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个新的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指数的定义 被引量:8
1
作者 晏红明 胡娟 +2 位作者 周建琴 姚愚 孙丞虎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3-210,共18页
利用1958—2014年夏季NCEP/NCAR大气环流资料和中国486站降水观测资料,通过多种统计诊断方法,从与夏季中国东部3类不同雨型分布相联系的东亚高低层风场变化特征出发,依据与雨带变化密切联系的高层200 hPa纬向风定义了一个新的东亚副热... 利用1958—2014年夏季NCEP/NCAR大气环流资料和中国486站降水观测资料,通过多种统计诊断方法,从与夏季中国东部3类不同雨型分布相联系的东亚高低层风场变化特征出发,依据与雨带变化密切联系的高层200 hPa纬向风定义了一个新的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指数。分析表明,该指数不仅能反映夏季东亚大气环流的变化特征,兼顾北方冷空气活动和南方东亚夏季风环流变化,同时还能反映夏季中国东部降水南北差异的年际特征。强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指数年,高层中纬度西风急流位置偏北,低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北,有利于冷空气活动位置偏北和东亚东部西南暖湿气流向北推进,中国东部多以Ⅰ类雨型为主;弱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指数年的环流变化刚好相反,中国东部多以Ⅲ类雨型为主。与现有东亚夏季风指数的对比分析表明,该指数在反映中国东部南北区域降水变化的差异方面有很大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指数 中国东部夏季3类雨型 西北太平洋环流异常 东亚高空西风急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指数及其与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69
2
作者 赵平 周自江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33-941,共9页
文中利用1961~1999年NCEP/NCAR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60站月降水资料,考虑蒙古中纬度地区和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的大气环流特征定义了一个简单的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指数,研究了该指数与夏季大气环流和中国降水变率的关系,并与其他季... 文中利用1961~1999年NCEP/NCAR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60站月降水资料,考虑蒙古中纬度地区和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的大气环流特征定义了一个简单的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指数,研究了该指数与夏季大气环流和中国降水变率的关系,并与其他季风指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文中所定义的季风指数表现出明显的长期气候变化趋势,20世纪60~70年代以高指数为主,而80~90年代以低指数为主.该指数不仅能够较好地反映以蒙古为中心的东亚大陆热低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特征,还能够指示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的强弱以及中国长江流域降水的异常变化.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相比,蒙古低气压变化对长江流域的雨带变动有更大影响.当该季风指数较低时,蒙古低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中国大陆对流层低层盛行异常北风,高层主要盛行异常西南风.而低层的异常北风表示了东亚中纬度地区较强的冷空气活动,这可以使长江流域梅雨锋区的辐合和上升运怂动加强,造成长江流域降水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副热带季风指数 大气环流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湿位涡表征的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指数
3
作者 丛宽 毕云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47-752,共6页
在综合考虑了东亚夏季风的热力和动力特征的基础上,利用湿位涡定义了一个新的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指数,并利用1948—2007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近60年来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该指数可以很好地反映东亚副热带夏季风... 在综合考虑了东亚夏季风的热力和动力特征的基础上,利用湿位涡定义了一个新的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指数,并利用1948—2007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近60年来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该指数可以很好地反映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的季节变动、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等特征。另外,该指数与我国160个测站降水的相关分析表明:高指数年,夏季季风强,华北、西南内陆及华南沿海地区多雨,江淮地区少雨;反之,低指数年,夏季季风弱,华北、西南内陆及华南沿海地区偏旱,江淮流域偏涝。最后,通过与其它四种有代表性的指数的对比,发现本指数在指示江淮夏季降水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位涡 东亚副热带 夏季风指数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环流指数及其与中国气候的关系 被引量:13
4
作者 刘宣飞 汪靖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33-538,共6页
采用大气环流正、斜压分解方法,从东亚副热带夏季风为正、斜压混合型季风观点出发,定义并计算了1958-1997年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环流指数。该环流指数与1961-1995年中国160站夏季降水、气温的相关分析表明,它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关... 采用大气环流正、斜压分解方法,从东亚副热带夏季风为正、斜压混合型季风观点出发,定义并计算了1958-1997年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环流指数。该环流指数与1961-1995年中国160站夏季降水、气温的相关分析表明,它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关系密切:强季风年,以河套地区为中心的黄河流域及华北地区多雨,长江流域少雨,华南和东南沿海多雨,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全国绝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弱季风年情况相反。此外,还将该环流指数与目前常用的4种东亚夏季风指数进行了对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 季风指数 中国气候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带研究进展 被引量:41
5
作者 李栋梁 邵鹏程 +1 位作者 王慧 陈练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05-314,共10页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带作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过渡带,对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和东北地区,特别是黄河流域的天气、气候变化和极端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回顾了有关中国夏季风北边缘带的定义、边缘带的空间界...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带作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过渡带,对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和东北地区,特别是黄河流域的天气、气候变化和极端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回顾了有关中国夏季风北边缘带的定义、边缘带的空间界定和变化特征以及边缘带内气候变化趋势等不同角度的主要研究进展,并总结了影响夏季风北边缘带变化的可能因子。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带是位于东亚大陆性气候系统与海洋性气候系统的交界区,在现代气候上表现为东北—西南向的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边缘带内气候变化复杂、自然灾害多以及影响因素多。最后提出了现有研究中关于夏季风北边缘时空分布精细化等方面的一些不足和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 季风边缘带 气候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春雨和南海副热带高压的时间演变及其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和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24
6
作者 万日金 王同美 吴国雄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00-807,共8页
使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理的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创建了江南春雨建立时间指数和南海副热带高压(副高)减弱时间指数,研究了江南春雨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及其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和降水的关系。分析表明,当江南春雨建立较晚... 使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理的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创建了江南春雨建立时间指数和南海副热带高压(副高)减弱时间指数,研究了江南春雨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及其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和降水的关系。分析表明,当江南春雨建立较晚时,夏季江南地区的降水也较少,这是由于东亚夏季风加强,高原近侧气旋性环流加强,使江南地区出现异常反气旋性环流(气旋性辐合环流减弱)所致;当南海副高减弱较晚时,长江中下游至江南地区降水偏多,易发洪涝,这主要是由于东亚夏季风减弱,南海副高偏强,华南的异常西南风与围绕高原的异常反气旋环流的偏北风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形成异常气旋性环流所致。江南春雨的建立时间和南海副高减弱时间之间又具有线性无关性,可以为东亚夏季风环流和降水异常的预报提供重要线索。两指数与3月ENSO综合指数MEI关系密切,表明东亚的气候异常与ENSO全球气候异常紧密联系,因此在分析预测东亚气候异常时必须同时关注全球气候异常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春雨 东亚夏季风 南海副高 相关分析 时间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槽的气候特征及其与南海夏季风槽的比较 被引量:13
7
作者 王黎娟 何金海 管兆勇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83-593,共11页
利用NCAR/NCEP再分析资料,从气候特征角度研究了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槽的结构和演变特征及其与南海夏季风槽的区别。结果表明,无论是辐合还是对流,南海夏季风槽都强于副热带夏季风槽。南海夏季风槽伸展高度较低,位置少变;而副热带夏季风槽... 利用NCAR/NCEP再分析资料,从气候特征角度研究了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槽的结构和演变特征及其与南海夏季风槽的区别。结果表明,无论是辐合还是对流,南海夏季风槽都强于副热带夏季风槽。南海夏季风槽伸展高度较低,位置少变;而副热带夏季风槽伸展高度较高,并且随高度向北倾斜。南海夏季风槽建立早且突然,表现为对流层低层正相对涡度突然出现,其撤退缓慢;副热带夏季风槽则是渐进式建立,表现为低层云贵高原、广西地区的正相对涡度逐步向东北方向扩展,其撤退较快。南海夏季风槽建立过程中东西风向逆转是一个很明显的指示因子,而副热带夏季风建立过程没有伴随明显的风向逆转,主要特征是西风增强。南海夏季风槽不具备锋面性质,副热带夏季风槽则具备明显的锋面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副热带 南海 夏季风 气候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爆发和北进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热带西太平洋热状态的关系 被引量:102
8
作者 黄荣辉 顾雷 +3 位作者 徐予红 张启龙 吴尚森 曹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0-36,共17页
利用我国测站的降水资料、卫星测得的OLR和高云量资料、SST和 137°E次表层海温资料以及NCEP NCAR再分析资料 ,分析了东亚夏季风的爆发和北进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热带西太平洋热状态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 :当春季热带西太平洋处于... 利用我国测站的降水资料、卫星测得的OLR和高云量资料、SST和 137°E次表层海温资料以及NCEP NCAR再分析资料 ,分析了东亚夏季风的爆发和北进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热带西太平洋热状态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 :当春季热带西太平洋处于暖状态 ,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强 ,在这种情况下 ,南海上空对流层下层有气旋性距平环流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东 ,从而使得南海夏季风爆发早 ;并且 ,当夏季热带西太平洋也处于暖状态 ,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也很强 ,在这种情况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进时 ,在 6月中旬和 7月初存在明显的突跳 ,从而使得东亚季风雨带在 6月中旬明显由华南北跳到江淮流域 ,并于 7月初由江淮流域北跳到黄河流域、华北和东北地区。这将引起江淮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夏季风降水偏少 ,并往往发生干旱 ,而黄河流域、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夏季降水正常或偏多。相反 ,当春季热带西太平洋处于冷状态 ,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弱 ,在这种情况下 ,南海上空对流层下层有反气旋性距平环流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 ,从而使得南海夏季风爆发晚 ;并且 ,当夏季热带西太平洋也处于冷状态 ,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也很弱 ,在这种情况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进时 ,在 6月中旬或 7月初向北突跳并不明显 ,而是以渐进式向北移动 ,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西太平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对流活动 东亚夏季风 年际变化 江淮流域 南海夏季风 春季 干旱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指数的年际变化与东亚大气环流 被引量:257
9
作者 张庆云 陶诗言 陈烈庭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59-568,共10页
文中从夏季东亚热带、副热带环流系统特点出发 ,定义了能较好表征东亚夏季风环流年际变化的特征指数 ,并分析了东亚夏季风指数的年际变化与东亚大气环流及夏季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文中定义的东亚夏季风指数既反映了夏季东亚大气环流风... 文中从夏季东亚热带、副热带环流系统特点出发 ,定义了能较好表征东亚夏季风环流年际变化的特征指数 ,并分析了东亚夏季风指数的年际变化与东亚大气环流及夏季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文中定义的东亚夏季风指数既反映了夏季东亚大气环流风场的变化特征 ,也较好地反映了夏季中国东部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此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指数 年际变化 大气环流 汛期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副热带季风特征及其指数的建立 被引量:27
10
作者 周兵 何金海 +1 位作者 吴国雄 韩桂荣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23-135,共13页
基于大气对流活动和非绝热加热的分析 ,给出东亚夏季风区域变化特征 ,客观地确定东亚副热带季风及热带季风对流强度 ,并由此建立其与大尺度季风环流的内在联系 ,提出分别用所对应区域经向风垂直切变来构造季风指数。对比分析显示 ,上述... 基于大气对流活动和非绝热加热的分析 ,给出东亚夏季风区域变化特征 ,客观地确定东亚副热带季风及热带季风对流强度 ,并由此建立其与大尺度季风环流的内在联系 ,提出分别用所对应区域经向风垂直切变来构造季风指数。对比分析显示 ,上述季风指数在反映夏季环流和降水等方面效果显著 ,能很好地刻划东亚夏季风强度。同时指出 ,东亚副热带季风指数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长江中下游降水密切相关 ,在空间场上表现出东亚 /太平洋型 (EAP型 )遥相关特征。高指数年副高偏南 ,长江中下游为涝 ;低指数年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副热带 季风 对流指数 经向风垂直切变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建立日期的确定和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的选取 被引量:24
11
作者 高辉 梁建茵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25-532,共8页
对近几年来南海夏季风建立日期的确定和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的选取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全面的概述,并提出了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建立日期 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 夏季风强度指数 东亚 研究成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确定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的探讨 被引量:25
12
作者 廉毅 沈柏竹 高枞亭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82-789,共8页
文中利用作者曾定义的东亚夏季风在中国东北地区 (12 2 .5°E ,4 0°N)的建立标准 ,根据相同的方法 ,分别计算了沿 112 .5 ,117.5 ,和 12 2 .5°E上 ,2 0°N及以北每隔 5个纬度东亚夏季风建立、持续和撤退时间 (候 ) ,... 文中利用作者曾定义的东亚夏季风在中国东北地区 (12 2 .5°E ,4 0°N)的建立标准 ,根据相同的方法 ,分别计算了沿 112 .5 ,117.5 ,和 12 2 .5°E上 ,2 0°N及以北每隔 5个纬度东亚夏季风建立、持续和撤退时间 (候 ) ,将某年持续和多年平均持续候数相比的标准化值 ,定义为一种沿某一经圈上某一纬度的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ISMΦ,还分析了该指数与中国夏季降水量场和 5 0 0hPa高度场的相关。结果表明 :(1)沿 117.5°E经度上 ,东亚夏季风在 2 0 ,2 5 ,30 ,35 ,和 4 0°N建立的平均日期分别为 2 7.2 6 ,2 8.5 4 ,34.4 3,37.12和 37.6 5 (候 ) ,撤退平均日期分别为 5 4 .4 4 ,5 3.6 9,5 1.85 ,4 8和 4 6 .76 (候 ) ,其中 117.5°E ,2 0°N代表南海的中北部 ,文中确定的该区夏季风建立、撤退日期分别为 2 7.2 6 (候 )和 5 4 .4 4 (候 ) ,与国内学者公认的 5月 4候 (2 8候 )和 10月 1候 (5 5候 )相当吻合 ;(2 )沿 112 .5°E、117.5°E和12 2 .5°E的同一纬度上 ,东亚夏季风建立的平均日期并不相同 ,西边先于东边建立 ,每隔 5个经度 ,相差约 1~ 2候 ,而撤退的平均日期 (30°N及以北 )分布则相反 ,东边先撤退 ;(3)沿 117.5°E ,30°N和 35°N的ISMΦ和沿 12 2 .5°E ,4 0°N的ISMΦ均与中国华北和东北地区大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强度指数 高纬度地区 ISM 经度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500hPa高度场 热带地区 下游地区 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能反映梅雨现象的东亚夏季风指数 被引量:22
13
作者 王亚非 张雁 陈菊英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1年第2期146-152,共7页
分析了东亚中纬度地区气候特点的特殊性,并针对此特性定义了一个衡量夏季风强度的指数。对其他东亚季风指数也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针对 1998年梅雨个例进行了讨论。这个新的东亚季风指数基本上满足了由Lau等提出的最佳季风指... 分析了东亚中纬度地区气候特点的特殊性,并针对此特性定义了一个衡量夏季风强度的指数。对其他东亚季风指数也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针对 1998年梅雨个例进行了讨论。这个新的东亚季风指数基本上满足了由Lau等提出的最佳季风指数的原则。该指数的特点为:(1)可以反映逐年季风活动的南北分布;(2)可以较好地描述梅雨现象,尤其对中国江淮梅雨有良好的指示意义,季风指数偏强时.梅雨量大,反之亦然;(3)它与东亚地区大范围的环流变化密切相关,当副高西伸,高纬度地区有阻高(或强脊)活动时属高季风指数,反之为低指数;(4)它也与前期厄尔尼诺现象有密切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 梅雨 季风指数 夏季风强度 厄尔尼诺 阻高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溶胶对东亚夏季风指数和爆发的影响及其机理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沈新勇 黄文彦 陈宏波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33-743,共11页
利用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Reg CM4.3,通过引入沙尘、海盐、硫酸盐、黑碳和有机碳等5种气溶胶,对1995—2010年的东亚夏季风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自然和人为气溶胶对东亚夏季风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区域气候模式对东亚夏季风和气溶胶的时... 利用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Reg CM4.3,通过引入沙尘、海盐、硫酸盐、黑碳和有机碳等5种气溶胶,对1995—2010年的东亚夏季风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自然和人为气溶胶对东亚夏季风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区域气候模式对东亚夏季风和气溶胶的时空分布都有较好的模拟效果,自然和人为气溶胶造成东亚夏季风指数减小约5%,且除我国东南部地区外,气溶胶使整个季风区的季风爆发时间推迟了1候左右。在我国东南部及近海地区,气溶胶通过吸收太阳辐射对中层大气起到加热作用,气柱受热会出现膨胀,从而造成了低层大气的位势高度下降并激发出气旋式环流距平,气旋式环流距平西侧偏北风能削弱东亚夏季风区低层的偏南气流。气溶胶的加入引起的地表负的辐射强迫造成了空气出现下沉运动并配合低层偏北风和高层偏南风距平,在25°N以北地区形成了间接经向环流距平,从而也削弱了东亚夏季风的垂直环流。气溶胶增加了我国季风区的水汽通量散度值,从而造成了夏季降水的明显减少,其中我国华北和西南地区为2个主要的降水减少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气候效应 区域气候模式 东亚夏季风 季风指数 爆发时间 间接环流 机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指数的分类及物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19
15
作者 陈海山 陈健康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99-309,共11页
利用1961—2010年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较有代表性的16个东亚夏季风指数,讨论了不同季风指数反映的环流及降水之间的异同,探讨了不同季风指数与东亚夏季风不同空间模态之间的可能关联。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风指数大致分为两类:1)第一类... 利用1961—2010年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较有代表性的16个东亚夏季风指数,讨论了不同季风指数反映的环流及降水之间的异同,探讨了不同季风指数与东亚夏季风不同空间模态之间的可能关联。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风指数大致分为两类:1)第一类季风指数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反映了东亚夏季风强弱的整体一致型变化,与东亚夏季风环流第一模态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高指数年,整个东亚区域夏季风活动整体偏强;贝加尔湖地区为深厚气旋性环流控制,副高位置略偏北;华北、东北地区降水显著偏多,长江流域及其以南降水偏少,降水异常型与我国夏季偶极型季风降水相似,这类指数对我国华北地区降水有较好的指示作用。2)第二类季风指数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反映的是东亚夏季风强弱的南北反相变化,与东亚夏季风环流第二模态相对应。高指数年,我国东南地区夏季风偏弱,东北部夏季风偏强;西北太平洋为深厚的气旋性距平环流控制,副高偏北,该分布型与东亚—太平洋(EAP)遥相关十分相似;我国东北、内蒙古地区,华南地区降水增多,长江流域降水显著减少,降水异常型与我国夏季三极型季风降水异常型相似,这类指数对我国长江流域降水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指数 空间多模态 大气环流异常 夏季降水 分类讨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热带高压与东亚季风指数的非线性数学模型的遗传算法参数优化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韧 洪梅 +3 位作者 万齐林 王辉赞 余丹丹 刘科峰 《工程数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81-389,共9页
针对东亚夏季风环流演变与副热带高压活动极为复杂,动力模型难以准确建立的情况,提出用遗传算法从实际观测资料中反演重构副高指数与夏季风环流因子动力模型的方法,反演重构了东亚夏季风环流因子与副高形态指数的动力预报模型并进行了... 针对东亚夏季风环流演变与副热带高压活动极为复杂,动力模型难以准确建立的情况,提出用遗传算法从实际观测资料中反演重构副高指数与夏季风环流因子动力模型的方法,反演重构了东亚夏季风环流因子与副高形态指数的动力预报模型并进行了模型的预报试验。结果表明,遗传算法全局搜索和并行计算优势可客观准确和方便快捷地反演重构东亚夏季风环流因子与副高指数的动力模型,所建模型能对副高指数和夏季风环流的演变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进而为东亚夏季风环流与副高等复杂天气指数的动力模型建立和预测提供了新的方法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算法 东亚夏季风 副高指数 动力系统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东亚夏季风指数的比较 被引量:32
17
作者 高辉 张芳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9-86,共8页
Four typical East Asia Summer Monsoon Indexes (EASMI) are enumerated and comparted here.Results show that they are good at reflecting the abnormality of rainfall and temperature of China as lower level wind fields of ... Four typical East Asia Summer Monsoon Indexes (EASMI) are enumerated and comparted here.Results show that they are good at reflecting the abnormality of rainfall and temperature of China as lower level wind fields of East Asia in summer,and the SCHI is the best comparatively.Further discussion indicates that high temperature will be seen almost all over China and there will be flood in north/south China in summer,but drought in Changjiang-Huaihe Valley in case that summer monsoon is strong,and vice ver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大陆地区 夏季风强度指数 气温 降水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环流异常指数与夏季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9
18
作者 黄刚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62-70,共9页
利用东亚夏季风环流异常指数IEAP,研究了该指数对东亚地区夏季气候要素的描述能力及其与中、日、韩三国的气候要素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指数可以较好地反映东亚地区的夏季气候要素场的变化.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环流异常指数 大气遥相关 年际变化 旱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副热带季风季节循环年际变化对华北夏季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孙婉怡 祝从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66-1480,共15页
由于受到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复杂变化的影响,华北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预测一直是我国季节气候预测的难点。本文采用1979~2020年中国站点日降水数据和CRA-40大气再分析资料,通过谐波分解、MV-EOF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了东亚副热带季风季节循... 由于受到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复杂变化的影响,华北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预测一直是我国季节气候预测的难点。本文采用1979~2020年中国站点日降水数据和CRA-40大气再分析资料,通过谐波分解、MV-EOF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了东亚副热带季风季节循环年际变化对华北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气候态上,华北降水相关的季节循环在850 hPa风场上主要表现为东南风和西南风主导两种模态,其中,西南风主导的降水在7月初达到峰值,而东南风主导的降水在7月底达到峰值。在年际尺度上,季节循环前两个主模态中的华北降水虽然表现为区域一致性变化特点,但在夏季先后受到西南风和东南风的影响。通过对季节循环华北夏季风雨季的开始时间(P1)、峰值时间(P2)、结束时间(P3)、持续时间(Dur)和振幅(Amp)与夏季(6~8月)降水年际变化分析,我们发现东南风主导的季节循环的P1、P3和Amp与华北夏季降水异常呈显著正相关,而P2和Dur与华北夏季降水异常呈负相关。西南风主导的季节循环的P2、P3和Amp与华北夏季降水异常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东南风季节循环的位相(P1、P2、P3)变化与夏季西南风的强度有关,而其幅度(Amp)变化主要取决于东南风的强度。由于东南风主导的夏季降水开始于每年的4~5月份,其建立的早晚为6~8月夏季降水的季节预测提供了一个新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 季节循环 年际变化 华北夏季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磁场磁性指数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吴姗薇 郭胜利 +1 位作者 林帆 姜琼妃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87-191,共5页
根据太阳黑子相对数建立了1850~2011年太阳磁场磁性指数序列,并分析了其变化规律与特征,应用SLP和NCEP/NCAR资料归一化得出相对应年代的东亚夏季风指数以及东亚地区的海陆温度变化趋势,基于Morlet小波分析法对太阳磁场磁性指数和东亚夏... 根据太阳黑子相对数建立了1850~2011年太阳磁场磁性指数序列,并分析了其变化规律与特征,应用SLP和NCEP/NCAR资料归一化得出相对应年代的东亚夏季风指数以及东亚地区的海陆温度变化趋势,基于Morlet小波分析法对太阳磁场磁性指数和东亚夏季风的相关性做了相应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太阳活动影响东亚夏季风的途径。结果表明:海陆温差的变化是太阳活动影响东亚夏季风的主要途径;从1972年开始东亚地区海陆温差大幅度减小,随之东亚夏季风也存在较大幅度的减弱并与太阳磁场磁性指数呈负相关;且太阳磁场磁性指数与东亚夏季风存在相同的22年和40年层次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黑子 太阳磁场磁性指数 东亚夏季风 海陆温差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