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初夏东亚—太平洋遥相关波列年际变化的一种物理机制 被引量:3
1
作者 杨若文 陶云 曹杰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26-432,共7页
根据1978—2002年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地表温度场以及中国夏季雨带类型资料,应用最小二乘法获得了能反映1978—2002年各年北半球大气环流演变大尺度特征的25组空间谱函数。采用改进的低截谱模式方法和多种统计假设检验方法获得了夏季... 根据1978—2002年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地表温度场以及中国夏季雨带类型资料,应用最小二乘法获得了能反映1978—2002年各年北半球大气环流演变大尺度特征的25组空间谱函数。采用改进的低截谱模式方法和多种统计假设检验方法获得了夏季东亚—太平洋遥相关波列年际变化的一个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当大气环流的内部动力过程中大尺度波-波和波-流相互作用明显时,大气环流的演变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导致初夏从低纬到高纬东亚—太平洋遥相关波列多为"-、+、-"分布,相应的EAP指数多为正值,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跳明显,相应中国夏季多雨区主要位于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反之,当大气环流的内部动力过程中大尺度波-波和波-流相互作用较弱时,大气环流的演变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线性特征,初夏从低纬到高纬东亚—太平洋遥相关波列为"+、-、+"分布,EAP指数多为负值,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进不明显,相应中国夏季多雨区主要位于淮河、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太平洋遥相关波列 -相互作用 -流相互作用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波列对夏季东北亚阻塞高压年际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64
2
作者 陆日宇 黄荣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727-734,共8页
利用1980~1988年9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夏季东北亚阻塞高压的年际变化及其与江淮地区夏季降水之间的关系,指出夏季东北亚阻塞高压具有十分明显的年际变化,同时它与江淮地区夏季降水之间存在着较密切的关系:当夏季东北亚阻... 利用1980~1988年9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夏季东北亚阻塞高压的年际变化及其与江淮地区夏季降水之间的关系,指出夏季东北亚阻塞高压具有十分明显的年际变化,同时它与江淮地区夏季降水之间存在着较密切的关系:当夏季东北亚阻塞高压频发时,江淮地区降水偏多;而当夏季东北亚阻塞高压维持日数少时,江淮地区降水偏少。为考察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我们分析了全球海温异常,并利用合成的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异常模拟研究了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东北亚阻塞高压形成和维持的影响。最后指出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引起的东亚-太平洋型遥相关波列是产生夏季东北亚阻塞高压的年际变化及其与江淮地区夏季降水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太平洋 相关 东北亚阻塞高压 年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6月降水异常及其与东亚—太平洋遥相关的关系 被引量:18
3
作者 陈锐丹 温之平 +1 位作者 陆日宇 吴丽姬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74-984,共11页
利用1959~2010年共52年的大气环流和降水资料,我们分析了华南前汛期季风降水(6月降水)的变化特征,发现6月华南降水与同期EAP(East Asia-Pacific,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5。EAP指数为正时,长江... 利用1959~2010年共52年的大气环流和降水资料,我们分析了华南前汛期季风降水(6月降水)的变化特征,发现6月华南降水与同期EAP(East Asia-Pacific,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5。EAP指数为正时,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地区降水偏多,而长江以北和黄河之间的地区降水偏少。将华南6月降水分为与EAP相关的降水序列和与EAP独立的降水序列,比较了二者所对应环流异常的异同点。结果表明,与EAP相关的降水异常对应着EAP相关型的环流异常分布特征,降水为正异常时,850hPa风场从低纬度到高纬度呈现"反气旋、气旋、反气旋"的异常分布,湿的偏南风和干的偏北风在华南上空交汇,降水增多;而整个淮河流域上空为偏北风异常,导致南风带来的水汽输送减少,降水偏少,因此降水异常呈现偶极子分布。相比之下,与EAP独立的降水正异常对应的环流异常表现为热带西北太平洋上空的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华南地区上空为显著的西南风异常,输送到华南地区的水汽增多,导致降水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季风降水 东亚-太平洋相关 年际变化 环流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形成过程与ENSO盛期海温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7
4
作者 宗海锋 张庆云 陈烈庭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0-230,共11页
利用1961~200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扩展重建的海表温度资料(ERSST)和中国730个站旬降水资料,采用SVD和扩展SVD(ESVD)分析、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在分析中国梅雨期降水与同期大气环流和前期冬季海温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研究... 利用1961~200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扩展重建的海表温度资料(ERSST)和中国730个站旬降水资料,采用SVD和扩展SVD(ESVD)分析、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在分析中国梅雨期降水与同期大气环流和前期冬季海温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研究了ENSO盛期海温异常导致与长江流域梅雨期降水密切相关的东亚/太平洋(EAP)遥相关型形成的过程,及与ENSO相关的海温和大气环流异常的持续性问题。结果表明,梅雨期EAP遥相关型的出现与ENSO遥强迫作用有密切关系。联系冬季ENSO和梅雨期EAP遥相关型的关键过程主要有三个:(1)西北太平洋低纬地区异常反气旋环流的形成和维持,它在冬季形成后一直可维持到夏季,使得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偏强;(2)东亚大槽持续偏弱,冷空气活动路径偏北偏东,使西北太平洋海温呈亲潮区偏冷、黑潮区偏暖的海温分布;(3)PNA遥相关型的持续发展,使北冰洋地区高度增高。后二者通过局地海气相互作用和大气内部调整过程对初夏鄂霍次克海阻塞形势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另外,持续性分析表明,ENSO年大气环流和海温距平型的持续性要比非ENSO年大得多。在ENSO年大气环流和海温之间存在很强的相互作用耦合关系,ENSO引起的大气环流异常可导致太平洋海温异常,而海温异常一旦形成反过来又可导致大气环流异常的稳定和维持,对后期初夏东亚季风和我国天气气候产生明显滞后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梅雨期降水 东亚-太平洋(EAP)相关 影响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绸之路”型与东亚—太平洋型遥相关的低频特征及其对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郭紫薇 王黎娟 刘丹玲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41-1354,共14页
江淮流域夏季洪涝灾害主要归因于大气环流异常的稳定维持。不同大气遥相关的低频振荡及其协同变化对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影响机理是大气科学领域热点问题之一。利用ERA5逐日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局提供的逐日站点降水资料,揭示了“丝绸... 江淮流域夏季洪涝灾害主要归因于大气环流异常的稳定维持。不同大气遥相关的低频振荡及其协同变化对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影响机理是大气科学领域热点问题之一。利用ERA5逐日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局提供的逐日站点降水资料,揭示了“丝绸之路”(SR)型和东亚—太平洋(EAP)型遥相关的低频特征及其对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SR型和EAP型遥相关的10~30 d低频周期与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关系密切,SR型和EAP型遥相关各低频系统都经历了正负位相转换并逐渐达到峰值(谷值)。其主要表现为:①10~30 d低频200 hPa等压面经向风沿西风急流呈偏北风与偏南风的交替分布,当SR型达到负位相峰值时,江淮流域为偏北风控制,中纬度低频气旋加强,加速西风急流;②10~30 d低频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东退、南亚高压东移西撤,二者相向而行,在峰值位相重叠于对江淮流域降水有利的位置;③由东亚沿岸向西北移动的向外长波辐射异常波列亦表现出显著的10~30 d低频振荡特征,处于峰值位相时,向外长波辐射在江淮流域为负异常,有利于江淮流域降水;④10~30 d低频低层正涡度、高层负涡度的配置有利于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导致上升运动增强,进而触发江淮流域低频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相关 夏季降水 低频滤 “丝绸之路”型 东亚—太平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江淮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北太平洋经向模态对北半球陆地气温的影响
6
作者 龚康华 张钰 +1 位作者 李子光 林霄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共6页
北太平洋经向模态(North Pacific meridional mode,NPMM)是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海区海气耦合的主模态。前人研究表明,由于夏季大气热带辐合带偏北,NPMM会通过影响辐合带的经向移动产生降水异常,激发类绕球遥相关波列,影响中国陆地气温,但... 北太平洋经向模态(North Pacific meridional mode,NPMM)是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海区海气耦合的主模态。前人研究表明,由于夏季大气热带辐合带偏北,NPMM会通过影响辐合带的经向移动产生降水异常,激发类绕球遥相关波列,影响中国陆地气温,但该波列对北半球其他地区陆地气温影响的分布特征及主导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利用1950—2014年的观测数据,发现在NPMM的暖位相时,其激发的类绕球遥相关波列除了影响中国陆地气温外,还会造成北美西部气温升高,以及北美东部、欧亚大陆的中部和东北部气温降低。进一步分析表明,这是由于遥相关波列在这些地区的上空分别产生高压和低压环流异常,高压异常导致云覆盖率减少,向下短波辐射增强,表面气温升高,反之亦然。以上研究成果对提高这些区域表面气温变化的预测水平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经向模态 大气相关 陆地气温 热带辐合带 大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亚中纬度波列对夏季准双周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强度年际变率的调制
7
作者 温之平 黄一峰 陈晓丹 《大气科学》 2025年第4期986-999,共14页
本文基于1979~2020年ERA5和NOAA再分析数据,分析了夏季准双周东亚—太平洋遥相关(EAP)年际变化特征,并揭示了欧亚中纬度波列在准双周EAP事件强度年际变化中的调制作用。统计结果显示,准双周EAP的年际差异主要体现在事件强度而非事件频... 本文基于1979~2020年ERA5和NOAA再分析数据,分析了夏季准双周东亚—太平洋遥相关(EAP)年际变化特征,并揭示了欧亚中纬度波列在准双周EAP事件强度年际变化中的调制作用。统计结果显示,准双周EAP的年际差异主要体现在事件强度而非事件频率。强、弱年准双周EAP期间西北太平洋低层偶极型环流的强度差异显著,且在强、弱年EAP发展阶段欧亚中纬度波列活动明显不同。欧亚中纬度波列第一模态呈单波列结构,在弱年时有超前准双周EAP遥相关3 d的显著相关;第二模态为双波列结构,在强年时有超前准双周EAP遥相关4 d的显著相关。在强年准双周EAP事件的发展阶段,欧亚高层的双波列结构向西北太平洋频散波通量,与低层环流耦合,在菲律宾和日本以东海域低层形成显著的偶极型环流异常,为准双周EAP波列维持提供动力支持;而在弱年准双周EAP事件的发展阶段,欧亚高层为单波列模态,低层响应微弱且在EAP成熟阶段之前快速衰减,对准双周EAP波列的影响较弱。进一步对比分析表明,相较于单波列结构,中纬度双波列结构更有利于在急流出口处形成位涡南侵和波破碎事件,从而触发西北太平洋对流,促进准双周EAP的发展。由此可见,强年欧亚中纬度双波列模态通过相位叠加和波破碎这两种机制,能有效促进强准双周EAP事件的加强和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 东亚—太平洋相关 季节内变率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位势波与夏季北太平洋副高活动 被引量:6
8
作者 张韧 余志豪 +2 位作者 蒋全荣 喻世华 董兆俊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15-423,共9页
分析研究表明,夏季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内活动受东太平洋副高变化的影响和制约,这种作用过程与太平洋副热带地区的低频位势中心的西传关系密切,东、西太平洋副高间的遥相关可能通过低频位势波的传播加以联系和实现。
关键词 夏季 太平洋副高 相关 低频位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高纬度大气遥相关动力学及其对东亚冬季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9
作者 谭本馗 陈文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08-925,共18页
北半球热带外大气存在多种形态的大气遥相关。按其空间结构,可以分为两类:(1)异常中心为南北分布的偶极子型(例如北大西洋涛动、北太平洋涛动);(2)异常中心呈波列型(例如北太平洋/北美型遥相关、欧亚型遥相关)。这些遥相关活动及其变异... 北半球热带外大气存在多种形态的大气遥相关。按其空间结构,可以分为两类:(1)异常中心为南北分布的偶极子型(例如北大西洋涛动、北太平洋涛动);(2)异常中心呈波列型(例如北太平洋/北美型遥相关、欧亚型遥相关)。这些遥相关活动及其变异,不仅对遥相关控制的地区,而且对与遥相关相距很远的地区的天气和气候也产生影响。研究大气遥相关的形成机理及其天气气候影响,是进行短期气候预测的基础。近十多年来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气遥相关动力学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在此对一些主要进展进行总结,特别关注影响中国天气、气候的大气遥相关及其影响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 北极涛动 太平洋涛动 太平洋/北美型 东亚气候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北太平洋涛动异常与东亚冬季风和我国天气气候的关系 被引量:36
10
作者 郭冬 孙照渤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61-470,共10页
用1948—2000年的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场月平均资料,计算了北太平洋涛动指数和东亚冬季风指数,并研究了北太平洋涛动与东亚冬季风及我国冬季天气气候的关系。研究表明,北太平洋涛动异常变化与我国冬季天气、气候关系密切。强涛动年,东亚冬... 用1948—2000年的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场月平均资料,计算了北太平洋涛动指数和东亚冬季风指数,并研究了北太平洋涛动与东亚冬季风及我国冬季天气气候的关系。研究表明,北太平洋涛动异常变化与我国冬季天气、气候关系密切。强涛动年,东亚冬季风偏弱,我国气温普遍偏高,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少,而华南降水偏多;而弱涛动指数年,东亚冬季风偏强,我国气温普遍偏低,降水偏少。此外,还指出,强(弱)INPO年大气环流具有弱(强)WP型和强(弱)EU遥相关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涛动 东亚冬季风 气候变化 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夏季波列经验正交函数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亚非 何金海 李琰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57-264,共8页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作为分析工具,利用500hPa高度场资料针对东亚地区波列出现情况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如下:(1)从东西伯利亚上游经鄂霍茨克海到日本东部海面的波列(OKJ波列)在初、仲夏(6—7月)的信号很强,为欧亚范围内最主要的分布类型。(2...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作为分析工具,利用500hPa高度场资料针对东亚地区波列出现情况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如下:(1)从东西伯利亚上游经鄂霍茨克海到日本东部海面的波列(OKJ波列)在初、仲夏(6—7月)的信号很强,为欧亚范围内最主要的分布类型。(2)从菲律宾经日本到北美的波列(P-J波列)可在整个夏季(6—8月)具有相当强的信号,虽然均表现为第二特征向量分布,贡献率与6—7月欧亚范围内第一特征向量表现OKJ波列的相当。(3)合成分析表明OKJ和P-J类波列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 经验正交函数 相关 500 HP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东亚大气遥相关型变化特征及其与长江中下游旱涝的关系 被引量:18
12
作者 林建 何金海 张依英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312-320,共9页
用 500 h Pa 高度场资料及中国 160 个站的月平均降水资料,采用 E O F、合成分析和奇异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旱涝年夏季降水与同期东亚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旱涝与 500 h Pa 高度场东亚... 用 500 h Pa 高度场资料及中国 160 个站的月平均降水资料,采用 E O F、合成分析和奇异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旱涝年夏季降水与同期东亚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旱涝与 500 h Pa 高度场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 E A P)关系密切, E A P指数能较好地反映夏季 500 h Pa 高度场的配置及长江中下游降水。文中重点讨论了 E A P指数的振荡周期及高低指数年西太平洋副高的变化特征。 E A P指数 3~6 年、准两年及年代际变化反映了长江中下游旱涝的年际变化及年代际变化趋势。 E A P高指数年(对应涝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为纬向型,随季节南北移动较缓慢,副高位置偏南偏西,并且强度偏强;而 E A P低指数年(对应旱年),西太平洋副高呈经向型,随季节由西南向东北移动较迅速,副高偏东偏北,并且强度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太平洋 大气 相关 旱涝 副热带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月和2月热带太平洋海温与东亚水汽输送关系的年代际变化机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胜龙 孙博 陈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75-994,共20页
利用1950~2019年NCEP/NCAR大气再分析资料、NOAA海表面温度资料以及ERA5垂直积分水汽通量资料,分析了12月和2月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与东亚水汽输送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12月东亚上空经向水汽输送与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的相关性在1... 利用1950~2019年NCEP/NCAR大气再分析资料、NOAA海表面温度资料以及ERA5垂直积分水汽通量资料,分析了12月和2月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与东亚水汽输送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12月东亚上空经向水汽输送与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的相关性在1980年代中期之前较弱,1980年代中期之后二者呈显著正相关;2月二者关系在1950~1970年和1990~2010年呈显著正相关。12月二者关系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热带太平洋海温通过太平洋—东亚(PEA)遥相关型和环北半球遥相关型对东亚水汽输送的影响在1980年代中期之后增强;当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偏暖(冷)时,影响PEA遥相关型和环北半球遥相关型,导致东亚自南向北的水汽输送异常增强(减弱)。与12月不同的是,2月二者关系在1950~1970和1990~2010年主要受PEA遥相关型影响。而在1971~1989期间,2月二者关系受环北半球遥相关型影响;当热带太平洋海温偏冷(暖)时,影响环北半球遥相关型,导致东亚经向水汽输送异常增强(减弱),该机制可以部分抵消PEA机制对东亚水汽输送的影响,导致二者关系在此期间不显著。此外1990年之后,热带印度洋海温对12月和2月东亚经向水汽输送的影响增强,在12月热带印度洋海温主要通过“开尔文波—埃克曼辐散”效应影响东亚经向水汽输送,而在2月主要通过印度洋上的沃克环流影响东亚经向水汽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汽输送 热带太平洋海温 太平洋东亚相关 环北半球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季风系统的动力过程和准定常行星波活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14
作者 陈文 顾雷 +1 位作者 魏科 黄荣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50-966,共17页
本文系统地回顾了近几年来关于东亚季风系统的动力过程与机理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关于东亚季风系统年际和年代际变异与准定常行星波活动关系的研究。最近的许多研究表明东亚夏季风系统变异的动力过程主要与东亚/太平洋型(即EAP型)遥相关有... 本文系统地回顾了近几年来关于东亚季风系统的动力过程与机理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关于东亚季风系统年际和年代际变异与准定常行星波活动关系的研究。最近的许多研究表明东亚夏季风系统变异的动力过程主要与东亚/太平洋型(即EAP型)遥相关有关,利用EAP型遥相关理论不仅可以说明东亚夏季风系统各成员之间内在联系的机理,而且可以揭示热带西太平洋热力和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影响东亚夏季风系统季节内、年际变化及其异常的经向三极子结构的动力过程;除了EAP型遥相关外,研究还表明北半球夏季从北非到东亚的对流层上层经向风异常存在一个沿急流传播的遥相关型,它对东亚夏季风系统异常的经向三极子型分布也有重要影响。并且,最近关于东亚冬季风变异与行星波活动的关系已做出许多研究,并获得很大进展。这些研究表明:北半球冬季准定常行星波传播波导在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上存在着反相振荡特征,即若"极地波导"加强,则"低纬波导"将减弱,反之亦然;准定常行星波两支波导的反相振荡与北半球环状模(NAM)的年际和年代际振荡有紧密联系,而NAM的变化通过行星波活动的异常可以导致东亚冬季风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此外,准定常行星波活动的年际变化与东亚冬季风异常之间的关系明显地受热带平流层纬向风准两年周期振荡(QBO)的调制,进一步的研究还提出了可能的机理。最后本文还指出:2005~2007年冬季东亚冬季风的异常不仅与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的变异有关,而且与极涡的演变和准定常行星波活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系统 EAP相关 准定常行星 E-P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冬季气温的年际变化对北太平洋东部海温异常的响应 被引量:11
15
作者 刘炜 宋文玲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75-286,共12页
利用地面气温观测资料及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中纬度北太平洋东部海温异常变化对中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前期夏、秋季中纬度北太平洋东部海温与北方地区冬季气温存在持续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并且这种相关性... 利用地面气温观测资料及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中纬度北太平洋东部海温异常变化对中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前期夏、秋季中纬度北太平洋东部海温与北方地区冬季气温存在持续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并且这种相关性在年代际尺度上较年际尺度更为显著。这种联系与中纬度北太平洋东部关键区海温在对流层中低层激发出的一种类似北美—大西洋—欧亚遥相关型波列有关。当前期关键区海温偏高(低)时,其激发的波列使得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偏弱(强),西伯利亚高压偏弱(强),导致贝加尔湖以南大部地区受正(负)高度距平控制,亚洲地区中高纬以纬(经)向环流为主,有利于北方大部地区气温偏高(低)。研究表明,中纬度北太平洋东部海温异常通过激发出一个从关键海区到我国北方地区的跨越东西半球的遥相关型波列,引发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异常,进而影响北方冬季气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东部 相关 乌拉尔山阻塞高压 西伯利亚高压 冬季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半球对流层大气对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的响应及其机制解释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秋林 梅士龙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39-349,共11页
利用NOAA SST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和南半球对流层大气之间的遥相关模态并对其进行了机制解释。首先通过相关和合成分析,给出了遥相关的空间模态,结果表明:北半球秋、冬季,在南半球对流层大... 利用NOAA SST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和南半球对流层大气之间的遥相关模态并对其进行了机制解释。首先通过相关和合成分析,给出了遥相关的空间模态,结果表明:北半球秋、冬季,在南半球对流层大气存在和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密切联系的遥相关作用中心,该中心的分布构成一列明显的从赤道中太平洋出发,最终到达非洲中南部及赤道印度洋的Rossby波列,将赤道太平洋、印度洋与南半球中高纬度大气连接起来,起到了类似"大气桥"的作用。而单纯IOD和单纯EN-SO均难以在南半球对流层激发出遥相关波列,进一步证实了两者共同作用的影响。其次,利用行星波能量传播理论对两者之间的遥相关进行了机制分析,发现纬向波数为1~3的大气行星波的能量传播是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与南半球对流层大气之间遥相关的一种可能的联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 南半球对流层 相关 行星能量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地区夏季雨量与北半球500hPa环流遥相关的不稳定性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秋明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12-622,共11页
用 5 0年 ( 1 95 1~ 2 0 0 0年 )观测资料 ,分成 1 95 1~ 1 976年和 1 977~ 2 0 0 0年两个时段 ,研究了江淮地区夏季 ( 6~ 8月 )雨量与北半球 5 0 0hPa季平均环流时滞遥相关的年代际变化 ,同时提出了遥相关不稳定指数 ,讨论了遥相... 用 5 0年 ( 1 95 1~ 2 0 0 0年 )观测资料 ,分成 1 95 1~ 1 976年和 1 977~ 2 0 0 0年两个时段 ,研究了江淮地区夏季 ( 6~ 8月 )雨量与北半球 5 0 0hPa季平均环流时滞遥相关的年代际变化 ,同时提出了遥相关不稳定指数 ,讨论了遥相关不稳定性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 ,这两个时段遥相关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 ,且前一时期时滞遥相关强度明显强于后一时期 ,特别是江淮地区夏季雨量与前期冬季西太平洋型 (WP)的相关仅在 1 976年以前显著 ,1 977年以后迅速减弱消失 ,而对于后一时期 ,与春季欧亚遥相关型 (EU)的相关明显加强。另外 ,后一时期江淮地区夏季雨量与夏季EAP波列的相关明显强于前一时期。它反映了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PDO)对东亚季风降水和环流年际相关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 雨量 北半球 500hPa环流 东亚季风 年代际振荡 西太平洋 江淮地区 夏季 W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欧海大气低空辐合辐散的东西振荡模态及其相应的大气遥相关异常环流
18
作者 张书萌 黄菲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2,共12页
北欧海作为连接北冰洋和北大西洋的重要海域,其由热效应产生的辐合场值得关注。本文利用NECP/NCAR的速度势函数(Velocity Potential,VP)数据表征北欧海辐合辐散场,发现在秋冬季北欧海上空大气低层存在一个独立的辐合区域。经验正交函数... 北欧海作为连接北冰洋和北大西洋的重要海域,其由热效应产生的辐合场值得关注。本文利用NECP/NCAR的速度势函数(Velocity Potential,VP)数据表征北欧海辐合辐散场,发现在秋冬季北欧海上空大气低层存在一个独立的辐合区域。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结果表明,北欧海上空的VP显示出除了表征北极涛动的全区一致型模态外,还表现出一个东西向辐合辐散反位相的东西振荡型模态。该模态与一支连接北大西洋涛动(NAO)和欧亚遥相关(EU)的复合型大气遥相关波列有关,北欧海表层潜热和感热异常加热通过影响低空大气的异常辐合辐散,与北大西洋偶极子型海温异常加热共同作用,加强了NAO异常环流;同时高空急流波导作用加强了从北欧海到东亚的EU波列,使得位于NAO和EU之间的北欧海成为连接NAO和EU大气遥相关波列的“中继站”,进而通过这种复合型大气遥相关波列将北大西洋与东亚大气环流联系起来,形成对东亚地区天气气候的远程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欧海 低空辐合 速度势 北大西洋涛动 欧亚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期东北大西洋-地中海西部海温异常影响河南省干热风的可能途径
19
作者 竹磊磊 苏晓乐 +2 位作者 潘攀 吴璐 杨婷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0-162,共13页
河南省是中国冬小麦的主产区,也是较易受干热风影响的地区。目前对干热风的研究和预报多在天气尺度,从气候的角度研究干热风是否具有可预报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河南省干热风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哈得莱环流中心海温... 河南省是中国冬小麦的主产区,也是较易受干热风影响的地区。目前对干热风的研究和预报多在天气尺度,从气候的角度研究干热风是否具有可预报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河南省干热风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哈得莱环流中心海温资料,分析了1980-2022年前期海温异常与河南省干热风日数的关系,及其可能影响途径。结果表明:(1)豫北、豫西北和豫中多年平均干热风日数较多,其他地区则相对较少。日干热风出现的概率由南向北、由5月下旬至6月上旬逐渐增加。全省平均干热风日数有显著增加趋势。(2)河南省干热风日数与当年3-4月东北大西洋-地中海西部(关键区)海温在年代际和年际尺度上均存在着密切相关,两者与干热风发生时段500 hPa高度场在去趋势前和去趋势后的显著正相关区在东亚中纬度地区位于新疆北部至贝加尔湖尔湖北部,显著负相关区位于我国东北至日本群岛附近,与850 hPa风场在去趋势前和去趋势后的相关在上述正、负显著相关区分别呈反气旋和气旋分布,气旋后部呈偏北风的显著相关,即3-4月关键区高海温年,出现的蒙古高压脊和东亚大槽造成了河南省的干热风天气。海温与环流场的相关在去趋势前和去趋势后在中纬度地区呈现出一个更明显的由东北大西洋经欧亚大陆至东北亚的纬向遥相关波列。(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偏南(北)时,干热风日数易偏多(少),而3-4月关键区高(低)海温则可以导致副高偏南(北)。(4)干热风偏多年和偏少年、3-4月关键区高海温年和低海温的干热风发生时段30°N-55°N经向平均的涡度差值,及高、低海温年的干热风发生时段500 hPa准地转流函数距平和波作用通量均显示在中纬度地区存在自东北大西洋至东北亚的纬向波列。也即表明,3-4月关键区海温可以激发出一个后期干热风发生时段的类似波列,经欧亚大陆传至东北亚,而高海温年在东亚中纬度地区的环流分布造成了河南省的干热风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风 东北大西洋 地中海西部 海温 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高纬度Rossby波活动对华南前汛期EAP事件中期演变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施宁 布和朝鲁 +1 位作者 纪立人 王盘兴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20-1031,共12页
文中从中期过程的角度探讨了Rossby波活动在华南前汛期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事件的形成、成熟和衰减过程中的作用,并得出如下结果:(1)正负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事件的形成过程有相似之处:在对流层中上层,源自东北大西洋或欧洲的Rossby波... 文中从中期过程的角度探讨了Rossby波活动在华南前汛期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事件的形成、成熟和衰减过程中的作用,并得出如下结果:(1)正负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事件的形成过程有相似之处:在对流层中上层,源自东北大西洋或欧洲的Rossby波在欧亚大陆中高纬弱波导区中不断地向下游频散,最终在东亚地区形成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事件的3个异常中心。在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事件的3个异常中心之间,Rossby波能量从高纬度向中纬度和副热带地区频散。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事件副热带异常中心的形成归因于东亚副热带急流波导的存在以及上游中高纬度地区Rossby波能量的注入。在对流层低层,Rossby波则从亚洲副热带地区向东亚中纬度地区频散。(2)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事件的3个异常中心在对流层中上层中,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异常中心最后形成。(3)正负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事件也并不是简单的反位相演变过程:在对流层中上层,在正事件成熟阶段,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正异常环流基本维持了其中心强度和位置,它不断地向下游东亚地区频散能量,使正事件的持续时间较长;在负事件中,由于中高纬度盛行纬向型环流,波能量的频散较快,因而负事件成熟阶段的持续时间比正事件短。(4)在这一时期,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事件对中国长江以南地区的降水形势具有显著的影响。正(负)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事件易引起长江以南降水异常偏多(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SSBY 中期过程 东亚-太平洋相关型事件 华南前汛期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