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渐新统花港组河湖交互沉积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秦兰芝 李宁 +2 位作者 徐东浩 孙中恒 王维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8-188,共11页
根据钻井岩心、测井及三维地震等资料,通过沉积演化序列重建及沉积体系空间展布刻画等方法对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中南部黄岩地区花港组浅水湖盆河湖交互沉积特征与控砂机制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黄岩地... 根据钻井岩心、测井及三维地震等资料,通过沉积演化序列重建及沉积体系空间展布刻画等方法对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中南部黄岩地区花港组浅水湖盆河湖交互沉积特征与控砂机制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黄岩地区花港组自北向南主要发育三大沉积体系:河流-泛滥平原沉积体系、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可识别出河流相、浅水三角洲相与湖泊相3种沉积相类型。②黄岩地区花港组河湖交互沉积体系可划分为河控主体区、河湖交互区与湖控主体区3个沉积单元,河控主体区发育厚层含砾砂岩,地震相表现为低频弱振幅特征;河湖交互区发育厚层砂岩,泥质夹层增多,地震相表现为中低频、中弱振幅,以隐性前积、叠瓦状前积为主;湖控主体区泥岩较发育,地震相表现为中高频、中强振幅。③研究区花港组沉积期受微地貌与水位幕式升降控制,三级层序等时格架内有3种浅水湖盆控砂模式:洪水期湖泊主体区范围最大,三角洲主体没入水下,孤立砂坝发育;平水期湖平面下降,河湖交互区扩张,砂体在横向上呈席状连片发育,在垂向上砂体被分隔;枯水期主要发育河控主体区,河道萎缩形成网状,河道细砂岩较为发育。④黄岩地区发育多个反转背斜,其翼部具有发育大规模构造—岩性圈闭的潜力,洪水期的优质砂体富集于朵叶侧向叠置部位,枯水期的优质砂体富集于废弃河道处,枯水期的优质砂体富集于河道内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湖盆 河湖交互沉积 浅水三角洲 古地貌 水位幕式升降 河道 花港组 渐新统 黄岩地区 西湖凹陷 东海陆架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宁波构造带反转背斜分段差异变形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2
作者 唐贤君 朱虹浩 +3 位作者 李宁 余一欣 钟荣全 余浪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7-177,共11页
西湖凹陷宁波构造带Y背斜是近些年东海陆架盆地油气勘探评价的热点区域,但该构造油气差异富集主控因素及有利勘探方向仍不十分明确。通过对宁波构造带Y背斜进行精细构造解析,研究了背斜分段差异变形特征及其主控因素,探讨了其油气地质... 西湖凹陷宁波构造带Y背斜是近些年东海陆架盆地油气勘探评价的热点区域,但该构造油气差异富集主控因素及有利勘探方向仍不十分明确。通过对宁波构造带Y背斜进行精细构造解析,研究了背斜分段差异变形特征及其主控因素,探讨了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构造形态差异,可将Y背斜划分为南、中、北3段,各段次级背斜受控于不同的反转断裂,中段挤压抬升幅度最大。控制Y背斜南、北分段差异变形的主要因素为区域挤压应力作用、先存控洼断裂差异以及刚性基底导致的局部应力集中等。相对于Y背斜南、北段,中段的强烈挤压收缩过程引发整体抬升,将原本独立发育的南、北段次级背斜卷入变形,进而形成南、北差异的大型复式背斜。南北差异变形及不同期次叠加变形导致Y背斜不同部位油气差异富集。据此提出了花港组和龙井组多个有利勘探领域,为该地区的天然气勘探提供了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段性 差异变形 油气差异聚集 反转背斜 宁波构造带 西湖凹陷 东海陆架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储盖组合优选及评估
3
作者 吴凯伦 杨鹏程 +2 位作者 朱睿哲 王修平 杨佳毅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4,共11页
东海陆架盆地是中国最大的近海沉积盆地,具有封存潜力大、近碳源、勘探程度高等特点,是CO_(2)地质封存的极佳场所。本文对东海陆架盆地构造、沉积等基础地质条件进行分析,结合钻井、地震资料建立储、盖层的评价标准,优选储盖组合,圈定... 东海陆架盆地是中国最大的近海沉积盆地,具有封存潜力大、近碳源、勘探程度高等特点,是CO_(2)地质封存的极佳场所。本文对东海陆架盆地构造、沉积等基础地质条件进行分析,结合钻井、地震资料建立储、盖层的评价标准,优选储盖组合,圈定有利区。结果表明,瓯江凹陷古新统、西湖凹陷渐新统和中新统具备CO_(2)封存的有利地质条件;有利储盖组合具备“纵向分层系、平面分区带”的特征:纵向上,东、西部储盖组合分布存在差异,东部集中在渐新统和中新统,西部集中在古新统和始新统;平面上,东部有利储盖分布区集中在西湖凹陷,西部有利区集中在瓯江凹陷,盆地南部有利区分布在各构造单元的西侧斜坡。本文首次对东海陆架盆地CO_(2)储、盖层展开针对性评价,圈定有利储盖组合发育区,可以为华东地区CO_(2)离岸封存提供地质依据和应用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盆地 地质封存 储盖组合优选 封存潜力 咸水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西部斜坡带古近系宝石组沉积充填特征
4
作者 王辉 秦兰芝 +4 位作者 徐靖琦 陈永军 张威 代勇 陈贺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0-925,共16页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的油气勘探主要集中在始新统平湖组和渐新统花港组,而宝石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尚未完全明确。根据西湖凹陷的地震资料、钻井及测井数据、古生物资料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数据,研究了宝石组沉积充...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的油气勘探主要集中在始新统平湖组和渐新统花港组,而宝石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尚未完全明确。根据西湖凹陷的地震资料、钻井及测井数据、古生物资料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数据,研究了宝石组沉积充填特征。研究表明:(1)地震反射界面T4~0与T8~0之间为宝石组碎屑岩地层,顶、底界面具有明显的上超和削截地震反射特征。宝石组在凹陷中心厚度可达2 000 m,具备形成烃源岩的物质基础。(2)宝石组沉积受断层分段性活动控制,形成了多个相对独立的沉积中心。在西部斜坡带自北向南构造样式有变化。北段杭州斜坡带为反向协调构造缓坡型,中段平湖斜坡带为多期断裂叠加陡坡型,南段天台斜坡带为同向协调构造缓坡型。(3)宝石组为微咸水弱氧化-弱还原沉积环境,古盐度自北向南呈升高趋势,水体较浅,为湖/海平面升降频繁的海-陆过渡相沉积。(4)宝石组南、北沉积体系具有差异。北段杭州斜坡带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海湾沉积体系,南段天台斜坡带和平湖斜坡带(除平北区)主要发育局限海沉积环境下的潮坪-潮汐三角洲-滨浅海沉积体系,中段平湖斜坡带水下低凸起分隔南北,为低凸起遮挡下中段-北段的潟湖和海湾沉积体系,厚层泥岩发育,是西湖凹陷宝石组的主力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体系 沉积环境 宝石组 西部斜坡带 西湖凹陷 东海陆架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X凹陷中央背斜带Y构造深层低渗-特低渗天然气形成条件及成藏模式
5
作者 李宁 于仲坤 +3 位作者 刁慧 王皖丽 丁飞 余箐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31,共10页
油气勘探证实东海X凹陷中央背斜带深层低渗-特低渗砂岩储层蕴含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而针对低渗-特低渗储层油气资源的地质认识尚不深入,极大地制约了东海油气增储上产。Y构造是X凹陷最大反转背斜构造,通过对烃源岩特征、储层物性和成岩作... 油气勘探证实东海X凹陷中央背斜带深层低渗-特低渗砂岩储层蕴含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而针对低渗-特低渗储层油气资源的地质认识尚不深入,极大地制约了东海油气增储上产。Y构造是X凹陷最大反转背斜构造,通过对烃源岩特征、储层物性和成岩作用等的深入分析研究,并结合其热史-埋藏史,重点阐明了气藏主力产层花港组砂岩的低渗-特低渗演化过程、低渗-特低渗化影响因素与储层成岩-成藏耦合关系。研究表明,Y构造在龙井运动反转期剥蚀量超过1200 m,说明花港组砂岩储层13 Ma曾经历历史最大埋深与最高温度,易形成低渗-特低渗砂岩储层。根据研究区砂岩储层致密化程度及演化特征,可以将气藏划分为花港组H3砂层组成藏未特低渗气藏、H4—H5边成藏边特低渗气藏和H8—H12先特低渗后成藏之气藏。在此基础上,结合油气成藏过程分析,建立了中央背斜带“花港组垂向两期充注、龙井组调整运移”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盆地 X凹陷 深层 低渗-特低渗 形成条件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氦气成因来源、富集模式及勘探有利区
6
作者 刁慧 蒋一鸣 +6 位作者 李宁 覃军 于仲坤 丁飞 余箐 徐靖琦 王皖丽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9-199,共11页
目前有关氦气成因及成藏富集模式的研究主要以陆上中—古生界克拉通叠合盆地为主,而对近海区域与油气伴生氦气资源的研究十分欠缺。为此,以东海陆架盆地为例,基于该盆地丽水—椒江、西湖凹陷含氦天然气组分、He3/He4同位素、岩石U、Th... 目前有关氦气成因及成藏富集模式的研究主要以陆上中—古生界克拉通叠合盆地为主,而对近海区域与油气伴生氦气资源的研究十分欠缺。为此,以东海陆架盆地为例,基于该盆地丽水—椒江、西湖凹陷含氦天然气组分、He3/He4同位素、岩石U、Th含量等资料,分析了该区氦气成因及氦气与伴生气的相关性,进而结合氦源岩生氦速率、氦气含量等生氦条件,明确了氦气成因,确定了该区氦气富集模式和勘探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①丽水—椒江凹陷氦气为幔源成因,氦气与幔源CO_(2)浓度、岩浆岩体分布有关,西湖凹陷则为壳—幔混源成因,氦气与深大断裂、沉积地层生氦有关;②该区氦气富集存在深大断裂与岩浆岩体周缘幔源强富集型、深大断裂与沉积层壳—幔混源弱富集型2种模式;③西湖凹陷主力烃源岩层系始新统平湖组煤、泥岩的U和Th放射性元素在东海陆架盆地沉积岩中为最高,生氦速率与松辽盆地富氦区流纹岩相当,可作为弱源氦气的氦源岩。结论认为:①丽水—椒江凹陷西南部发育深大断裂与多期岩浆活动叠合的氦气有利区,评价出多个幔源强富集型有利圈闭,推算氦气资源量近1×10^(8)m^(3);②幔源氦气供氦稳定性、生氦量亟需开展进一步基础研究,同时在绿色低碳大背景下,氦气资源开发利用亦面临CO_(2)封存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盆地 丽水—椒江凹陷 西湖凹陷 氦气资源 氦气成因 生氦率 富集模式 勘探有利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中部隆起带北西向大断层识别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宁 唐贤君 +3 位作者 钟荣全 陈春峰 陈永军 何新建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33,共12页
东海陆架盆地不同地区均揭示有局部北西走向断层的存在,但由于对断层缺乏盆地整体研究,导致断层运动学和动力学认识存在争议。以中部隆起带为重点研究区,通过对区域重磁和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开展了盆地尺度北西向大断层识别和分布规律研... 东海陆架盆地不同地区均揭示有局部北西走向断层的存在,但由于对断层缺乏盆地整体研究,导致断层运动学和动力学认识存在争议。以中部隆起带为重点研究区,通过对区域重磁和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开展了盆地尺度北西向大断层识别和分布规律研究,探讨了区域北西向大断层构造演化过程及成因机制。结果表明:①中部隆起带发育有10条北西向大断层,该类断层具有分布范围广,断层规模“南大北小”和断面相对低角度的特点,并控制了区域内中生界及古新—中下始新统厚度的南北差异;②北西向大断层形成时间早于北东、北北东向断层,主要经历中生代燕山期正断层发育、中生代末期至早中始新世伸展-转换断层发育、中晚始新世到渐新世断层整体消亡和中—上新世至今断层局部活化四个演化阶段;③北西向大断层的形成与中国东部印支—燕山期先挤压逆冲、后伸展回滑作用有关,反映印支期华南与华北板块南北碰撞向东南方向深入影响至东海陆架盆地区域,形成大量北西走向低角度逆冲断层,燕山期在北西—南东向区域挤压及地壳增厚背景下,存在广泛的北北东—南南西向伸展逃逸,最终控制了北西向低角度正断层的形成。上述研究为区域内深层及基底潜山领域的油气勘探研究提供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盆地 北西向大断层 基底断层 重磁震综合分析 构造演化 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丽水-椒江凹陷构造演化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8
作者 郭刚 吴斌 +1 位作者 张晓庆 廖计华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2-41,共10页
东海陆架盆地丽水-椒江凹陷经历了复杂的构造运动过程,目前已发现多个含油气构造,但仍未取得大规模商业油气发现,油气勘探未能突破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其构造演化特征认识不清。基于最新采集的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通过断裂特征的精细刻画... 东海陆架盆地丽水-椒江凹陷经历了复杂的构造运动过程,目前已发现多个含油气构造,但仍未取得大规模商业油气发现,油气勘探未能突破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其构造演化特征认识不清。基于最新采集的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通过断裂特征的精细刻画、平衡剖面恢复、已钻井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等方法,对丽水-椒江凹陷的构造演化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丽水-椒江凹陷主要发育3套断裂系统,包括深部断裂系统、浅部断裂系统和贯穿断裂系统,控制了凹陷整体东断西超,内部南北分区东西分带的构造格局;凹陷演化共经历4个阶段,包括晚白垩世—古新世断陷期、始新世初期坳陷期、始新世末期—渐新世抬升剥蚀期以及新近纪—第四纪沉降期,不同断裂系统形成于不同演化阶段,并对凹陷结构具有差异控制作用;断陷期发育的灵峰组厚层泥岩阻挡了油气的垂向运移,且深部断裂与浅部断裂在纵向上各自独立,互不连通,油气垂向运移不畅,限制了油气在烃源岩及邻近层位成藏,确定了丽水-椒江凹陷“近源下洼”的油气勘探方向。研究成果可为丽水-椒江凹陷的油气勘探提供基础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特征 构造演化 油气成藏 丽水-椒江凹陷 东海陆架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长江凹陷构造变形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
9
作者 宋俊兰 庞玉茂 +3 位作者 杨传胜 尚鲁宁 杨艳秋 孙晶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0,共10页
长江凹陷位于东海陆架盆地北部,其构造发育特征记录了晚白垩世以来盆地形成演化和板块汇聚过程的关键信息,但是目前对其构造变形和动力学机制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通过多道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分析了长江凹陷构造变形特征及时空差异,据... 长江凹陷位于东海陆架盆地北部,其构造发育特征记录了晚白垩世以来盆地形成演化和板块汇聚过程的关键信息,但是目前对其构造变形和动力学机制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通过多道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分析了长江凹陷构造变形特征及时空差异,据此探讨了其构造演化及变形过程的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长江凹陷具有“三凹两凸”的地质结构特征,发育中生界与新生界两大构造层,以新生界为主,缺失渐新统;凹陷整体受到NE向、近EW向和NW向3组断裂体系的控制,局部沿断裂发育岩浆岩侵入体。长江凹陷为典型双断结构,地层受边界控凹断层控制呈现东厚西薄特征。新生代以来,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多期俯冲汇聚及弧后拉张等过程影响,长江凹陷构造体制发生多次转变,同时发育伸展构造和反转构造,空间叠置关系复杂,并且后者具有自西向东迁移的特征。中新世以来,由于盆地内中央凸起带的缓冲作用,凹陷内地层变形程度减弱。基于构造变形特征,可将长江凹陷构造演化可分为5个阶段:晚白垩—早古新世伸展断陷、晚古新—早始新世挤压反转、始新世坳陷发育、渐新世构造抬升和中新世以来的整体拗陷稳定沉降。本研究能够为盆地构造变形及区域构造演化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形 构造演化 动力学机制 长江凹陷 东海陆架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中新生代构造背景及演化 被引量:90
10
作者 郑求根 周祖翼 +2 位作者 蔡立国 陆永德 曹清古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7-201,共5页
从东海中生界的分布和闽浙东部岩浆构造事件来看,侏罗纪—早白垩世库拉-太平洋板块已对中国大陆有较强的俯冲作用,东海及其以南地区应为弧前盆地性质。晚白垩世晚期—始新世,火山岛弧向东移动,东海陆架盆地变为弧后盆地。古新世的断陷... 从东海中生界的分布和闽浙东部岩浆构造事件来看,侏罗纪—早白垩世库拉-太平洋板块已对中国大陆有较强的俯冲作用,东海及其以南地区应为弧前盆地性质。晚白垩世晚期—始新世,火山岛弧向东移动,东海陆架盆地变为弧后盆地。古新世的断陷中心在东海陆架盆地西部的长江凹陷、瓯江凹陷。始新世时,断陷中心向东迁移,以陆架盆地东部的西湖凹陷为主。到了渐新世,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的改变以及菲律宾海板块的作用,东海陆架盆地发生坳陷,坳陷中心以东部为主。中新世晚期,冲绳海槽和疏球岛弧形成。晚中新世(约6Ma) ,吕宋岛弧在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发生碰撞,台湾岛上升露出水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盆地 中新生代 太平洋板块 菲律宾海扳块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代构造演化与原型盆地性质 被引量:60
11
作者 杨长清 杨传胜 +2 位作者 李刚 廖晶 龚建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5-111,共7页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夹持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板块之间,是发育在前中生代基础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其构造演化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及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联合影响,经历了印支末期基隆运动、燕山期渔山和雁荡运动的叠加...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夹持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板块之间,是发育在前中生代基础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其构造演化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及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联合影响,经历了印支末期基隆运动、燕山期渔山和雁荡运动的叠加改造。结合浙闽隆起带中生代火成岩事件、盆地构造变形、沉积学的一些证据,通过海陆对比研究,认为东海陆架盆地南部早-中三叠世可能为面向古太平洋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晚三叠世-侏罗纪古太平洋板块已对中国大陆有较强的俯冲作用,东海陆架盆地及南部原型盆地为活动大陆边缘弧前盆地;白垩纪受控于滨海断裂表现为活动大陆边缘走滑拉分盆地;古新世-始新世火山岛弧向东移动,东海陆架变为弧后裂谷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原型盆地 中生代 东海陆架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及其邻域岩浆岩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41
12
作者 杨传胜 李刚 +2 位作者 杨长清 龚建明 廖晶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25-133,共9页
基于二维地震资料和重磁资料的处理、解释,研究了东海陆架盆地及其邻域岩浆岩时空分布特征,并收集整理浙闽地区相关地质资料,将海陆连为一体进行综合解释。浙闽陆区岩浆岩非常发育,并且大致沿28°N为界,北侧岩浆岩大体呈NE向带状分... 基于二维地震资料和重磁资料的处理、解释,研究了东海陆架盆地及其邻域岩浆岩时空分布特征,并收集整理浙闽地区相关地质资料,将海陆连为一体进行综合解释。浙闽陆区岩浆岩非常发育,并且大致沿28°N为界,北侧岩浆岩大体呈NE向带状分布,南侧则呈NNE向带状分布,且埋深较浅,甚至在有些地区出露地表,其分布特征受区内大断裂的控制。综合地震、重磁资料研究认为,海域岩浆岩多分布在隆起部位或凹陷的边缘位置,发育情况与断裂的展布密切相关。收集整理了海域钻遇岩浆岩的15口钻井资料,沿自SW至NE一线,对岩浆岩的同位素年龄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结合其侵入关系对岩浆活动进行了期次和展布特征的划分,初步划分为4期:燕山期、四川期、华北期和喜马拉雅期;4带:浙闽隆起区、中部隆起区、钓鱼岛隆褶带和琉球岛弧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资料 重磁资料 岩浆岩 时空分布 东海陆架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界分布特征与油气勘探前景 被引量:25
13
作者 龚建明 李刚 +4 位作者 杨传胜 须雪豪 张锦伟 王海荣 徐立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0-27,共8页
在充分利用前人对东海陆架盆地中生代油气勘探成果的基础上,对最新处理的地震剖面和重磁反演剖面进行了精细解释和综合研究,结合海陆中生界对比结果认为: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界分布广、厚度大,平均厚度可达6 000m,而且具有"东厚... 在充分利用前人对东海陆架盆地中生代油气勘探成果的基础上,对最新处理的地震剖面和重磁反演剖面进行了精细解释和综合研究,结合海陆中生界对比结果认为: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界分布广、厚度大,平均厚度可达6 000m,而且具有"东厚西薄、南厚北薄"的特征。侏罗系主要分布在闽江和基隆凹陷,厚度分布稳定,w(TOC)平均值>1.0%;而白垩系在整个陆架盆地南部均有分布,具有向基隆凹陷加厚的趋势,w(TOC)平均值<1.0%。东海陆架盆地南部的基隆凹陷是下一步油气资源战略选区的首选目标,而台北低凸起很可能具有良好的油气远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远景 地层分布 中生代 东海陆架盆地 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中—新生界油气勘探研究进展与前景分析 被引量:21
14
作者 杨传胜 杨长清 +4 位作者 李刚 杨艳秋 孙晶 颜中辉 王建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6-147,共12页
东海陆架盆地为我国近海最大的中—新生界叠合含油气盆地之一,并且有着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为进一步分析盆地中—新生界油气前景,基于10余年来针对东海陆架盆地中生界开展的地球物理勘探成果,综合最新中—新生界研究进展,通过总结分析... 东海陆架盆地为我国近海最大的中—新生界叠合含油气盆地之一,并且有着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为进一步分析盆地中—新生界油气前景,基于10余年来针对东海陆架盆地中生界开展的地球物理勘探成果,综合最新中—新生界研究进展,通过总结分析中—新生代地层发育特点、残留展布特征及盆地结构,理顺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演化过程,进而探讨中—新生界油气成藏地质条件与油气勘探前景。盆内新生界已取得油气突破前提下,基隆凹陷可作为新生界油气进一步突破的重要远景区,同时东部坳陷内的西湖凹陷深盆气藏具有良好的地质条件,可作为油气勘探重点目标区。盆地南部的闽江凹陷与基隆凹陷南侧则为东海陆架盆地未来取得中生界油气勘探突破的有利构造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 研究进展 中生界 新生界 东海陆架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雁荡低凸起综合地球物理解释及其成因探讨 被引量:15
15
作者 杨传胜 李刚 +4 位作者 栾锡武 杨长清 龚建明 杨艳秋 索艳慧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981-2992,共12页
通过对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地震和重磁资料的综合地球物理解释,对雁荡低凸起展布形态进行了细致刻画,凸起呈NE方向不连续展布于瓯江凹陷和闽江凹陷之间,长约170 km、宽约15~50 km.地震资料揭示雁荡低凸起上广泛发育了侏罗纪与白垩纪地层。... 通过对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地震和重磁资料的综合地球物理解释,对雁荡低凸起展布形态进行了细致刻画,凸起呈NE方向不连续展布于瓯江凹陷和闽江凹陷之间,长约170 km、宽约15~50 km.地震资料揭示雁荡低凸起上广泛发育了侏罗纪与白垩纪地层。厚度约为500~1500 m,展布面积约5000 km^2,局部缺失中生界地层.凸起两侧中生代盆地结构差异明显,西侧瓯江凹陷为典型的断陷盆地,东断西超、断裂发育,半地堑、掀斜断块等中生界构造样式发育;东侧闽江凹陷为坳陷型盆地,断裂、火成岩不发育,挤压背斜、断背斜、反转构造等中生界构造样式发育.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图与剩余重力异常图上,凸起表现为一系列NE向团块状重力高值区,而磁力异常△T、图上则表现为深部磁场强度低的特征,火成岩影响部位可见磁力高值异常.综合凸起及邻域重磁震、莫霍面深度等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认为雁荡低凸起为一元古界组成的古隆起,区别于东部的台北低凸起.同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及沉积特征,推测侏罗纪时期雁荡低凸起与浙闽隆起区可能连为一体,晚白垩世近东西向伸展作用下浙闽隆起发生裂陷进而形成了雁荡低凸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盆地 地震资料 重磁资料 雁荡低凸起 盆地结构 成因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构造单元划分与特征 被引量:19
16
作者 索艳慧 李三忠 +6 位作者 戴黎明 周均太 赵峰梅 焦倩 吴奇 张建培 徐磊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9-58,共10页
东海陆架盆地的构造单元存在多种划分方案,其分歧在于东西分带还是南北分块为主。通过对盆地全区大量地震剖面和重磁资料的解释与分析,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地层分布和盆地结构特征为原则,强调“早期南北分块、晚期东西分带”的... 东海陆架盆地的构造单元存在多种划分方案,其分歧在于东西分带还是南北分块为主。通过对盆地全区大量地震剖面和重磁资料的解释与分析,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地层分布和盆地结构特征为原则,强调“早期南北分块、晚期东西分带”的观点,将盆地自西向东划分为:(1)西部坳陷带,包括长江坳陷、台北坳陷、彭佳屿坳陷;(2)中央隆起带,包括虎皮礁隆起、海礁隆起、渔山隆起和福州隆起;(3)东部坳陷带,又称浙东坳陷。这一划分方案体现了盆地内新生代沉积地层的分布及厚度变化、地质结构、构造演化等方面的特征,这对于认识全盆结构、对比东西差异及区域油气勘探都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单元 地质结构 新生代 东海陆架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被动陆缘到主动陆缘——东海陆架盆地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的盆地记录 被引量:17
17
作者 侯方辉 张训华 +3 位作者 李刚 李三忠 温珍河 李日辉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80-990,807,共11页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交接区的东缘,是发育在华南陆块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对其开展中生代沉积、构造特征及演化的研究,对于全面了解华南陆块的大地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利用近几年最新采集的多道地震数...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交接区的东缘,是发育在华南陆块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对其开展中生代沉积、构造特征及演化的研究,对于全面了解华南陆块的大地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利用近几年最新采集的多道地震数据,对东海陆架盆地中生代盆地结构及构造特征进行了研究,利用平衡剖面的构建与定量恢复,分析了构造演化史和盆地充填史。研究结果表明:东海陆架盆地在中生代侏罗纪为基本不受断裂控制的大型拗陷盆地,在白垩纪为典型的箕状断陷盆地;东海陆架盆地在中生代经历了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被动大陆边缘拗陷盆地阶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安第斯型主动大陆边缘岛弧隆升阶段和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西太平洋型主动大陆边缘弧后伸展盆地阶段,最终奠定了新生代盆地发育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大陆边缘 主动大陆边缘 中生代 构造体制转换 东海陆架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不整合面剥蚀厚度恢复 被引量:15
18
作者 王震 张明利 +2 位作者 王子煜 武法东 王林生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0-93,共4页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晚中生代末期以来,经历了裂陷阶段、坳陷阶段和区域沉降阶段,形成了多个广泛分布的区域性不整合面(地震反射界面):T02,T42,T03 等,地层遭受了强烈剥蚀。以东海西湖凹陷为例,对声波时差法和镜质体反射率法求取地层...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晚中生代末期以来,经历了裂陷阶段、坳陷阶段和区域沉降阶段,形成了多个广泛分布的区域性不整合面(地震反射界面):T02,T42,T03 等,地层遭受了强烈剥蚀。以东海西湖凹陷为例,对声波时差法和镜质体反射率法求取地层剥蚀厚度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分析了地层剥蚀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对该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波时差 镜质体反射率 地层剥蚀 不整合面 西湖凹陷 东海陆架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代演化与动力学转换过程 被引量:18
19
作者 杨长清 杨传胜 +1 位作者 孙晶 杨艳秋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9-153,共15页
东海陆架盆地处于欧亚板块东南缘,其构造演化、动力学机制转换同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及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远程推挤效应有关。中生代以来,该盆地形成和演化过程受到古太平洋板块多期俯冲及多构造体系的叠加改造,地质构造和地球物... 东海陆架盆地处于欧亚板块东南缘,其构造演化、动力学机制转换同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及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远程推挤效应有关。中生代以来,该盆地形成和演化过程受到古太平洋板块多期俯冲及多构造体系的叠加改造,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场复杂,盆地演化及动力学过程等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本文利用最新调查资料,通过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构造解析和平衡地质复原剖面等方法,结合区域构造背景,系统分析了东海陆架盆地中生代演化过程,探讨了其构造动力学转换过程。研究认为东海陆架盆地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晚三叠世前的被动大陆边缘和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活动大陆边缘挤压坳陷型盆地阶段,挤压应力来源于伊泽奈崎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的低角度俯冲;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活动陆缘伸展断陷型盆地阶段,应力来源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后撤导致的岩石圈减薄作用;古近纪为弧后伸展断陷型盆地阶段。同时认为东海陆架盆地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古太平洋构造域转换的时间应该发生在中三叠世末期,古太平洋板块低角度俯冲和俯冲后撤代表华南中生代深部地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动力学 盆地演化 中生代 构造物理模拟 东海陆架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油气资源前景与选区 被引量:13
20
作者 金春爽 乔德武 +4 位作者 须雪豪 李刚 梁建设 姜在兴 徐立明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601-1609,共9页
通过开展二维地震资料调查和重处理,结合钻井、重磁、海陆对比等新老资料开展联合解释认为: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界具有分布广、厚度大、沉积中心位于东部,新生界则呈现东西厚中间薄,新生代构造单元中的台北凸起、观音凸起和雁荡凸起上... 通过开展二维地震资料调查和重处理,结合钻井、重磁、海陆对比等新老资料开展联合解释认为: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界具有分布广、厚度大、沉积中心位于东部,新生界则呈现东西厚中间薄,新生代构造单元中的台北凸起、观音凸起和雁荡凸起上均有中生界分布;白垩系较侏罗系分布更为广泛,侏罗系西部边界为雁荡凸起东侧,白垩系西部边界以瓯江凹陷西侧为界;中生界三口钻井分析结果发现了确凿的海相标志,证实了中生界东海陆架盆地发生多次海侵,结合围区沉积特征认为侏罗纪存在南北向和东西向的海侵,白垩纪主要体现为东西向的海侵;研究区中生界发育中下侏罗统、下白垩统两套烃源岩,新生界发育古新统、始新统、渐新统和中新统四套烃源岩,具有较好的油气资源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盆地 油气资源调查与选区 中生界 新生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