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丛枝菌根真菌群落对白三叶草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3
1
作者 王晓英 王冬梅 +2 位作者 陈保冬 黄益宗 王幼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56-1462,共7页
不同施肥处理影响AMF(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群体结构,然而不同AMF群体结构对植物的生长以及养分吸收的影响尚未见报道,试验利用盆栽实验研究了7种不同来源的丛枝菌根真菌(AMF)群落对白三叶草生长和N、P、K以及微量元素Cu、Zn... 不同施肥处理影响AMF(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群体结构,然而不同AMF群体结构对植物的生长以及养分吸收的影响尚未见报道,试验利用盆栽实验研究了7种不同来源的丛枝菌根真菌(AMF)群落对白三叶草生长和N、P、K以及微量元素Cu、Zn、Mn的吸收的影响。7种AMF群落分离自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地,分别为NPK、OM、CK、1/2OM、NP、NK和PK。每年施肥量是300kg N/hm2,135kg P2O5/hm2,300kg K2O/hm2。有机肥处理的N、P、K养分量与试验地NPK处理含量相同,原料以粉碎的麦秆为主,加上适量的大豆饼和棉仁饼,有机肥经堆制发酵后施用。试验土壤采用封丘试验地土壤,经灭菌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接种不同AMF群落均能促进三叶草的生长,对养分吸收则表现不同。分离自CK试验地的AMF群落对三叶草侵染率显著低于其它6种AMF群落。分离自1/2OM和OM试验地的AMF群落较分离自NPK、CK、NP和NK的AMF群落显著促进了三叶草对P的吸收;各种AMF群落都促进了对N和K的吸收;分离自OM、CK、1/2OM、NP、NK试验地的降低了三叶草植株N含量;分离自NPK试验地的AMF群落提高了三叶草植物K含量;对于Cu、Zn、Mn元素的吸收,不同处理存在较大的差异。AMF群落对三叶草生长以及养分吸收贡献不同,这与不同施肥管理下不同AMF群落的优势种属的侵染率、养分转化以及菌丝发育及分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群落 施肥 白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 L.) 生长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丛枝菌根真菌群落对白三叶草植株生物量磷吸收和土壤磷酸单酯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2
作者 钟敏 黄益宗 +6 位作者 伍文 隋立华 贾炎 王晓辉 郝晓伟 王晓英 王幼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770-1776,共7页
丛枝菌根真菌(AMF)在土壤与植物的磷素循环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采用盆栽实验研究了丛枝菌根真菌群落对白三叶草植株生物量、磷吸收和土壤磷酸单酯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不同AMF群落均能显著地促进白三叶草植株的生长及其对磷素... 丛枝菌根真菌(AMF)在土壤与植物的磷素循环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采用盆栽实验研究了丛枝菌根真菌群落对白三叶草植株生物量、磷吸收和土壤磷酸单酯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不同AMF群落均能显著地促进白三叶草植株的生长及其对磷素的吸收,提高根际土壤磷酸单酯酶的活性。Mnp处理中,白三叶草生物量最大,白三叶草总生物量、茎叶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分别比对照处理(-M)提高64.48%、61.48%和84.91%。不同菌根处理中,Mck处理显著地提高白三叶草磷吸收和土壤磷酸单酯酶活性,白三叶草磷吸收总量和茎叶磷吸收量分别比对照(-M)提高107.18%和91.91%,土壤碱性磷酸单酯酶和酸性磷酸单酯酶活性相对对照(-M)分别提高54.33%和138.43%。碱性磷酸单酯酶活性与AMF群落中的Acaullospora属孢子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酸性磷酸单酯酶活性则主要受Paraglomus属孢子数的影响。说明接种AMF群落可显著地影响土壤的磷酸单酯酶活性,从而影响白三叶草的生长及其对磷素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群落 磷酸单酯酶 白三叶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湿地不同环境条件土壤AM真菌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
作者 王金平 袁继红 +5 位作者 任琼 周莉荫 缪泸君 万方 徐盛丁 万松贤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52-258,共7页
丛枝菌根(AM)真菌可以与湿地植物共生,并在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与维护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不同环境条件下湿地土壤AM真菌群落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仍然有待明晰。选择鄱阳湖湿地不同水位条件(高水位和低水位)2种典型植物群落(南荻... 丛枝菌根(AM)真菌可以与湿地植物共生,并在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与维护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不同环境条件下湿地土壤AM真菌群落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仍然有待明晰。选择鄱阳湖湿地不同水位条件(高水位和低水位)2种典型植物群落(南荻和水蓼)为研究对象,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水位和植被类型对鄱阳湖湿地土壤AM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比较不同环境条件下AM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差异,分析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AM真菌OTU数为21~38,水位和植被类型影响鄱阳湖湿地土壤AM真菌OTU数,高水位下AM真菌OTU数高于低水位,水蓼群落高于南荻群落。被鉴别出的菌属为Glomus、Claroideoglomus和Paraglomus,其中,Glomus是优势属,占比85%以上,其相对丰度在高水位下显著高于低水位(p<0.05),南荻群落高于水蓼群落。AM真菌多样性指数(Simpson和Shannon指数)受水位和植被类型以及二者交互影响(p<0.01),低水位下不同群落之间的AM真菌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而高水位下水蓼群落AM真菌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南荻群落(p<0.05)。水位对AM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高于植被类型,只有在低水位下植被类型才显著影响AM真菌群落结构。相关性分析显示,AM真菌多样性指数(Shannon和Simpson指数)与土壤因子无显著关系,低水位下土壤含水量与Glomus和OTU数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高水位下pH与优势属Glomus数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因此,湿地生态系统中土壤含水量对Glomus的影响存在阈值效应。研究结果能为退化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丛枝菌根真菌群落 水位 植被类型 土壤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