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初东北小说的女性想象与文体嬗变——以《盛京时报》报载小说为中心 被引量:1
1
作者 薛勤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7-133,共7页
文学是时代景象与精神的生动记录和写照,小说中的想象在社会、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与时俱变,主导着小说中形象的塑造。20世纪初东北小说中的女性想象亦是如此,具化在作品中的形象承载着时代对女性的期许,也透露了蕴含在这些形象中的社会思... 文学是时代景象与精神的生动记录和写照,小说中的想象在社会、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与时俱变,主导着小说中形象的塑造。20世纪初东北小说中的女性想象亦是如此,具化在作品中的形象承载着时代对女性的期许,也透露了蕴含在这些形象中的社会思想况味。此期东北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大致可划分为:西风东渐的世界大势之下的西方先进国家的女性,她们有着成熟的个人意识,追求实现个人价值,自给自立自强,有着沟通中西、引新入旧的作用,寄寓了近代中国社会和女性进步的目标;善良隐忍、多苦多难的传统女性,她们的思想意识、社会地位受制于传统宗法伦理规范,大多没有独立的经济、社会地位,她们的形象仍集中了比较多的牺牲况味;现代启蒙进程中向新而在、面相复杂的新女性,她们在现代启蒙中不同程度地接受了现代文明的熏陶,对时代潮流做出了积极应和。对于形象的个性化创造影响了小说文体变化,尤其是推动了叙事中对于塑造人物的各种关系的探索,与传统小说文体相较,有了更多的复杂性和深广度。这些探索有益于呈现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轨迹,深入认知20世纪初东北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初 东北小说 女性想象 文体嬗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文学变革与东北小说的文体构建
2
作者 薛勤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4-120,共7页
在清末民初的东北的历史语境下,传统与现代杂糅,在这一理性化背景下的文学活动也表现出同样的社会思想取向,即近代理性的渗透和现代性要素的培育,这是文学发生各种文体变化的思想背景,也是现代文学的生发根源。从文言、旧白话、欧化白... 在清末民初的东北的历史语境下,传统与现代杂糅,在这一理性化背景下的文学活动也表现出同样的社会思想取向,即近代理性的渗透和现代性要素的培育,这是文学发生各种文体变化的思想背景,也是现代文学的生发根源。从文言、旧白话、欧化白话到现代语体,是清末民初二三十年间东北小说文体变化遵循的基本路径,发生了一系列包括小说观念、结构技法、阅读期待等在内的变化。外来小说的文体示范带动了小说体式、技法的变化,为东北小说文体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新式教育为新文学打造了队伍,培育了东北小说创作、阅读、传播各环节的新生力量,推动了东北现代小说文体的选择和养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文学变革 东北小说 文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讲话》与“十七年”东北工业题材小说叙事策略——以舒群《这一代人》为例
3
作者 李佳奇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7-204,共8页
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导下,舒群等“十七年”东北作家积极探索国家意志与主体意识的融合,整合时代力量与自我经验,进行艺术构思改造与知识分子话语重置。作家依从现实真实展开对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场景的典型塑造,借由时间的... 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导下,舒群等“十七年”东北作家积极探索国家意志与主体意识的融合,整合时代力量与自我经验,进行艺术构思改造与知识分子话语重置。作家依从现实真实展开对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场景的典型塑造,借由时间的线性发展与循环进步完成对工业发展历程的贯通式呈现,并通过深层情感诠释构画蕴蓄深厚爱国情感与集体精神的社会主义工业景观。一个时代的工业战线图景与一代人的集体建设道路,经由舒群“这一代人”的集体性想象与策略性表达,得到了丰富而鲜活的再现。“十七年”东北工业叙事也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讲述故事的“这一代人”与故事讲述的“这一代人”的深刻联结。在舒群这一代作家与一代工业建设者的同声共鸣下,“十七年”东北工业叙事就本质而言成为一种内嵌于工人集体且外显知识分子作家主体经验,融通集体与自我,勾连历史与现实,凝聚国家意志与集体共识的策略书写与话语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讲话》 舒群 《这一代人》 “十七年”东北工业题材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现代中篇小说断论
4
作者 高翔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39-145,共7页
与关内中篇小说发展的历史不同,东北现代中篇小说几乎丧失了其自身的近代承续性,而表现出发展中的跳跃性。作为东北作家群雏形的“北满作家群”,在东北沦陷之初的文坛“饥馑”与“死灭”时期,显示了突出的中篇小说创作实绩。抗战胜... 与关内中篇小说发展的历史不同,东北现代中篇小说几乎丧失了其自身的近代承续性,而表现出发展中的跳跃性。作为东北作家群雏形的“北满作家群”,在东北沦陷之初的文坛“饥馑”与“死灭”时期,显示了突出的中篇小说创作实绩。抗战胜利后四年间,作家构成发生突变和文坛形成不同的创作模式,使中篇小说表现出反映“新的社会”与“新的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篇小说创作 东北小说 现代小说 作品 创作模式 五四时期 “九·一八”事变 东北作家群 近代文学 解放战争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大自然共生共存——新时期东北地域小说生态意识的演进 被引量:2
5
作者 吴景明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2-135,共4页
新时期东北地域小说的生态意识是东北独特自然文化传承、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现代进程导致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而逐渐凸显。梁晓声、邓刚、张抗抗、迟子建等人的创作,体现了生态意识从不自觉、无意识到自觉、有意识,直至有鲜明生态主导意... 新时期东北地域小说的生态意识是东北独特自然文化传承、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现代进程导致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而逐渐凸显。梁晓声、邓刚、张抗抗、迟子建等人的创作,体现了生态意识从不自觉、无意识到自觉、有意识,直至有鲜明生态主导意识的演进过程。新时期东北地域小说生态意识的演进不仅与20世纪中国生态文学的发生、发展、繁荣相一致,更体现出鲜明的东北地域文化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东北地域小说 生态意识 20世纪中国生态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现代家族小说本土性探索品格论析——以《科尔沁旗草原》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刘瑞弘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02-204,共3页
东北现代家族小说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鲜明的地域性和多元的风格,《科尔沁旗草原》是其中一部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作品,显示了这一文体的主要特征。它通过描写草原上一个大地主家庭的兴衰,以史诗般的叙事范式揭示了其特有的家族文化气质... 东北现代家族小说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鲜明的地域性和多元的风格,《科尔沁旗草原》是其中一部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作品,显示了这一文体的主要特征。它通过描写草原上一个大地主家庭的兴衰,以史诗般的叙事范式揭示了其特有的家族文化气质,即拓荒、攫取的草原精神,同时延续和深化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旧家庭叛逆者的形象,体现了彻底的反叛性和战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旗草原》 端木蕻良 东北现代家族小说 家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文空间下近代东北蒙古族小说原创性探微——以《一层楼》到《红楼梦》及其续书为例
7
作者 刘瑞弘 刘冬梅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60-164,共5页
《红楼梦》的问世引领了有清一代及后世作家对经典文本的仿续热潮,互文理论为我们理解这种文本之间的流动关系开拓了一个无限阐释的空间。近代东北蒙古族文学家尹湛纳希创作的长篇世情小说《一层楼》及其续书《泣红亭》的原创意义正在... 《红楼梦》的问世引领了有清一代及后世作家对经典文本的仿续热潮,互文理论为我们理解这种文本之间的流动关系开拓了一个无限阐释的空间。近代东北蒙古族文学家尹湛纳希创作的长篇世情小说《一层楼》及其续书《泣红亭》的原创意义正在于文学文本与历史、社会、文化等其他非文学文本的相互影响和修正。尹湛纳希在借鉴了《红楼梦》及其续书和其他明清小说的基础上创造了一部具有蒙古族特质的世情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蒙古族小说 互文性 尹湛纳希 《一层楼》 《红楼梦》 近代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殖民语境下的另类表述——兼论伪满洲国通俗小说的五种类型
8
作者 詹丽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7-56,共10页
伪满洲国通俗小说集社会言情、历史、武侠、侦探、山林秘话等小说类型于一体。这时期的通俗小说在殖民语境下,以传统小说创作为基础,汲取新文学和海外文学的营养,穿插各种历史、掌故、轶闻、趣事,时时渗透着殖民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影响因... 伪满洲国通俗小说集社会言情、历史、武侠、侦探、山林秘话等小说类型于一体。这时期的通俗小说在殖民语境下,以传统小说创作为基础,汲取新文学和海外文学的营养,穿插各种历史、掌故、轶闻、趣事,时时渗透着殖民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影响因子,处处呈现原滋原味的社会生活时态。整体上表现为创作技巧大于思想内容;消费意识显于民族情怀;人性的探讨胜于反抗的声音;情绪的营造多于主题的表达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满洲国 东北通俗小说 殖民语境 文学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