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南侧加里东期古隆起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
郭战峰
刘新民
盛贤才
马登峰
|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9 |
6
|
|
2
|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南侧中生代砂岩碎屑组分及其构造意义 |
郭战峰
梁西文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6
|
|
3
|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缘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油气前景 |
解东宁
何明喜
周立发
谢其峰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24
|
|
4
|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南、北缘晚白垩世以来构造演化的石英ESR年代学研究 |
李学刚
杨坤光
王军
|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2 |
9
|
|
5
|
秦岭—大别造山带南侧兴山地区中上寒武统白云岩储层特征 |
盛贤才
郭战峰
刘新民
|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9 |
9
|
|
6
|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及两侧晚古生代构造环境与油气意义 |
黄泽光
方成名
杨潇
高长林
|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9 |
4
|
|
7
|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中新生代差异构造变形 |
汤济广
胡望水
郭齐军
黄泽光
翟常博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2 |
3
|
|
8
|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两侧盆地深部过程及古生界油气前景——以川东北盆地和合肥盆地为例 |
范小林
陈浙春
|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5 |
5
|
|
9
|
区块评价双因素法及其在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区块的应用 |
武明辉
徐旭辉
程喆
张海君
刘翠荣
|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10
|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南部海相地层油气勘探潜力及选区方向 |
杨振武
郭战峰
刘新民
|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11
|
东、西秦岭和大别造山带构造演化差异与盆地 |
高长林
|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1
|
|
12
|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岩石组构特征及中、新生代差异变形机制 |
程喆
郭齐军
胡望水
汤济广
黄泽光
|
《中国石油勘探》
CAS
|
2011 |
0 |
|
13
|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根部变质杂岩研究新进展 |
游振东
|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
1994 |
0 |
|
14
|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中新生代盆地构造特征与形成机制 |
张淼
云金表
|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6 |
3
|
|
15
|
华北和扬子陆块及秦岭—大别造山带地表和深部太古宙基底的新信息 |
沈其韩
耿元生
宋彪
万渝生
|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5 |
89
|
|
16
|
秦岭—大别造山带北部中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期次及时空迁移规律 |
孙晓猛
吴根耀
郝福江
张梅生
刘鹏举
|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4 |
59
|
|
17
|
秦岭-大别造山带中几条重要构造带的特征及其意义 |
宋传中
张国伟
任升莲
李加好
黄文成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9 |
53
|
|
18
|
秦岭-大别造山带北部逆冲推覆构造与合肥盆地、周口坳陷控盆断裂 |
孙晓猛
张梅生
龙胜祥
郝福江
刘鹏举
刘长垠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4 |
39
|
|
19
|
东秦岭-大别山及邻区挠曲类盆地演化与碰撞造山过程 |
刘少峰
张国伟
程顺有
姚安平
|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99 |
59
|
|
20
|
秦岭—大别造山带与江南造山带的差异隆升过程:来自江汉盆地中新生代沉积记录的证据 |
徐政语
卢文忠
林舸
刘池阳
王岳军
郭锋
|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5 |
2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