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气象中心业务数值预报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31
1
作者 闫之辉 王雨 朱国富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6-32,共7页
本文回顾了国家气象中心建立数值预报业务以来,国家级业务数值预报系统,主要是中、短期预报系统的发展历程,评估了目前业务数值预报的预报水平和基本特点,简述了我国业务数值预报发展的不同阶段取得的主要进展。通过对目前我国业务数值... 本文回顾了国家气象中心建立数值预报业务以来,国家级业务数值预报系统,主要是中、短期预报系统的发展历程,评估了目前业务数值预报的预报水平和基本特点,简述了我国业务数值预报发展的不同阶段取得的主要进展。通过对目前我国业务数值预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分析,讨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初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业务数值预报 中短期预报模式 资料分析同化系统 预报检验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海浪业务化数值预报系统检验 被引量:5
2
作者 周水华 俞胜宾 +2 位作者 梁昌霞 冯伟忠 吴迪生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0-36,共7页
为检验南海海浪业务化数值预报系统的预报效果,利用2010年和2011年3—11月的观测资料,通过计算预报值和观测值的绝对误差、相对误差等统计参数和线性回归分析对南海海浪业务化数值预报系统进行检验。统计结果显示有效波高和平均周期的... 为检验南海海浪业务化数值预报系统的预报效果,利用2010年和2011年3—11月的观测资料,通过计算预报值和观测值的绝对误差、相对误差等统计参数和线性回归分析对南海海浪业务化数值预报系统进行检验。统计结果显示有效波高和平均周期的预报误差24 h<48 h<72 h,有效波高的24 h、48 h、72 h预报平均绝对误差小于0.5 m,平均周期的24 h、48 h、72 h预报平均绝对误差小于0.8 s;预报误差有明显的季节变化,10月和11月的预报误差显著小于其它各月;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预报值与观测值存在中度高度线性相关关系,随着预报时效的增长相关度逐渐递减,预报值较观测值偏大。总体来说,该系统的预报误差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满足业务化预报的要求,但与欧洲气象中心等发达国家的预报系统比较来看,该系统还存在较大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M5模式 WWⅢ模式 业务数值预报系统 统计检验 检验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PPS在国家气象中心多城市污染指数数值预报业务系统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3
作者 朱蓉 徐大海 +3 位作者 周朝东 张跃堂 周春红 况石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U01期204-213,共10页
国家气象中心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CAPPS系统的基础上 ,建立了多城市污染指数数值预报业务系统 ,同时预报 47个重点城市的SO2 、NO2 和PM1 0的日均污染指数。从 2 0 0 1年 6月 2 1日至 7月 1 7日的试验预报表明 ,总体预报准确率和与监... 国家气象中心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CAPPS系统的基础上 ,建立了多城市污染指数数值预报业务系统 ,同时预报 47个重点城市的SO2 、NO2 和PM1 0的日均污染指数。从 2 0 0 1年 6月 2 1日至 7月 1 7日的试验预报表明 ,总体预报准确率和与监测值的相关都在 6 0 %以上 ,与各城市气象局、环境保护局联合发布的综合预报准确率和与监测值的相关比较接近。说明CAPPS用于国家气象中心多城市污染指数数值预报业务系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PPS 污染指数 数值预报业务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RF与MM5对2007年3月初强冷空气数值预报结果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3
4
作者 赵洪 杨学联 +1 位作者 邢建勇 周连翔 《海洋预报》 2007年第2期1-8,共8页
本文应用MM5模式和WRF模式,对2007年3月3~4日发生在中国渤黄海海域的强冷空气和黄海气旋发生过程的数值预报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该过程产生的大风引发了我国渤黄海沿岸部分地区38年不遇的特大温带风暴潮。分析结果表明,WRF模式和MM5... 本文应用MM5模式和WRF模式,对2007年3月3~4日发生在中国渤黄海海域的强冷空气和黄海气旋发生过程的数值预报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该过程产生的大风引发了我国渤黄海沿岸部分地区38年不遇的特大温带风暴潮。分析结果表明,WRF模式和MM5模式都成功地预报了这次强冷空气和黄海气旋共同作用产生的大风过程,与MM5模式对比,WRF模式更好地预报了引起这次大风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的位置和移动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业务化海面风场数值预报 强冷空气 黄海气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J-RUC系统对北京夏季边界层的预报性能评估 被引量:14
5
作者 刘梦娟 陈敏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2-221,共10页
以北京市观象台2010年8月、2011年8月每日3次(08:00,14:00,20:00,北京时,下同)L波段探空秒间隔数据为实况,对BJ-RUC系统(rapid updated cycle system for the Beijing area)分析和预报边界层性能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表明:BJ-RUC系统对... 以北京市观象台2010年8月、2011年8月每日3次(08:00,14:00,20:00,北京时,下同)L波段探空秒间隔数据为实况,对BJ-RUC系统(rapid updated cycle system for the Beijing area)分析和预报边界层性能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表明:BJ-RUC系统对北京地区夏季白天边界层的细致特征具有较好的预报能力,但也存在明显的系统性误差。08:00边界层偏冷;14:00和20:00 1 km以下的边界层则显著偏暖,边界层内明显偏湿。整体上模式对边界层内温度、湿度的预报误差均高于自由大气。该系统对北京地区边界层内早晨(08:00)从夜间山风向白天谷风环流过渡、午后(14:00)到日落后(20:00)1500 m以下盛行西南偏南气流的日变化特征具有较强的预报能力。系统预报的14:00边界层顶高度与评估时段内实际对流边界层高度的变化趋势一致。但预报的对流边界层顶偏高,这与BJ-RUC系统采用YSU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的垂直混合更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 L波段探空 业务数值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