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的合成、表征及其药控释放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陈卫星 范晓东 +1 位作者 刘郁杨 孙乐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0-75,共6页
以三硫代碳酸双(α,α′-二甲基α-″-乙酸)酯为链转移剂,以苯乙烯(St)或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亲油性单体,以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DMA)为亲水性单体,AIBN为引发剂,通过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得到两种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通... 以三硫代碳酸双(α,α′-二甲基α-″-乙酸)酯为链转移剂,以苯乙烯(St)或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亲油性单体,以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DMA)为亲水性单体,AIBN为引发剂,通过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得到两种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测试其组成分别为PS16-PDMA56-PS16,PMMA11-PDMA38-PMMA11,PMMA15-PDMA40-PMMA15,Mw/Mn分别为1.20、1.27、1.29。并用1HNMR进一步表征了嵌段共聚物结构。TEM及粒度测试研究发现,PS-PDMA-PS在特定溶剂中可以自组装成球形胶束,其尺寸在380 nm左右;而PMMA-PDMA-PMMA自组装成的胶束则呈均匀的球形,胶束分散较好,粒径约在120 nm左右。并研究了3种胶束对水溶性模型药物对羟基苯甲醚(HOA)的缓释效果,发现在同一时间PS-PDMA-PS胶束的累积释放量比其他胶束的小,药物的控释遵循扩散机理,并且胶束尺寸对药物的释放速率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亲性 共聚物 自组装 控制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PAA-PHB-PAA的合成及表征 被引量:4
2
作者 张雪勤 郑云 +4 位作者 杨琥 刘全伟 谢鸿峰 王治流 程镕时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84-786,共3页
A new biodegradable PtBA-PHB-PtBA triblock copolymer was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by ATRP method with Br-PHB-Br as macroinitiator,tert-butyl acrylate as monomer and CuBr/PMDETA as the catalyst system.Cleavage of the t... A new biodegradable PtBA-PHB-PtBA triblock copolymer was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by ATRP method with Br-PHB-Br as macroinitiator,tert-butyl acrylate as monomer and CuBr/PMDETA as the catalyst system.Cleavage of the tert-butyl ether groups of the PtBA-PHB-PtBA triblock copolymer was then performed via hydrolysis with trifluoroacetic acid as the catalyst in dichloromethane to afford the amphiphilic PAA-PHB-PAA triblock copolymer.The hydrolysis is successful but trace tert-butyl ether groups still remain in the backbone.The molecular weight characteristics and chain structures were conformed by GPC and NMR,respectively.Because of hydrophilic and biocompatibility,the amphiphilic triblock copolymers hav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the field of drug rel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 两亲性共聚物 合成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亲性PS-b-PEG-b-PS三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在水中的聚集行为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彭志平 刘新星 童真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1-64,共4页
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ATRP)合成了一系列两端为短的聚苯乙烯(PS)嵌段,中间为长的聚乙二醇(PEG)嵌段的PS-b-PEG-b-PS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采用1H-NMR、荧光探针法和动态光散射研究了PS和PEG嵌段长度对三嵌段共聚物在水中聚集行为的影响。... 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ATRP)合成了一系列两端为短的聚苯乙烯(PS)嵌段,中间为长的聚乙二醇(PEG)嵌段的PS-b-PEG-b-PS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采用1H-NMR、荧光探针法和动态光散射研究了PS和PEG嵌段长度对三嵌段共聚物在水中聚集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嵌段共聚物在水中可以形成以PS嵌段为核和以PEG嵌段为壳的球形胶束,其胶束化的临界胶束浓度(CMC)随着PS嵌段长度增加而减小,流体力学半径(Rh)随PEG嵌段长度增长而增大,调整PS嵌段长度能有效地调控胶束的形成。胶束对疏水分子芘具有很好的装载能力,芘在胶束中的分配平衡常数(Kv)为105,随PS嵌段长度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亲性共聚物 聚集行为 胶束 临界胶束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剂尺寸对ABA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在选择性溶剂中自组装行为影响的Monte Carlo模拟 被引量:3
4
作者 樊娟娟 韩媛媛 姜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651-1655,共5页
采用Monte Carlo模拟方法研究了溶剂尺寸对ABA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在选择性溶剂中自组装行为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溶剂尺寸是决定共聚物聚集形态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溶剂尺寸的增大,嵌段共聚物自组装所形成的胶束可以发生从球状到棒状再... 采用Monte Carlo模拟方法研究了溶剂尺寸对ABA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在选择性溶剂中自组装行为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溶剂尺寸是决定共聚物聚集形态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溶剂尺寸的增大,嵌段共聚物自组装所形成的胶束可以发生从球状到棒状再到囊泡状的转变.通过对各组分相互作用的对数随溶剂尺寸变化曲线的分析发现,增大溶剂尺寸会使溶剂的溶解性变差,由此引发体系中的一系列形态转变.此外,通过对体系自组装形貌结构相图的分析发现,增大溶剂尺寸或增加疏水作用与减小亲水作用对于自组装形态的改变具有同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NTECARLO模拟 溶剂尺寸 自组装 两亲性共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嵌段两亲性聚乳酸共聚物的合成及其PVDF共混膜的制备 被引量:2
5
作者 左丹英 张方超 +2 位作者 钟伟珊 李思文 陈君华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2-216,共5页
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ATRP)合成三嵌段两亲性聚乳酸共聚物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乳酸-聚乙烯吡咯烷酮(PVP-b-PLA-b-PVP),然后将其与聚偏氟乙烯(PVDF)进行共混,制备PVP-b-PLA-b-PVP/PVDF共混膜。结果表明:PVDF膜表面致密,膜断面中指状... 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ATRP)合成三嵌段两亲性聚乳酸共聚物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乳酸-聚乙烯吡咯烷酮(PVP-b-PLA-b-PVP),然后将其与聚偏氟乙烯(PVDF)进行共混,制备PVP-b-PLA-b-PVP/PVDF共混膜。结果表明:PVDF膜表面致密,膜断面中指状大孔和海绵状孔同时存在,而共混膜表面多孔,指状大孔贯穿整个断面;与PVDF膜相比,共混膜的孔隙率和孔径增大,水通量提高了158.87%,接触角下降了16.70%,抗污染指标下降了6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偏氟乙烯 两亲性聚乳酸共聚物 亲水性 膜通量 抗污染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醚聚硅氧烷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的合成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华金 谭军 +1 位作者 鄂涛 洪新球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4-97,共4页
以Si-H双封端硅油和烯丙基聚醚为原料,通过硅氢加成,进行无溶剂体系PEO-b-PDMS-b-PEO共聚物的催化合成。系统考察了氯铂酸分子中胺类分子的掺杂种类及用量、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反应体系Si-H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Bu3N以n(N)/n(Pt... 以Si-H双封端硅油和烯丙基聚醚为原料,通过硅氢加成,进行无溶剂体系PEO-b-PDMS-b-PEO共聚物的催化合成。系统考察了氯铂酸分子中胺类分子的掺杂种类及用量、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反应体系Si-H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Bu3N以n(N)/n(Pt)=1的量对H2PtCl6进行掺杂,且反应温度为90℃及反应时间为6.5h时,反应体系Si-H转化率可达最大值82.9%。最后,采用FT-IR、DLS和TEM对产物结构及其水溶液自组装胶束形态进行了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O-b-PDMS-b-PEO 共聚物 硅氢加成 无溶剂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原响应性聚氨酯三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彭泽林 谭佳佳 张国颖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09-516,共8页
设计合成了一类对还原性微环境具有响应性的两亲性聚氨酯三嵌段共聚物−聚乙二醇-聚氨基甲酸酯-聚乙二醇(PEG-PU(SS)-PEG),其中PU(SS)中间嵌段由双(2-羟乙基)二硫化物和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经逐步聚合得到。该聚合物可以在水溶液中... 设计合成了一类对还原性微环境具有响应性的两亲性聚氨酯三嵌段共聚物−聚乙二醇-聚氨基甲酸酯-聚乙二醇(PEG-PU(SS)-PEG),其中PU(SS)中间嵌段由双(2-羟乙基)二硫化物和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经逐步聚合得到。该聚合物可以在水溶液中经纳米闪沉法自组装形成直径约100 nm、分别由PEG嵌段和PU(SS)嵌段构成壳层和内核的纳米胶束,在其疏水内核中可以负载疏水性化疗药物姜黄素,构成还原环境响应性纳米载药体系,载药量和载药效率分别可达22.2%和71.3%。体外药物释放实验结果表明:由于共聚物链上疏水性PU(SS)嵌段中二硫键结构的存在,在谷胱甘肽(GSH)作用下,可触发聚合物链发生降解,从而导致胶束结构解离,释放所负载的姜黄素;在GSH处理6 h后,姜黄素的累积释放量可达约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亲性聚氨酯三嵌段共聚物 还原响应性 自组装 胶束 纳米载药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对聚丙烯薄膜的表面改性 被引量:5
8
作者 任伟 蒋晓菡 俞强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4-120,167,共8页
分别制备了以聚丙烯(PP)为亲油链段,聚乙二醇(PEG)、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PHEMA)为亲水链段的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并将其用于PP薄膜的表面改性。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原子力显微镜和... 分别制备了以聚丙烯(PP)为亲油链段,聚乙二醇(PEG)、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PHEMA)为亲水链段的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并将其用于PP薄膜的表面改性。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原子力显微镜和接触角表征薄膜的表面组成、形貌和亲水性,比较不同亲水链段在聚丙烯薄膜中迁移扩散及在薄膜表面聚集的情况。研究发现,亲水链段向薄膜表面迁移扩散并在薄膜表面聚集浓度的顺序为:PEG链段>PVP链段>PHEMA链段>PMMA链段。亲水链段在薄膜表面聚集形成柱状微相区,微相区的分布密度与亲水链段在薄膜表面聚集浓度的顺序一致。由于PEG链段在薄膜表面的聚集浓度和微相区分布密度最高,表面改性效果最明显;而PMMA链段在薄膜表面聚集浓度最低,极性较弱,表面改性效果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亲性共聚物 聚丙烯薄膜 表面亲水改性 表面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亲性聚肽三嵌段共聚物的自组装行为 被引量:2
9
作者 邱立明 蔡春华 林嘉平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59-364,共6页
通过开环反应,合成了聚(L-谷氨酸-γ-苯甲酯)-b-聚乙二醇-b-聚(L-谷氨酸-γ-苯甲酯)(PBLG-b-PEG-b-PBLG)三嵌段聚肽共聚物。运用核磁共振氢谱和凝胶渗透色谱表征了聚合物的结构。凝胶渗透色谱测试表明合成的聚合物分子量分布窄。以选择... 通过开环反应,合成了聚(L-谷氨酸-γ-苯甲酯)-b-聚乙二醇-b-聚(L-谷氨酸-γ-苯甲酯)(PBLG-b-PEG-b-PBLG)三嵌段聚肽共聚物。运用核磁共振氢谱和凝胶渗透色谱表征了聚合物的结构。凝胶渗透色谱测试表明合成的聚合物分子量分布窄。以选择性溶剂透析的方法制备了自组装聚集体,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光散射仪等表征了共聚物在水中的自组装行为。结果表明:该体系形成了以PBLG为内核,PEG为壳的囊泡和球形胶束;聚集体的结构依赖于起始溶液的溶剂性质和聚合物的质量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束 囊泡 聚肽 共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离子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自组装
10
作者 杨兵兵 石艳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8-42,48,共6页
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自由基聚合及季铵化后处理方法制备出2种苯乙烯(St)和对氯甲基苯乙烯(VBC)的阳离子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PS-b-Q-PVBC-b-PS和Q-PVBC-b-PS-b-Q-PVBC。PS和PS-b-PVBC-b-PS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8100和11700;PVBC... 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自由基聚合及季铵化后处理方法制备出2种苯乙烯(St)和对氯甲基苯乙烯(VBC)的阳离子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PS-b-Q-PVBC-b-PS和Q-PVBC-b-PS-b-Q-PVBC。PS和PS-b-PVBC-b-PS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8100和11700;PVBC和Q-PVBC-b-PS-b-Q-PVBC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600和12700,可以发现,二者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嵌段比例均相近。以二甲基甲酰胺(DMF)为共溶剂,分别以去离子水和甲苯为选择性溶剂,对2种聚合物的自组装行为进行对比研究,探索了分子结构对聚合物自组装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自组装时,若成壳嵌段在大分子两端,聚合物自组装产生球形胶束聚集体;若成壳嵌段在大分子中间,聚合物自组装形态则是核壳胶束聚集体(选择性溶剂含量较低时)或棒状、球状胶束的聚集体(选择性溶剂含量较高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 阳离子两亲性共聚物 自组装 分子结构 核壳胶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分布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胶束化行为研究 被引量:32
11
作者 朱蕙 刘世勇 +2 位作者 潘全名 段宏伟 江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38-142,共5页
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合成了具有两亲性的嵌段聚合物聚苯乙烯 -b-聚丙烯酸 ( PS-b-PAA) ,用FTIR,1 H NMR,SEC对其进行了表征 ,并利用荧光探针技术研究了其在水溶液中的胶束化行为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 。
关键词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两亲性共聚物 胶束化 污水处理 多环芳香化合物 聚苯乙烯 聚丙烯酸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硅-聚氨酯嵌段共聚物的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刘玉龙 郑庆慧 +1 位作者 张留成 方少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30-36,共7页
研究了一系列低分子量的α,ω-二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齐聚物及1,3-二(3-羟丙基)四甲基二硅氧烷的合成方法,制取了分子量可以控制的α,ω-二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低聚物。使之与聚氨酯预聚体进行共聚、形成一系列有机硅-聚氯酯嵌段共聚物。... 研究了一系列低分子量的α,ω-二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齐聚物及1,3-二(3-羟丙基)四甲基二硅氧烷的合成方法,制取了分子量可以控制的α,ω-二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低聚物。使之与聚氨酯预聚体进行共聚、形成一系列有机硅-聚氯酯嵌段共聚物。并对其反应动力学和共聚物的相态结构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硅 聚氨酯 共聚物 共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MS-b-PEO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溶液性质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庆华 陈碧 +1 位作者 詹晓力 陈丰秋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75-1080,共6页
通过正丁基锂(n-BuLi)引发的六甲基环三硅氧烷(D3)阴离子开环聚合以及单硅氢封端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与烯丙基聚氧乙烯醚(PEO)的硅氢加成反应,合成得到了一系列分子量分布窄的PDMS-b-PEO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利用凝胶渗透色谱(GPC)、傅里... 通过正丁基锂(n-BuLi)引发的六甲基环三硅氧烷(D3)阴离子开环聚合以及单硅氢封端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与烯丙基聚氧乙烯醚(PEO)的硅氢加成反应,合成得到了一系列分子量分布窄的PDMS-b-PEO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利用凝胶渗透色谱(GPC)、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氢核磁共振谱(1H-NMR)表征了嵌段共聚物的结构组成.通过表面张力仪测定得到了不同结构嵌段共聚物的平衡表面张力及临界胶束浓度(cmc).结果显示,该系列嵌段共聚物的cmc值不仅受到憎水性嵌段的影响,同时也受嵌段共聚物的体积效应以及嵌段共聚物的几何形状(即嵌段共聚物各嵌段的比例)的影响,PDMS-b-PEO两嵌段共聚物的cmc值表现出了随憎水嵌段增加而相应增加的趋势.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发现,PDMS-b-PEO嵌段共聚物在选择性溶剂水中会自组装形成球状、棒状以及囊泡状的聚集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聚物 两亲性 聚硅氧烷 表面张力 自组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聚乙二醇-聚乳酸三嵌段共聚物的降解性能 被引量:20
14
作者 全大萍 高建文 +1 位作者 廖凯荣 卢泽俭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91-394,共4页
 以辛酸亚锡为引发剂,聚乙二醇大分子为共引发剂进行丙交酯开环聚合,制备了系列聚乳酸(PLA) 聚乙二醇(PEG) 聚乳酸(PLA)三嵌段共聚物。从共聚物在生理盐水中降解时特性粘度[η]、质量和热行为的变化,考察了PEG分子量和丙交酯/PEG(摩尔...  以辛酸亚锡为引发剂,聚乙二醇大分子为共引发剂进行丙交酯开环聚合,制备了系列聚乳酸(PLA) 聚乙二醇(PEG) 聚乳酸(PLA)三嵌段共聚物。从共聚物在生理盐水中降解时特性粘度[η]、质量和热行为的变化,考察了PEG分子量和丙交酯/PEG(摩尔比)对共聚物降解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PEG嵌段对共聚物的降解速率有重要影响。丙交酯/PEG一定时,PEG分子量越大,共聚物越容易降解;PEG嵌段长度一定时,丙交酯/PEG越大,共聚物降解速率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聚物 降解性能 聚乳酸 聚乙二醇 辛酸亚锡 丙交酯 开环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NMR分析可生物降解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组成 被引量:11
15
作者 赵辉鹏 张琰 +1 位作者 查刘生 府寿宽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10,共5页
分别采用1H NM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法分析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单甲氧基聚乙二醇-聚己内酯(M eOPEG-PCL)和单甲氧基聚乙二醇-聚(己内酯/乳酸)(M eOPEG-P(CL-co-LA))的相对分子质量(以下简称分子量),并用NMR测得M eOPEG-P(CL-co-LA)中共聚... 分别采用1H NM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法分析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单甲氧基聚乙二醇-聚己内酯(M eOPEG-PCL)和单甲氧基聚乙二醇-聚(己内酯/乳酸)(M eOPEG-P(CL-co-LA))的相对分子质量(以下简称分子量),并用NMR测得M eOPEG-P(CL-co-LA)中共聚单元的组成比。在不同氘代溶剂中利用NMR测得的M eOPEG-PCL的分子量基本相同,且与根据投料比计算的理论值非常接近。相比之下,GPC测定结果普遍低于理论值,且随着两亲性嵌段共聚物中亲油链段分子量的增加,两者相差越来越大。这是由于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分子链中亲水链段和亲油链段的构象几乎在任何溶剂中都不相同,因此用GPC法很难准确测定它们的分子量,而1H NMR法测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分子量与其链段的构象无关,只与质子的化学环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亲性共聚物 相对分子质量 组成 核磁共振 凝胶渗透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聚己内酯三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7
16
作者 邓联东 孙多先 +2 位作者 姚芳莲 霍建中 董岸杰 《现代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5-37,共3页
以甲苯二异氰酸酯 (TDI)为偶联剂 ,合成了聚乙二醇 (PEG) /聚己内酯 (PCL)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 (PEG-b-PCL -b -PEG ,PECL) ,采用IR、1 H-NMR、DSC和WAXD分析和研究了PECL的结构与性能。实验结果表明 ,PECL的结构和组成与设计相一致 ,结... 以甲苯二异氰酸酯 (TDI)为偶联剂 ,合成了聚乙二醇 (PEG) /聚己内酯 (PCL)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 (PEG-b-PCL -b -PEG ,PECL) ,采用IR、1 H-NMR、DSC和WAXD分析和研究了PECL的结构与性能。实验结果表明 ,PECL的结构和组成与设计相一致 ,结晶度和熔点均低于均聚物 ,且随着PECL中PCL嵌段含量的增加 ,PCL嵌段熔点升高。透射电镜照片显示PECL纳米粒呈核 /壳结构的球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b-聚己内酯-b-聚乙二醇 两亲性共聚物 聚乙二醇 聚己内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嵌段共聚物合成SiO_2中孔材料的制备化学 被引量:10
17
作者 孙继红 范文浩 +5 位作者 章斌 吴东 孙予罕 杨年华 周建伟 岳勇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8-44,共7页
采用溶胶一凝胶法,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前驱体,添加聚氧乙烯醚(PEO)一聚氧丙烯醚(PPO)一聚氧乙烯醚(PEO)共聚物为模板剂制备结构可控的SiO2中孔材料,通过BET、TG/DTA、FT-IR、29SiNM... 采用溶胶一凝胶法,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前驱体,添加聚氧乙烯醚(PEO)一聚氧丙烯醚(PPO)一聚氧乙烯醚(PEO)共聚物为模板剂制备结构可控的SiO2中孔材料,通过BET、TG/DTA、FT-IR、29SiNMR等分析手段,考察了不同条件下溶胶一凝胶制备化学及其热处理对SiO2中孔材料结构性质的影响规律和内在本质.结果表明:通过调节聚合度和添加量以及溶胶老化时间,可以对SiO2中孔材料织构性质进行有效的调控;同时由于该共聚物在不同气氛温度下的脱除机理不同,从而对材料的结构性质影响也有所不同;经真空热处理后,SiO2中孔材料柔性骨架得到加强,孔分布更趋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孔材料 二氧化硅 制备化学 共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端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蓖麻油改性聚氨酯嵌段共聚物的研究 被引量:31
18
作者 田军 薛群基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38-40,共3页
研究了端羟基的聚二甲基硅氧烷与醇解蓖麻油改性聚氨酯预聚体共混改性。共聚物成膜后,分子结构中的有机硅链段更倾向于表面聚集取向,而聚氨酯链段朝向内层。这样使得共聚物膜的附着力、硬度、固化速度等力学性能得到改善,同时,其表... 研究了端羟基的聚二甲基硅氧烷与醇解蓖麻油改性聚氨酯预聚体共混改性。共聚物成膜后,分子结构中的有机硅链段更倾向于表面聚集取向,而聚氨酯链段朝向内层。这样使得共聚物膜的附着力、硬度、固化速度等力学性能得到改善,同时,其表面呈现低的表面能。交替的两相产物其耐热性也得到了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共聚物 改性 聚二甲基硅氧烷 蓖麻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b-聚氧乙烯-b-聚苯乙烯三嵌段共聚物的自组装 被引量:10
19
作者 袁建军 李英顺 +4 位作者 李小琴 张小红 程时远 江雷 封麟先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71-373,共3页
In this paper, the self-assembly of PS 43-b-PEO 45-b-PS 43 triblcok copolymer was investigated. The colloids were made by firstly dissolving the copolymer in the common solvents, including THF, 1,4-dioxane, and DMF, t... In this paper, the self-assembly of PS 43-b-PEO 45-b-PS 43 triblcok copolymer was investigated. The colloids were made by firstly dissolving the copolymer in the common solvents, including THF, 1,4-dioxane, and DMF, then droping water into the corresponding copolymer solution to induce the self-assembly. The aggregates prepared were characterized with TEM and AFM technique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self-assembled vesicles were formed when THF and 1,4-dioxane were used as the common solvents to dissolve the copolymer, comparatively, using DMF as the common solvent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spherical aggregates. The self-assembled aggregates observed, possessing hierarchical structures, could be used as either the nanostructures themselves for drug delivery systems, separations, catalysts, and so on, or templates or building blocks for more complex stru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乙烯 聚氧乙烯 聚苯乙烯 共聚物 自组装 囊泡 分子聚集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A/PEG/PLA三嵌段共聚物载药纳米胶囊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12
20
作者 牛文强 傅国旗 +3 位作者 吴俊丽 石可瑜 袁直 何炳林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369-1371,M010,共4页
Biodegradable triblock copolymer PLA/PEG/PLA was synthesized by ring-opening bulk polymerization of D,L-lactide in the presence of poly(ethylene glycol) (PEG), in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which, the length of PEG an... Biodegradable triblock copolymer PLA/PEG/PLA was synthesized by ring-opening bulk polymerization of D,L-lactide in the presence of poly(ethylene glycol) (PEG), in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which, the length of PEG and PLA chain segments was made to be quite different. Nanoparticles were prepared by using the copolymer via a double emulsion-evaporation technique. The paticles tended to form the configuration like capsules, i.e., the nanocapsules, because of the great size difference in PEG and PLA segments of the copolymer. Insulin, chosen as a model drug, was encapsulated into nanocapsules. The effect of preparation conditions on the size, insulin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and in vitro drug release behavour of the nanoparticles were investigat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nanocapsules had a smooth spherical surface and the mean diameter was in the range from 180 nm to 350 nm, and the entrapment of insulin achieved up to 78.4. The drug-loaded nanocapsules released their content continuously, remarkably different from the corresponding micelles which gave a significant initial burst release followed by a slow rel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PEG/PLA共聚物 双乳化溶剂蒸发法 纳米微胶囊 胰岛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