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太平洋中国合同区的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 被引量:6
1
作者 陈兴群 林荣澄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46-153,共8页
根据东北太平洋中国合同区东区和西区从1994年至2003年6个航次(DY85-4,DY95-7,DY95-8,DY95-10,DY105-11和DY105-12.14)初级生产力调查资料编写.结果表明:次表层高值分布为叶绿素a分布的一般特征,从表层至水深50 m,数值为0.1 mg/m^3左... 根据东北太平洋中国合同区东区和西区从1994年至2003年6个航次(DY85-4,DY95-7,DY95-8,DY95-10,DY105-11和DY105-12.14)初级生产力调查资料编写.结果表明:次表层高值分布为叶绿素a分布的一般特征,从表层至水深50 m,数值为0.1 mg/m^3左右,在水深50-100 m上下,数值约在0.2-0.4 mg/m^3之间,在水深大于100 m,特别是150 m以深数值逐渐减小为零;东区初级生产力(C)测值在76.8-191.9 mg/(m^2·d),平均为116.1 mg/(m^2·d);西区的在73.1-222.5 mg/(m^2·d),平均为127.1 mg/(m^2·d);在水深0-125 m,0.2-2μm颗粒的微微型浮游植物的叶绿素a比例占叶绿素a总量的70%以上,而在水深125 m以深,占50%以下;反之,2-20μm和大于20μm两种粒级所占比例的和在0-125 m深度范围占30%以下,在水深125m以深时为50%以上.调查显示东、西两区属于初级生产力比较低的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太平洋中国合同区 叶绿素A 粒级分布 初级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太平洋中国合同区悬浮颗粒物元素地球化学 被引量:1
2
作者 李云海 杨作升 +1 位作者 陈坚 陈晓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5-53,共9页
利用ICP-MS对东北太平洋中国合同区3个测站分层采集的悬浮颗粒物的元素组成进行了测试,对Na、Mg、Al、Ca、Ti、Mn、Fe、Co、Cu、Sr、Ba和Pb等12种元素的含量分布及其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和对比。结果表明,水体中悬浮体总量(TSM)一般... 利用ICP-MS对东北太平洋中国合同区3个测站分层采集的悬浮颗粒物的元素组成进行了测试,对Na、Mg、Al、Ca、Ti、Mn、Fe、Co、Cu、Sr、Ba和Pb等12种元素的含量分布及其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和对比。结果表明,水体中悬浮体总量(TSM)一般低于0.3mg/dm3,12种元素含量从几百到不足0.01μg/dm3。其分布以500和5000m为界可分为3层。元素中Al和Ti可作为陆源元素指标,Sr和Ba可作为生源元素指标,Pb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在西区,Na、Mg和Ca主要为生源元素,Mn、Fe、Co和Cu主要为陆源元素。在东区,Na、Mg和Cu为多源元素,Ca、Mn、Fe和Co以陆源为主。颗粒物物源及供应量是颗粒物和元素含量分布的控制因素。西小区海底火山活动强烈是影响两区元素组分差异的直接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颗粒物 元素地球化学 东北太平洋中国合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中国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矿床地质 被引量:7
3
作者 何高文 杨永 +16 位作者 韦振权 杨胜雄 刘永刚 邓希光 姚会强 邓义楠 高晶晶 方念乔 王洋 王汾连 任江波 姜静 邓贤泽 梁东红 马维林 张立敏 姚翔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649-2664,共16页
利用我国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多年航次调查资料和大量样品测试分析结果,对合同区结壳矿床地质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板状结壳是合同区主要结壳类型,主要连片发育在海山平顶边缘及海山斜坡基岩之上;砾状结壳和钴结核零星分布于海山山... 利用我国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多年航次调查资料和大量样品测试分析结果,对合同区结壳矿床地质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板状结壳是合同区主要结壳类型,主要连片发育在海山平顶边缘及海山斜坡基岩之上;砾状结壳和钴结核零星分布于海山山顶、斜坡平缓处、斜坡坡脚等平坦地形处。合同区结壳主要由水羟锰矿与铁相矿物(FeOOH)组成,还可见微量自然金、自然银、自然铜、自然锡等单质矿物及铜锡合金矿物;结壳中Co平均含量为0.40%,ΣREE平均含量为2158μg/g。成因类型属水成型大洋铁锰沉积矿床,主要生长期包括79~66 Ma、54 Ma、41 Ma、35~28 Ma、18~10 Ma和6~0 Ma,平均生长速率为3.69mm/Ma。结壳成矿经历了铁锰矿物相形成、微量元素富集和后期改造三个主要过程;结壳中有用元素的富集与铁锰矿物表面能有关,磷酸盐化事件促进了钇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钴结壳 矿床地质 中国合同区 西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太平洋中国合同区沉积物微型生物生物量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4
4
作者 张东声 王春生 杨俊毅 《海洋学研究》 2010年第1期32-38,共7页
分析并研究了东太平洋中国合同区深海沉积物中的微型生物生物量、总叶绿素含量和总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微型生物生物量的垂直分布特征为表层最高,随着沉积物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生物量(以C计)的水平分布特征为东区高于西区,变... 分析并研究了东太平洋中国合同区深海沉积物中的微型生物生物量、总叶绿素含量和总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微型生物生物量的垂直分布特征为表层最高,随着沉积物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生物量(以C计)的水平分布特征为东区高于西区,变化范围为0.052~0.386μg/cm2,生物量最高值出现在东区的ES0503站位,生物量最低值出现在西区的WS0505站位。总叶绿素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微型生物生物量相同,变化范围为0.083~0.272μg/cm2。总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微型生物生物量基本一致,变化范围为0.349%~0.453%。相关分析显示,深海沉积物微型生物生物量和总叶绿素含量的水平分布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总有机碳含量与微型生物生物量和总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均不显著,说明总叶绿素含量是微型生物生物量水平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小型底栖生物、生物扰动和底流等环境因子也是影响沉积物中微型生物生物量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生物生物量 总叶绿素含量 总有机碳含量 深海沉积物 太平洋中国合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涛动区500 hPa高度场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对中国东北区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34
5
作者 刘宗秀 廉毅 +2 位作者 沈柏竹 高枞亭 唐晓玲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53-561,共9页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 1 960~ 2 0 0 0年 5 0 0hPa高度场 1 0°× 5°经纬度月平均资料 ,采用EOF、SVD方法 ,分析了北太平洋涛动区 ( 2 5°~ 70°N ,1 40°E~ 1 5 0°W ) 5 0 0hPa高度场季节变化特征和中国...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 1 960~ 2 0 0 0年 5 0 0hPa高度场 1 0°× 5°经纬度月平均资料 ,采用EOF、SVD方法 ,分析了北太平洋涛动区 ( 2 5°~ 70°N ,1 40°E~ 1 5 0°W ) 5 0 0hPa高度场季节变化特征和中国东北区 80个测站降水场相关。结果表明 :( 1 )北太平洋涛动区 5 0 0hPa高度场冬季EOF第 1载荷向量场呈由北向南的“ - ,+”波列分布 ,这种北南分布相反型 ,占总体方差贡献的 40 % ,可以表现为北低南高 ,类似地面气压场涛动 (NPO)的正位相阶段 ,反映了40年北太平洋中高纬度上空以东亚大槽为定常波的大气环流基本模态 ,亦是NPO呈正位相阶段的主要成因 ,反之 ,类似地面气压场涛动 (NPO)的负位相阶段 ,第 2载荷向量场呈整体“ +”值分布 ,占方差贡献 2 8% ,该模态则表现为东亚大槽被长波脊替代的与气候基本模态呈相反分布的异常环流型 ;夏季第 1载荷向量场基本模态则为全区的正值分布 ,占总体方差贡献的 30 % ,第 3载荷向量呈北“ +”南“ -”的分布 ,占方差贡献的 1 3% ,表明夏季 5 0 0hPa高度场NPO不是主要模态 ;春秋两季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NPO模态 ;( 2 )北太平洋涛动区 5 0 0hPa高度冬季平均场与东北区夏季降水场呈由北向南的“ + ,-”相关波列 ,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α >0 .0 1 ) ,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涛动 季节变化 降水 中国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俯冲板块对中国东北构造演化的影响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30
6
作者 田有 马锦程 +5 位作者 刘财 冯晅 刘婷婷 朱洪翔 闫冬 李红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71-1082,共12页
中国东北地区在古生代期间以众多微陆块的拼合以及古亚洲洋的闭合为特征,其后又经历了中-新生代太平洋构造域及中生代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的叠加与改造,以致东北地区的构造行迹显得极为复杂,而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及其西部地区构造演化... 中国东北地区在古生代期间以众多微陆块的拼合以及古亚洲洋的闭合为特征,其后又经历了中-新生代太平洋构造域及中生代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的叠加与改造,以致东北地区的构造行迹显得极为复杂,而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及其西部地区构造演化是否与西太平洋俯冲有关仍然存在争议.本研究利用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地区以及韩国、日本等部分台网所接收的近震与远震走时数据获得了中国东北地区壳幔精细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成像结果显示,太平洋板块持续西向俯冲,俯冲板片的前缘停滞在大兴安岭—太行山重力梯度带以东区域的地幔转换带之中;长白山火山区上地幔存在着显著的低速异常体,推测西太平洋板块的深俯冲脱水导致了上地幔底部岩石的熔点降低,从而形成了大范围的部分熔融物质上涌.通过分析上地幔的速度结构,我们认为由于太平洋板块的大规模西向深俯冲,在大地幔楔中发生板片脱水、低速热物质上涌等复杂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俯冲板片前缘带动上地幔中不均匀分布的地幔流强烈作用于上部的岩石圈,这对东北地区深部壳幔结构乃至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的形成、演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 地震层析成像 太平洋板块 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中国东北地区旱涝的影响 被引量:55
7
作者 孙力 安刚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46-353,共8页
文中利用 196 1~ 2 0 0 0年中国东北地区 80个测站 4 0a的月降水和同一时期的北太平洋海温资料以及奇异值分解 (SVD)技术 ,分析了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中国东北地区夏季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 :东北地区夏季降水与北太平洋海温异常之间存... 文中利用 196 1~ 2 0 0 0年中国东北地区 80个测站 4 0a的月降水和同一时期的北太平洋海温资料以及奇异值分解 (SVD)技术 ,分析了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中国东北地区夏季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 :东北地区夏季降水与北太平洋海温异常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当前期冬季和春季甚至是前一年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如果处于异常偏暖 (或偏冷 )状态 ,并且西风漂流区具有较明显的SST负 (或正 )距平分布时 ,则东北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具有整体偏多 (或偏少 )的倾向。当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海温异常 中国 东北地区 旱涝 奇异值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太平洋板块精细俯冲特征 被引量:8
8
作者 江国明 张贵宾 徐峣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25-1135,共11页
中国东北地区的火山较为活跃。一些学者认为这些火山的起源与西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软流圈物质的上涌存在密切联系。尽管天然地震层析成像结果明显地显示出火山区下方存在着太平洋板块,但板块的厚度、存在范围等俯冲特征仍然不是特别清... 中国东北地区的火山较为活跃。一些学者认为这些火山的起源与西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软流圈物质的上涌存在密切联系。尽管天然地震层析成像结果明显地显示出火山区下方存在着太平洋板块,但板块的厚度、存在范围等俯冲特征仍然不是特别清晰。为此,采用远震层析成像和走时拟合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了中国东北地区的壳幔速度结构,特别是太平洋俯冲板块的精细结构。研究结果表明:(1)板块的平均厚度和速度异常分别为85 km和1%,而且与日本海地区结果进行对比可推测板块并未增厚;(2)板块以低角度俯冲进入地幔过渡带,到达过渡带底部后弯曲成水平状,向西延伸至东经127°而停止;(3)水平延伸的板块恰好位于火山区的下方。这些俯冲特征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陆内火山的起源及地球深部动力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地区 西太平洋板块 地幔过渡带 远震层析成像 走时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东部中生代火山活动与泛太平洋板块 被引量:32
9
作者 殷长建 彭玉鲸 靳克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2000年第3期303-311,共9页
长白山脉中生代火山岩带与东侧之洋陆边界平行展布。火山岩浆作用可划分为三大构造阶段(2 30~ 190Ma ,178~ 12 5Ma ,118~ 6 5Ma) ,四大旋回 ,11个旋回和 2 4个火山事件。由安粗岩系和钙碱性岩系组成的一个新的火山岩浆作用构造类型 ... 长白山脉中生代火山岩带与东侧之洋陆边界平行展布。火山岩浆作用可划分为三大构造阶段(2 30~ 190Ma ,178~ 12 5Ma ,118~ 6 5Ma) ,四大旋回 ,11个旋回和 2 4个火山事件。由安粗岩系和钙碱性岩系组成的一个新的火山岩浆作用构造类型 ,称之为走滑大陆边缘—拉分张裂性火山岩系。洋陆板块互动方式的更迭及速率的变化是火山岩浆作用地球动力学深部发展过程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东部 火山岩浆作用 太平洋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跨境经济一体化实现泛太平洋经济共同体和东北亚的和平稳定(节选)——东北亚经济论坛主席赵利济在2013·中国太平洋论坛上的主题演讲
10
作者 罗凤灵 黄冉 《太平洋学报》 CSSCI 2013年第12期F0002-F0002,共1页
两种力量正在改变这个世界。一种是扩张的力量,这是一种离心力;另一种是汇聚的力量,这是一种向心力。这两种力量主导着历史不断前进发展,大国和文明的兴衰都是汇聚力与发散力的体现。老子曾言道:“大成若缺。”罗贯中在《三国演义... 两种力量正在改变这个世界。一种是扩张的力量,这是一种离心力;另一种是汇聚的力量,这是一种向心力。这两种力量主导着历史不断前进发展,大国和文明的兴衰都是汇聚力与发散力的体现。老子曾言道:“大成若缺。”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也曾写过类似的感悟:“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论坛 经济共同体 经济一体化 太平洋 东北 中国 节选 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板块向我国东北地区深部俯冲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9
11
作者 朱桂芝 石耀霖 +1 位作者 陈石 张怀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50-957,共8页
本文采用依赖温度的黏度结构以及考虑海洋板块和大陆板块厚度差异等特征,以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会聚速率作为板块速度的主要约束,通过变化海沟后撤速度模型,数值模拟西太平洋板块向中国东北的俯冲过程.结果表明,要产生类似于中国东北... 本文采用依赖温度的黏度结构以及考虑海洋板块和大陆板块厚度差异等特征,以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会聚速率作为板块速度的主要约束,通过变化海沟后撤速度模型,数值模拟西太平洋板块向中国东北的俯冲过程.结果表明,要产生类似于中国东北之下低角度的板片俯冲,海沟后撤是重要条件;而上下地幔黏度的较大差异是决定俯冲板片不穿透660 km相变而的决定因素;西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应早于70 Ma B.P.,海沟后撤速度可能小于一些地质学家估计的45 mm/a,而且可能是分阶段变化的;速度场表明运动学模型的反过程:大陆岩石圈之下物质的不断水平向东的流动和推挤可能成为海沟后撤的力源之一,地幔物质的这种东向流动可能与印度板块挤压碰撞欧亚板块有关,沿欧亚板块东缘的扩张构造可能是太平洋欧亚板块运动和印度-欧亚板块运动的综合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赖温度的黏度结构 西太平洋板块 中国东北地区 深部俯冲 海沟后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三维速度结构与火山起源的深部机制 被引量:6
12
作者 徐峣 张贵宾 +2 位作者 江国明 索奎 姚永波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55-265,共11页
利用布设在中国东北地区的107个台站接收到的245个远震事件和67个近震事件所产生的数据,采用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该地区深至700km的三维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1)浅部的速度结构与地表的构造单元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2)10... 利用布设在中国东北地区的107个台站接收到的245个远震事件和67个近震事件所产生的数据,采用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该地区深至700km的三维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1)浅部的速度结构与地表的构造单元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2)100~200km的深度出现两处明显的高速异常,走向与断裂相同,该高速异常的形成与断裂之间存在着某些联系;(3)太平洋板块已经俯冲到火山地区的下方,部分板块虽然已经超过了660km的不连续面,但板块仍滞留在地幔过渡带中,并没有穿透该不连续面;(4)地幔过渡带内上涌的热物质从太平洋板块顶部一直延伸到火山底部,可能对火山的起源造成影响。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东北地区火山的形成可能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地幔过渡带内热物质的上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地区 太平洋板块 热物质上涌 火山起源 天然地震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西洋海表温度异常与中国东北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2
13
作者 白人海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8,共8页
本文利用 1950~1992年全球海温月平均(2° X 2°)和NCAR/NCEP提供的 1950~1997年全球500hPa月平均高度(2.5° x 2.5°)资料,分析了大西洋海表温度异常的特征及其与中... 本文利用 1950~1992年全球海温月平均(2° X 2°)和NCAR/NCEP提供的 1950~1997年全球500hPa月平均高度(2.5° x 2.5°)资料,分析了大西洋海表温度异常的特征及其与中国东北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指出:北大西洋冬季海表温度经验正交展开的第二特征向量表明海表温度的距平分布有南北差异的异常特征:其中心位置和中国东北地区夏季降水与冬季大西洋海表温度相关显著区中心基本重合:北大西洋冬季海表温度出现南暖北冷异常时,北大西洋中高纬度地区的阻塞形势偏强,与之相对称的北太平洋北部的阻塞高压也偏强,对应夏季东亚西风环流指数偏低,造成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降水 海表温度 中国东北地区 北大西洋 异常 500hPa NCAR 高纬度地区 冬季 太平洋
全文增补中
深地震探测揭示的华北及东北地区莫霍面深度 被引量:45
14
作者 熊小松 高锐 +2 位作者 张兴洲 李秋生 侯贺晟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6-56,共11页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我国华北及东北地区进行了大量的深地震探测研究。本文通过对该地区的深地震探测研究的总结和梳理,探讨了该区的莫霍面深度与变化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最深的莫霍面出现在内蒙褶皱带内,最浅的莫...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我国华北及东北地区进行了大量的深地震探测研究。本文通过对该地区的深地震探测研究的总结和梳理,探讨了该区的莫霍面深度与变化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最深的莫霍面出现在内蒙褶皱带内,最浅的莫霍面出现在渤海湾盆地。东北地区最深的莫霍面出现在大兴安岭地区,最浅的莫霍面出现在依兰-伊通断裂带内;大兴安岭-太行山重力梯度带为一重要的莫霍面陡变带,其西侧的莫霍面一般大于40km,东侧的莫霍面一般小于36km,郯庐断裂带及其北延的依兰-伊通断裂带内,莫霍面沿线均有隆起,但幅度不一。渤海湾盆地及方正断陷(位于依兰-伊通断裂带内)莫霍面上隆显著,敦密断裂带有莫霍错断现象;在出露古老结晶基底岩石的块体内,其莫霍面深度要深于相邻盆地;莫霍面在太行及燕山山前深度明显加大。这些特征说明华北及东北地区拼合到一起后共同经历了太平洋构造运动的影响,而大兴安岭-太行山梯度带限定了太平洋构造域的影响范围,太平洋板块的向西俯冲的前缘可能位于太行山以东,郯庐断裂带以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华北及东北地区 深地震探测 莫霍面深度 太平洋构造运动 地球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的深海环境 被引量:12
15
作者 倪建宇 周怀阳 +1 位作者 彭晓彤 梁楚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3-47,共5页
阐述了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深海环境的水文、生物和化学特征。开辟区海域水柱由表层混合层、温跃层、海底温跃层和海底边界层等不同水层构成 ,整个海域水动力条件总体上较为缓慢 ,但也存在着周期性的水流速度大于 15 cm / s的海底风暴 ... 阐述了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深海环境的水文、生物和化学特征。开辟区海域水柱由表层混合层、温跃层、海底温跃层和海底边界层等不同水层构成 ,整个海域水动力条件总体上较为缓慢 ,但也存在着周期性的水流速度大于 15 cm / s的海底风暴 ;区内海底生态系统的显著特点是极低的生产力和生物过程速率 ,但生物多样性极高 ;整个区域内表层沉积物分布较均一 ,以低有机含量的硅质粘土、深海软泥为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环境 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 东北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重力数据特征的东北地区深部动力机制解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马国庆 孟庆发 王泰涵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83-1092,共10页
中国东北地区处于古亚洲构造域、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和环太平洋构造域叠加作用最为显著的地区,是地学研究的热点区域.为了探析欧亚大陆下西太平洋板片的俯冲形态以及揭示该区域深部地球动力学机制,利用卫星重力数据通过预处理共轭梯... 中国东北地区处于古亚洲构造域、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和环太平洋构造域叠加作用最为显著的地区,是地学研究的热点区域.为了探析欧亚大陆下西太平洋板片的俯冲形态以及揭示该区域深部地球动力学机制,利用卫星重力数据通过预处理共轭梯度快速密度反演算法获得了包含东北地区、华北部分地区及日本海海域在内的研究区域上地幔三维密度结构,结合天然地震三维层析成像结果共同揭示太平洋板片的俯冲形态和深部动力机制.俯冲的太平洋板片在日本海沟处呈高密度异常,向西横向持续扩张,深度方向上有逐渐增加趋势.不连续的高密度体俯冲至地幔转换带(410~660km)后继续水平西向俯冲,部分滞留板片可能进入下地幔;在大兴安岭断裂带下面转换带中同样发现水平分布的高密度体,推断是大兴安岭断裂带下方地幔岩石圈拆沉的结果,横向不均匀分布的俯冲板片边缘已抵至大兴安岭造山带附近,这对于研究东北地区深部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地区 西太平洋板片 地幔转换带 三维密度结构 俯冲边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地表(海表)前期温度与中国及华中地区夏季降水的关联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礼平 丁一汇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5-332,共8页
用SVD方法分析了1月全球地表(海表)温度与中国及华中区域夏季降水场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月热带地区地表(海表)温度与夏季长江中游降水关系最好,呈正相关。与新疆西北部、青海东北部、长江上游有弱的正相关,与山东大部分地区、浙江沿... 用SVD方法分析了1月全球地表(海表)温度与中国及华中区域夏季降水场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月热带地区地表(海表)温度与夏季长江中游降水关系最好,呈正相关。与新疆西北部、青海东北部、长江上游有弱的正相关,与山东大部分地区、浙江沿海地区有弱的负相关。前期热带海洋海表温度偏高,可能预示长江中游夏季降水偏多,反之亦然。由于分析的范围为全球的陆面和海面,因而其关联范围较已有成果有很大的扩展,不仅仅为热带西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海,而是整个热带地区,包括热带的海洋和陆地。预报信号也提前了4个月,可为预测长江中游夏季降水提供更长时效的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降水 海表 华中地区 地表 全球 关联 中国 前期 长江中游 热带西太平洋 热带地区 SVD方法 降水关系 分析结果 长江上游 部分地区 沿海地区 温度偏高 热带海洋 正相关 降水场 华中区 西北部 东北 负相关 印度洋 海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那丹哈达岭中—新生代构造-热演化史:来自(U-Th)/He和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的证据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雪叶 尹继元 +5 位作者 肖文交 陈文 陈岳龙 孙敬博 张斌 王雅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660-3675,共16页
中国东北的那丹哈达岭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最东部,它的中—新生代热演化史是认识陆内造山活动的关键,但该地区相关研究比较薄弱,其中—新生代的热演化史缺乏有效的约束。因此本文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锆石和磷灰石(U-Th)/He等多种低温热... 中国东北的那丹哈达岭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最东部,它的中—新生代热演化史是认识陆内造山活动的关键,但该地区相关研究比较薄弱,其中—新生代的热演化史缺乏有效的约束。因此本文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锆石和磷灰石(U-Th)/He等多种低温热年代学方法,对东北那丹哈达岭地区的侵入岩开展构造热演化历史研究。热年代学数据和热史模拟结果表明,该地区存在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110~80 Ma)、古新世—始新世(60~40 Ma)两期快速冷却事件,其冷却速率分别为3.42~4.81℃/Ma和1.43~1.83℃/Ma。结合区域构造和应力分析,我们认为两期冷却事件均受构造活动控制。第一期快速冷却事件是古太平洋板块北西向俯冲引发的构造叠加到鄂霍特莫茨克地块并与东亚大陆边缘碰撞引起;而第二期快速冷却事件是古太平洋俯冲的板片后撤使东亚陆缘处于伸展环境,造成东北大面积的剥露作用引起。这次研究增强了对东亚陆缘中新生代构造-热演化历史的认识,对于理解大陆内部造山带的构造变形过程与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 那丹哈达岭 低温热年代学 太平洋俯冲 冷却剥露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一九三一年日本对中国的军事进攻——九一八事件的由来及其后果 被引量:1
19
作者 胡正邦 《思想战线》 1983年第4期53-64,共12页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军队的入侵中国事件是一次重大国际事件,也是属于那种时间愈久就愈显示出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它是一八九五年甲午战争结束以来日本帝国由兴盛到衰亡的转折点。自一八九四年以来,日本不断向外侵略,以一而再再而...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军队的入侵中国事件是一次重大国际事件,也是属于那种时间愈久就愈显示出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它是一八九五年甲午战争结束以来日本帝国由兴盛到衰亡的转折点。自一八九四年以来,日本不断向外侵略,以一而再再而三的战争胜利把自己推上了傲视远东的顶峰。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它已经控制了远及某些重要的太平洋战略要地而成为世界军事大国。一九三一年以后,日本更加紧了在中国的侵略活动,导致了一九三七年的全面进攻;不久(1940年)日本又以中国的占领区为据点攻占了印度支那半岛,一九四一年底在太平洋袭击了珍珠港,同时以印度支那为跳板攻入东南亚及南亚,从海上和陆上迅速实现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军部 历史事件 太平洋地区 进攻 日本军国主义 中国东北 中国领土 军事行动 甲午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东北铁路网的历史进程看其在国际交通中之地位和作用
20
作者 玛世明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130-133,共4页
关键词 东北铁路 中东铁路 历史进程 清政府 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东北 西伯利亚铁路 俄国 太平洋 铁路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