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昆仑断裂带玛沁—玛曲段晚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的地貌响应定量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李昭 付碧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21-1447,共27页
位于东昆仑断裂带东段的玛沁—玛曲段主断裂带由数条规模不等、羽状斜列的次级断裂组成,其晚第四纪滑动速率自西向东呈现梯度式降低的原因仍存在较大争议。精确查明玛沁—玛曲段主断裂带及其分支断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可为探讨东昆... 位于东昆仑断裂带东段的玛沁—玛曲段主断裂带由数条规模不等、羽状斜列的次级断裂组成,其晚第四纪滑动速率自西向东呈现梯度式降低的原因仍存在较大争议。精确查明玛沁—玛曲段主断裂带及其分支断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可为探讨东昆仑断裂带东段的构造转换机制、评价地震危险性提供重要线索。地貌指数定量分析是活动构造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中,面积-高程积分(HI)和河流坡降指数(SL)可有效揭示区域构造变形信息,而地势起伏度(TR)能直观地反映区域构造活动的侵蚀响应程度。文中利用30m精度的AW3D30数据系统地定量提取玛沁—玛曲段主断裂带及其周边整个流域的TR指数、流域盆地的HI指数及主要河流的Hack剖面、SL指数及归一化坡降指数(SLK),通过构造地貌与河道形态揭示区域构造活动的地貌响应特征,探讨不同构造段落的活动强度。研究结果表明,沿玛沁—玛曲段主断裂带的HI指数、Hack剖面、SLK指数及TR指数等值呈自西向东连续下降的变化特征,其中,HI值自西部的0.77~0.89向E下降至0.15~0.36,TR所反映的地表侵蚀量从欧拉秀玛乡西侧的400m向E降至玛曲县东侧的(61±11)m,而Hack剖面的上凸程度与其SLK异常显著性则具有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这与沿主断裂带晚第四纪滑动速率自西向东梯度递减的趋势基本一致,表明地貌指数值变化与断裂活动强度密切相关;地貌指数的空间分布差异性揭示了玛沁—玛曲段主断裂带及分支断裂(阿万仓断裂和尕海断裂)的晚第四纪构造活动性具有西段最强,中段、东段逐渐减弱的显著分段特征。结合野外构造地貌调查和验证认为,玛沁—玛曲段主断裂带的晚第四纪活动性从玛沁—欧拉秀玛一带的断裂交会区开始向E逐渐减弱。因此,推断东昆仑断裂带玛沁—玛曲段晚第四纪左旋走滑速率向E降低的现象与其主断裂带及阿万仓断裂、尕海断裂等分支断裂构成的马尾状断裂系统密切相关,分支断裂通过左旋走滑与逆冲变形共同吸收和调节了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向E扩展过程中的部分运动分量,对东昆仑断裂带东段的构造转换与变形分解起到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积-高程积分 地势起伏度 河流坡降指数 构造活动强度 东昆仑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古地震数据评价东昆仑断裂带东段未来百年的强震危险性
2
作者 李正芳 周本刚 冉洪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3051-3065,共15页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青藏高原东北部22条断裂带上古地震定量数据,拟定了该区的地震复发概率密度函数.根据此函数对区内东昆仑断裂带东段不同段落上未来100年内强震原地复发的条件概率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断裂带上自西向东的3个...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青藏高原东北部22条断裂带上古地震定量数据,拟定了该区的地震复发概率密度函数.根据此函数对区内东昆仑断裂带东段不同段落上未来100年内强震原地复发的条件概率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断裂带上自西向东的3个破裂段中,玛沁段和塔藏段未来20、50、100年的复发概率值介于0.76%~7.36%之间,玛曲段未来20、50年的复发概率值介于2.0%~5.26%,属于低概率事件;玛曲段未来100年的复发概率值为10.82%,属于中概率事件;整个段未来100年内至少发生一次7级以上强震的联合概率可达21.87%,属于中概率事件.考虑到概率模型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对各段进行了危险性的定性分类,综合评价认为玛沁段在未来百年内发生大震的危险性较低,玛曲段和塔藏段未来百年发生大震的危险性较高.最后将本文拟合的概率密度函数与传统通用函数计算的条件概率值进行比较,发现通用的复发概率函数随着自变量t/R的增大,因变量P的反映不如本文拟合函数的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断裂 地震复发概率密度函数 强震危险性 复发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寨沟M_s7.0地震的InSAR观测及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87
3
作者 季灵运 刘传金 +3 位作者 徐晶 刘雷 龙锋 张致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4069-4082,共14页
2017年8月8日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M_s7.0地震.本文基于Sentinel-1 SAR影像,利用InSAR技术获取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反演获得同震滑动分布,计算了同震位错对余震分布和周边断层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并对发震构造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 2017年8月8日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M_s7.0地震.本文基于Sentinel-1 SAR影像,利用InSAR技术获取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反演获得同震滑动分布,计算了同震位错对余震分布和周边断层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并对发震构造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①InSAR同震形变场显示,九寨沟地震造成地表形变最大量级约为20 cm(雷达视线方向),同震形变存在非对称性分布特征.②同震位错以左旋走滑为主,主要发生在4~16 km深度,最大滑动量约为77 cm,位于9 km深处.反演得到的矩震级为Mw6.46.同震错动未破裂到地表.③大部分余震发生在库仑应力增加区.此次地震增加了震中周边地区一些断裂的库仑应力,如东昆仑断裂带东段、龙日坝断裂、虎牙断裂等.④东昆仑断裂东段的未来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⑤九寨沟地震的发震断层为树正断裂,可能是虎牙断裂的北西延伸隐伏部分,此次地震是巴颜喀拉块体南东向运动受到华南块体的强烈阻挡过程中发生的一次典型构造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INSAR 同震滑动分布 库仑应力变化 虎牙断裂 东昆仑断裂东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