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丛状纤维黏液瘤2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6
1
作者 岳振营 魏建国 +1 位作者 董艳光 李文雪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72-1174,共3页
目的探讨胃丛状纤维黏液瘤(plexiform angiomyxoid myofibroblastic tumor,PAM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PAMT的临床病理资料,行胃镜、HE及免疫组化Eli Vision法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男性,34... 目的探讨胃丛状纤维黏液瘤(plexiform angiomyxoid myofibroblastic tumor,PAM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PAMT的临床病理资料,行胃镜、HE及免疫组化Eli Vision法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男性,34岁;例2,女性,50岁。临床均表现上腹部不适、疼痛。胃镜检查示2例肿瘤均位于胃窦部,肿物向胃腔内突出。镜下见肿瘤在胃壁之间呈丛状或大小不等的多结节状生长,与胃壁平滑肌交错排列,肿瘤富于小的薄壁血管,细胞间富含黏液样或纤维黏液样基质;瘤细胞核呈梭形或卵圆形,核仁不明显,胞质轻度嗜酸性,细胞异型性不明显。免疫表型:梭形瘤细胞主要表达α-SMA和MSA,DOG1、CD117、CD34和S-100均阴性。电镜示肿瘤有肌纤维母细胞分化。结论 PAMT是一种罕见的有独特组织学特征的胃间叶性肿瘤,好发于胃窦部,需与其他胃间叶源性肿瘤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 丛状纤维黏液瘤 间叶源性肿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丛状纤维黏液瘤1例 被引量:3
2
作者 金珊 李丽 +3 位作者 田书信 沈西华 邹泓 庞丽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120-1121,共2页
患者女性,49岁,于2015年行胃镜检查,胃窦部见一直径2.0 cm隆起;2019年胃镜检查发现胃窦部有一隆起,进而患者行内镜黏膜下良性肿瘤剥离术,手术可见大小1.5 cm×1.2 cm的卢戈碘染色不着色的片状充血区(图1)。病理检查眼观:送检胃窦后... 患者女性,49岁,于2015年行胃镜检查,胃窦部见一直径2.0 cm隆起;2019年胃镜检查发现胃窦部有一隆起,进而患者行内镜黏膜下良性肿瘤剥离术,手术可见大小1.5 cm×1.2 cm的卢戈碘染色不着色的片状充血区(图1)。病理检查眼观:送检胃窦后壁黏膜下方可见一囊实性结节,大小1.7 cm×1.2 cm×1.0 cm,囊壁厚0.1~0.2 cm,囊内似含有黏液,实性区切面灰白色,质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叶源性肿 丛状纤维黏液瘤 纤维母细胞 黏液基质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丛状纤维黏液瘤1例 被引量:2
3
作者 方红 刘立红 杨子萱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42-243,共2页
患者女性,46岁,因腹胀并胸骨后不适1个月余,门诊胃镜示:胃体隆起,以"胃隆起病变"收治入院。查体:体温、血压、心肺正常,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双肾区无叩痛,双下肢无水肿。胃镜示胃体中部大弯侧见一大小0.6 cm×0.8cm的隆... 患者女性,46岁,因腹胀并胸骨后不适1个月余,门诊胃镜示:胃体隆起,以"胃隆起病变"收治入院。查体:体温、血压、心肺正常,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双肾区无叩痛,双下肢无水肿。胃镜示胃体中部大弯侧见一大小0.6 cm×0.8cm的隆起(图1),表面血管网丰富,触之质韧。入院胃镜超声示:超声微探头(15 MHz)在内镜病灶处扫查,管壁层次清楚,可见一边界清楚起源于第2~3层的混合回声灶,局部切面大小5.9 mm×9.2 mm,余未见异常。胃镜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切除:在病灶周边处多点黏膜下注射,见病灶及周边黏膜隆起,沿边缘切开,将病灶完整剥离、取出并送病理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 间叶源性肿 丛状纤维黏液瘤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