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唤醒“东方意识”的巨著——《东方文学史》评介
1
作者 邵思成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0期51-51,共1页
唤醒“东方意识”的巨著———《东方文学史》评介·邵思成·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东方文学史(上、下册)》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重点科研项目,得到国家科研基金资助。刘安武、叶渭渠、仲跻民、黄宝生等40余位... 唤醒“东方意识”的巨著———《东方文学史》评介·邵思成·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东方文学史(上、下册)》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重点科研项目,得到国家科研基金资助。刘安武、叶渭渠、仲跻民、黄宝生等40余位对东方文学研究有素的专家聚集到著名东方学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 东方意识 东方文学 现当代文学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世界文学 社会文化背景 中国文化 社科著作 撰稿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拿起东方的歌琴弹奏着瑰奇的乐章——评唐湜的几篇意识流长诗
2
作者 李春林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6期72-77,共6页
九叶派诗人是继戴望舒、冯至、何其芳之后奋力使新诗现代化的一个诗人群。而唐湜就是抒写过一些象征诗章的九叶诗人之一,更是当时他们中的主要评论家;他在1948年译出的T·S·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第一个《燃烧了的诺顿》,也... 九叶派诗人是继戴望舒、冯至、何其芳之后奋力使新诗现代化的一个诗人群。而唐湜就是抒写过一些象征诗章的九叶诗人之一,更是当时他们中的主要评论家;他在1948年译出的T·S·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第一个《燃烧了的诺顿》,也启发另一九叶派诗人唐祈写出了《时间与旗》,对当时的大上海的现实面貌作出了天才的深刻刻划;杭约赫(曹辛之)又继而抒写了长诗《复活的土地》,从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中国的内战直写到上海的人民斗争,画出了多层次而又多侧面的浮雕式的一幅巨大壁画,堪称是“笼盖一代的”(唐湜语)现实史诗巨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意识 评论家 意识流手法 壁画 东方 浮雕 西方现代派 天才 象征诗 意识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叶问》、《十月围城》看中国电影东方化意识的传承和嬗变 被引量:1
3
作者 郭方红 《电影评介》 2010年第22期22-24,51,共4页
从历史的角度看《叶问》和《十月围城》对中国电影本土化意识的传承和嬗变有利于把握新时期中国电影的脉络以及走向,也能给未来的中国电影做更好的借鉴。中国电影从襁褓之日起,其内在的精神气质便与众不同,从而构成了东方电影的独特景... 从历史的角度看《叶问》和《十月围城》对中国电影本土化意识的传承和嬗变有利于把握新时期中国电影的脉络以及走向,也能给未来的中国电影做更好的借鉴。中国电影从襁褓之日起,其内在的精神气质便与众不同,从而构成了东方电影的独特景观。纵观百年的中国电影史,正是东方电影特殊的艺术风范,使得中国电影能够屹立于世界电影之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问》 《十月围城》 东方意识 东方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俄国知识阶层对东方和中国文化的认识 被引量:7
4
作者 张建华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32-236,共5页
19世纪以来、尤其在克里米亚战争惨败之后,俄国不得不在同时面对强势西方和衰势东方的背景之下,小心翼翼地寻找着自己的国家定位和发展方向。在文化寻根和历史反思过程中,俄国知识阶层对东方文化基本上采取了彻底否定的态度。在俄国知... 19世纪以来、尤其在克里米亚战争惨败之后,俄国不得不在同时面对强势西方和衰势东方的背景之下,小心翼翼地寻找着自己的国家定位和发展方向。在文化寻根和历史反思过程中,俄国知识阶层对东方文化基本上采取了彻底否定的态度。在俄国知识阶层的视野中,东方与西方是截然对立的两种文化和两条道路,并且最终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命运和归宿。缘此出发点,他们不仅在谈到俄国落后的原因时,而且在谈到俄国未来命运时,要么是将落后原因归结于东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恶劣影响,要么是把东方和中国列为"野蛮的"、"落后的"、"污秽的"、"黑暗的"、"没有前途的"代名词,从而具有强烈的"东方罪恶意识"和"反东方情结"。因此,在19世纪乃至20世纪初的俄国思想文化界中,"东方罪恶意识"和"反东方情结"较为流行。它不仅表现在持极端立场的斯拉夫派和西方派的思想之中,也表现在持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立场的一些学者的思想之中。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精深认识实属罕见,并彰显其弥足珍贵的思想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国知识阶层 地缘文化 中国文化 东方罪恶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方学”与“中国东方学学术史”构想 被引量:5
5
作者 黎跃进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8-163,共6页
"东方学"是产生于近代西方的一门学科。萌芽于16世纪,17、18世纪获得发展,确立于19世纪。因其所涉面非常广和生成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导致其统摄各分支学科的宏观理论有待进一步完善、"西方中心"立场明显的局限... "东方学"是产生于近代西方的一门学科。萌芽于16世纪,17、18世纪获得发展,确立于19世纪。因其所涉面非常广和生成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导致其统摄各分支学科的宏观理论有待进一步完善、"西方中心"立场明显的局限。由于东方学家不同的研究目的,东方学内部具有不同倾向,有"意识形态的东方学"和"科学的东方学"两种形态。我们应该着手整理中国20世纪以来的东方学研究成果,以《中国"东方学"学术史》的研究,完善中国东方学的学科建制;展示中国东方学的成果,与西方的东方学形成鲜明对照;促进中国与东方各国新型的国际文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 西方中心 意识形态的东方 科学的东方 中国东方学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纪之交的中国小说艺术精神
6
作者 刘俐俐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1期106-112,共7页
本文认为世纪之交中国小说是在复杂艰难、多元的人文环境和背景下展开的,这既为小说的发展创造了空前宽阔的文化空间,又为小说家带来了难以摆脱的困惑。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世纪之交的中国小说,应该提倡在现代意识观照下对写实的... 本文认为世纪之交中国小说是在复杂艰难、多元的人文环境和背景下展开的,这既为小说的发展创造了空前宽阔的文化空间,又为小说家带来了难以摆脱的困惑。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世纪之交的中国小说,应该提倡在现代意识观照下对写实的超越精神、新理性精神,以及具有东方意识的自信和独立自主的精神。中国小说将在这些小说艺术精神的引导下走向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背景 超越精神 新理性主义 东方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