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8年东亚夏季风环流相互作用的低频耦合模态及其位相特征 被引量:5
1
作者 周兵 何金海 +1 位作者 谭言科 徐海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23-234,共12页
利用1998年SCSMEX试验期降水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 将物理量场在降水EOF分析得到的时间系数上展开,分析东亚夏季风环流低频变化特征。在揭示环流及我国东部降水异常观测事实的基础上,研究了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低频耦合模态及... 利用1998年SCSMEX试验期降水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 将物理量场在降水EOF分析得到的时间系数上展开,分析东亚夏季风环流低频变化特征。在揭示环流及我国东部降水异常观测事实的基础上,研究了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低频耦合模态及其可能机理,并讨论了低频位相变化与长江流域降水的关系,指出暴雨期次级环流是高低空环流相互作用的可能纽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环流 相互作用 低频耦合模态 相对位相角 低频传播 1998年 降水异常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环流异常指数与夏季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9
2
作者 黄刚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62-70,共9页
利用东亚夏季风环流异常指数IEAP,研究了该指数对东亚地区夏季气候要素的描述能力及其与中、日、韩三国的气候要素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指数可以较好地反映东亚地区的夏季气候要素场的变化.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环流异常指数 大气遥相关 年际变化 旱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变暖背景下春季Hadley环流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年际对应关系的多模式预估
3
作者 周波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517-3526,共10页
观测事实揭示,春季Hadley环流在年际时间尺度上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和降水具有密切联系.在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春季Hadley环流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和降水的这种年际关系是否会发生变化?针对该问题,本文在评估的基础上选取五个气候模式,分析了... 观测事实揭示,春季Hadley环流在年际时间尺度上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和降水具有密切联系.在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春季Hadley环流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和降水的这种年际关系是否会发生变化?针对该问题,本文在评估的基础上选取五个气候模式,分析了A1B排放情景下春季北半球Hadley环流年际变率的未来变化及其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和降水的年际关系.多模式集合(MME)预估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与20世纪末期(1970—1999年)相比,到21世纪末期(2070—2099年),春季北半球Hadley环流的年际变率强度将减弱,减弱幅度达32%.随着春季Hadley环流年际变率的减弱,其与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东亚夏季风强度的联系将变弱.MME模拟结果还显示,春季Hadley环流与夏季东亚西风急流和降水的关系也降低,但各单个模式间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DLEY环流 东亚夏季风环流 年际变率 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动力统计诊断
4
作者 曹士民 江河文 +2 位作者 员影 迟春艳 张东凌 《海洋预报》 2006年第4期65-75,共11页
本文对东亚夏季风环流作了动力统计诊断,其方法是将高、低层的偏差风场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复EOF分析。诊断结果表明:偏差风场的第一模态直接与东亚夏季风环流有关,可称为季风模态;第二模态则与PJ波列关系密切,可称为PJ模态;季风模态存在... 本文对东亚夏季风环流作了动力统计诊断,其方法是将高、低层的偏差风场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复EOF分析。诊断结果表明:偏差风场的第一模态直接与东亚夏季风环流有关,可称为季风模态;第二模态则与PJ波列关系密切,可称为PJ模态;季风模态存在两个平衡态,东亚夏季风也有两个平衡态;季风模态存在强弱的年际变化,其与东亚夏季风强弱的年际变化和菲律宾附近对流的年际变化均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东亚夏季风和季风模态还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环流 动力统计诊断 复EOF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我国夏季降水预测与异常成因分析 被引量:23
5
作者 赵俊虎 支蓉 +2 位作者 申茜 杨杰 封国林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7-250,共14页
本文对2012年我国夏季降水的实况和预测进行简要回顾,发现2012年夏季降水大体呈北方涝、长江旱的分布,主雨带位于黄河流域及其以北,降水异常偏多的区域主要位于西北大部、内蒙古和环渤海湾,黄淮与江淮地区降水偏少,江汉至淮河上游一带... 本文对2012年我国夏季降水的实况和预测进行简要回顾,发现2012年夏季降水大体呈北方涝、长江旱的分布,主雨带位于黄河流域及其以北,降水异常偏多的区域主要位于西北大部、内蒙古和环渤海湾,黄淮与江淮地区降水偏少,江汉至淮河上游一带干旱严重;预测的主雨带位于华北南部至淮河,较实况偏南。对我国北方降水异常偏多的成因分析表明:2012年夏季欧亚中高纬地区阻塞高压(简称阻高)强盛,同时东北冷涡活动频繁,中高纬500 hPa高度场从西至东呈"+-+"的分布,这种环流形势没有造成长江洪涝是因为东亚夏季风异常偏强,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偏北,冷暖空气对峙于我国北方地区,导致北方降水异常偏多。分析还表明阻高、东北冷涡、东亚夏季风和副高这四个系统的不同配置影响着冷暖气流的对峙位置,进而形成我国夏季的主雨带。最后通过定量和定性判断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了2012年夏季降水的最佳相似年和最佳相反年,对比分析了2012年夏季降水与其最佳相似年和最佳相反年的海温演变与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主要成员的差异:1959年夏季降水作为2012年夏季降水的最佳相似年,虽然海温及东亚夏季风系统关键成员异常不明显,但是和2012年也呈近似相反的特征;而1980年夏季降水作为2012年夏季降水的最佳相反年,海温及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关键成员和2012年呈显著的反向特征,这些观测事实反映了我国夏季降水与海温及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关键成员这些主要影响因子之间关系的年代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降水 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 天气模型 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