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直方图匹配的东北漫川漫岗区粗分辨率坡度转换研究
1
作者 赵婷 毋冰龙 +1 位作者 郑粉莉 赵录友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9-158,共10页
[目的]为了克服目前可免费下载的30 m分辨率DEM在提取东北漫川漫岗地貌区耕地坡度时存在的坡度变缓问题,获取精确坡度数据,为东北漫川漫岗地貌类型区土壤侵蚀定量评价提供重要数据支持。[方法]基于无人机航测影像生成5 cm分辨率DEM并对... [目的]为了克服目前可免费下载的30 m分辨率DEM在提取东北漫川漫岗地貌区耕地坡度时存在的坡度变缓问题,获取精确坡度数据,为东北漫川漫岗地貌类型区土壤侵蚀定量评价提供重要数据支持。[方法]基于无人机航测影像生成5 cm分辨率DEM并对其重采样获得1,5和12.5 m分辨率的DEM,结合免费下载的30 m分辨率DEM,确定研究区DEM提取坡度的最佳分辨率;基于直方图匹配算法,分坡度段拟合了30 m与最佳分辨率DEM之间的坡度转换模型。[结果]①5组DEM分辨率提取的坡度信息表明,1和5 m与5 cm分辨率DEM提取的坡度分布频率具有较强的相似性,且5 m分辨率DEM与1∶10000比例尺地形图的分辨率相对应。据此确定5 m分辨率为构建坡度转换模型的最佳分辨率。②基于直方图匹配算法分坡度段构建了30与5 m分辨率DEM提取坡度的一元一次线性模型和一元二次非线性模型;且当地面坡度小于7°时宜选取线性坡度转换模型,而当地面坡度大于7°时宜选取非线性坡度转换模型。③经线性和非线性坡度转换模型优化后,30 m坡度分布频率与5 m分辨率的坡度分布频率基本相似,且协方差、相关系数均大幅度提高。这说明30 m分辨率DEM提取的坡度信息经模型转换后能够真实反映地面起伏特征,且非线性坡度转换模型优化效果更佳。[结论]5 m分辨率为研究区DEM提取坡度的最佳分辨率。构建的低—高分辨率的坡度转换模型中,非线性坡度转换模型较线性坡度转换模型的优化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漫川漫岗区 不同分辨率DEM 直方图匹配法 坡度转换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漫川漫岗区侵蚀沟发育特征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顾广贺 王岩松 +3 位作者 钟云飞 刘建祥 范昊明 刘立权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7-51,57,共6页
东北漫川漫岗区位于黑土区核心位置,侵蚀沟发育严重。利用3S获取侵蚀沟数量、长度等数据,计算降雨侵蚀力、坡度、坡长,分析侵蚀沟发育特征及三因素对侵蚀沟发育影响。结果表明:东北漫川漫岗区75.11%的发展沟处于发育初、中期,潜在发育... 东北漫川漫岗区位于黑土区核心位置,侵蚀沟发育严重。利用3S获取侵蚀沟数量、长度等数据,计算降雨侵蚀力、坡度、坡长,分析侵蚀沟发育特征及三因素对侵蚀沟发育影响。结果表明:东北漫川漫岗区75.11%的发展沟处于发育初、中期,潜在发育危险性较大,沟蚀剧烈程度地域性差异显著,研究区南、北部沟壑密度分别为0.3,0.06km/km2;地形、冻融历时、温差等差异造成降雨侵蚀力对北部侵蚀沟发育影响显著,南部相对较弱;研究区坡度与坡长呈正相关关系,北部坡缓造成坡度与沟壑密度呈线性增加关系,南部坡陡造成坡度与沟壑密度呈线性减小关系,北部、南部地形因子与沟壑密度分别呈线性增加、减小关系,随着坡长的增加,沟壑密度先增加后减小,临界坡长为90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漫川漫岗区 侵蚀沟 影响因素 发育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漫川漫岗区南部水土流失监测分析
3
作者 巴丽敏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22年第6期42-43,共2页
在东北漫川漫岗区南部由北向南选取榆树市、公主岭市、昌图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LSE模型计算土壤侵蚀模数,确定土壤侵蚀强度,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耕地水土流失情况,得出如下结论:东北漫川漫岗区南部以耕地(尤其是旱地)为主,且耕地坡... 在东北漫川漫岗区南部由北向南选取榆树市、公主岭市、昌图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LSE模型计算土壤侵蚀模数,确定土壤侵蚀强度,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耕地水土流失情况,得出如下结论:东北漫川漫岗区南部以耕地(尤其是旱地)为主,且耕地坡度缓,有98.37%的耕地坡度<6°,土壤侵蚀以轻度为主,但超过97%的土壤侵蚀发生在耕地。不同坡度耕地中,≤2°坡耕地中约22.37%发生水土流失,而坡度>2°耕地中超过90%的面积发生水土流失。因此,坡度>2°耕地,尤其是2°~6°坡耕地,是东北漫川漫岗区南部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土地利用 水土保持监测 东北漫川漫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漫川漫岗区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晓玉 王晓伟 +3 位作者 谷佳桐 赵海根 孙琛 游松财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4,18,共5页
为探讨东北漫川漫岗区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基于东北漫川漫岗区1981~2015年79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数据,建立极端降水指标体系,采用气候倾向率法、变差系数C_(V)、M-K突变检验法、R/S分析法、GIS空间分析法综合分析了东北漫川漫岗区极端... 为探讨东北漫川漫岗区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基于东北漫川漫岗区1981~2015年79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数据,建立极端降水指标体系,采用气候倾向率法、变差系数C_(V)、M-K突变检验法、R/S分析法、GIS空间分析法综合分析了东北漫川漫岗区极端降水强度、频率、持续性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1~2015年东北漫川漫岗区降水极端性整体呈减弱趋势,R×1day、R×5day、R12D、R50D、CRED分别以-0.5mm/10a、-2.1 mm/10a、-0.2 d/10a、0.02 d/10a、0.03 d/10a的速率减小;强度指数的年代变化呈“升-降-升”状态,频率指数与持续性指数的年代变化皆呈“降-升”状态,2010年代较2000年代上升12.5%~15.0%;频率指数R50D的C_(V)值为0.45,波动剧烈,其他指数的C_(V)值小于0.2,波动幅度较小;R50D与CRED分别在1988、1990年发生突变,在突变点前呈增加趋势,突变点后呈减弱趋势;极端降水指数未来变化趋势与历史变化趋势相反,降水极端性加剧;极端降水呈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分布规律,与1980年代相比,1990年代大部地区极端性有所增加,2000年代极端性减弱,2010年代东北漫川漫岗区南部极端降水强度减轻、频率降低、持续性减弱,北部高海拔地区极端降水强度增强,频率增加,极端降水发生风险较大。该研究可为制定东北漫川漫岗区应对极端降水侵蚀风险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指数 MANN-KENDALL检验 R/S分析 东北漫川漫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