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和东亚地表热通量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关系
1
作者 严蜜 钱永甫 刘健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10-619,共10页
利用NCEP/NCAR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强度资料,分析了西太平洋副高强度、500hPa环流场以及东亚地表感热、潜热通量场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发现各个季节的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及其环流形势均存在... 利用NCEP/NCAR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强度资料,分析了西太平洋副高强度、500hPa环流场以及东亚地表感热、潜热通量场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发现各个季节的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及其环流形势均存在一定的年代际变化,变化发生的时间为1978年前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副高强度有所增强。副高强度在季节间的延续性也发生了一定的年代际变化,1978年以后季节间的延续性增强,全时段的延续性受后一时段的影响较大。东亚地表感热、潜热通量场也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感热通量的变化关键区在大陆上,主要为青藏高原东、西部,其发生年代际变化要早于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变化的时间(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但它们发生差异变化的时间则接近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发生年代际变化的时间,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前,高原感热通量体现为稳定的西高东低,而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则转为稳定的东高西低,其中,近10年时间为调整过渡期,因此,它们各自的年代际变化所造成的影响会有所滞后。潜热通量的变化关键区则位于海洋上,主要是西太平洋地区,1978年以前春季地表潜热通量距平为南正北负,之后转为南负北正,而夏季潜热通量距平则普遍由正转负,春夏季潜热通量的年代际变化与同期西太平洋副高强度的年代际变化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地表热通量与西太平洋副高强度之间的关系不受各自年代际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副高强度 东亚地表潜热通量 东亚地表感热通量 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