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扬子陆块西缘东川地区新元古代基性岩浆事件的厘定及其对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指示
1
作者 王天元 闫娜 +3 位作者 李敏 马成龙 吕勃烨 刘军平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43-1158,共16页
扬子陆块西缘东川铜矿区外围广泛出露辉绿—辉长基性岩墙群,其成因、时代及含矿性未形成统一的认识。通过对东川铜矿区外围小以西基性岩体辉绿—辉长岩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同素位研究,结果获得800.4±7.0 Ma(MSWD=0.0085,n=20... 扬子陆块西缘东川铜矿区外围广泛出露辉绿—辉长基性岩墙群,其成因、时代及含矿性未形成统一的认识。通过对东川铜矿区外围小以西基性岩体辉绿—辉长岩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同素位研究,结果获得800.4±7.0 Ma(MSWD=0.0085,n=20)锆石LA-ICP-MS U-Pb年龄,表明东川铜矿外围广泛出露的基性侵入岩岩体群侵位时代为新元古代中期,说明东川铜矿区存在新元古代中期的岩浆事件,为区内多期岩浆成矿事件提供重要的证据。基性侵入岩岩体群岩石地球化学表现出高MgO(5.11%~7.77%,平均值为6.23%)、高TiO_(2)(2.04%~2.95%,平均值为2.60%)、富碱(2.30%~3.39%,平均值为2.97%),具有偏碱性的钾质高钛玄武岩的岩石化学特征,富集K、Rb、Ba等大离子半径元素,Ta、Nb、Zr、Hf等高场强元素没有明显亏损,微量、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式与典型的洋岛玄武岩(OIB)较为一致,形成于伸展构造背景。锆石原位Lu—Hf同位素、(La/Sm)_(N)—(Tb/Yb)_(N)及轻微Ta负异常表明,小以西基性岩体是中元古代中期下地幔石榴子石橄榄岩≤5%的低程度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后期可能有少量壳源物质混入。小以西基性岩体的形成可能与新元古代中期引起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地幔柱活动有关,是南华裂谷重要的岩石学及岩浆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川地区 新元古代中期 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 RODINIA超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川地区深井Q值与频率的关系 被引量:2
2
作者 罗娣华 蒋乐群 +1 位作者 秦嘉政 蔡绍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170-178,共9页
采用东川垂直竖井在-200m、-100m和地面3个台的高精度数字化地震记录资料,用尾波分析方法计算了8个不同频率的介质Q值,发现Qc值随频率的变化基本服从函数关系Qc=afb,尾波流逝时间为50-66 s左右,求得-200m处a=140,b=0.89;-100m处a=125,b=... 采用东川垂直竖井在-200m、-100m和地面3个台的高精度数字化地震记录资料,用尾波分析方法计算了8个不同频率的介质Q值,发现Qc值随频率的变化基本服从函数关系Qc=afb,尾波流逝时间为50-66 s左右,求得-200m处a=140,b=0.89;-100m处a=125,b=0.92;地面台记录的资料a=111,b=0.94.b值较大,表明Qc值对于频率的强依赖关系.1 Hz处的Qc值偏小(接近美国加州的).这些结果表明东川地区为一个较强的构造活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波 品质因数 频率衰减 本征吸收 东川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东川地区昆阳群黑山组凝灰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地层学意义 被引量:108
3
作者 孙志明 尹福光 +4 位作者 关俊雷 刘建辉 李军敏 耿全如 王立全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96-900,共5页
云南东川地区昆阳群的形成时代及地层层序一直令人关注,已获得的一些数据虽然具有参考意义,但高质量的SHRIMP定年还很缺乏。在东川地区昆阳群黑山组中上段发育的近180m厚的具有地层意义的晶屑、岩屑凝灰岩中采集样品D0202一件,选出锆石... 云南东川地区昆阳群的形成时代及地层层序一直令人关注,已获得的一些数据虽然具有参考意义,但高质量的SHRIMP定年还很缺乏。在东川地区昆阳群黑山组中上段发育的近180m厚的具有地层意义的晶屑、岩屑凝灰岩中采集样品D0202一件,选出锆石百余粒,获得SHRIMP 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503±17)Ma。样品D0202的锆石Th/U大于0.48,并具清晰的振荡环带结构,均为岩浆成因的锆石,表明黑山组形成于中元古代早期。这一年龄表明昆阳群的形成时代至少大于1500Ma,为准确地标定昆阳群的时代和层序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东川地区 昆阳群 锆石SHRIMP U-PB年龄 中元古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东川地区前震旦系地层层序:来自锆石SHRIMP及LA-ICP-MS测年的证据 被引量:75
4
作者 朱华平 范文玉 +4 位作者 周邦国 王生伟 罗茂金 廖震文 郭阳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52-461,共10页
对东川地区的因民组内部辉绿岩体(TW1)、洒海沟组熔结凝灰岩(TW2)和平顶山组沉积砾岩(TW3)进行了锆石U-Pb年龄测定。结果表明,TW1获得上交点年龄为(1667±13)Ma,指示因民组内部辉绿岩体侵入时代为中元古代早期。TW2获得两组年龄,其... 对东川地区的因民组内部辉绿岩体(TW1)、洒海沟组熔结凝灰岩(TW2)和平顶山组沉积砾岩(TW3)进行了锆石U-Pb年龄测定。结果表明,TW1获得上交点年龄为(1667±13)Ma,指示因民组内部辉绿岩体侵入时代为中元古代早期。TW2获得两组年龄,其中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2285+12/-11)Ma,指示火山岩形成时代为古元古代;上交点年龄为(2742±48)Ma,表明东川地区存在着一套更老的岩石地层。TW3获得最年轻一组碎屑锆石的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为(1838±10)Ma,它代表平顶山组最大的沉积时限。基于以上定年数据,笔者认为东川地区的前震旦系地层层序由老至新分别为:洒海沟组、望厂组、菜园湾组、平顶山组、因民组、落雪组、黑山组、青龙山组、大营盘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SHRIMP及LA-ICP-MS年龄 地层层序 前震旦系 东川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东川地区生态综合整治的策略 被引量:5
5
作者 曾辉 高凌云 李书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0-84,共5页
对云南省东川地区的生态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估了生态破坏的后果及其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金沙江流域生态保护工作的影响;通过对过去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的回顾,弄清目前导致该地区生态脆弱性程度较高的关键问题和成因;根据未来本地区社会... 对云南省东川地区的生态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估了生态破坏的后果及其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金沙江流域生态保护工作的影响;通过对过去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的回顾,弄清目前导致该地区生态脆弱性程度较高的关键问题和成因;根据未来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生态保护、恢复与建设的具体需求,从调整农业结构,确保生态建设投入,实施积极的生态移民战略和强化后续管理工作等角度,探讨了本地区生态综合整治的策略;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探讨了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川地区 生态保护 生态综合整治 策略 泥石流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会东-东川地区平顶山组金矿化层位与找矿方向 被引量:5
6
作者 周邦国 林明 +3 位作者 郭阳 王子正 沈战武 罗茂金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3年第1期93-98,共6页
通过对播卡、新田、小溜口金矿矿化层位的对比研究,认为其矿化层位同属于汤丹群平顶山组。金矿赋矿地层平顶山组为成矿提供了主要物质来源,播卡金矿、新田金矿属于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认为会东-东川地区平顶山组的找金工作,应以地层、... 通过对播卡、新田、小溜口金矿矿化层位的对比研究,认为其矿化层位同属于汤丹群平顶山组。金矿赋矿地层平顶山组为成矿提供了主要物质来源,播卡金矿、新田金矿属于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认为会东-东川地区平顶山组的找金工作,应以地层、岩浆岩、断裂、蚀变为重要线索。新田矿区及其外围、播卡金矿区控矿剪切破碎带南延地段、小溜口-人民凹-燕子岩地区有继续寻找同类型矿床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顶山组 金矿矿化层位 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 找金方向 会东-东川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川播卡金矿周边地区昆虫资源调查分析
7
作者 欧晓红 赵永霜 +2 位作者 陈杰 张晓宁 柳青 《林业调查规划》 2006年第6期20-27,共8页
对东川播卡金矿周边地区昆虫资源调查的结果表明,在鉴定类群中。以鞘翅目(COLEOPTER)种类最多,有19科84种;物种数量占所有昆虫种总数的39.1%;鳞翅目(LEPIDOFFERA)次之.有17科55种,物种数量占25.6%。昆虫种类及分布与其生... 对东川播卡金矿周边地区昆虫资源调查的结果表明,在鉴定类群中。以鞘翅目(COLEOPTER)种类最多,有19科84种;物种数量占所有昆虫种总数的39.1%;鳞翅目(LEPIDOFFERA)次之.有17科55种,物种数量占25.6%。昆虫种类及分布与其生境和植被类型有关,在海拔1000—2500m的中山地带昆虫种类最为丰富。东川播卡周边地区是我国特有种三尾褐凤蝶Sinonitis thaidina tongchuanensis Lee的主要分布区。三尾褐凤蝶是国家Ⅱ级保护物种,同时亦是珍稀蝶粪,该地区开发建设时应注意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资源 三尾褐凤蝶 东川播卡金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西缘东川落雪地区元古宙地层中3890 Ma锆石的发现 被引量:5
8
作者 刘军平 熊波 +6 位作者 李静 王小虎 胡绍斌 俞赛赢 张虎 杨爱平 吴清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06-1613,共8页
利用LA-ICP-MS U-Pb同位素测定技术,在扬子西缘滇中东川地区古元古界阿不都组流纹质玻屑熔结凝灰岩中发现了1颗冥古宙锆石,锆石具有明显的核-幔-边结构,其核部的207Pb/206Pb年龄为3890±47 Ma,此年龄被解释为岩浆结晶,Th/U比值为0.... 利用LA-ICP-MS U-Pb同位素测定技术,在扬子西缘滇中东川地区古元古界阿不都组流纹质玻屑熔结凝灰岩中发现了1颗冥古宙锆石,锆石具有明显的核-幔-边结构,其核部的207Pb/206Pb年龄为3890±47 Ma,此年龄被解释为岩浆结晶,Th/U比值为0.34;变质边的207Pb/206Pb年龄为3561±45~3616±55 Ma, Th/U比值为0.07~0.19。锆石的原位Hf同位素测定给出了176Hf/177Hf=0.280317~0.280451,εHf(t)=-4.6~0.6(平均值为-2.5),TDM1=3861~3980 Ma,TDM2=4036~4106 Ma(平均值为4059 Ma)。这颗锆石为扬子陆块目前发现的最老锆石,其Hf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特征说明扬子陆块存在4.0 Ga的地壳增生作用及古老陆壳的再循环;结合前人同位素研究资料,说明扬子西缘东川落雪地区元古宙时同华北陆块可能具有亲缘性;本次的发现,为扬子陆块寻找冥古宙和始太古代物质实体提供重要依据,也为认识地球早期大陆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新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冥古宙 锆石207Pb/206Pb年龄 HF同位素 3890 Ma 滇中东川落雪地区 扬子陆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川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林草措施实施探讨 被引量:4
9
作者 蒋成花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0年第4期130-134,共5页
东川属森林资源贫乏、植被覆盖率较低、水土流失严重、泥石流暴发频繁的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改变了造林地的立地环境条件 ,形成了恶性经济环境循环 ,致使经济欠发达 ,植被恢复难度大 ,控制因素多。林草措施是恢复东川森林植被 ,防治水... 东川属森林资源贫乏、植被覆盖率较低、水土流失严重、泥石流暴发频繁的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改变了造林地的立地环境条件 ,形成了恶性经济环境循环 ,致使经济欠发达 ,植被恢复难度大 ,控制因素多。林草措施是恢复东川森林植被 ,防治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 ,根据东川实际情况 ,探索具有科学性、可靠性、合理性的最佳林草措施方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草措施 东川地区 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 森林植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东川播卡金矿床成因探讨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超文 张术根 +2 位作者 刘纯波 莫京龙 李凯林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2016年第6期49-56,共8页
东川播卡金矿床产于古—中元古界浅变质火山碎屑沉积岩和碎屑碳酸盐岩建造中。含金黄铁矿的δ34(V-CDT)值变化范围为3.71‰~7.93‰,说明岩浆源区和地层源区硫在成矿热液系统中高度混合均匀化。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130~260℃,具双... 东川播卡金矿床产于古—中元古界浅变质火山碎屑沉积岩和碎屑碳酸盐岩建造中。含金黄铁矿的δ34(V-CDT)值变化范围为3.71‰~7.93‰,说明岩浆源区和地层源区硫在成矿热液系统中高度混合均匀化。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130~260℃,具双峰特征,显示中温热液两阶段演化特征。包裹体盐度集中于13.5%~17.6%,说明成矿热液为中高盐度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以H_2O为主,含少量CO_2、CH_4和H_2;液相成分阴离子(团)主要为F^-、Cl^-和SO_4^(2-),阳离子成分主要为Na^+、K^+、Ca^(2+)和Mg^(2+)。区内金矿床在热液成矿期后,明显存在动力变质成矿期。热液成矿时代为印支—燕山早期,为岩石圈膨胀动力背景下与印支—燕山早期钠质闪长岩类岩浆活动有关的混合热液成矿作用形成矿床后,经喜马拉雅期脆—韧性剪切作用发生动力变质改造而最终形成的多因复成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床成因 流体包裹体 播卡金矿床 东川地区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市东川区泥石流信息系统框架构建
11
作者 刘洪江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1年第S2期146-150,共5页
从泥石流的形成、系统的主要应用方向及东川地区的实际情况三个方面作系统分析 ,讨论了空间数据库、遥感数据库和分布式网络的建设 ,利用 3S技术建立了东川地区泥石流信息系统。系统主要功能模块有数据库管理 (数据增加、修改、显示及查... 从泥石流的形成、系统的主要应用方向及东川地区的实际情况三个方面作系统分析 ,讨论了空间数据库、遥感数据库和分布式网络的建设 ,利用 3S技术建立了东川地区泥石流信息系统。系统主要功能模块有数据库管理 (数据增加、修改、显示及查询 )和数学模型 (地形模型、泥石流灾害区划、发展趋势分析及敏感性分析 ) ,最后将系统应用于泥石流危险度区划、泥石流发生趋势分析及泥石流综合防治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信息系统 东川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市东川草原生态脆弱区治理的措施及对策
12
作者 施祖友 艾金国 《云南畜牧兽医》 2003年第1期18-19,共2页
关键词 昆明市 草原 生态脆弱区 对策 东川地区 生态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会理-会东及邻区中元古代的岩相古地理格局 被引量:4
13
作者 牟传龙 周名魁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1998年第A01期32-43,共12页
会理—会东及邻区中元古代沉积盆地为一继承性裂谷盆地,盆地内堆积了东川群。由于受后期构造作用的影响,盆地内东川群地层呈块断产出,可具体分为会理块、会东块和东川块。会理块夹持在绿汁江断裂和滥坝-易门断裂之间。东川群主要于... 会理—会东及邻区中元古代沉积盆地为一继承性裂谷盆地,盆地内堆积了东川群。由于受后期构造作用的影响,盆地内东川群地层呈块断产出,可具体分为会理块、会东块和东川块。会理块夹持在绿汁江断裂和滥坝-易门断裂之间。东川群主要于通安和黎溪地区出露,可分为四段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元古代 碳酸盐台地 古地理格局 四川会理 会东地区 叠层石 青龙山 岩相 粒序层理 东川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西缘中元古界黑山组MISS构造的发现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9
14
作者 刘军平 刘卫东 +4 位作者 李维科 李健 何世军 莫雄 关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61-468,共8页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及剖面研究,在扬子西缘云南东川地区黑山组发现大套流纹质凝灰质板岩夹层,获得LA-ICP-MS锆石U-Pb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522±15 Ma,同时在中元古界黑山组泥质板岩中发现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MISS),通过对MISS及围...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及剖面研究,在扬子西缘云南东川地区黑山组发现大套流纹质凝灰质板岩夹层,获得LA-ICP-MS锆石U-Pb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522±15 Ma,同时在中元古界黑山组泥质板岩中发现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MISS),通过对MISS及围岩进行电子探针、XRF分析及能谱分析,研究发现MISS主要成分为P、S、Fe、Cr,明显是微生物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化合物特征;而围岩主要为Al、Si、K、Mg、Ti,为正常黏土质矿物组成元素,两者存在较大差别。笔者等发现的MISS是目前扬子西南缘已知发现的最古老的MISS;MISS在黑山组的出现表明了中元古代时期微生物群落的繁盛,反映了当时沉积环境为滨岸浅水潮上带,在凹陷的位置微生物参与形成了这样不规则的条带皱饰构造,为中元古代地层微生物区域对比、古环境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对于恢复康滇裂谷盆地的生物—沉积作用和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 古环境 锆石U-PB 中元古界 黑山组 东川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rmation mechanism of reservoir oolitic dolomite in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southwest China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培元 谭秀成 +5 位作者 刘宏 马腾 罗冰 姜兴福 于洋 靳秀菊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8期3263-3274,共12页
A series of marine natural gas fields were recently discovered in oolitic dolomites of the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southwest China. The mechanism forming these reservoir dolom... A series of marine natural gas fields were recently discovered in oolitic dolomites of the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southwest China. The mechanism forming these reservoir dolomites is debatable, limiting the ability to characterize these reservoir successfully.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representative Dukouhe, Luojiazhai, and Puguang areas, this issue was addressed by examining the distribution, 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the dolomites, the most comprehensive study to date was provided. Dolomitization occurred at a very early stage of diagenesis, as shown by the petr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rock fabric. Vadose silt, which is composed primarily of dolomitic clasts, is found in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pores of the oolitic dolomite.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overlying strata were subjected to dolomitization when the Feixianguan formation was located in the vadose zone. Therefore, it may be inferred that the dolomitization which occurred before the formation was exposed to meteoric condition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olomite indicate that dolomitization occurred as a result of seepage reflux. The degree of dolomitization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distance from the evaporative lagoon. Furthermore, the type and porosity of the dolomite vary in different zones of the upward-shoaling sequence, with the porosity gradually decreasing from the highest layer to the lowest layer. This reflect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lomitization and seawater evaporation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dolomite. Geochemical analysis provided further evidence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olomitization fluid and the coeval seawater. The 87Sr/86Sr and 813C isotopes, as well as the abundances of trace elements, Fe and Mn, indicate that seawater concentrated by evaporation acted as the dolomitization fluid. Thes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dolomitization most likely occurred in a semi-closed diagenetic environment. Therefore, the main mechanism of oolitic dolomite formation is seepage reflux, which occurred at an early stage of diagene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 early exposure seepage reflux DOLOMITIZATION Sichuan Basin northeastern Sichu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16
作者 罗正东 《云南农业》 2003年第7期5-5,共1页
关键词 东川地区 农业结构调整 经济增长点 农民收入 龙头企业 订单农业 科技推广 农村劳动就业结构 基础设施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