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欧亚大陆中高纬积雪消融异常对东北夏季低温的影响
被引量:
8
1
作者
陈海山
齐铎
许蓓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37-1347,共11页
利用美国冰雪资料中心提供的1979~2007年月平均积雪水当量资料、NCEP/NCAR的逐月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743站的逐日气温资料,讨论了欧亚中高纬春季融雪异常分布与中国东北夏季温度的联系及其可能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欧亚大陆中高纬西部...
利用美国冰雪资料中心提供的1979~2007年月平均积雪水当量资料、NCEP/NCAR的逐月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743站的逐日气温资料,讨论了欧亚中高纬春季融雪异常分布与中国东北夏季温度的联系及其可能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欧亚大陆中高纬西部春季融雪偏多、东部春季融雪偏少时,我国东北夏季易出现低温。春季东部融雪量少,导致夏季剩余积雪偏多;夏季积雪融化吸热增多,加上后期的土壤湿度增加会导致该地区夏季温度异常偏低,高度场下降,500 hPa上欧亚中高纬东部的长波槽加深,槽后偏北气流加强;来自极地的冷空气容易入侵东亚中高纬地区,引起我国东北夏季低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大陆中高纬
融雪异常
大气环流
东北夏季低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09年中国东北夏季低温及其与前期海气系统变化的联系
被引量:
41
2
作者
沈柏竹
刘实
+3 位作者
廉毅
封国林
李尚锋
龚志强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20-333,共14页
依据中国东北地区拥有百年地面观测记录的长春和哈尔滨测站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英国哈得来中心海表温度资料,揭示2009年东北地区发生的迄今已有15年没有出现的夏季低温事件成因。结果表明:发生东北夏季低温时的水平和垂直...
依据中国东北地区拥有百年地面观测记录的长春和哈尔滨测站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英国哈得来中心海表温度资料,揭示2009年东北地区发生的迄今已有15年没有出现的夏季低温事件成因。结果表明:发生东北夏季低温时的水平和垂直环流结构均为低值系统,东北冷涡异常活动是其最直接的影响因子;有利的年代际变化背景是,哈尔滨和长春6—8月平均气温年代际尺度(≥9a)的振荡值1999—2008年约-0.8℃/10 a,显著低于全球变暖东北区域响应的线性增暖值0.2℃/10a(1961—2000年),与长春和哈尔滨夏季气温呈正相关的前一年冬季太平洋极涡面积指数年代际振荡亦呈显著下降趋势。与1994—2008年东北夏季高温的500 hPa平均环流距平场显著不同,北极涛动呈强的负位相分布,东北亚、阿留申和北大西洋上空为显著负距平区;2009年前一年冬季与明显低温的1972年的前一年冬季北太平洋涛动均呈显著的负位相,春季仍持续,且2009年前一年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SSTA为拉尼娜位相,2009年春季明显减弱;2009年6—7月夏季东北冷涡活动异常强与4—5月500 hPa北太平洋地区超长波扰动转为定常波扰动槽有关;SVD和谐波分析表明,北太平洋涛动的异常位相不仅是东北夏季气温变化的重要前期信号,还是大气中除了天气尺度的混沌分量外可提取的一种行星尺度稳定分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东北夏季低温
年代际变化
东北
冷涡
极涡
北太平洋涛动
北太平洋海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亚洲阻塞高压分类及其与东北冷涡活动和东北夏季低温的联系
被引量:
24
3
作者
刘刚
沈柏竹
+3 位作者
廉毅
李尚锋
曹玲
刘平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269-1274,共6页
利用1948~2009年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CEP)500 hPa高度场逐日再分析资料,按照通用的阻塞高压天气学定义,采用机器自动识别方法,检索和分析近62 a亚洲夏季阻高活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共统计到1 337个阻塞高压个例,以生命期3~7 d的过程...
利用1948~2009年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CEP)500 hPa高度场逐日再分析资料,按照通用的阻塞高压天气学定义,采用机器自动识别方法,检索和分析近62 a亚洲夏季阻高活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共统计到1 337个阻塞高压个例,以生命期3~7 d的过程居多,占80.1%,阻高活动累计个数和累计天数集中区可分为偏东类(鄂霍次克海)、偏西类(乌拉尔山)、中间类(贝加尔湖)和其他类4类,其中中间类阻塞高压活动累计个数最多,占总个数的30.4%,偏东类次之,占27.5%,其他类占23.8%,偏西类最弱,占18.3%;20世纪90年代以来,乌拉尔山地区阻高处于明显偏弱期,鄂霍次克海阻高处于偏强期;但是,21世纪初叶,乌拉尔山地区阻高活动开始呈上升趋势,而鄂霍次克海阻高却呈明显下降趋势,值得关注;夏季阻塞高压与东北冷涡活动天数呈显著同期正相关,与长春、哈尔滨同期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亚洲夏季阻塞高压是影响东北夏季低温重要的环流系统;鄂霍次克海阻高6月活动异常年,850hPa风距平场在120°E^140°E,40°N^55oN存在很强的偏东气流,有利于来自鄂霍次克海偏东北路径的冷空气入侵东北亚及中国东北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阻塞高压
客观识别分类
时空分布特征
东北
冷涡
东北夏季低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欧亚大陆中高纬积雪消融异常对东北夏季低温的影响
被引量:
8
1
作者
陈海山
齐铎
许蓓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出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37-1347,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075082
41230422
+3 种基金
科技部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206017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青蓝工程"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资助
文摘
利用美国冰雪资料中心提供的1979~2007年月平均积雪水当量资料、NCEP/NCAR的逐月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743站的逐日气温资料,讨论了欧亚中高纬春季融雪异常分布与中国东北夏季温度的联系及其可能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欧亚大陆中高纬西部春季融雪偏多、东部春季融雪偏少时,我国东北夏季易出现低温。春季东部融雪量少,导致夏季剩余积雪偏多;夏季积雪融化吸热增多,加上后期的土壤湿度增加会导致该地区夏季温度异常偏低,高度场下降,500 hPa上欧亚中高纬东部的长波槽加深,槽后偏北气流加强;来自极地的冷空气容易入侵东亚中高纬地区,引起我国东北夏季低温。
关键词
欧亚大陆中高纬
融雪异常
大气环流
东北夏季低温
Keywords
Mid–high latitudes of Eurasian continent,Snowmelt anomaly,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Summer low temperature in northeastern China
分类号
P423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09年中国东北夏季低温及其与前期海气系统变化的联系
被引量:
41
2
作者
沈柏竹
刘实
廉毅
封国林
李尚锋
龚志强
机构
中高纬度环流系统与东亚季风研究开放实验室
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国家气候中心
出处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20-333,共14页
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9BAC51B04和2007BAC29B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0575047)
+2 种基金
青年基金项目(40705036)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06020
201106016)
文摘
依据中国东北地区拥有百年地面观测记录的长春和哈尔滨测站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英国哈得来中心海表温度资料,揭示2009年东北地区发生的迄今已有15年没有出现的夏季低温事件成因。结果表明:发生东北夏季低温时的水平和垂直环流结构均为低值系统,东北冷涡异常活动是其最直接的影响因子;有利的年代际变化背景是,哈尔滨和长春6—8月平均气温年代际尺度(≥9a)的振荡值1999—2008年约-0.8℃/10 a,显著低于全球变暖东北区域响应的线性增暖值0.2℃/10a(1961—2000年),与长春和哈尔滨夏季气温呈正相关的前一年冬季太平洋极涡面积指数年代际振荡亦呈显著下降趋势。与1994—2008年东北夏季高温的500 hPa平均环流距平场显著不同,北极涛动呈强的负位相分布,东北亚、阿留申和北大西洋上空为显著负距平区;2009年前一年冬季与明显低温的1972年的前一年冬季北太平洋涛动均呈显著的负位相,春季仍持续,且2009年前一年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SSTA为拉尼娜位相,2009年春季明显减弱;2009年6—7月夏季东北冷涡活动异常强与4—5月500 hPa北太平洋地区超长波扰动转为定常波扰动槽有关;SVD和谐波分析表明,北太平洋涛动的异常位相不仅是东北夏季气温变化的重要前期信号,还是大气中除了天气尺度的混沌分量外可提取的一种行星尺度稳定分量。
关键词
全球变暖
东北夏季低温
年代际变化
东北
冷涡
极涡
北太平洋涛动
北太平洋海温
Keywords
Global warming
Northeast China
Summer low temperature event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Northeast China cold vortex
Polar vortex
North Pacific Oscillation
North Pacific SST
分类号
P461.2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亚洲阻塞高压分类及其与东北冷涡活动和东北夏季低温的联系
被引量:
24
3
作者
刘刚
沈柏竹
廉毅
李尚锋
曹玲
刘平
机构
中高纬度环流系统与东亚季风研究开放实验室
吉林省气象服务中心
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兰州大学
出处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269-1274,共6页
基金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006020
201106016
+2 种基金
2011060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175083)
青年基金项目(40705036)资助
文摘
利用1948~2009年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CEP)500 hPa高度场逐日再分析资料,按照通用的阻塞高压天气学定义,采用机器自动识别方法,检索和分析近62 a亚洲夏季阻高活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共统计到1 337个阻塞高压个例,以生命期3~7 d的过程居多,占80.1%,阻高活动累计个数和累计天数集中区可分为偏东类(鄂霍次克海)、偏西类(乌拉尔山)、中间类(贝加尔湖)和其他类4类,其中中间类阻塞高压活动累计个数最多,占总个数的30.4%,偏东类次之,占27.5%,其他类占23.8%,偏西类最弱,占18.3%;20世纪90年代以来,乌拉尔山地区阻高处于明显偏弱期,鄂霍次克海阻高处于偏强期;但是,21世纪初叶,乌拉尔山地区阻高活动开始呈上升趋势,而鄂霍次克海阻高却呈明显下降趋势,值得关注;夏季阻塞高压与东北冷涡活动天数呈显著同期正相关,与长春、哈尔滨同期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亚洲夏季阻塞高压是影响东北夏季低温重要的环流系统;鄂霍次克海阻高6月活动异常年,850hPa风距平场在120°E^140°E,40°N^55oN存在很强的偏东气流,有利于来自鄂霍次克海偏东北路径的冷空气入侵东北亚及中国东北地区。
关键词
亚洲阻塞高压
客观识别分类
时空分布特征
东北
冷涡
东北夏季低温
Keywords
blocking high in Asia
objective classification methods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cold vortex in Northeast China
low temperature in Notheast of China in summer
分类号
G42 [文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欧亚大陆中高纬积雪消融异常对东北夏季低温的影响
陈海山
齐铎
许蓓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2009年中国东北夏季低温及其与前期海气系统变化的联系
沈柏竹
刘实
廉毅
封国林
李尚锋
龚志强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
4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亚洲阻塞高压分类及其与东北冷涡活动和东北夏季低温的联系
刘刚
沈柏竹
廉毅
李尚锋
曹玲
刘平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
2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