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青少年近视程度与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及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的关系及影响因素
1
作者 周远 王丽媛 +2 位作者 张婧 吴奇志 王廉 《临床眼科杂志》 2024年第4期325-328,共4页
目的观察并分析儿童青少年近视等效球镜度(SE)与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FCT)、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CIPL)厚度、眼轴长度(AL)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就诊于北京市普仁医院眼科的8~14岁的儿... 目的观察并分析儿童青少年近视等效球镜度(SE)与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FCT)、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CIPL)厚度、眼轴长度(AL)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就诊于北京市普仁医院眼科的8~14岁的儿童青少年,睫状肌麻痹验光测量屈光度,按照SE分为低度近视组(>-3 D且<-0.5 D)、中度近视组(>-6 D且≤-3 D)、高度近视组(≥-12 D且≤-6 D)和对照组(>-0.5 D且<0.5 D),并测量SFCT、GCIPL六个方位厚度(上方、鼻上、鼻下、下方、颞下、颞上)、GCIPL平均厚度、最小厚度和AL,评估其与近视屈光度数的关系。GCIPL厚度与AL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SFCT与AL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结果共纳入97例(142只眼),男性47例,女性50例,年龄(11.2±1.8)岁。GCIPL厚度与AL的Spearman相关系数及GCIPL厚度与AL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显示:GCIPL厚度各个指标与AL均呈现出显著负相关(P<0.001),GCIPL上方,下方,颞下方及平均厚度与年龄显著负相关,其余指标和年龄均无显著相关。广义估计方程结果显示:AL的回归系数值为-24.846(Z=-4.522,P<0.001),意味着AL对SFCT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结论儿童青少年近视SE越深,AL越长,SFCT越薄,GCIPL越薄,并且GCIPL下方与SE程度相关性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中心脉络膜厚度 眼轴 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 对比敏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临床表现不典型丛状血管瘤2例
2
作者 杨娈 于晓静 孙青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13-117,共5页
报告2例成人临床表现不典型丛状血管瘤。患者1,男,41岁,颈部疼痛性红色斑块2年。皮肤科检查:颈部散在分布红色斑块,最大面积约7 cm×3.5 cm,上覆簇性暗红色丘疹,质韧,部分呈假性水疱样损害。实验室检查:血小板83×10^(9)/L;凝... 报告2例成人临床表现不典型丛状血管瘤。患者1,男,41岁,颈部疼痛性红色斑块2年。皮肤科检查:颈部散在分布红色斑块,最大面积约7 cm×3.5 cm,上覆簇性暗红色丘疹,质韧,部分呈假性水疱样损害。实验室检查:血小板83×10^(9)/L;凝血功能异常。皮损组织病理:真皮及皮下组织见结节性内皮细胞呈丛状增生,似“炮弹样”外观。免疫组化:CD31、CD34阳性,D2-40局灶阳性。诊断:丛状血管瘤。治疗:建议口服普萘洛尔,患者拒绝,随访观察。患者2,女,30岁,左足背褐色结节伴痛痒2月余。皮肤科检查:左足背分布一直径约0.8 cm的褐色结节,质硬,表面粗糙。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正常;IgG 23.70 g/L,C30.888 g/L;ANA 1∶640(+)。皮损组织病理:真皮见内皮细胞排列致密,呈丛状增生。免疫组化:CD31、CD34阳性,D2-40局灶阳性。诊断:丛状血管瘤。予手术切除,术后随访一年,无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状血管瘤 鉴别诊断 卡梅现象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D-OCT测量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层-内丛状层厚度对开角型青光眼诊断的意义 被引量:8
3
作者 许小兰 郭竞敏 +3 位作者 陆朵朵 李木 张虹 王军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608-613,共6页
目的:评估利用高分辨率相干光断层扫描(Cirrus-HD OCT)测量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层-内丛状层(GCIPL)厚度参数对早期和中晚期青光眼的诊断意义。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例健康个体,26例早期青光眼患者,29例中晚期青光眼患者。对所有纳入个体均... 目的:评估利用高分辨率相干光断层扫描(Cirrus-HD OCT)测量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层-内丛状层(GCIPL)厚度参数对早期和中晚期青光眼的诊断意义。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例健康个体,26例早期青光眼患者,29例中晚期青光眼患者。对所有纳入个体均测量黄斑区GCIPL厚度参数,视盘(ONH)区参数以及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参数。最后将所有数据利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分别计算各参数诊断早期和中晚期青光眼的AUC值,以比较和评价各参数的诊断意义。结果:对于早期青光眼组,AUC值最高的为RNFL平均值(0.871)和7∶00位值(0.896),GCIPL各参数也表现出较高的AUC值,其中GCIPL平均值和最小值相应的AUC值分别为0.847和0.812。对于中晚期青光眼组,AUC值最高为盘沿面积(0.992),其次为RNFL平均值(0.991),而GCIPL各参数中平均值与最小值的AUC值分别为0.967和0.983。对于早期青光眼诊断,灵敏度最高的指标为RNFL平均值(76.9%),而特异度最高的指标为GCIPL平均值(93.5%)。结论:GCIPL作为诊断青光眼的新指标在诊断早期和中晚期青光眼时,具有与RNFL相似的诊断意义。对于早期青光眼,诊断时应重点观察RNFL平均值,而在筛查时应重点观察GCIPL的平均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节细胞层-内丛状层厚度 高分辨率相干光断层扫描 青光眼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视程度与黄斑部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CIPL)厚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蔺云霞 夏阳 徐玲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75-1078,共4页
目的分析视网膜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anglion cell and inner plexiform layer,GCIPL)厚度与不同近视人群眼轴及屈光度的相关性,以期为合并近视青光眼人群GCIPL厚度分析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18~3... 目的分析视网膜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anglion cell and inner plexiform layer,GCIPL)厚度与不同近视人群眼轴及屈光度的相关性,以期为合并近视青光眼人群GCIPL厚度分析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18~36岁的不同程度近视患者95例(190眼)。记录所有患者性别、年龄、眼轴、医学验光屈光度(等效球镜)、GCIPL的厚度,包括平均、最小、上方、下方、颞上、颞下、鼻上、鼻下共8个参数。根据屈光度分为A组(-0.25^-3.00 D)、B组(-3.25^-6.00 D)、C组(>-6.00 D)。根据眼轴长度分为A1组(22~24 mm)、B1组(>24~26 mm)、C1组(>26 mm),进行所有参数的比较。各组的性别及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各组平均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23.963,P=0.000;F=57.452,P=0.000)。采用SPSS 20.0软件单因素方差分析3组间GCLIP厚度参数的差异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不同屈光度、眼轴长度与GCIPL厚度的相关性。结果眼轴长度和屈光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707,P=0.000)。不同屈光度分组8个厚度参数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231~16.500,均为P<0.05)。不同眼轴长度分组8个厚度参数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234~19.999,均为P<0.05)。GCIPL厚度与屈光度均呈负相关(r=-0.419^-0.153,均为P<0.05),与眼轴长度均呈负相关(r=-0.407^-0.241,均为P<0.05),随着屈光度增大及眼轴增长,GCLIP厚度逐渐变薄。结论近视人群随着屈光度和眼轴的增长,GCLIP厚度也逐渐变薄。采用GCLIP厚度评估合并近视青光眼人群时要考虑眼轴长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部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 眼轴长度 Cirrus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眼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与视神经纤维层不对称分析在早期开角型青光眼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3
5
作者 周紫霞 吴蓉 +1 位作者 傅培 李金瑛 《临床眼科杂志》 2017年第5期409-412,共4页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测量早期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双眼视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CIPL)厚度,通过双眼不对称分析,评价RNFL、GCIPL不对称分析在早期开角型青光眼中诊断价值。方法在我院就诊发现...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测量早期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双眼视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CIPL)厚度,通过双眼不对称分析,评价RNFL、GCIPL不对称分析在早期开角型青光眼中诊断价值。方法在我院就诊发现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中筛选出40例早期POAG纳入研究,并设置4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测量所有纳入个体RNFL、RNFL上方及下方厚度,GCIPL厚度、CCIPL上方及下方厚度,将双眼平均RNFL及GCIPL厚度绝对差作为不对称参数1,上方与上方、下方与下方厚度绝对差中的最大值作为不对称参数2,应用SPSS软件对上述测量参数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各参数诊断价值。结果正常组RNFL平均值(100.11±9.76)高于青光眼组RNFL平均值(81.59±17.48),P<0.01,正常组GCIPL(84.11±5.28)高于青光眼组GCIPL(73.78±11.56),P<0.01。青光眼RNFL、GCIPL不对称参数明显高于正常组,正常组与青光眼组RNFL厚度不对称参数1分别为3.08±2.93和12.48±8.59,P<0.01。正常组与青光眼组RNFL厚度不对称参数2分别为11.90±6.30和27.10±13.63,P<0.01。正常组与青光眼组GCIPL不对称参数1分别为1.78±1.66和11.20±1.78,P<0.01。正常组与青光眼组GCIPL不对称参数2分别为3.38±1.94和14.18±10.45,P<0.01。RNFL厚度、GCIPL厚度、双眼RNFL不对称参数1、双眼RNFL不对称参数2、双眼GCIPL不对称参数1、双眼RNFL不对称参数2在早期开角型青光眼诊断AUC值分别为0.820、0.823、0.864、0.874、0.856、0.911。结论高分辨率OCT测量青光眼组GCIPL与RNFL均低于正常组,青光眼组不对称参数较正常组高,且在早期青光眼中诊断效能较平均GCIPL、RNFL效能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区 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 视神经纤维层厚度 不对称分析 开角型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丛状纤维黏液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全武 和莹莹 +2 位作者 刘俊玲 娄欣 刘芮菡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4期16-18,共3页
目的探讨胃丛状纤维黏液瘤(PF)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胃PF患者进行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结合文献讨论其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结果胃PF胃镜下主要表现为息肉状或隆起性肿物;组织学特征为肿瘤呈多结节状生长,瘤细胞梭形,间... 目的探讨胃丛状纤维黏液瘤(PF)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胃PF患者进行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结合文献讨论其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结果胃PF胃镜下主要表现为息肉状或隆起性肿物;组织学特征为肿瘤呈多结节状生长,瘤细胞梭形,间质富含小的薄壁血管和黏液样基质,核呈短梭形或卵圆形。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Vim、SMA强阳性,CD10局灶弱阳性。结论胃PF是一种罕见的良性间叶性肿瘤,诊断需与胃肠道间质瘤、侵袭性纤维瘤等间叶性肿瘤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状纤维黏液瘤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丛状神经纤维瘤病1例 被引量:1
7
作者 沈钰 叶永强 沈国鑫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2期265-265,268,共2页
患儿女,8岁。1年前出现左下肢跛行呈进行性加重而来我院就诊。体检:患儿腹壁、胸壁、右上臂、后背、左臀部及左下肢多发散在大小不等咖啡牛奶斑,以左臀部为甚(图1),色斑沉着随年龄增长渐加重;近1年出现左下肢渐进性跛行,且左侧大腿... 患儿女,8岁。1年前出现左下肢跛行呈进行性加重而来我院就诊。体检:患儿腹壁、胸壁、右上臂、后背、左臀部及左下肢多发散在大小不等咖啡牛奶斑,以左臀部为甚(图1),色斑沉着随年龄增长渐加重;近1年出现左下肢渐进性跛行,且左侧大腿较对侧稍增粗。实验室检查及胸部平片均未见明显异常,患儿家属否认家族中类似病例及相关遗传病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纤维瘤病Ⅰ型 咖啡牛奶斑 丛状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节细胞-视网膜内丛状层复合体厚度在早期青光眼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8
作者 彭婧利 周和政 +3 位作者 邝国平 谢丽莲 田涛 刘茹 《临床眼科杂志》 2017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评估神经节细胞层-视网膜内丛状层厚度(GCIPL)及GCIPL联合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参数在诊断青光眼中的作用。方法选择青光眼患者48例(62只眼)及健康志愿者39例(62只眼),分别测试患者每只眼视乳头周边RNFL厚度及黄斑区GCIPL分布图。评... 目的评估神经节细胞层-视网膜内丛状层厚度(GCIPL)及GCIPL联合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参数在诊断青光眼中的作用。方法选择青光眼患者48例(62只眼)及健康志愿者39例(62只眼),分别测试患者每只眼视乳头周边RNFL厚度及黄斑区GCIPL分布图。评估GCIPL、RNFL及GCIPL和RNFL联合参数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似然比(PLR)和阴性似然比(NLR),并判断各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 GCIPL参数中,下半区域GCIPL厚度有最好的诊断效能,(敏感度88.7%,特异度为98.4%;PLR,55.4;和NLR,0.169)。下四分之一扇区,是RNFL诊断效能最好的参数(灵敏度,90.3%;特异性98.4%;PLR,56.4;和NLR,0.10)。下方区域GCIPL厚度和下四分之一扇区RNFL层厚度的或逻辑的组合具有最佳诊断性能(敏感度96.8%,特异度为98.4%;PRL,60.5;和NLR,0.033),而第6或第7点钟方位RNFL层厚度与下半区域GCIPL层厚度的或逻辑组合拥有最佳的敏感度(敏感度100%,特异度为93.5%;PRL,15.4;和NLR,0)。结论下方区域GCIPL厚度与下四分之一扇区RNFL层厚度的或逻辑的组合具有最佳诊断性能,比单独的GCIPL,RNFL参数拥有更好的诊断性能,该联合参数的使用可以减少一部分早期青光眼的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节细胞-视网膜内丛状层复合体 视神经纤维层 敏感性 特异性 似然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丛状血管瘤5例 被引量:1
9
作者 罗珍 李建红 +3 位作者 刘建中 唐鹏跃 冯思航 李萍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6年第5期335-338,共4页
目的:分析5例儿童丛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儿童丛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治疗转归,并复习了相关文献。结果:5例患者年龄4个月-1岁6个月,4例为出生后患病,1例为出生时即出现... 目的:分析5例儿童丛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儿童丛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治疗转归,并复习了相关文献。结果:5例患者年龄4个月-1岁6个月,4例为出生后患病,1例为出生时即出现。皮损首发时常以鲜红或暗红的丘疹、斑块为主,质韧或硬,多发或单发,丘疹可逐渐融合成斑块,可有触痛。之后可逐渐进展,也可相对稳定。均未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及其他系统表现。1例皮损位于臀部的患者5年后出现跛行。部分病例尝试治疗但效果欠佳。结论:丛状血管瘤临床少见,易误诊为血管瘤、鲜红斑痣,需皮肤组织病理确诊。治疗无特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丛状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在视网膜脱离术后变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陆冰 周民稳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4期351-354,共4页
目的: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CIPL)厚度的变化情况及其与视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并接受玻璃体... 目的: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CIPL)厚度的变化情况及其与视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并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注入手术的患者40例,对侧正常眼(40眼)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常规眼科检查及Cirrus HD OCT检查,测量黄斑区及其各分区域的GCIPL厚度。不同组间的GCIPL厚度比较采用t检验,GCIPL厚度与视力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研究组术后3个月的平均GCIPL厚度为(69.3±17.1)μm,低于对照组的(78.7±9.6)μ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平均GCIPL厚度与术后3个月的视力改变呈正相关(r=-0.425,P<0.05)。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后GCIPL厚度变薄,且术后3个月的GCIPL厚度与视力改变存在相关关系,GCIPL厚度的变薄是影响患者视力预后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 最佳矫正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VEGF药物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疗效与视网膜外丛状层连续性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杨安怀 胡焰山 李拓 《临床眼科杂志》 2017年第5期393-396,共4页
目的分析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的疗效与视网膜外丛状层连续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诊断为DME行抗VEGF治疗的患者58例(73只眼),其中包含治疗敏感30例(39只眼),治疗不敏... 目的分析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的疗效与视网膜外丛状层连续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诊断为DME行抗VEGF治疗的患者58例(73只眼),其中包含治疗敏感30例(39只眼),治疗不敏感28例(34只眼),收集分析抗VEGF治疗前1个月内及治疗后6个月时的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CVA)相关资料,比较治疗敏感组及治疗不敏感组间治疗前后的视力、黄斑中心凹的厚度、视网膜外丛状层连续性是否中断相应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敏感组治疗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319.8±23.5)μm、视力与治疗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441.6±50.2)μm、视力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不敏感组治疗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496.8±61.4)μm、视力与治疗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487.9±58.4)μm、视力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敏感组(39只眼)中发现视网膜外丛状层连续性中断4只眼,不敏感组(34只眼)中发现视网膜外丛状层连续性中断31只眼,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DME行玻璃体腔抗VEGF药物治疗的疗效与视网膜外丛状层的的连续性完整有关,连续性破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抗VEGF疗效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丛状 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臀部丛状神经纤维瘤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伟 金燕燕 《浙江临床医学》 2006年第9期979-979,共1页
关键词 丛状神经纤维瘤 文献复习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臀部 病理特点 文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颞部丛状神经纤维瘤伴先天性蛛网膜下腔囊肿和多趾畸形1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方 吴春林 《罕少疾病杂志》 2003年第5期34-35,共2页
关键词 颞部丛状神经纤维瘤 先天性蛛网膜下腔囊肿 多趾畸形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锥下马尾神经丛状神经纤维瘤一例
14
作者 谢晓荣 杨克强 赵盛坤 《临床误诊误治》 2009年第12期51-51,共1页
关键词 神经纤维瘤 丛状 误诊 脂肪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红藻氨酸所致实验性癫痫大鼠海马单位丛状放电的影响
15
作者 冯正直 廖维宏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1992年第Z1期21-21,共1页
侧脑室注入红藻氨酸(Kainic acid,KA)所诱发的大鼠海马癫痫放电,可被电针大椎、肾俞穴所抑制。表现为1):电针后海马EEG幅度和频率均减少;第一分钟里主要以痫波幅度的减低为主。2):电针后正性痫样放电被抑制,负性痫样放电被激活,并且正... 侧脑室注入红藻氨酸(Kainic acid,KA)所诱发的大鼠海马癫痫放电,可被电针大椎、肾俞穴所抑制。表现为1):电针后海马EEG幅度和频率均减少;第一分钟里主要以痫波幅度的减低为主。2):电针后正性痫样放电被抑制,负性痫样放电被激活,并且正性、无关痫样放电转为负性痫样放电。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藻氨酸 癫痫大鼠 痫样放电 癫痫放电 肾俞穴 丛状 癫痛 马痫 侧脑室 峰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丛状肺动脉病一例尸解报告
16
作者 黄世章 罗欣鸣 《广州医学院学报》 1990年第2期69-70,共2页
患者男,45岁。于1988年3月始,无何诱因出现双下肢浮肿,5月曾因浮肿加重并波及颜面在外院治疗症状缓解。8月起,常于劳累后头晕、心悸、气促。曾因快速行走突然间眼前冒黑、头晕、随即倒地,不省人事,一约持续2~3分钟自然清醒。类似情况... 患者男,45岁。于1988年3月始,无何诱因出现双下肢浮肿,5月曾因浮肿加重并波及颜面在外院治疗症状缓解。8月起,常于劳累后头晕、心悸、气促。曾因快速行走突然间眼前冒黑、头晕、随即倒地,不省人事,一约持续2~3分钟自然清醒。类似情况发作三次。89年2月起,上述症状加重。既往体健。检查:血压14.93/10.67kPa,口唇及指端紫绀,两侧颈静脉怒张,心界向左右扩大,心尖区第一心音低钝,P<sub>2</sub>】A<sub>2</sub>,P<sub>2</sub>亢进并分裂。胸骨左缘3~4肋间闻收缩期Ⅱ级柔和吹风样杂音,无传导,其他瓣膜区未闻杂音。双肺叩诊清音,未闻罗音。腹软,肝肋下3cm,肝颈回流征阳性。脾未扪及。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颈回流征 吹风样杂音 指端 外院治疗 双肺叩诊清音 心尖区 第一心音 颈静脉怒张 丛状 慢性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丛状遮障的雷达散射特性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谢卫 曾朝阳 +1 位作者 王晓勇 吕绪良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08-511,共4页
为研究丛状遮障的雷达散射行为,提出了一种兼顾周期性和遮障结构随机性的数值计算几何模型。该模型的最大特点是:一方面将遮障描述成周期结构以便于数值计算,另一方面则将遮障的随机结构特性赋予所计算的周期结构单元。赋予周期结构单... 为研究丛状遮障的雷达散射行为,提出了一种兼顾周期性和遮障结构随机性的数值计算几何模型。该模型的最大特点是:一方面将遮障描述成周期结构以便于数值计算,另一方面则将遮障的随机结构特性赋予所计算的周期结构单元。赋予周期结构单元随机结构特性的方法是,在周期结构单元内放置大量的小叶片散射体,小叶片散射体的随机分布形成结构的随机性。这样的模型既克服了单纯周期结构无法反映遮障的结构随机性问题,也避免了单纯的随机结构难以计算的问题。利用所建立的模型进行了FDTD(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计算,结果表明,随机结构遮障能够有效分散雷达回波,降低后向散射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状遮障 雷达散射特性 周期结构 后向散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黄斑色素密度与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满 王冬梅 +4 位作者 徐斌 庞久彦 寇姣姣 唐会超 李妮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45-1048,共4页
目的研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黄斑色素密度(macular pigment optical density,MPOD)与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anglion cell and inner plexiform layer,GCIPL)厚度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0... 目的研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黄斑色素密度(macular pigment optical density,MPOD)与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anglion cell and inner plexiform layer,GCIPL)厚度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眼科就诊的62例62眼POAG患者为POAG组,103例103眼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单波长眼底光谱反射测量法测量黄斑区MPOD,对MPOD容积、面积、最大值和平均值四个参数进行分析。采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测量视网膜黄斑区GCIPL厚度。分别比较两组间MPOD的容积、面积、最大值、平均值以及黄斑区GCIPL厚度之间的差异,使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MPOD各参数与视网膜GCIPL的关系。结果POAG组MPOD最大值、平均值及GCIPL厚度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均为P<0.05),MPOD容积、面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OAG组GCIPL厚度与MPOD的容积、最大值、平均值及年龄均呈负相关(r=-0.374、-0.538、-0.587、-0.470,均为P<0.05);对照组GCIPL厚度与MPOD的容积、最大值、平均值及年龄均呈负相关(r=-0.375、-0.434、-0.510、-0.478,均为P<0.05)。POAG组和对照组GCIPL厚度与MPOD面积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POAG患者MPOD的容积、平均值、最大值和GCIPL厚度均明显低于正常人群;MPOD测量对青光眼诊断及治疗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黄斑色素密度 神经节细胞-内丛状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黄斑区神经纤维层、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丽丽 谭薇 +3 位作者 宋朝曦 罗怀珊 邓雯钰 苟恩静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47期71-73,共3页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黄斑区神经纤维层、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糖尿病患者57例[糖尿病组,其中合并视网膜病变者32例(视网膜病变组)、未合并视网膜病变者25例(非视网膜病变组)],体检健康者60例(对照...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黄斑区神经纤维层、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糖尿病患者57例[糖尿病组,其中合并视网膜病变者32例(视网膜病变组)、未合并视网膜病变者25例(非视网膜病变组)],体检健康者60例(对照组),采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分别测量两组患者黄斑区神经纤维层、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结果糖尿病组黄斑区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神经纤维层最小厚度、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平均厚度、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最小厚度分别为(30. 38±6. 44)、(11. 53±5. 62)、(78. 48±10. 58)、(68. 12±8. 48)μm,对照组黄斑区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神经纤维层最小厚度、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平均厚度、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最小厚度分别为(31. 80±4. 93)、(14. 27±3. 19)、(83. 25±7. 57)、(75. 98±9. 04)μm。糖尿病组黄斑区神经纤维层最小厚度、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平均厚度和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最小厚度,与对照组相比,P均<0. 05。视网膜病变组黄斑区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神经纤维层最小厚度、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平均厚度、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最小厚度分别为(30. 27±6. 38)、(11. 44±5. 34)、(76. 11±8. 62)、(65. 33±9. 27)μm,非视网膜病变组黄斑区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神经纤维层最小厚度、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平均厚度、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最小厚度分别为(30. 39±6. 31)、(11. 73±5. 70)、(81. 11±9. 40)、(70. 04±7. 66)μm。视网膜病变组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平均厚度、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最小厚度,与非视网膜病变组相比,P均<0. 05。结论糖尿病患者黄斑区神经纤维层以及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明显降低,且伴有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降低更加显著。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视网膜黄斑区频域OCT检查,有助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区神经纤维层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神经节细胞-内丛状 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竹丛状采伐恢复后林分小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陶航 涂丹丹 +2 位作者 刘蔚漪 辉朝茂 王友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4-130,共7页
为探讨丛状采伐技术对龙竹林生长的影响,分析4种采伐方式(常规择伐、1/2丛伐、1/3丛伐、全丛采伐)下的龙竹林内小气候因子的变化规律及对竹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通过步进回归分析,影响新竹生物量的主要因子是太阳光照强度、土壤... 为探讨丛状采伐技术对龙竹林生长的影响,分析4种采伐方式(常规择伐、1/2丛伐、1/3丛伐、全丛采伐)下的龙竹林内小气候因子的变化规律及对竹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通过步进回归分析,影响新竹生物量的主要因子是太阳光照强度、土壤温度和空气温度;(2)不同丛状采伐下光照辐射具有明显差异(P<0.05),即全丛采伐样地太阳光照强度均大于1/2丛伐、1/3丛伐和常规择伐;(3)季度内不同丛状采伐处理下的平均土壤温度差异显著(P<0.05),夏季和秋季常规择伐龙竹林内土壤温度皆比其他林分高,春季和冬季又以全丛伐土壤温度最高;(4)通过综合评价得分,采伐强度影响小气候因子排序为:1/2丛伐>全丛采伐>1/3丛伐>常规择伐区。(5)1/2丛伐区新竹生物量为40.95 t/hm^(2),皆大于常规择伐、1/3丛伐和全丛采伐,采伐强度越高,生物量呈下降趋势。研究表明,1/2丛伐是最适宜的丛状采伐方式。研究结果为适用于机械化采伐的龙竹培育技术提供了数据资料,对建立高效龙竹林培育模式与可持续经营和科学管理模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竹 丛状采伐 小气候因子 光照强度 土壤温度 空气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