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东北部海域中尺度涡的季节和年际变化 被引量:27
1
作者 李燕初 蔡文理 +1 位作者 李立 徐德伟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1-70,共10页
采用7a的T/P高度计资料对南海东北部海域海面高度异常及其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该海域是中尺度涡的高能量区,尤其经常生成强的反气旋涡;海面高度异常的均方根高值区(即中尺度涡的高能量区)主要分布在台湾西南部(21.3... 采用7a的T/P高度计资料对南海东北部海域海面高度异常及其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该海域是中尺度涡的高能量区,尤其经常生成强的反气旋涡;海面高度异常的均方根高值区(即中尺度涡的高能量区)主要分布在台湾西南部(21.3°N,119.0°E)和吕宋岛西北(19.5°N,119.5°E)附近的深水海域;海面高度异常的均方根值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春季是中尺度涡最弱的季节,均方根值最小,夏季次之,秋、冬是中尺度涡最强的季节,均方根值最大;海面高度异常的均方根值也表现出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别在ElNi no事件期间(1997年)其年均方根值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高度计 南海东北部海域 中尺度涡 季节变化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半岛东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特征及物源指示意义 被引量:10
2
作者 陈志华 黄元辉 +7 位作者 唐正 王豪壮 葛淑兰 方习生 韩喜彬 王爱军 武力 朱志敏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45-155,共11页
通过对南极半岛东北部海域3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稀土元素分析发现:(1)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稀土元素总量(REE)的分布范围为(45.47~183.60)×10-6,平均值为91.36×10-6;稀土元素含量的高低与铝硅酸盐黏土成正比,与生物硅含... 通过对南极半岛东北部海域3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稀土元素分析发现:(1)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稀土元素总量(REE)的分布范围为(45.47~183.60)×10-6,平均值为91.36×10-6;稀土元素含量的高低与铝硅酸盐黏土成正比,与生物硅含量成反比;(2)大致以象岛至南极半岛北部的茹安维尔岛为界,研究区西部的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及南设得兰群岛北部岛架-岛坡沉积物稀土含量较低,稀土元素页岩标准化模式与长城站周边土壤/湖泊沉积物、火山岩相一致,表现为重稀土相对富集,铕正异常明显,Sm/Nd分子比值大,推断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南设德兰群岛中-新生代火山岩分布区与现代火山活动区;(3)研究区东部鲍威尔海盆、南奥克尼群岛岛架和南斯科舍海脊区沉积物稀土元素的页岩标准化配分模式表现为平坦型,轻稀土明显抬升,铕正异常不显著,Sm/Nd分子比值小,稀土元素含量受沉积物中黏土组分含量、硅质生物组分等制约,推断沉积物陆源碎屑主要来源于威德尔海西部和南部,局部受南奥尼克群岛、南斯科舍海脊和南设德兰群岛物质的影响,沉积物的搬运主要受冰筏和海流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表层沉积物 物源示踪 南极半岛 东北部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东北部海域海砂资源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5
3
作者 仝长亮 黎刚 +1 位作者 陈飞 张匡华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8年第1期12-19,共8页
海南岛周边浅海海砂资源丰富,其东北部海域砂、砾质沉积物分布面积可达数百平方千米,平均厚度超过10m,均为全新世海相沉积。通过对海南岛东北部海域的水深、地层、沉积物粒度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了该区域海砂资源的分布、范围、规模、厚... 海南岛周边浅海海砂资源丰富,其东北部海域砂、砾质沉积物分布面积可达数百平方千米,平均厚度超过10m,均为全新世海相沉积。通过对海南岛东北部海域的水深、地层、沉积物粒度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了该区域海砂资源的分布、范围、规模、厚度及沉积环境,对海砂的质量和开发利用进行了初步分析。其中,位于琼州海峡东口的潮流沙脊区是海砂的主要分布区域,沉积厚度在20m以上,海砂分选好、次圆状,砂含量超过80%,海砂各项指标良好,用途广泛。研究区海砂资源主要受海底地形和潮流的共同作用而形成,属全新世陆架潮流沉积体系,近岸处亦受到陆域物质输入和浅水波浪的影响,沉积物来源主要为琼州海峡内部和粤西,海南岛的物质供给可能相对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东北部海域 海砂资源 沉积物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东北部海域海砂资源分布特征及开发前景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仝长亮 陈飞 张匡华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8-65,共8页
海南岛东北部海砂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琼州海峡东口、南渡江口、铺前湾等海域,均为全新世以来的砂砾质沉积。其中位于琼州海峡东口的潮流沙脊区海砂规模最大,连续性好,面积数百平方千米,平均厚度20~30m,最大可达67m,为东西往复潮流所塑... 海南岛东北部海砂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琼州海峡东口、南渡江口、铺前湾等海域,均为全新世以来的砂砾质沉积。其中位于琼州海峡东口的潮流沙脊区海砂规模最大,连续性好,面积数百平方千米,平均厚度20~30m,最大可达67m,为东西往复潮流所塑造,赋存水深5~20m,资源潜力概算可达几十亿立方米。海砂粒级主要为细砂~中砂,分选良好,平均含泥量为0.7%,岩性变化不大,易于采选。海砂各项物理性能指标优良,是建筑用砂的良好选择,SiO_2含量超过90%,其他杂质含量低,砂质纯度较高,结构松散,是良好的铸造、水泥、玻璃的硅质原料,其重矿物成分也可以进行综合利用。通过综合评价,琼州海峡东口浅滩区开发前景为A级和B级,面积约占研究区的1/3,是今后海砂开发的首选区;南渡江口至白沙浅滩开发前景为B级,良好,但开发环境风险较大,开发应谨慎;其他区域开发前景欠佳或不明朗,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东北部海域 海砂资源 分布特征 开发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典型路径的北上台风对渤海及黄海东北部海域产生的风暴增水影响分析
5
作者 肖雪 杨东明 阮潇艺 《海洋通报》 2025年第3期366-373,共8页
本文对1949-2023年间影响渤海及黄海东北部海域的台风进行了统计,计算了其影响频度及强度,并对台风路径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影响该海域的台风主要发生在6-9月,强度为6~7级的台风频率最高;对于台风路径,其中登陆转向型台风占比最大,沿... 本文对1949-2023年间影响渤海及黄海东北部海域的台风进行了统计,计算了其影响频度及强度,并对台风路径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影响该海域的台风主要发生在6-9月,强度为6~7级的台风频率最高;对于台风路径,其中登陆转向型台风占比最大,沿海路径型次之。分别选取两种类型台风引起的风暴增水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站点的增水趋势差异显著,增水强度受位置、地形等因素影响,与台风参数密切相关;尽管台风在到达渤海及黄海东北部海域时强度有所减弱,但其引起的最大增水仍存在潜在的灾害风险。通过克鲁斯卡尔-沃利斯检验,分析了两种类型台风风暴增水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路径台风对风暴增水的影响差异较大,该检验为类似半封闭海湾区域的灾害风险评估提供了可复用的统计框架。本研究系统揭示了登陆转向型与沿海路径型台风在渤海及黄海东北部海域的风暴增水分异机制,为区域风暴增水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增水 渤海及黄海东北部海域 台风路径 克鲁斯卡尔-沃利斯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州湾东北部养殖海域夏季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其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2
6
作者 宋秀贤 俞志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46-452,共7页
以2000年夏季胶州湾东北部养殖海域(女姑山)的现场调查为基础,结合前3年的调查结果和相关的历史资料,对该海域夏季营养盐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可能限制因子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胶州湾东北部典型养殖海域夏季表... 以2000年夏季胶州湾东北部养殖海域(女姑山)的现场调查为基础,结合前3年的调查结果和相关的历史资料,对该海域夏季营养盐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可能限制因子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胶州湾东北部典型养殖海域夏季表层水体各种营养盐含量高于胶州湾全湾夏季及全年的平均值,铵氮是总溶解态无机氮的主要组成形态,硝态氮次之。该海域的环境因素适宜浮游植物的生长,相关分析显示:叶绿素a与pH及DO呈显著正相关,与PO4、SiO3、NH4、DIN呈负相关。通过分析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发现,该海域各种营养盐含量相对较高,无机氮不会成为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磷酸盐有限制的可能性,而浮游植物生长受控于硅酸盐的几率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东北部养殖海域 营养盐分布特征 浮游植物 限制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来黄河三角洲东北部毗邻海域沉积记录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7
作者 范勇勇 毕乃双 +4 位作者 李云海 王厚杰 张勇 徐丛亮 杨作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9-39,共11页
通过对黄河三角洲东北部毗邻海域采集的多个沉积物岩心,开展系统的沉积物粒度、有机碳氮及其同位素特征的分析,结合210Pb年代测定,探讨研究区近百年来高分辨率的沉积记录及其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岩心O3、M2和B63处于相对稳定的沉... 通过对黄河三角洲东北部毗邻海域采集的多个沉积物岩心,开展系统的沉积物粒度、有机碳氮及其同位素特征的分析,结合210Pb年代测定,探讨研究区近百年来高分辨率的沉积记录及其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岩心O3、M2和B63处于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中,沉积物的粒度分布都呈阶段性变化但表现出差异性,O3和M2自1976年以来沉积物粒度出现粗化,而距离现行河口较近的B63则变细之后粒度粗化,在沉积物的上段C/N和δ13C的变化都反映了陆源有机质输入的增加。黄河1976年改道使三角洲北部和东部海域的沉积环境发生改变,O3和M2受再悬浮泥沙的影响粒度变粗,废弃三角洲叶瓣再悬浮泥沙对研究区的供给量增加,导致O3和M2接受更多陆源有机质的供给。而B63受到更多较细粒黄河入海泥沙影响,粒度变细,陆源有机质输入也增加。黄河入海水沙的阶段性递减和调水调沙工程导致输运至研究区的细粒物质减少,使岩心B63沉积物上段层位的粒度变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沉积记录 影响因素 黄河三角洲东北部毗邻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