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1979—2013年东亚中纬度春、夏温带气旋活动特征及其与东北地区同期降水的联系
被引量:
4
1
作者
陈海山
滕方达
蒋大凯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43-452,共10页
基于ERA-Interim一日4次海平面气压再分析资料,利用气旋的客观识别和追踪方法分析了1979—2013年东亚中纬度地区春、夏温带气旋活动的变化特征,并探讨了气旋活动与同期东北地区降水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气旋活动在蒙古中部阿尔泰山脉...
基于ERA-Interim一日4次海平面气压再分析资料,利用气旋的客观识别和追踪方法分析了1979—2013年东亚中纬度地区春、夏温带气旋活动的变化特征,并探讨了气旋活动与同期东北地区降水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气旋活动在蒙古中部阿尔泰山脉以东地区至中国黑龙江省北部这一带状区域内活动最为频繁,气旋在移动过程中强度逐步增强,在大兴安岭以西地区达到最大值后减弱消亡。春季气旋活动范围比夏季大,并且强度更强,但两个季节气旋的生命史长短差异不大。近35 a在气旋活动的关键区(80~140°E,40~50°N)内春、夏季气旋数均呈现线性减少趋势。春、夏两季气旋活动均对东北地区同期的降水有影响,特别是在东北东部地区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但气旋活动强年两个季节造成东北东部地区降水增多的原因不同。在春季,东北东部地区低层存在气旋性环流,有利于该地区降水增多;在夏季,西风带水汽输送异常使得东北东部地区水汽偏多,降水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中纬
度温带气旋
气旋客观识别和追踪方法
东北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东亚中纬冬季雪盖异常对初夏环流的影响
被引量:
2
2
作者
杨秋明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10-416,共7页
用1973~1994年观测资料,研究了东亚中纬冬季雪盖异常对初夏东半球主要流型随季节变化的影响,同时也分析了多(少)雪年份东半球温带地区30~50天低频振荡强度以及夏季中国降水量分布的差异.结果表明,近20年来冬季东...
用1973~1994年观测资料,研究了东亚中纬冬季雪盖异常对初夏东半球主要流型随季节变化的影响,同时也分析了多(少)雪年份东半球温带地区30~50天低频振荡强度以及夏季中国降水量分布的差异.结果表明,近20年来冬季东亚中纬雪盖强度呈线性增加趋势且迭加较显著的准2年周期变化,它的变化和初夏500hPa低频流型逐候演变之间同时存在线性和非线性相关,并且多雪时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30~50天振荡强度增强,而东北亚地区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中纬
雪盖
500hPa
候平均高度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东亚中纬度夏季陆面增暖与土壤湿度异常的联系
被引量:
9
3
作者
余波
陈海山
孙悦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1-211,共11页
利用1979—2015年ERA-Interim再分析土壤湿度、云量资料,NCEP/NCAR再分析环流资料和CPC土壤湿度资料,分析了东亚中纬度夏季陆面热力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前期春季土壤湿度异常的联系,探讨了前期春季土壤湿度影响东亚中纬度夏季陆面...
利用1979—2015年ERA-Interim再分析土壤湿度、云量资料,NCEP/NCAR再分析环流资料和CPC土壤湿度资料,分析了东亚中纬度夏季陆面热力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前期春季土壤湿度异常的联系,探讨了前期春季土壤湿度影响东亚中纬度夏季陆面增暖的可能途径。结果表明,东亚中纬度夏季土壤表层温度呈全区一致增暖趋势,其中贝加尔湖及以南地区温度变化最剧烈、增暖最迅速,且1990年代中期前后存在一个明显由冷向暖的年代际转变。进一步分析发现,春、夏季西西伯利亚到贝加尔湖北部地区的土壤湿度与夏季贝加尔湖及以南地区的土壤表层温度在年代际和年际尺度上均存在紧密联系:西西伯利亚到贝加尔湖北部地区土壤湿度异常偏高,通常对应贝加尔湖及南部地区夏季土壤表层温度偏高。西西伯利亚到贝加尔湖北部地区春、夏土壤湿度异常可以引起夏季大气环流异常,从而对东亚夏季中纬度陆面热力异常产生影响:春、夏土壤湿度偏高时,贝加尔湖及其南部地区上空位势高度为正异常,对应为反气旋性异常环流,云量减少,有利于东亚中纬度陆面增暖;反之,则对应为气旋性异常环流,不利于陆面增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中纬
度
土壤表层温度
陆面增暖
土壤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东亚中纬地区的电离层闪烁
被引量:
5
4
作者
何友文
龙其利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1994年第2期45-51,共7页
本文分析了新乡(35.3°N,113.9°E,ETS—Ⅱ卫星300km对下点纬度32.9°N)幅度闪烁资料,并综合Kokubunil(35.7°N,139.5°E,ETS—Ⅱ卫星300km对下点纬...
本文分析了新乡(35.3°N,113.9°E,ETS—Ⅱ卫星300km对下点纬度32.9°N)幅度闪烁资料,并综合Kokubunil(35.7°N,139.5°E,ETS—Ⅱ卫星300km对下点纬度33°N)、Kashima(35.95°N,140.67°E,ETS—Ⅱ卫星300km对下点纬度33.7°N)和Yamaguchi(34.2°N,131.6°E,印度洋上空MARISAT卫星300km对下点纬度31.5°N)站结果,得到了如下东亚中纬地区电离层闪烁的特征:1.中纬区VHF和L波段电离层闪烁基本上是夜间现象,但夏季正午可出现次极大值;2.闪烁出现率季节变化明显,无论是VHF波段,还是L波段,其出现率均以夏季最强,秋季次之,冬季最弱;3.逐年变化显著,夏季夜间,平均闪烁出现率与年平均平滑太阳黑子数(AASSN)的负相关关系明显,其它时间二者无关;4.夜间强闪烁和秋季午夜前后的弱闪烁,其出现率随Kp指数增加而减小,其它时间,则与Kp指数变化无关;5.夏季夜间强闪烁的平均出现率可能有经度效应,即新乡站强闪烁的夏夜平均出现率高于Kokubunji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闪烁
观测
东亚中纬
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1979—2013年东亚中纬度春、夏温带气旋活动特征及其与东北地区同期降水的联系
被引量:
4
1
作者
陈海山
滕方达
蒋大凯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沈阳中心气象台
出处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43-452,共10页
基金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2060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230422)
+1 种基金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BK20130047)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文摘
基于ERA-Interim一日4次海平面气压再分析资料,利用气旋的客观识别和追踪方法分析了1979—2013年东亚中纬度地区春、夏温带气旋活动的变化特征,并探讨了气旋活动与同期东北地区降水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气旋活动在蒙古中部阿尔泰山脉以东地区至中国黑龙江省北部这一带状区域内活动最为频繁,气旋在移动过程中强度逐步增强,在大兴安岭以西地区达到最大值后减弱消亡。春季气旋活动范围比夏季大,并且强度更强,但两个季节气旋的生命史长短差异不大。近35 a在气旋活动的关键区(80~140°E,40~50°N)内春、夏季气旋数均呈现线性减少趋势。春、夏两季气旋活动均对东北地区同期的降水有影响,特别是在东北东部地区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但气旋活动强年两个季节造成东北东部地区降水增多的原因不同。在春季,东北东部地区低层存在气旋性环流,有利于该地区降水增多;在夏季,西风带水汽输送异常使得东北东部地区水汽偏多,降水增多。
关键词
东亚中纬
度温带气旋
气旋客观识别和追踪方法
东北降水
Keywords
mid-latitude extra-tropical cyclone in East Asia
objective cyclone identification and tracking method
rainfall in Northeast China
分类号
P426.6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P443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东亚中纬冬季雪盖异常对初夏环流的影响
被引量:
2
2
作者
杨秋明
机构
江苏省气象台
出处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10-416,共7页
文摘
用1973~1994年观测资料,研究了东亚中纬冬季雪盖异常对初夏东半球主要流型随季节变化的影响,同时也分析了多(少)雪年份东半球温带地区30~50天低频振荡强度以及夏季中国降水量分布的差异.结果表明,近20年来冬季东亚中纬雪盖强度呈线性增加趋势且迭加较显著的准2年周期变化,它的变化和初夏500hPa低频流型逐候演变之间同时存在线性和非线性相关,并且多雪时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30~50天振荡强度增强,而东北亚地区减小.
关键词
东亚中纬
雪盖
500hPa
候平均高度
大气环流
Keywords
Mid latitude region in East Asia Snow cover Mean pentad 500 hPa height Seasonal evolution Nonlinearity
分类号
P434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东亚中纬度夏季陆面增暖与土壤湿度异常的联系
被引量:
9
3
作者
余波
陈海山
孙悦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1-211,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416250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230422)。
文摘
利用1979—2015年ERA-Interim再分析土壤湿度、云量资料,NCEP/NCAR再分析环流资料和CPC土壤湿度资料,分析了东亚中纬度夏季陆面热力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前期春季土壤湿度异常的联系,探讨了前期春季土壤湿度影响东亚中纬度夏季陆面增暖的可能途径。结果表明,东亚中纬度夏季土壤表层温度呈全区一致增暖趋势,其中贝加尔湖及以南地区温度变化最剧烈、增暖最迅速,且1990年代中期前后存在一个明显由冷向暖的年代际转变。进一步分析发现,春、夏季西西伯利亚到贝加尔湖北部地区的土壤湿度与夏季贝加尔湖及以南地区的土壤表层温度在年代际和年际尺度上均存在紧密联系:西西伯利亚到贝加尔湖北部地区土壤湿度异常偏高,通常对应贝加尔湖及南部地区夏季土壤表层温度偏高。西西伯利亚到贝加尔湖北部地区春、夏土壤湿度异常可以引起夏季大气环流异常,从而对东亚夏季中纬度陆面热力异常产生影响:春、夏土壤湿度偏高时,贝加尔湖及其南部地区上空位势高度为正异常,对应为反气旋性异常环流,云量减少,有利于东亚中纬度陆面增暖;反之,则对应为气旋性异常环流,不利于陆面增暖。
关键词
东亚中纬
度
土壤表层温度
陆面增暖
土壤湿度
Keywords
mid-latitude of East Asia
surface soil temperature
land surface warming
soil moisture
分类号
S152.71 [农业科学—土壤学]
P467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东亚中纬地区的电离层闪烁
被引量:
5
4
作者
何友文
龙其利
机构
电子工业部
出处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1994年第2期45-51,共7页
文摘
本文分析了新乡(35.3°N,113.9°E,ETS—Ⅱ卫星300km对下点纬度32.9°N)幅度闪烁资料,并综合Kokubunil(35.7°N,139.5°E,ETS—Ⅱ卫星300km对下点纬度33°N)、Kashima(35.95°N,140.67°E,ETS—Ⅱ卫星300km对下点纬度33.7°N)和Yamaguchi(34.2°N,131.6°E,印度洋上空MARISAT卫星300km对下点纬度31.5°N)站结果,得到了如下东亚中纬地区电离层闪烁的特征:1.中纬区VHF和L波段电离层闪烁基本上是夜间现象,但夏季正午可出现次极大值;2.闪烁出现率季节变化明显,无论是VHF波段,还是L波段,其出现率均以夏季最强,秋季次之,冬季最弱;3.逐年变化显著,夏季夜间,平均闪烁出现率与年平均平滑太阳黑子数(AASSN)的负相关关系明显,其它时间二者无关;4.夜间强闪烁和秋季午夜前后的弱闪烁,其出现率随Kp指数增加而减小,其它时间,则与Kp指数变化无关;5.夏季夜间强闪烁的平均出现率可能有经度效应,即新乡站强闪烁的夏夜平均出现率高于Kokubunji站。
关键词
电离层闪烁
观测
东亚中纬
地区
Keywords
Ionospheric scintillation
Scintillation occurrence
Peak-to-peak fluctuation of amplitude
Eastern Asia
Mid- latitude
分类号
TN011.2 [电子电信—物理电子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1979—2013年东亚中纬度春、夏温带气旋活动特征及其与东北地区同期降水的联系
陈海山
滕方达
蒋大凯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东亚中纬冬季雪盖异常对初夏环流的影响
杨秋明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东亚中纬度夏季陆面增暖与土壤湿度异常的联系
余波
陈海山
孙悦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东亚中纬地区的电离层闪烁
何友文
龙其利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1994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