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孟加拉湾深对流加热对东亚季风环流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6
1
作者 周兵 吴国雄 梁潇云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8-56,共9页
利用40年逐日NCEP/NCAR再分析资料、ReynoldsSST资料和R42L9GOALS模式,研究孟加拉湾深对流加热对东亚副热带季风环流系统的影响及其与ENSO的关系。结果表明:孟加拉湾东岸季风于26候开始爆发,其深对流加热的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分析表... 利用40年逐日NCEP/NCAR再分析资料、ReynoldsSST资料和R42L9GOALS模式,研究孟加拉湾深对流加热对东亚副热带季风环流系统的影响及其与ENSO的关系。结果表明:孟加拉湾东岸季风于26候开始爆发,其深对流加热的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分析表明,其激发的东传Rossby波在中高纬度地区具有相当正压结构。数值试验证实孟加拉湾降水增多,其东侧南海到长江以南区域降水明显减少。分析发现季风环流强度指数极小值和Walker环流强度指数极大值的出现对SSTA转折均具超前性,因此,季风环流的变化对预报ElNino减弱或LaNina结束及SSTA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湾 深对流加热 东亚季风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年东亚夏季风环流相互作用的低频耦合模态及其位相特征 被引量:5
2
作者 周兵 何金海 +1 位作者 谭言科 徐海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23-234,共12页
利用1998年SCSMEX试验期降水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 将物理量场在降水EOF分析得到的时间系数上展开,分析东亚夏季风环流低频变化特征。在揭示环流及我国东部降水异常观测事实的基础上,研究了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低频耦合模态及... 利用1998年SCSMEX试验期降水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 将物理量场在降水EOF分析得到的时间系数上展开,分析东亚夏季风环流低频变化特征。在揭示环流及我国东部降水异常观测事实的基础上,研究了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低频耦合模态及其可能机理,并讨论了低频位相变化与长江流域降水的关系,指出暴雨期次级环流是高低空环流相互作用的可能纽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环流 相互作用 低频耦合模态 相对位相角 低频传播 1998年 降水异常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环流异常指数与夏季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9
3
作者 黄刚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62-70,共9页
利用东亚夏季风环流异常指数IEAP,研究了该指数对东亚地区夏季气候要素的描述能力及其与中、日、韩三国的气候要素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指数可以较好地反映东亚地区的夏季气候要素场的变化.
关键词 东亚季风环流异常指数 大气遥相关 年际变化 旱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变暖背景下春季Hadley环流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年际对应关系的多模式预估
4
作者 周波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517-3526,共10页
观测事实揭示,春季Hadley环流在年际时间尺度上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和降水具有密切联系.在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春季Hadley环流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和降水的这种年际关系是否会发生变化?针对该问题,本文在评估的基础上选取五个气候模式,分析了... 观测事实揭示,春季Hadley环流在年际时间尺度上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和降水具有密切联系.在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春季Hadley环流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和降水的这种年际关系是否会发生变化?针对该问题,本文在评估的基础上选取五个气候模式,分析了A1B排放情景下春季北半球Hadley环流年际变率的未来变化及其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和降水的年际关系.多模式集合(MME)预估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与20世纪末期(1970—1999年)相比,到21世纪末期(2070—2099年),春季北半球Hadley环流的年际变率强度将减弱,减弱幅度达32%.随着春季Hadley环流年际变率的减弱,其与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东亚夏季风强度的联系将变弱.MME模拟结果还显示,春季Hadley环流与夏季东亚西风急流和降水的关系也降低,但各单个模式间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DLEY环流 东亚季风环流 年际变率 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季风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61
5
作者 陈隆勋 张博 张瑛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11-724,共14页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曾长期组织和从事东亚季风及其对中国天气和旱涝影响的研究。该文对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东亚季风研究方面取得成果进行综述,并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有关季风的研究活动,也回顾了影响我国天气气候、东亚季风环...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曾长期组织和从事东亚季风及其对中国天气和旱涝影响的研究。该文对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东亚季风研究方面取得成果进行综述,并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有关季风的研究活动,也回顾了影响我国天气气候、东亚季风环流系统的提出及其后续的有关东亚和印度季风系统的相互作用,引发中国大陆暴雨生成的水汽输送,表达中国大陆季风活动的季风指数设计等研究结果。综述了南海夏季风爆发、梅雨开始、中国雨季开始及传播等有关研究成果;东亚季风系统中副热带地区低频振荡纬向和经向传播特征及与赤道地区不同之处,东亚低频振荡对El Ni^no形成及夏季东亚热带和副热带季风爆发的可能影响,东亚热带和副热带季风低频振荡对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等有关成果;亚洲地区大气热源的计算及其分布,青藏高原夏季热源对东亚夏季风及降水的可能影响,青藏高原冬季冷源对El Ni^no生成的可能影响等有关成果;东亚季风及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准4年年际振荡的分析及与ENSO形成间的相互作用,极地对东亚夏季降水的影响及东亚季风年代际变化特征等成果。综述东亚季风系统形成的可能机制,特别是亚洲大陆—西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及非洲、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及澳大利亚陆地与周围海洋对冬夏季风形成、印度和东亚季风系统形成、南海夏季风形成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环流系统 低频振荡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东亚季风形成和变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动力统计诊断
6
作者 曹士民 江河文 +2 位作者 员影 迟春艳 张东凌 《海洋预报》 2006年第4期65-75,共11页
本文对东亚夏季风环流作了动力统计诊断,其方法是将高、低层的偏差风场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复EOF分析。诊断结果表明:偏差风场的第一模态直接与东亚夏季风环流有关,可称为季风模态;第二模态则与PJ波列关系密切,可称为PJ模态;季风模态存在... 本文对东亚夏季风环流作了动力统计诊断,其方法是将高、低层的偏差风场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复EOF分析。诊断结果表明:偏差风场的第一模态直接与东亚夏季风环流有关,可称为季风模态;第二模态则与PJ波列关系密切,可称为PJ模态;季风模态存在两个平衡态,东亚夏季风也有两个平衡态;季风模态存在强弱的年际变化,其与东亚夏季风强弱的年际变化和菲律宾附近对流的年际变化均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东亚夏季风和季风模态还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环流 动力统计诊断 复EOF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东地区水稻产量与东亚季风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罗梦森 景元书 +1 位作者 熊世为 谢志清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4200-4204,共5页
采用连续小波变换和交叉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1951~2006年华东地区水稻产量和同期东亚季风的时频变化特征,探讨了相对气象产量与东亚季风环流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华东地区水稻产量与东亚季风环流的变化均存在年际和年代际... 采用连续小波变换和交叉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1951~2006年华东地区水稻产量和同期东亚季风的时频变化特征,探讨了相对气象产量与东亚季风环流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华东地区水稻产量与东亚季风环流的变化均存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的变化周期。气象产量与同期亚洲环流经向指数以正相关为主,14年两者的正相关程度最大,少数频率尺度上呈较弱的负相关,如准2、4、6年以及18年之后。气象产量与同期亚洲环流纬向指数在2~4、6~8、10~12年尺度的共振频率上表现为正相关关系,8~10年以及12年之后的尺度上两者表现为负相关,14年左右两者的负相关程度最大。东亚季风环流的变化导致区域气候变暖,进而引起的气象灾害频发以及区域气候资源的改变,是华东地区水稻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相对气象产量 东亚季风环流 交叉小波变换 华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南部地区海陆分布和南半球陆地对亚洲夏季风影响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9
8
作者 金啟华 何金海 +1 位作者 陈隆勋 祝从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43-1053,共11页
利用CCM3/NCAR模式,设定了几种海陆分布状况,将亚洲25°N以南地区以90°E为界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讨论东部陆地(中南半岛、海洋大陆和澳大利亚)和西部陆地(非洲大陆和印度半岛)存在对东亚季风环流系统和印度季风环流系统的影响,... 利用CCM3/NCAR模式,设定了几种海陆分布状况,将亚洲25°N以南地区以90°E为界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讨论东部陆地(中南半岛、海洋大陆和澳大利亚)和西部陆地(非洲大陆和印度半岛)存在对东亚季风环流系统和印度季风环流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1)西部陆地的存在是印度季风环流系统形成的主要机制,而对东亚季风环流系统影响不大;(2)东部陆地的存在是东亚季风环流系统形成的主要机制,但它对印度季风系统也能产生影响;(3)孟加拉湾季风环流及其北部强降水中心是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存在联合造成的;(4)南半球的非洲和澳大利亚的存在所造成的环流是相互影响的;(5)中南半岛的存在是南海夏季风季节变化的主要机制,澳大利亚的存在有利于盛夏时强西风推进到南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分布 印度季风环流系统 东亚季风环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东亚西风急流Rossby波扰动异常与中国降水 被引量:42
9
作者 杨莲梅 张庆云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86-595,共10页
利用1958-2003年NCAR/NCEP再分析和中国160站月降水资料,探讨沿东亚西风急流Rossby波扰动动能异常对东亚夏季风环流和中国夏季(6-8月)降水的影响及其响应机理。研究发现:(1)夏季东亚西风急流Rossby波扰动动能加强(减弱),东亚西... 利用1958-2003年NCAR/NCEP再分析和中国160站月降水资料,探讨沿东亚西风急流Rossby波扰动动能异常对东亚夏季风环流和中国夏季(6-8月)降水的影响及其响应机理。研究发现:(1)夏季东亚西风急流Rossby波扰动动能加强(减弱),东亚西风急流位置偏南(北)、强度偏强(弱)。(2)该扰动动能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1958-1978年处于年代际偏弱阶段,1979-1998年处于年代际偏强阶段。(3)该扰动动能加强(减弱),200 hPa辐合区位于30°N以南(以北)西太平洋地区,此时,500 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于30°N以南(以北),850 hPa反气旋性距平环流出现在东亚30°N以南(以北)地区,而30°N以北(以南)为气旋性距平环流,东亚热带季风环流加强(减弱),梅雨锋加强(减弱),夏季中国东部降水中间多、南北少(中间少、南北多)。(4)东亚高、中、低层大气环流对高层东亚西风急流Rossby波扰动动能强弱响应由对流层上层散度场及垂直速度场变化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西风急流 Rossby波扰动动能 中国雨型 东亚季风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和南半球大气热源(汇)对亚洲夏季风影响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博 朱业 +1 位作者 赵滨 何金海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97-608,共12页
利用NCAR CAM3.1模式及NCEP/NCAR(version 1)再分析资料计算出来的几种大气热源分布情况,分别讨论亚洲各地区和南半球上空夏季大气加热场(热源或冷源)对东亚季风环流系统和印度季风环流系统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东亚地区上空的大气... 利用NCAR CAM3.1模式及NCEP/NCAR(version 1)再分析资料计算出来的几种大气热源分布情况,分别讨论亚洲各地区和南半球上空夏季大气加热场(热源或冷源)对东亚季风环流系统和印度季风环流系统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东亚地区上空的大气热源和澳大利亚冷源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关系密切,东亚大陆上空及西太平洋上空的非绝热加热可以激发北半球副热带季风系统(例如副热带高压系统),而南海上空的大气热源和南半球冷源是形成南海热带西南季风和澳大利亚反气旋及越赤道气流的主要机制;(2)亚洲地区西部和对应的南半球印度洋非绝热加热与印度夏季风环流关系密切,而对东亚夏季风影响很小。孟加拉湾的热源可使印度西南季风向东延伸,而副热带大陆热源也是北半球副热带高压系统形成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热源分布 印度季风环流系统 东亚季风环流系统 数值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我国夏季降水预测与异常成因分析 被引量:23
11
作者 赵俊虎 支蓉 +2 位作者 申茜 杨杰 封国林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7-250,共14页
本文对2012年我国夏季降水的实况和预测进行简要回顾,发现2012年夏季降水大体呈北方涝、长江旱的分布,主雨带位于黄河流域及其以北,降水异常偏多的区域主要位于西北大部、内蒙古和环渤海湾,黄淮与江淮地区降水偏少,江汉至淮河上游一带... 本文对2012年我国夏季降水的实况和预测进行简要回顾,发现2012年夏季降水大体呈北方涝、长江旱的分布,主雨带位于黄河流域及其以北,降水异常偏多的区域主要位于西北大部、内蒙古和环渤海湾,黄淮与江淮地区降水偏少,江汉至淮河上游一带干旱严重;预测的主雨带位于华北南部至淮河,较实况偏南。对我国北方降水异常偏多的成因分析表明:2012年夏季欧亚中高纬地区阻塞高压(简称阻高)强盛,同时东北冷涡活动频繁,中高纬500 hPa高度场从西至东呈"+-+"的分布,这种环流形势没有造成长江洪涝是因为东亚夏季风异常偏强,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偏北,冷暖空气对峙于我国北方地区,导致北方降水异常偏多。分析还表明阻高、东北冷涡、东亚夏季风和副高这四个系统的不同配置影响着冷暖气流的对峙位置,进而形成我国夏季的主雨带。最后通过定量和定性判断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了2012年夏季降水的最佳相似年和最佳相反年,对比分析了2012年夏季降水与其最佳相似年和最佳相反年的海温演变与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主要成员的差异:1959年夏季降水作为2012年夏季降水的最佳相似年,虽然海温及东亚夏季风系统关键成员异常不明显,但是和2012年也呈近似相反的特征;而1980年夏季降水作为2012年夏季降水的最佳相反年,海温及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关键成员和2012年呈显著的反向特征,这些观测事实反映了我国夏季降水与海温及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关键成员这些主要影响因子之间关系的年代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降水 东亚季风环流系统 天气模型 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