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acillus velezensis G-1·脂肽悬浮种衣剂的制备及其对高粱丝黑穗病菌的防侵染效果 被引量:2
1
作者 孙美红 王彩琴 +2 位作者 王蓉 白文斌 高振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67-1485,共19页
为筛选出可有效抑制高粱丝黑穗病菌侵染高粱根部组织的生防微生物与天然产物,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便于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微生物悬浮种衣剂。本研究以晋杂2001号高粱为试验材料,选择试验室保藏的3株优秀抗病细菌和脂肽物质,首先通过种子... 为筛选出可有效抑制高粱丝黑穗病菌侵染高粱根部组织的生防微生物与天然产物,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便于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微生物悬浮种衣剂。本研究以晋杂2001号高粱为试验材料,选择试验室保藏的3株优秀抗病细菌和脂肽物质,首先通过种子萌发和活体侵染率测定试验明确了不同拮抗细菌和脂肽物质对高粱丝黑穗病菌的防侵染效果和较优使用浓度,随后以优选菌株和脂肽物质为活性成分进行了悬浮种衣剂配方优化、种衣剂较优使用量及贮藏稳定性研究,并在盆栽条件下测定了悬浮种衣剂对高粱丝黑穗病菌的防侵染效果。研究结果表明:Bacillus velezensis G-1及其次级代谢产物(脂肽)对高粱丝黑穗病菌侵染高粱根部组织具有良好抑制效果,较优使用浓度分别为1.0×10^(9)cfu mL^(–1)和600μg mL^(–1),且对晋杂2001号高粱种子萌发无显著抑制作用(P>0.05);B.velezensis G-1·脂肽悬浮种衣剂的较优配方为菌株G-1悬浮液(1.0×10^(11)cfu mL^(–1))5 mL、脂肽物质(8 mg mL^(–1))5 mL、羧甲基纤维素钠4 g、海藻酸钠0.6 g、分散剂MF 4 g、FeSO_(4)·7H_(2)O 0.2 g、MgSO_(4)·7H_(2)O 1 g、K_(2)HPO_(4)·3H_(2)O 0.5 g、色浆4 g,水补足100 g;B.velezensis G-1·脂肽悬浮种衣剂的较优使用量为25 g包装1 kg高粱种子,且对高粱丝黑穗病菌的盆栽侵染抑制率为87.74%;此外,B.velezensis G-1·脂肽悬浮种衣剂还对高粱幼苗生长表现出较好促生作用,并具有良好贮藏稳定性,常温下避光贮藏12个月后防侵染效果仅下降1.63%。说明B.velezensis G-1·脂肽悬浮种衣剂在高粱丝黑穗病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丝黑穗病菌 抗病微生物 脂肽 生物悬浮种衣剂 防侵染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子生物学特性的研究Ⅰ 被引量:14
2
作者 康绍兰 李兴红 +4 位作者 乔秀娟 张国保 马跃辉 韩福才 陈柏柱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78-84,共7页
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子用清水浸2d,再用0.05mol/L盐酸处理6h、12h的能显著的促进冬孢子的萌发,萌发率为64%和58%;对照仅为26.3%,0.4mol/L,0.6mol/L,0.8mol/L,lmol/L的... 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子用清水浸2d,再用0.05mol/L盐酸处理6h、12h的能显著的促进冬孢子的萌发,萌发率为64%和58%;对照仅为26.3%,0.4mol/L,0.6mol/L,0.8mol/L,lmol/L的盐酸处理6h、12h、24h、48h显著地抑制冬孢子的萌发、萌发率为0;0.05mol/L盐酸予处理6h、12h、24h、48h对冬孢子的萌发无影响。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予处理不同时间对冬孢子的萌发均有抑制作用。以天门冬氨酸、吲跺乙酸为培养液,以质量分数0.1%的抗坏血酸为培养液的冬孢于萌发率最高,为61.2%.冬孢子在不同的抗感玉米材料及植株的各器官上其萌发率有显著差异,感病材料“京黄417”(32.96%),抗病材料MO17(4.4%)、胚芽鞘(47.2%),根(1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丝黑穗病菌 冬孢子 萌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丝黑穗病菌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姜钰 徐秀德 +2 位作者 刘志恒 董怀玉 赵姝华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22-526,共5页
对采自中国9省(市)不同地理来源和不同品种的玉米丝黑穗病菌[Sporisorium reilianum(Kühn)Langdon&Fullerton]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il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技术对22个不同地区菌株的... 对采自中国9省(市)不同地理来源和不同品种的玉米丝黑穗病菌[Sporisorium reilianum(Kühn)Langdon&Fullerton]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il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技术对22个不同地区菌株的DNA进行扩增,经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可将供试菌株基本分成5组。来自不同地区相同品种上的菌株和同一地区不同品种的菌株的DNA多态性存在差异;同一组内的DNA多态性亦有差异,即玉米丝黑穗病菌具有丰富的种内遗传多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丝黑穗病菌 RAPD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UP-PCR进行玉米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小飞 高增贵 +2 位作者 庄敬华 赵辉 赵柏霞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5-98,共4页
本研究探讨了UP-PCR技术在玉米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利用可行性。在13个通用引物中,筛选出9个扩增多态性好且稳定的通用引物,共扩增出113条DNA条带,大小分布于250~2000bp之间,其中多态性条带为95条,为总条带数的84.07%... 本研究探讨了UP-PCR技术在玉米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利用可行性。在13个通用引物中,筛选出9个扩增多态性好且稳定的通用引物,共扩增出113条DNA条带,大小分布于250~2000bp之间,其中多态性条带为95条,为总条带数的84.07%。遗传距离为0.76处时,所有丝黑穗病菌菌株被聚为6个组。利用UP-PCR技术,可以充分展现玉米丝黑穗病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及差异性,可用于玉米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为有效地开展玉米丝黑穗病菌的遗传进化甚至探讨病菌致病性的生理分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丝黑穗病菌 UP-PCR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粱丝黑穗病菌对高粱体内防御酶系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姜钰 徐秀德 +2 位作者 胡兰 徐婧 张明会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17-620,共4页
以高粱[Sorghum bicolor(Linn.)Moench]不同抗感品种为试材,接种高粱丝黑穗病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比色法,分别测定不同高粱品种植株体内相关防御酶系活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高粱品种防御酶系活性明显不同,抗丝黑穗病的高粱品种PA... 以高粱[Sorghum bicolor(Linn.)Moench]不同抗感品种为试材,接种高粱丝黑穗病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比色法,分别测定不同高粱品种植株体内相关防御酶系活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高粱品种防御酶系活性明显不同,抗丝黑穗病的高粱品种PAL、SOD、POD等酶活性明显高于感病品种,MDA含量则低于感病品种;人工接种丝黑穗病菌后,发病的高粱植株体内防御酶活性均发生一定的变化,PAL、SOD、EST、PPO活性明显提高,其中PAL提高了67%~216%;而CAT和POD酶活性明显降低,其中CAT降低了41%~57%;高粱雄性不育系和其保持系之间的防御酶活性略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丝黑穗病菌 防御酶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丝黑穗病菌对玉米叶片的侵染过程 被引量:11
6
作者 康绍兰 李兴红 +2 位作者 郭华强 张国保 马跃辉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128-129,共2页
玉米丝黑穗病菌对玉米叶片的侵染过程康绍兰,李兴红,郭华强(河北农业大学植保系.保定071001)张国保,马跃辉(河北省植保总站,石家庄050000)关键词玉米;丝黑穗病菌;叶片侵染TheInfectionofSpha... 玉米丝黑穗病菌对玉米叶片的侵染过程康绍兰,李兴红,郭华强(河北农业大学植保系.保定071001)张国保,马跃辉(河北省植保总站,石家庄050000)关键词玉米;丝黑穗病菌;叶片侵染TheInfectionofSphacelothecaReilia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丝黑穗病菌 叶片 侵染 线黑穗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高粱丝黑穗病菌小种对美国小种鉴别寄主致病力测定 被引量:14
7
作者 徐秀德 卢庆善 潘景芳 《辽宁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8-10,共3页
采用人工土壤接种高粱丝黑穗病菌方法,用中国高粱丝黑穗病菌不同生理小种对美国高粱丝黑穗病菌小种进行了致病力测定。在Tx7078,SA281,Tx414,TAM2571和ATx622等一套鉴别寄主上的测定结果,我国高粱丝... 采用人工土壤接种高粱丝黑穗病菌方法,用中国高粱丝黑穗病菌不同生理小种对美国高粱丝黑穗病菌小种进行了致病力测定。在Tx7078,SA281,Tx414,TAM2571和ATx622等一套鉴别寄主上的测定结果,我国高粱丝黑穗病菌的3个生理小种与美国的4个生理小种对寄主致病力完全不同。中国和美国的生理小种不属于同群。应根据我国高粱丝黑穗病菌小种对寄主致病力反应,有效地引进外来抗性资源用于抗病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丝黑穗病菌 小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粱丝黑穗病菌离体培养技术 被引量:3
8
作者 高雅 石太渊 +4 位作者 张华 韩艳秋 于淼 张锐 李莉峰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97-99,共3页
对高粱黑粉菌离体培养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适合高粱黑粉菌生长的固体培养基为马铃薯+玉米粉的培养基,黑粉菌在20-35℃均能生长,最佳培养温度为28-30℃,黑粉菌细胞大约14d变成黑色。显微镜下观察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的黑粉菌细胞形态... 对高粱黑粉菌离体培养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适合高粱黑粉菌生长的固体培养基为马铃薯+玉米粉的培养基,黑粉菌在20-35℃均能生长,最佳培养温度为28-30℃,黑粉菌细胞大约14d变成黑色。显微镜下观察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的黑粉菌细胞形态和自然生长的黑粉菌细胞形态,前者初始基本是以单个形态存在的,随后的细胞形态比自然生长的黑粉菌细胞形态要小,而且最终很难形成厚垣孢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梁丝黑穗病菌 离体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丝黑穗病菌RAPD分析的引物筛选 被引量:2
9
作者 贺字典 陈捷 +2 位作者 高增贵 庄敬华 高玉峰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3-56,共4页
采用CTAB法提取了玉米丝黑穗病菌DNA,研究了RAPD最佳优化条件,确定为20μL体系中10×buffer 2μL,25 mmol/L MgCl22μL,dNTP 0.5μL,DNA模板2μL,引物2μL,Taq 0.4μL(5 U/μL),ddH2O 11.8μL,并为玉米丝黑穗病菌RAPD分析筛选出了9... 采用CTAB法提取了玉米丝黑穗病菌DNA,研究了RAPD最佳优化条件,确定为20μL体系中10×buffer 2μL,25 mmol/L MgCl22μL,dNTP 0.5μL,DNA模板2μL,引物2μL,Taq 0.4μL(5 U/μL),ddH2O 11.8μL,并为玉米丝黑穗病菌RAPD分析筛选出了9个单引物和3个双引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丝黑穗病菌(Sporisorium reiliana) RAPD 引物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丝黑穗病菌菌丝在寄主体内的生长过程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宝艳 高增贵 +2 位作者 庄敬华 张小飞 赵辉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9,共2页
利用曲利苯兰酒精-乳酚酸组织透明染色法,对玉米丝黑穗病菌在植株体内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曲利苯兰组织透明染色方法能够清晰地观察到玉米丝黑穗病菌的整个生长发育阶段,包括冬孢子萌发、芽管、先菌丝、担孢子... 利用曲利苯兰酒精-乳酚酸组织透明染色法,对玉米丝黑穗病菌在植株体内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曲利苯兰组织透明染色方法能够清晰地观察到玉米丝黑穗病菌的整个生长发育阶段,包括冬孢子萌发、芽管、先菌丝、担孢子、侵染菌丝、冬孢子等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丝黑穗病菌 染色 生长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抗病相关基因在玉米与玉米丝黑穗病菌、玉米黑粉病菌互作过程中的表达差异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邹晓威 王娜 +5 位作者 刘芬 夏蕾 王艳丽 洪泽源 徐冲力 郑岩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50-152,共3页
提取玉米丝黑穗病与黑粉病发病叶片的RNA,反转录获得c DNA后,通过玉米抗病相关基因(登录号分别为:AI881638、AW424529、CF028241、CO526016、CK371597、BM379188、AI649523、CF349132、BM074921、BM349111)的序列设计引物,对玉米抗病相... 提取玉米丝黑穗病与黑粉病发病叶片的RNA,反转录获得c DNA后,通过玉米抗病相关基因(登录号分别为:AI881638、AW424529、CF028241、CO526016、CK371597、BM379188、AI649523、CF349132、BM074921、BM349111)的序列设计引物,对玉米抗病相关基因进行RT-PCR扩增,分析目标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抗病基因病程相关蛋白(BM379188)、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酸(AW424529)、无毒性蛋白(AI881638)、富含亮氨酸重复区域蛋白激酶(CF028241)在2种病害发生过程中均呈现上调表达,其他选取基因在侵染玉米叶片中均未检测到其表达,所选取的抗病相关基因在对照玉米叶片中均未检测到其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玉米丝黑穗病菌 玉米黑粉病 抗病基因 互作机制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体条件下玉米丝黑穗病菌的形态及三种药剂的抑菌作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健强 杨林格 李宝笃 《西北农业学报》 CSCD 1995年第4期54-58,共5页
玉米丝黑穗病菌(Sphacelothecareiliana)冬孢子在PDA平板上萌发产生先菌丝,生长缓慢,然后以小孢子(平均6.5μm×2.5μm)芽殖形成小菌落。在糖溶液中萌发产生先菌丝和有隔担子,最后发育成有... 玉米丝黑穗病菌(Sphacelothecareiliana)冬孢子在PDA平板上萌发产生先菌丝,生长缓慢,然后以小孢子(平均6.5μm×2.5μm)芽殖形成小菌落。在糖溶液中萌发产生先菌丝和有隔担子,最后发育成有分隔和分叉的菌丝,主菌丝直径4.75μm,分枝菌丝直径2.5μm。内吸性杀菌剂多菌灵对冬孢子萌发、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加大了细胞膜渗漏;三唑酮对菌落、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加大细胞膜渗漏、抑制麦角甾醇合成;三唑酮与多菌灵等复配的种衣剂13号具有以上各项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丝黑穗病菌 三唑酮 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粱丝黑穗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初报 被引量:7
13
作者 徐秀德 赵廷昌 《辽宁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46-48,共3页
在我省首先推广应用 ATx622为母本的杂交高粱产区营口,发现了新的高粱丝黑穗病菌 Sphacelotheca reiliana(K(?)hn)Clint.生理小种,称为3号小种。此小种的致病力与1、2号小种明显不同,3号小种能够侵染1、2号小种不能侵染的ATx622和 BTx6... 在我省首先推广应用 ATx622为母本的杂交高粱产区营口,发现了新的高粱丝黑穗病菌 Sphacelotheca reiliana(K(?)hn)Clint.生理小种,称为3号小种。此小种的致病力与1、2号小种明显不同,3号小种能够侵染1、2号小种不能侵染的ATx622和 BTx622,并具有很强的致病力。其鉴别寄主为 ATx622、BTx622和ATx623、BTx6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丝黑穗病菌 生理小种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粱丝黑穗病菌侵染期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姚建业 王石榴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27-27,共1页
纸钵培育高粱苗,9—10片叶时移栽入不同茬口地块,发现无菌土纸钵中的苗发病率由0提高到10.8%;菌土纸钵中的苗发病率从4.6%提高到14.2%。以后又做两年重复试验,结果相似。说明高粱丝黑穗病菌(Sphacelotheca reiliana(kuhn)Cli-nt.)在... 纸钵培育高粱苗,9—10片叶时移栽入不同茬口地块,发现无菌土纸钵中的苗发病率由0提高到10.8%;菌土纸钵中的苗发病率从4.6%提高到14.2%。以后又做两年重复试验,结果相似。说明高粱丝黑穗病菌(Sphacelotheca reiliana(kuhn)Cli-nt.)在高粱长至9—10片叶以后仍可通过根系侵染造成发病。侵染期长达45天以上,这是造成该病难以防治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丝黑穗病菌 侵染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丝黑穗病菌基因组SSR信息分析及其引物设计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雪梅 李新凤 +1 位作者 路平 王建明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5期454-461,共8页
探讨玉米丝黑穗病菌(Sporisorium reilianum)基因组序列中SSR位点的分布与组成特点,为开发可用于玉米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的Genomic-SSR标记奠定基础。从NCBI公共数据库下载玉米丝黑穗病菌的23条染色体基因组序列,利用SSRIT在线软... 探讨玉米丝黑穗病菌(Sporisorium reilianum)基因组序列中SSR位点的分布与组成特点,为开发可用于玉米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的Genomic-SSR标记奠定基础。从NCBI公共数据库下载玉米丝黑穗病菌的23条染色体基因组序列,利用SSRIT在线软件对第4、5、6、7条染色体进行SSR位点的搜索,并且利用Primer 3.0软件设计Genomic-SSR引物。结果表明:在玉米丝黑穗病菌基因组序列的第4、5、6、7条染色体中,共搜索到317个SSR位点,平均每条染色体出现79个SSR位点,其总长度为6.89kb,占这四条染色体基因组总长的0.21%,大约每10.3kb中就有一个大于18bp的SSR序列。其中,主要的重复类型是三核苷酸重复单元,占全部SSR的53.94%(171个),其次为二核苷酸重复单元,占全部SSR的16.09%(51个)。数量最少的是六碱基重复单元,为17个(5.36%)。出现频率最高的的重复基序为(GCA/TGC)n(13.25%),其次是(AGC/GCT)n和(CAG/CTG)n,出现频率分别为8.52%、8.20%。并在此基础上,利用Primer3.0在线软件设计了40对SSR引物。玉米丝黑穗病菌基因组序列中SSR位点丰富,具有发掘玉米丝黑穗病菌SSR标记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丝黑穗病菌 基因组 SSR 引物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玉米丝黑穗病菌保存环境与致病力关系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石爱丽 高立起 +2 位作者 张玲 曹志艳 董立 《河北农业科学》 2013年第2期64-67,共4页
为探索夏玉米丝黑穗病发病条件,对不同保存时间(1 a、2 a、3 a、4 a和5 a)和不同保存方式(库存、地表0 cm、地下10 cm土层、地下20 cm土层、地下30 cm土层和地下40 cm土层)下夏玉米丝黑穗病菌的萌发率和致病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 为探索夏玉米丝黑穗病发病条件,对不同保存时间(1 a、2 a、3 a、4 a和5 a)和不同保存方式(库存、地表0 cm、地下10 cm土层、地下20 cm土层、地下30 cm土层和地下40 cm土层)下夏玉米丝黑穗病菌的萌发率和致病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和土层保存深度的增加,丝黑穗病菌冬孢子的萌发率均呈逐渐下降趋势。相同保存方式下,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丝黑穗病菌的致病力逐渐下降;相同保存时间下,随着土层保存深度的增加,不同保存方式下的丝黑穗病菌致病力依次下降。相关分析表明,不同保存方式和不同保存时间均与病菌活力密切相关,符合二元线性回归方程;病菌致病力与病菌保存深度(负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病菌保存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建议在夏玉米丝黑穗病发生区,采取清除田间病株、深翻以及2 a以上轮作等措施,以有效减轻玉米丝黑穗病害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丝黑穗病菌 保存方式 保存时间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丝黑穗病菌基因组SSR的信息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士臻 张作刚 +2 位作者 李新凤 高俊明 王建明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6期488-491,共4页
利用已经公布的玉米丝黑穗病菌基因组测序的结果,对该基因组中基序为2~6碱基的微卫星(SSR)序列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已经公布的23条基因组中选择前3条染色体进行分析,共有888个SSR,其总长度为3.512kb,占这3条基因组染色体碱... 利用已经公布的玉米丝黑穗病菌基因组测序的结果,对该基因组中基序为2~6碱基的微卫星(SSR)序列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已经公布的23条基因组中选择前3条染色体进行分析,共有888个SSR,其总长度为3.512kb,占这3条基因组染色体碱基数的0.068%,平均6.50kb中就分布有一个长度大于15bp的SSR序列。其中,数量最多的为三碱基重复序列,共有SSR数量329个,其次为六碱基重复序列,数量达185个。五碱基重复序列的SSR数量为155个,数量最少的是四碱基重复序列,只有101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丝黑穗病菌 基因组 微卫星序列 频率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治糜子丝黑穗病的杀菌剂筛选及田间防治效果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佳佳 周瑜 +3 位作者 张盼盼 晁桂梅 朱明旗 冯佰利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32-141,共10页
为筛选防治糜子丝黑穗病的高效药剂,采用琼脂平板孢子萌芽法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糜子丝黑穗病菌的室内毒力,并通过两年田间小区试验评价了杀菌剂对糜子丝黑穗病的药效及糜子植株生长的影响。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戊唑醇对丝黑穗病菌的毒... 为筛选防治糜子丝黑穗病的高效药剂,采用琼脂平板孢子萌芽法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糜子丝黑穗病菌的室内毒力,并通过两年田间小区试验评价了杀菌剂对糜子丝黑穗病的药效及糜子植株生长的影响。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戊唑醇对丝黑穗病菌的毒力最强,EC50值为0.1127μg/mL,其次为烯唑醇、苯醚甲环唑、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EC50值分别为1.0634,6.1775,12.4969和54.4021μg/mL,福美双的毒力最弱,EC50值为1169.6448μg/mL。药剂处理与对照相比,发芽率均有显著降低,随浓度的增高,种子活力下降,其中烯唑醇对种子萌发抑制作用最大,发芽率和发芽势均最小。田间药效试验结果与室内毒力测定结果一致,戊唑醇防效最好,其次为烯唑醇、甲基硫菌灵、多菌灵,苯醚甲环唑仅在浓度高时防效较好,福美双防治效果最差。植株生长影响评价结果表明,多菌灵显著降低主茎倒二叶面积、主茎倒三叶面积、叶干重和分蘖数。与对照相比,各药剂处理下的单株粒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但产量均增加,其中戊唑醇处理下的产量两年均最高,而福美双在2014年没有显著增产效果。因此,在6种供试药剂中,戊唑醇能以最低浓度获得最好的防治效果,可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糜子丝黑穗病菌 毒力 田间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菌剂对玉米丝黑穗病害防效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洪亮 刘辉 王慧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1年第2期52-54,共3页
以垦单7号为试材,从玉米根际土壤中筛选链霉菌株SF-1,通过测定其活性,研究其代谢产物不同剂量及与其它生物药剂混剂对玉米丝黑穗病田间防治效果,确定其最佳用量、对玉米的安全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防制剂可提高玉米出苗率,其中SF... 以垦单7号为试材,从玉米根际土壤中筛选链霉菌株SF-1,通过测定其活性,研究其代谢产物不同剂量及与其它生物药剂混剂对玉米丝黑穗病田间防治效果,确定其最佳用量、对玉米的安全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防制剂可提高玉米出苗率,其中SF-1 20倍液+BYM对玉米丝黑穗的防治效果较好,为69.55%,增产效果也比较明显,为13.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药剂 玉米 玉米丝黑穗病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苗期对丝黑穗病抗性机制初探 被引量:25
20
作者 李兴红 康绍兰 +4 位作者 曹志敏 张国保 马跃辉 韩福才 陈柏柱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9-44,共6页
以11个不同抗性的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种苗为材料对玉米丝黑穗病(Sphacelothecareiliana)抗性机制作了初探。结果表明:冬孢子在感病的玉米材料胚芽鞘上的萌发率(13.23%~18.81%)显著高于在抗病... 以11个不同抗性的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种苗为材料对玉米丝黑穗病(Sphacelothecareiliana)抗性机制作了初探。结果表明:冬孢子在感病的玉米材料胚芽鞘上的萌发率(13.23%~18.81%)显著高于在抗病的玉米材料胚芽鞘上的萌发率(6.60%~7.10%);感病材料幼苗中维生素C(Vc)和总糖的含量分别为14.91~19.71mg/100g鲜重和4.23%~5.91%,显著高于抗病材料幼苗中Vc和总糖的含量(7.18~10.76mg/100g鲜重、2.52%~3.78%);且二者与冬孢子在胚芽鞘上的萌发率呈显著的正相关(r=0.8476,0.8612),揭示了玉米幼苗期抗侵入的固有抗性;受玉米丝黑穗病菌侵染后,幼苗胚芽鞘内表皮在0.53mol/L高渗蔗糖溶液中感病的玉米材料丧失质壁分离能力的细胞百分率高干抗病的玉米材料,高感杂交种“京黄417”胚芽鞘内表皮丧失质壁分离能力的细胞百分率最高(47.4%);抗病自交系Mo17最低(23%)二因此,冬孢子在玉米幼苗胚芽鞘上的萌发率,幼苗中Vc、总糖的含量,以及病菌侵入后胚芽鞘内表皮丧失质壁分离能力的细胞百分率可作为玉米早期抗丝黑穗病的鉴定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丝黑穗病菌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