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棉兰老涡在两类厄尔尼诺事件中的变化特征与机制
1
作者 谢媛 刘雪琪 +2 位作者 周慧 张丽俊 刘娟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2-515,共14页
棉兰老涡(Mindanao Eddy,ME)位于北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区域,其结构和变异与温跃层的结构及西边界流的经向热量、质量输运紧密相关,在局地和区域气候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以往研究已表明ME年际变化与El Niño事件密切相关,但并未... 棉兰老涡(Mindanao Eddy,ME)位于北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区域,其结构和变异与温跃层的结构及西边界流的经向热量、质量输运紧密相关,在局地和区域气候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以往研究已表明ME年际变化与El Niño事件密切相关,但并未区分其在不同类型El Niño事件中的变异特征与机制。由于中部型厄尔尼诺(Central Pacific El Niño,CP-El Niño)和东部型厄尔尼诺(Eastern Pacific El Niño,EP-El Niño)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环流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本文基于高度计观测数据及ORA-S5再分析数据,研究了ME在中部型和东部型两类El Niño事件中的变化特征与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CP-El Niño事件期间,ME显著增强,同时伴随着更强的低温高盐水体上涌;而在EP-El Niño事件中,ME减弱。进一步地,本文通过回归分析以及1.5层非线性约化重力模式数值试验,探究了ME在两类El Niño事件中的变化产生差异的机制。研究表明,ME在两类El Niño事件中的变化差异可以归结于由风应力驱动的Rossby波和Ekman抽吸的模态不同。在CP-El Niño事件中,热带西太平洋海域存在风应力旋度正异常,激发上升Rossby波,并向西传,与局地Ekman抽吸共同作用导致西边界流海域的海表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SSH)下降,ME增强。而在东部型事件中,热带西太平洋主要存在风应力旋度负异常,激发下降Rossby波并西传,从而导致ME海域SSH抬升,ME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兰老涡 中部东部型厄尔尼诺 ROSSBY波 EKMAN抽吸 非线性约化重力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类厄尔尼诺事件对中国东部冬季气溶胶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海燕 孙家仁 +3 位作者 胡东明 谌志刚 曾琳 叶希莹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99-713,共15页
利用MERRA-2再分析气溶胶光学厚度及气象观测资料,在剔除人为排放长期变化产生的气溶胶光学厚度扰动的基础上,从气候学角度探讨了两类厄尔尼诺事件对中国东部冬季气溶胶的影响。结果表明,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使绝大部分区域气溶胶光学厚... 利用MERRA-2再分析气溶胶光学厚度及气象观测资料,在剔除人为排放长期变化产生的气溶胶光学厚度扰动的基础上,从气候学角度探讨了两类厄尔尼诺事件对中国东部冬季气溶胶的影响。结果表明,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使绝大部分区域气溶胶光学厚度呈正异常分布,尤其对华北至东北的气溶胶污染加剧作用显著;而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使气溶胶光学厚度异常由南至北呈显著的"+-"双极型分布。进一步成因分析发现,虽然两类厄尔尼诺事件都具有削弱冬季风从而减弱北方气溶胶向南传输的作用,但中部型对水平流场的削弱作用不显著,尤其是东北地区没有通过90%的显著性检验。同时二者对北方大气垂直扰动和气溶胶的湿清除作用相反,其中东部型表现为大气垂直扰动和对流有效位能减弱,降水减少,湿清除减弱;而中部型则表现为垂直扰动和对流有效位能增强,降水增多,湿清除增强。对于南方,强东部型事件引发的强降水可能是产生该区域气溶胶污染影响不稳定的主因,而中部型则主要通过气流削弱作用加剧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溶胶的局地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 中部厄尔尼诺事件 中国东部 气溶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厄尔尼诺事件对中国夏季水汽输送和降水分布影响的新研究 被引量:56
3
作者 吴萍 丁一汇 柳艳菊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71-383,共13页
基于1961—2016年中国地面台站降水观测资料和多种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东部型和中部型两类厄尔尼诺事件对中国夏季水汽输送和降水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1)厄尔尼诺事件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在发生当年和次年有明显的不同,主要影响是在其... 基于1961—2016年中国地面台站降水观测资料和多种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东部型和中部型两类厄尔尼诺事件对中国夏季水汽输送和降水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1)厄尔尼诺事件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在发生当年和次年有明显的不同,主要影响是在其发生的次年,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夏季降水明显偏多。(2)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当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偏东偏弱,水汽输送条件较弱,不利于中国大范围降水的发生;中部型事件当年夏季,低纬度印度洋和西太平洋蒸发异常偏强,来自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和西北太平洋向华南地区的水汽输送和净水汽收支增加,有利于华南地区降水的异常增多。(3)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次年夏季,副热带太平洋蒸发异常偏强,副高西伸,由于东亚-太平洋(EAP)遥相关型的建立,副高西侧的强西南气流将来自太平洋蒸发的大量水汽持续输送至中国中东部地区。此外,在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影响下中高纬度地区建立了亚洲双阻型环流,其间的低槽冷涡与上游阻高之间的强偏北气流有利于北冰洋的水汽持续输送到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中国大部分地区净水汽收支均增加,中国北方和南方地区的降水均产生了明显的同步性增多响应,形成了南北两条异常雨带。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次年夏季,副高较常年偏西且偏北,来自太平洋蒸发的大量水汽输送到江淮地区,使其净水汽收支增加和降水偏多。因此,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不仅对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等南方地区的降水有重要影响,对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的降水异常也有相当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部型厄尔尼诺 中部厄尔尼诺 水汽输送 降水 遥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类厄尔尼诺背景下MJO对太平洋阻塞频率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高铭祥 杨双艳 +1 位作者 王强 李天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87-501,共15页
本文基于1979~2019年ERA-interim逐日再分析数据和二维阻塞指数,探究了冬季两类(中部型和东部型)厄尔尼诺背景下热带季节内振荡(MJO)对太平洋地区阻塞频率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选取出现频次较高且平均振幅较强的位相3和7进行研究。结果表... 本文基于1979~2019年ERA-interim逐日再分析数据和二维阻塞指数,探究了冬季两类(中部型和东部型)厄尔尼诺背景下热带季节内振荡(MJO)对太平洋地区阻塞频率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选取出现频次较高且平均振幅较强的位相3和7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两类厄尔尼诺背景下MJO第3位相期间,MJO激发的遥相关位置相似,均对应极地地区(白令海地区)正(负)的位势高度异常,从而使高纬度太平洋地区均出现正的阻塞频率异常。在东部型厄尔尼诺背景下MJO第7位相(EP7)期间中高纬太平洋地区存在正的阻塞频率异常。但是在中部型厄尔尼诺背景下MJO第7位相(CP7)期间没有大范围显著的异常阻塞频率。这是因为EP7期间MJO激发的异常Rossby波源位于急流核区的西北部,使得MJO的遥相关可以传至50°N以北,引起中高纬度地区有利于阻塞频率增加的位势高度异常。然而CP7期间MJO激发的异常Rossby波源位于急流核区内部,使得对应的遥相关仅在副热带急流中传播,对高纬度地区的位势高度影响较小,导致该时期内没有大范围显著的阻塞频率异常。最后本文使用ECHAM4.6气候模式验证了上述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阻塞频率 热带季节内振荡(MJO) 东部型厄尔尼诺 中部厄尔尼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类El Niňo事件盛期南大洋海冰异常的对比分析
5
作者 王卓凡 韩哲 +2 位作者 李双林 李国平 孙雪倩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36-446,共11页
基于1979~2017年数据,利用回归方法和线性模式试验,分析了两类El Niño事件(东部型EP和中部型CP)盛期(12月至2月)南大洋海冰异常的差异及其可能机制。结果表明,两类事件期间尽管海冰异常定性上类似,但强度和位置存在明显差异:在罗... 基于1979~2017年数据,利用回归方法和线性模式试验,分析了两类El Niño事件(东部型EP和中部型CP)盛期(12月至2月)南大洋海冰异常的差异及其可能机制。结果表明,两类事件期间尽管海冰异常定性上类似,但强度和位置存在明显差异:在罗斯海和阿蒙森海,两类事件期间海冰均偏少,但EP期间海冰减少范围更大,振幅更强;在威德尔海,两类事件期间海冰均偏多,但EP期间增多更明显,而且位置相对CP期间偏西偏北。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两类事件期间海温异常强度的不同:EP期间对应的海温偏东偏强,其激发的类太平洋—南美型(PSA)模态在南极边缘海的异常高压中心强度更大、范围更广,使得罗斯海区域为东北风异常控制,有利海冰向高纬输送,海冰范围进而减少;而威德尔海区域则是异常偏南风控制,使得海冰向北输送,有利于威德尔海南部海冰范围减少,北部海冰范围增大。相比之下,CP事件期间,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暖海温异常偏于中太平洋且强度弱,其激发的类PSA在南极边缘的异常高压偏弱,使得动力作用引起阿蒙森海的海冰减少和威德尔海海冰增加偏弱。进一步的分析表明,CP事件期间威德尔海海冰增多还与该区域更早时间(11月份)的海冰增多,及随后海冰—太阳反照率的正反馈效应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类事件期间海冰异常的强度和位置的差异,与两类事件期间赤道中东太平洋SSTA强度和位置的差异,二者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相比前人的合成分析结果(CP期间海冰异常强于EP期间),物理上更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部型厄尔尼诺 中部厄尔尼诺 南极海冰 遥相关 太平洋—南美(P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