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南海东沙西南海域冷泉碳酸盐岩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
41
1
作者
陈忠
杨华平
+2 位作者
黄奇瑜
颜文
陆钧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82-389,共8页
海底冷泉流体或自生碳酸盐沉积可为碳氢化合物(主要指常规油气或天然气水合物)、冷泉生物群落的调查和研究提供有利线索。对东沙群岛海区、神狐海区和ODP184-1146钻孔碳酸盐沉积的特征进行了对比和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海区碳酸盐岩的岩性...
海底冷泉流体或自生碳酸盐沉积可为碳氢化合物(主要指常规油气或天然气水合物)、冷泉生物群落的调查和研究提供有利线索。对东沙群岛海区、神狐海区和ODP184-1146钻孔碳酸盐沉积的特征进行了对比和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海区碳酸盐岩的岩性特征、碳氧同位素组成等存在明显差异。东沙群岛海区和神狐海区的碳酸盐岩的化学成分如TFe、A l2O3、TiO2、K2O、Na2O、MnO、P2O5等不同,表明它们可能分别受到了粘土矿物和铁锰氧化物影响。在神狐海区至少发生了一次冷泉流体活动,形成了早晚两期冷泉碳酸盐岩,而在东沙群岛海区发生了至少3次冷泉流体活动,形成了多期冷泉碳酸盐岩,反映了这两个海区碳酸盐沉积的甲烷成因不同,且形成环境也受不同的因素控制。研究揭示,在东沙群岛南部海区可能发育热成因甲烷汇聚的天然气水合物,其海底可能存在冷泉生物群落,这为东沙西南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和冷泉生物群落的进一步寻找和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沉积
冷泉流体
天然气水合物
冷泉生物群落
东沙西南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000a BP以来东沙西南海域深水珊瑚的发育演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
1
2
作者
张斌
陈忠
+3 位作者
许安涛
王雪松
田雨杭
张应威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8-113,共16页
深水珊瑚骨骼记录了珊瑚生长环境的精细变化,但目前对南海深水珊瑚生长的影响因素、演化阶段及其对海洋环境变化的响应仍缺乏了解。本文通过对东沙西南海域深水珊瑚骨骼的化学元素、U-Th年龄进行测定和研究,揭示8000a BP以来东沙西南海...
深水珊瑚骨骼记录了珊瑚生长环境的精细变化,但目前对南海深水珊瑚生长的影响因素、演化阶段及其对海洋环境变化的响应仍缺乏了解。本文通过对东沙西南海域深水珊瑚骨骼的化学元素、U-Th年龄进行测定和研究,揭示8000a BP以来东沙西南海域深水珊瑚的发育演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深水珊瑚常微量元素组合及因子分析表明,底流活动、初级生产力、陆源物质影响了东沙西南海域深水珊瑚的生长和演化。根据U-Th年龄将深水珊瑚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Ⅰ(8000~4500a BP)、Ⅱ(4500~2500a BP)、Ⅲ(2500~1200a BP)、Ⅳ(1200a BP至今)。海底流速、有机颗粒物、海水温度与热含量、生源元素供给的剧烈动荡变化导致了4500~2500a BP珊瑚发育间断,较强底流活动、较强冬季风和有机颗粒物供给的消长变化影响了东沙西南海域深水珊瑚的演化阶段及其特征。本文研究为深入探究大洋边缘深水珊瑚影响因素、发育演化特征及其对海洋过程的响应提供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珊瑚
U-Th年龄
演化阶段
全新世
东沙西南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海东沙西南海域冷泉碳酸盐岩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
41
1
作者
陈忠
杨华平
黄奇瑜
颜文
陆钧
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
成功大学地球科学系
出处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82-389,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76038)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ZCX2-YW-211)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704204)
文摘
海底冷泉流体或自生碳酸盐沉积可为碳氢化合物(主要指常规油气或天然气水合物)、冷泉生物群落的调查和研究提供有利线索。对东沙群岛海区、神狐海区和ODP184-1146钻孔碳酸盐沉积的特征进行了对比和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海区碳酸盐岩的岩性特征、碳氧同位素组成等存在明显差异。东沙群岛海区和神狐海区的碳酸盐岩的化学成分如TFe、A l2O3、TiO2、K2O、Na2O、MnO、P2O5等不同,表明它们可能分别受到了粘土矿物和铁锰氧化物影响。在神狐海区至少发生了一次冷泉流体活动,形成了早晚两期冷泉碳酸盐岩,而在东沙群岛海区发生了至少3次冷泉流体活动,形成了多期冷泉碳酸盐岩,反映了这两个海区碳酸盐沉积的甲烷成因不同,且形成环境也受不同的因素控制。研究揭示,在东沙群岛南部海区可能发育热成因甲烷汇聚的天然气水合物,其海底可能存在冷泉生物群落,这为东沙西南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和冷泉生物群落的进一步寻找和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碳酸盐沉积
冷泉流体
天然气水合物
冷泉生物群落
东沙西南海域
Keywords
carbonate precipitation
cold fluid
gas hydrate
seep community
Southwestern Dongsha area
分类号
P744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P588.245 [天文地球—岩石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8000a BP以来东沙西南海域深水珊瑚的发育演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
1
2
作者
张斌
陈忠
许安涛
王雪松
田雨杭
张应威
机构
三亚海洋生态环境工程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出处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8-113,共16页
基金
三亚崖州湾科技管理局2022年度科技计划项目(SKJC-2020-01-0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76065、41776061)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GML2019ZD0104)。
文摘
深水珊瑚骨骼记录了珊瑚生长环境的精细变化,但目前对南海深水珊瑚生长的影响因素、演化阶段及其对海洋环境变化的响应仍缺乏了解。本文通过对东沙西南海域深水珊瑚骨骼的化学元素、U-Th年龄进行测定和研究,揭示8000a BP以来东沙西南海域深水珊瑚的发育演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深水珊瑚常微量元素组合及因子分析表明,底流活动、初级生产力、陆源物质影响了东沙西南海域深水珊瑚的生长和演化。根据U-Th年龄将深水珊瑚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Ⅰ(8000~4500a BP)、Ⅱ(4500~2500a BP)、Ⅲ(2500~1200a BP)、Ⅳ(1200a BP至今)。海底流速、有机颗粒物、海水温度与热含量、生源元素供给的剧烈动荡变化导致了4500~2500a BP珊瑚发育间断,较强底流活动、较强冬季风和有机颗粒物供给的消长变化影响了东沙西南海域深水珊瑚的演化阶段及其特征。本文研究为深入探究大洋边缘深水珊瑚影响因素、发育演化特征及其对海洋过程的响应提供了新视角。
关键词
深水珊瑚
U-Th年龄
演化阶段
全新世
东沙西南海域
Keywords
deep-water coral
U-Th age
evolution stage
Holocene
southwest sea area of Dongsha
分类号
P737.11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南海东沙西南海域冷泉碳酸盐岩特征及其意义
陈忠
杨华平
黄奇瑜
颜文
陆钧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
4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8000a BP以来东沙西南海域深水珊瑚的发育演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张斌
陈忠
许安涛
王雪松
田雨杭
张应威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