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地块群:构造演化与古大陆重建 被引量:75
1
作者 周建波 石爱国 景妍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42-1055,共14页
东北地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华北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为"中亚造山带"的东段和太平洋构造域的叠加部位,因此东北地块群构造属性和背景的研究对深入探讨二大构造域的叠加与转化背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东北地块群从东到西可细分佳木... 东北地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华北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为"中亚造山带"的东段和太平洋构造域的叠加部位,因此东北地块群构造属性和背景的研究对深入探讨二大构造域的叠加与转化背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东北地块群从东到西可细分佳木斯—兴凯、松辽、兴安和额尔古纳四大地块,这些地块具有相同的新元古代——泛非期变质基底,而古生代沉积岩也存在一定的可比性,表明这些地块存在相同或者相似的构造演化背景。分割这些地块的构造边界特征为:1)额尔古纳与兴安地块的缝合带为早古生代头道桥—新林缝合带,而非中生代德尔布干断裂;2)兴安地块与松辽地块之间的贺根山黑河缝合带形成时代为晚石炭世(330~300 Ma),而非最近报道的中生代;3)古亚洲洋分布在东北陆块群与华北板块之间,沿西拉木伦—长春缝合带闭合,时代为三叠纪;4)佳木斯—兴凯地块与松辽地块之间的吉黑高压带形成于古亚洲构造域与环太平洋构造域转换的关键时期(210~180 Ma);5)那丹哈达增生杂岩为中国境内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增生的唯一直接证据,并记录了晚三叠早白垩世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增生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东北地块群发育的典型古生物和年代学标志,重建了东北地块群从Gondwana大陆到Pangea大陆的位置与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块 泛非期基底 古生界盖层 缝合带位置和时代 超大陆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稳定参考框架NEChina20 被引量:1
2
作者 鲍艳 王国权 +4 位作者 于笑 赵瑞斌 肖根如 许建东 甘卫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99-910,共12页
选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CMONOC)在东北地区2012~2019年的GNSS观测数据,建立东北稳定参考框架(NEChina20),实现由全球参考框架IGS14到NEChina20的位置坐标转换。NEChina20与全球参考框架IGS14保持坐标系缩放比例一致,两者在历元2020.... 选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CMONOC)在东北地区2012~2019年的GNSS观测数据,建立东北稳定参考框架(NEChina20),实现由全球参考框架IGS14到NEChina20的位置坐标转换。NEChina20与全球参考框架IGS14保持坐标系缩放比例一致,两者在历元2020.0对齐。NEChina20的精度(稳定性)在水平方向约为0.5 mm/a,在垂直方向约为0.6 mm/a。参考框架的稳定性随时间的推移和覆盖面积的增加而退化,建议NEChina20的适用范围在时间上限于从2005~2025年约20 a的时间窗口,在空间上限于东北地块及南端的河套断陷带和张家口-渤海断裂带。选用东北地区4个基岩站2000~2019年的GNSS连续观测数据,建立东北地区季节性地面升降模型。NEChina20与该季节性模型相结合,为在东北地区开展长期的、高精度的变形观测构建了基础设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S14 GNSS 东北地块 稳定参考框架 季节性地面升降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的构造格局与演化:从500Ma到180Ma 被引量:76
3
作者 周建波 曾维顺 +2 位作者 曹嘉麟 韩杰 郭晓丹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98-1316,1329,共20页
中国东北变质基底为由含矽线石榴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石墨大理岩和各种长英质片麻岩组成的孔兹岩系。采自额尔古纳、兴安、佳木斯和兴凯地块的矽线石榴片麻岩样品的锆石U-Pb测年均指示高级变质发生在500Ma左右。来自松辽地块古生... 中国东北变质基底为由含矽线石榴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石墨大理岩和各种长英质片麻岩组成的孔兹岩系。采自额尔古纳、兴安、佳木斯和兴凯地块的矽线石榴片麻岩样品的锆石U-Pb测年均指示高级变质发生在500Ma左右。来自松辽地块古生代沉积物碎屑锆石的证据也表明约500Ma构造岩浆事件的存在。跨越整个中国东北不同地块的泛非期高级变质岩形成了超过1 300km北西向展布的晚泛非期'中国东北孔兹岩带',以顺时针p/T轨迹的孔兹岩带与同期岩浆杂岩共同构成了一巨型的约500Ma前后的造山带,笔者这里命名为'中国东北早古生代造山带'。这证明了中国东北各地块在500Ma之前已经拼合,并与西伯利亚克拉通具有构造亲缘性,曾是晚泛非期(500 Ma)西伯利亚南缘Sayang-Baikal造山带的组成部分。450Ma之后,已经拼合的中国东北地块群从西伯利亚裂解,向南朝现今的中国东北漂移;230Ma前后,东北地块群沿索伦—西拉沐伦—长春缝合带与华北板块碰撞;210~180 Ma,由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导致佳木斯地块与西部松辽地块最终拼贴,沿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和南缘形成一弧形高压带(包括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黑龙江蓝片岩带和佳木斯—兴凯地块南缘长春—延吉带),这里简称'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之后东北地区进入了环太平洋构造域演化阶段并持续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早古生代造山带 索伦—西拉沐伦—长春缝合带 吉黑高压变质带 东北复合地块 大地构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大石寨地区二叠系碎屑锆石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陈贤 刘家军 +1 位作者 周志广 柳长峰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43-1158,共16页
本文收集大量锆石U-Pb年代学数据,通过制作年龄-频数图谱,简略探讨了西伯利亚克拉通、华北克拉通、东北地区微地块以及内蒙古大石寨地区的演化史,并对大石寨二叠系与其周边块体的锆石年龄作比较分析,进而探讨了大石寨地区二叠系的... 本文收集大量锆石U-Pb年代学数据,通过制作年龄-频数图谱,简略探讨了西伯利亚克拉通、华北克拉通、东北地区微地块以及内蒙古大石寨地区的演化史,并对大石寨二叠系与其周边块体的锆石年龄作比较分析,进而探讨了大石寨地区二叠系的物源问题。碎屑锆石年龄-频数图表明,大石寨地区二叠系碎屑锆石年龄可以划分出古生代年龄段(500~250 Ma),中-新元古代年龄段(1.6~0.8 Ga),新太古-古元古代年龄段(2.6~1.7 Ga)。华北克拉通北缘与西伯利亚克拉通南缘基底年龄均>1.6 Ga,其二者都不能反映大石寨地区二叠系物源年龄信息,而大石寨地区二叠系碎屑锆石年龄峰值与东北地区地块年龄峰具有很好一致性,说明二者锆石年龄峰值反映的构造岩浆事件一致,表明大石寨地区二叠系物源应来源于东北地块而不是华北克拉通和西伯利亚克拉通。同时,东北地区大量古老基底锆石年龄数据的存在,暗示东北地块可能独立于上述两大板块而存在,并响应中亚造山带内存在古老微大陆的观点;东北地块由诸多微小块体拼贴而成,并分别与西伯利亚克拉通和华北克拉通碰撞拼接,缝合线分别是贺根山-黑河缝合带与西拉木伦缝合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块 大石寨 锆石U-Pb年龄对比 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