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生产两大部类比例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2
- 1
-
-
作者
鲁济典
-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1980年第4期58-62,67,共6页
-
文摘
一科学技术进步对整个社会生产的影响是明显的,它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但是,对于社会生产两大部类比例关系的影响却是比较复杂的。以前的经济学家曾经认为,科学技术进步必然引起第一部类生产优先增长。这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是正确的。但是,并不是在一切情况下都是如此。在历史上,现代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是从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开始的。“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它的工业生产,需要有探察自然物体的物理特性和自然力的活动方式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90页)因此,和当时的生产有密切关系的物理学、数学、化学等学科,在这一时期便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所谓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就是资本主义的机器生产为主的工厂逐步代替手工技术为主的手工工场的革命,它首先是一次重大的生产技术革命。在工业革命时期,生产技术的进步是巨大的、带根本性的。列宁曾经说过:“从手工工场向工厂过渡,标志着技术的根本变革。”(《列宁全集》第3卷,第411页) 在这样一个“标志着技术的根本变革”
-
关键词
科学技术进步
两大部类比例关系
资本主义国家
优先增长
社会生产力
生产资料生产
工业革命
工业生产
生产技术
技术革命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分析两大部类比例关系应补充考虑的一个因素
- 2
-
-
作者
胡逢吉
-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1981年第4期114-115,共2页
-
文摘
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认为:两大部类生产应保持一定比例。而在技术进步有机构成提高的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增长要快于消费资料的增长,即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原理。但最近二十余年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虽然是处在技术进步有机构成提高的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然而其生产资料的增长速度并不快于消费资料的增长速度,两者基本上呈平行发展趋势。比如美国、西德近二十多年来,其乙类工业的增长速度还略快于甲类工业。(其甲类、乙类的划分有别于马克思的第Ⅰ部类第Ⅱ部类的划分,但其值是近似的。)怎样解释这一历史现象呢?是否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原理错了呢?不能这样说。我认为,问题在于分析的范围不同。马克思、列宁在分析再生产时。
-
关键词
两大部类比例关系
生产资料
技术进步
优先增长
增长速度
产业资本
再生产过程
再生产理论
社会资本
全社会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必须高度重视两种生产比例的调整
- 3
-
-
作者
曹明国
-
出处
《人口学刊》
1981年第1期1-4,共4页
-
文摘
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从现在起,重点抓好国民经济的调整。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都在研究这个调整;广大人民群众,也都在议论这个调整。关于为什么从现在起还要重点抓调整?调整要达到什么目的?调整包括哪些内容?调整的重点是什么?调整的方法是什么?作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许多同志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但是,还是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即两种生产比例的调整,尚未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我认为:两种生产的比例,是最基本的比例;两种生产比例的失调,是最基本的失调;两种生产比例的调整,是最基本的调整。
-
关键词
高度重视
经济比例关系
国民经济调整
比例失调
两大部类比例关系
人口增长
改善人民生活
生产比例
基本的
两种生产
-
分类号
C92
[社会学—人口学]
-
-
题名农轻重比例关系的历史经验
- 4
-
-
作者
王树仁
-
出处
《内蒙古社会科学》
1980年第3期32-36,共5页
-
文摘
(一)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学习苏联,以重工业为中心。当时我国重工业极其薄弱,迫切需要加强,加之农业和轻工业恢复发展较快,又有外援,因之效果是好的,农轻重的关系基本是协调的。 第一个五年计划后期,毛泽东同志总结了我国和苏联的建设经验,指出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把农民挖得很苦,以致消费品不足,农业长期恢复不到革命前的水平,明确提出我国“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① “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和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如果我们的农业能够有更大的发展,这对于整个国民经济会有好处。”②毛泽东同志总结的经验是十分正确而及时的,但是很可惜,这些精辟的经济思想当时未能贯彻执行,相反,一九五八年搞了“以钢为纲”。
-
关键词
农轻重比例
重工业
轻工业
农业
历史经验
两大部类比例关系
轻纺工业
五年计划
片面发展
以钢为纲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略论劳动生产率与平均工资增长速度的比例关系
被引量:1
- 5
-
-
作者
尹世杰
-
出处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57年第2期75-99,共25页
-
文摘
【正】 劳动生产率的不断增长,是社会生产不断增长,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根本泉源,是迅速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根本条件。列宁指出:“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资本主义造成了在农奴制度下所没有过的劳动生产率,资本主义可以被彻底战胜,而且一定会被彻底战胜,因为社会主义能造成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列宁:伟大的创举,见列宁文选,两卷集、Ⅱ、莫斯科中文版,597页)
-
关键词
农业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
两大部类比例关系
工资增长速度
社会主义工业化
农民消费水平
国民收入
社会劳动生产率
相适应
工业劳动生产率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关于扩大再生产图式中积累率的问题
被引量:1
- 6
-
-
作者
徐正祐
-
出处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2期23-29,共7页
-
文摘
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之间比例关系的变动,存在着什么样的内在规律性?对这个问题,经济学界有不同的看法。讨论中,涉及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一个假设,——就是在扩大再生产图式中,以第Ⅰ部类生产的剩余价值的半数(以下简称为IM/2)作为积累。对这个假设,究竟应当如何认识?
-
关键词
扩大再生产
生产资料生产
积累率
两大部类比例关系
数量
马克思
重新组合
图式
消费资料生产
内在规律性
-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怎样进一步把市场搞活
- 7
-
-
作者
杨春熹
-
出处
《商业经济与管理》
1981年第3期15-18,共4页
-
文摘
一年多来,为了把市场搞活,商业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在商品流通领域里,从过去的实际上是单一渠道、单一经济成分、单一经营形式,改变为多渠道流通、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减少环节的新的流通体制。这对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工农业生产,扩大商品流通,活跃城乡市场,提高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需要,都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国民经济以调整为中心,如何搞活市场,还有许多新问题。国民经济调整是从宏观上解决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失调的问题,这是两大部类比例关系的调整。在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失调的过程中,市场机制的作用受到了限制。因此,怎样进一步把市场搞活,而又有利于国民经济调整。
-
关键词
国民经济调整
城乡市场
多种经济成分
商业部
商品价格
商品经济
两大部类比例关系
流通领域
商品流通
国营商业
-
分类号
F7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