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四前后东西文化论战的再认识 被引量:3
1
作者 齐卫平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45-50,共6页
(一) 考察五四前后东西文化论战,两个突出的背景不容忽视。一是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新旧杂糅,把革故鼎新后的中国拖入了不死不活的境地。旧势力试图恢复传统价值中心的种种努力,使人感到窒息般的痛苦。二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 (一) 考察五四前后东西文化论战,两个突出的背景不容忽视。一是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新旧杂糅,把革故鼎新后的中国拖入了不死不活的境地。旧势力试图恢复传统价值中心的种种努力,使人感到窒息般的痛苦。二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度浸润在欧风美雨中的中国人怵目于这场惨绝人寰的人类撕杀,引起对西方近代文明利弊的重新审视。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的壮举,迎来了东方古老帝国迈向近代文明之路的契机。中华民国建立初期,西方资产阶级的一些社会制度和政治原则,如议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文化 中国社会 西方近代文明 东西文化论战 新旧 社会制度 西洋文明 西方资产阶级 梁启超 梁漱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大钊与“五四”前后东西文化论战
2
作者 谭双泉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24-30,共7页
“五四”前后的东西文化论战,从1915到1927延续10余年,参加者数百人,发表文章近千篇,专著数十种,是近代中国东西文化问题论战的高潮,关系到中国社会变革的性质和方向。李大钊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发表直接参加讨论的文章并不很多,... “五四”前后的东西文化论战,从1915到1927延续10余年,参加者数百人,发表文章近千篇,专著数十种,是近代中国东西文化问题论战的高潮,关系到中国社会变革的性质和方向。李大钊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发表直接参加讨论的文章并不很多,但他提出了不少十分深刻的观点,成为论战中不可忽视的人物。因此,对他在论战中所起的作用进行若干探讨,是不无现实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大钊 东西文化论战 文化运动 近代中国 陈独秀 文化思想 社会主义 西方文化 西方文明 五四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评陈独秀与杜亚泉的东西文化论战 被引量:1
3
作者 陈秀萍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88-93,共6页
历史有时惊人地相似,本世纪初东西文化论战时提出的一些问题,在时隔半个多世纪后的80年代又随着国门的打开、中西文化的交汇、冲撞使人们、尤其使青年人感到困惑而被提到议事日程上。这仅仅因为历史是螺旋式的发展?恐怕更直接的原因还... 历史有时惊人地相似,本世纪初东西文化论战时提出的一些问题,在时隔半个多世纪后的80年代又随着国门的打开、中西文化的交汇、冲撞使人们、尤其使青年人感到困惑而被提到议事日程上。这仅仅因为历史是螺旋式的发展?恐怕更直接的原因还是这些问题虽然曾被提出讨论,但没有得到真正解决,以及社会发展还需要我们认识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即这是时代的需要、是中华民族腾飞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亚泉 陈独秀 东西文化论战 中西文化 西方文化 思想史 中国传统文化 《东方杂志》 中国文化 封建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大钓与东西文化论战
4
作者 张利民 《中州学刊》 1987年第4期108-111,共4页
在五四前后的东西文化论战中,李大钊直接讨论东西文化的文章并不很多,但是,他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他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后所形成的观点,特别是关于俄罗斯文明是人类“第三新文明”的思想为后来的共产党人所继承,并加以发展,从而对中... 在五四前后的东西文化论战中,李大钊直接讨论东西文化的文章并不很多,但是,他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他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后所形成的观点,特别是关于俄罗斯文明是人类“第三新文明”的思想为后来的共产党人所继承,并加以发展,从而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一 如果抛开偶然的、琐碎的细节,可以发现,新文化运动中几个最活跃的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青少年的经历,几乎是近似的:小时候从上辈人那里接受严格的传统文化教育,少年时期离家到城市学校里读书,开始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再大就到国外留学;在探讨中国社会近代化问题上,他们都认识到了思想启蒙的重要性,并积极从事这方面的实际工作。对于李大钊、陈独秀、鲁迅来说,得出如上的认识,是直接与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总结联系在一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西文化论战 俄罗斯文明 陈独秀 新文明 大家族 尊孔 文化运动 宪法 西洋文明 思想启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文化论争与当前的文化学讨论——读《五四前后东西文化论战文选》
5
作者 金春峰 《北京社会科学》 1986年第3期97-101,共5页
我国是文明古国,素以光辉灿烂的文化著称于世,人们一向嗜好文化、艺术、学术,但正如许多文章指出的,我国古代民族并不善长于精深细密的思考。“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神,圣而不可知之谓圣。”“大而化之”几乎成了民族思维的... 我国是文明古国,素以光辉灿烂的文化著称于世,人们一向嗜好文化、艺术、学术,但正如许多文章指出的,我国古代民族并不善长于精深细密的思考。“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神,圣而不可知之谓圣。”“大而化之”几乎成了民族思维的特征与传统。所以在中国古代,虽有丰富深刻、高明博大的哲学体系,但立足于严密分析和论证之上的思维型哲学却是缺乏的。哲学的主要内容是道德的修养和人生的理想,其风格是真善美一体,文史哲不分。“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种思想即便十分深刻、新颖,没有文采,也不能受到推崇、欣赏。反之思想尽管平庸、空洞,不合逻辑,只要反复曲折,错综有致,富于文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论争 中国传统文化 东西文化论战 五四前后 科学与民主 文化 东西文化比较 五四时期 马克思主义 世界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梁漱溟的东西文化观 被引量:1
6
作者 马小兵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63-69,共7页
在沉默了三十年后,八十年代初,梁漱溟发表了《东方学术概观》及《人心与人生》等著作。1987年春,他登上中国文化书院的学术讲坛,再次宣讲他二十年代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的观点,强调中国传统文化是整个世界文明的走向。这件事在... 在沉默了三十年后,八十年代初,梁漱溟发表了《东方学术概观》及《人心与人生》等著作。1987年春,他登上中国文化书院的学术讲坛,再次宣讲他二十年代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的观点,强调中国传统文化是整个世界文明的走向。这件事在学术界引起了格外注意。尔后,出版界陆续重印、出版了他的主要著作。中国文化书院在1987年秋为纪念其从事教育科研七十周年,召开了“梁漱溟思想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他的人生经历及其思想观念引起了较多的人的重视、注意和研究。这里仅就他的东西文化观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漱溟 东西文化 中国文化 东西文化论战 文化路向 西方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粱漱溟 中西文化 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12~1920年间李大钊对国民性问题的探索 被引量:3
7
作者 吴汉全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6期87-92,共6页
1912—1920年间李大钊对国民性问题的探索可分为四个阶段;李大钊分析了国民性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
关键词 李大钊 国民性 改造途径 文化运动 东西文化论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