留在故土的人群面对王朝易代,所呈现出的生活与心理状态各有不同。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对“故国”“新邦”的态度,也反映在行为与抉择之上。《故河南郡封公墓志铭》提供了一个两宋之际陕西蒲城县地方士绅封舣在易代前后个人的生命故事,通过观察不难发现,易代之际与个人抉择紧密相关的是个人的经历与眼界,但在“故国”视角的叙事模式下,更倾向于从“忠义”“变节”的角度去阐释个人的行为。这不但易于忽略个体生命丰富的层面与内涵,也影响了人们对真实历史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宋之际 陕西 蒲城 地方士绅 封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恨空漂泊,无由见老成——论周紫芝的辞赋创作
6
作者 刘培 《湖湘论坛》 2012年第6期105-112,共8页
周紫芝的辞赋清晰地展示了两宋之际文风由深刻沉郁向平易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转向。而这种转变的重要原因是朝廷在靖康之难后没有能积极团结朝野各种力量以形成同仇敌忾的氛围,而是在对金国的政策上包藏私心,态度暧昧,尤其是秦桧专国时候... 周紫芝的辞赋清晰地展示了两宋之际文风由深刻沉郁向平易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转向。而这种转变的重要原因是朝廷在靖康之难后没有能积极团结朝野各种力量以形成同仇敌忾的氛围,而是在对金国的政策上包藏私心,态度暧昧,尤其是秦桧专国时候的高度专制,把文人朝政强行推出政治之外,推向求田问舍和享受生活。周辞赋中所表现的由沉郁愤懑到空幻失落再到随俗沉浮的转变,正是那个时代文人心路的一个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紫芝 辞赋 两宋之际 专制 靖康之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