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于催化氧化丙硫醇的氧化铜/吸附树脂催化剂 被引量:5
1
作者 蔡哲斌 王运 石振贵 《精细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2-44,共3页
研究了用聚苯乙烯系吸附树脂负载的氧化铜催化剂催化氧化丙硫醇生成二丙基二硫化物的活性 ,发现Cu O/D35 2 0 催化剂活性较高 ,用 XPS、XRD、IR法研究了其体相及表面状况。讨论了铜和载体间的作用 ,用 IR、UV、MS法对氧化产物结构进行... 研究了用聚苯乙烯系吸附树脂负载的氧化铜催化剂催化氧化丙硫醇生成二丙基二硫化物的活性 ,发现Cu O/D35 2 0 催化剂活性较高 ,用 XPS、XRD、IR法研究了其体相及表面状况。讨论了铜和载体间的作用 ,用 IR、UV、MS法对氧化产物结构进行了分析。用 1 2 % Cu O/D35 2 0 0 .1 g在常压、2 93 K时催化氧化 1 0 .0 mmol丙硫醇 ,反应 0 .1 5h,丙硫醇转化率和二硫化物选择性均为 1 0 0 % ,使用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铜/吸附树脂催化剂 催化氧化 丙硫醇 脱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Ⅱ)-Salen催化分子氧氧化丙硫醇动力学 被引量:3
2
作者 蔡哲斌 丁莉萍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3-57,共5页
采用Cu(Ⅱ ) Salen催化剂在常压下催化分子氧氧化丙硫醇转化成二硫化物。考察了催化剂用量、丙硫醇浓度、NaOH浓度、反应温度等因素对反应初始速率的影响 ,得到常压 (PO2 =10 1.3kPa)下 ,当c(NaOH) <2 .5mol/l、c(n C3 H7SH) <0 ... 采用Cu(Ⅱ ) Salen催化剂在常压下催化分子氧氧化丙硫醇转化成二硫化物。考察了催化剂用量、丙硫醇浓度、NaOH浓度、反应温度等因素对反应初始速率的影响 ,得到常压 (PO2 =10 1.3kPa)下 ,当c(NaOH) <2 .5mol/l、c(n C3 H7SH) <0 .4mol/l时 ,反应动力学方程为v0 =12 .8c0 .7(NaOH)c(n C3 H7SH)e-15.1/RT,反应活化能Ea=15 .1kJ/mol。并采用红外光谱 (IR)、紫外光谱 (UV)和质谱 (MS)表征了氧化产物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Ⅱ)-Salen 分子氧 双水杨醛缩乙二胺合铜 配合物 丙硫醇 动力学 催化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醛正丙硫醇缩醛的合成
3
作者 傅翔 孙宝国 唐勇 《北京轻工业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17-19,共3页
以 0 .1 mol乙缩醛和 0 .1 mol正丙硫醇为原料 ,35℃下在四氯化碳中反应 ,经红外光谱 ,色谱 ,质谱 ,元素分析以及核磁共振谱检测 ,确证了产物为乙醛正丙硫醇缩醛 .产率为 72 % .产品含量为 99.7% .
关键词 乙醛正丙硫醇缩醛 乙缩醛 丙硫醇 食用香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孔化活性白土的合成及其催化氧化丙硫醇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金林鹏 施力 +2 位作者 孟璇 刘乃旺 王昕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8-23,共6页
以团聚块状活性白土为母体,在碱性条件下将其分散剥离,并通过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的导向作用,向白土层间引入近程有序介孔SiO2,成功合成了片状介孔化活性白土。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对活性白土和介孔化活性白土进行铜离子(Cu^2+)改... 以团聚块状活性白土为母体,在碱性条件下将其分散剥离,并通过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的导向作用,向白土层间引入近程有序介孔SiO2,成功合成了片状介孔化活性白土。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对活性白土和介孔化活性白土进行铜离子(Cu^2+)改性。静态试验结果表明,铜负载量(w)为25%、活化温度为150℃时,所制得的介孔化活性白土催化作用下模拟原料中丙硫醇的转化率接近100%。动态试验结果表明,介孔化活性白土具有更高的Cu^2+承载能力,并且在相同的Cu^2+负载量下,表现出比活性白土更为优异的丙硫醇催化氧化性能。研究丙硫醇催化氧化机理后发现,过量丙硫醇在Cu^2+的催化作用下形成了二丙基二硫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白土 介孔 催化氧化 丙硫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2-二巯甲基-1,3-丙二硫醇的合成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少杰 张教强 +2 位作者 苏立宏 冦开昌 郭银明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1期9-11,共3页
以季戊四醇为初始原料合成了2,2-二巯甲基-1,3-丙二硫醇。该合成路线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由季戊四醇合成中间产物季戊四溴,经过正交优化确定该阶段合成条件,得到季戊四溴产率为78%;第2阶段由季戊四溴在酸性条件下通过置换和还原反应制... 以季戊四醇为初始原料合成了2,2-二巯甲基-1,3-丙二硫醇。该合成路线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由季戊四醇合成中间产物季戊四溴,经过正交优化确定该阶段合成条件,得到季戊四溴产率为78%;第2阶段由季戊四溴在酸性条件下通过置换和还原反应制备得到2,2-二巯甲基-1,3-丙二硫醇,产率78%(以季戊四溴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2-二巯甲基-1 3-硫醇 季戊四醇 季戊四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3-亚丙二硫)亚甲基-3-羰基丁酸作为硫醇替代试剂在缩硫醛/酮化反应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欧阳艳 于海丰 +3 位作者 董德文 刘军 王芒 刘群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2237-2240,共4页
探讨了以2-(1,3-亚丙二硫)亚甲基-3-羰基丁酸作为硫醇替代试剂,乙醇作溶剂的缩硫醛/酮化反应.实验结果表明,该硫醇替代试剂能与各类醛、酮化合物快速、顺利地进行缩硫醛/酮化反应,以较高的产率生成相应的1,3-二噻烷类化合物.同时,该缩硫... 探讨了以2-(1,3-亚丙二硫)亚甲基-3-羰基丁酸作为硫醇替代试剂,乙醇作溶剂的缩硫醛/酮化反应.实验结果表明,该硫醇替代试剂能与各类醛、酮化合物快速、顺利地进行缩硫醛/酮化反应,以较高的产率生成相应的1,3-二噻烷类化合物.同时,该缩硫醛/酮化反应对不同的醛、酮化合物具有较高的化学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 3-亚二硫)亚甲基-3-羰基丁酸 1 3-硫醇替代试剂 羰基化合物 缩硫醛/酮化反应 化学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丙硫基甲烷的合成 被引量:1
7
作者 赵晶 郑福平 +1 位作者 孙宝国 刘玉平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1期1-2,共2页
以甲醛和正丙硫醇为原料 ,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 ,70~ 80℃反应 2 h,经红外光谱、色 -质联机以及核磁共振谱分析 ,确证产物为二丙硫基甲烷 ,产率 62 % ,质量分数为 98.6%
关键词 合成 硫基甲烷 甲醛 丙硫醇 缩硫醛类化合物 食用香料 催化剂 产率质量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正丙基四硫合成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刘玉平 孙宝国 +1 位作者 田红玉 张军 《北京轻工业学院学报》 1998年第3期6-8,共3页
以一氧化硫和正丙基硫醇为原料,用石油醚作溶剂,在-9℃下反应,合成了二正丙基四硫,产率由文献报道的46.6%提高到97.2%;通过气相色谱、红外光谱和色谱-质谱联用等分析手段证实了其结构.
关键词 一氯化硫 丙硫醇 二正基四硫 合成 香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键联钴卟啉的合成及其催化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蔡哲斌 张曼征 《化学世界》 CAS CSCD 2000年第12期647-649,共3页
合成了 5 -对羟苯基 - 1 0 ,1 5 ,2 0 -三 (对甲氧苯基 )卟啉 (1 )及其钴配合物 (2 )。将(1 )与氯甲基化聚苯乙烯树脂键合得聚合物键联卟啉 (3) ,(3)与钴离子络合得聚合物键联钴卟啉 (4) ,考察了 (4)对丙硫醇的催化氧化作用。对卟啉化... 合成了 5 -对羟苯基 - 1 0 ,1 5 ,2 0 -三 (对甲氧苯基 )卟啉 (1 )及其钴配合物 (2 )。将(1 )与氯甲基化聚苯乙烯树脂键合得聚合物键联卟啉 (3) ,(3)与钴离子络合得聚合物键联钴卟啉 (4) ,考察了 (4)对丙硫醇的催化氧化作用。对卟啉化合物进行了 IR、UV测定和元素分析。对丙硫醇氧化产物作了 HPL C、UV、IR和 MS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硫醇 钴配合物 催化氧化 聚合物键联钴卟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取代-1,3-二硫杂环戊烷香料的合成和香气评价 被引量:3
10
作者 郑福平 孙宝国 +2 位作者 刘玉平 谢建春 李海军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66-69,共4页
以醛/酮与1,2-乙二硫醇或1,2-丙二硫醇在对甲苯磺酸催化下反应,合成了10种2-取代-1,3-二硫杂环戊烷,产率62.8%~87.8%;其中,2-正丙基-1,3-二硫杂环戊烷产率达87.8%,纯度99.5%。经元素分析、FTIR、GC-MS和’HNMR确定... 以醛/酮与1,2-乙二硫醇或1,2-丙二硫醇在对甲苯磺酸催化下反应,合成了10种2-取代-1,3-二硫杂环戊烷,产率62.8%~87.8%;其中,2-正丙基-1,3-二硫杂环戊烷产率达87.8%,纯度99.5%。经元素分析、FTIR、GC-MS和’HNMR确定了10种产物的结构。香气评价结果表明:合成的2-正丙基-1,3-二硫杂环戊烷具有花香、肉汤香气,可用于食品香精和调味料中;其余9种2-取代-1,3-二硫杂环戊烷具有肉香、葱蒜香和萝卜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取代-1 3-二硫杂环戊烷 醛/酮 1 2-乙二硫醇 1 2-硫醇 香料 合成 香气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SiW_(12)O_(40)/TiO_2催化合成2-异丁基-1,3-二硫杂环己烷
11
作者 袁加程 马宇春 《化学世界》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743-747,共5页
以TiSiW_(12)O_(40)/TiO_2为催化剂,研究了1,3-丙二硫醇和异戊醛直接缩合合成2-异丁基-1,3-二硫杂环己烷的方法。通过单因素工艺条件、正交试验和催化剂的连续催化试验确定优化工艺条件为:异戊醛和1,3-丙二硫醇物质的量比为1∶1.2,反应... 以TiSiW_(12)O_(40)/TiO_2为催化剂,研究了1,3-丙二硫醇和异戊醛直接缩合合成2-异丁基-1,3-二硫杂环己烷的方法。通过单因素工艺条件、正交试验和催化剂的连续催化试验确定优化工艺条件为:异戊醛和1,3-丙二硫醇物质的量比为1∶1.2,反应时间2h,反应温度60℃,催化剂的用量2%(催化剂质量占反应物总质量的百分数),收率87.6%。该方法反应条件温和,收率高,对环境友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戊醛 1 3-硫醇 2-异丁基-1 3-二硫杂环己烷 TiSiWl2 O40/Ti02 缩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SiW_(12)O_(40)/TiO_2催化合成2-甲基-2-丁基-1,3-二硫杂环己烷
12
作者 袁加程 周诗彤 马宇春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5-98,共4页
以TiSiW12O40/TiO2为催化剂,研究了1,3-丙二硫醇和2-己酮直接缩合成2-甲基-2-丁基-1,3-二硫杂环己烷的方法。通过单因素工艺条件、正交试验和催化剂的连续催化试验确定优化工艺条件:2-己酮和1,3-丙二硫醇物质的量比为1∶1.2,反应时间2h... 以TiSiW12O40/TiO2为催化剂,研究了1,3-丙二硫醇和2-己酮直接缩合成2-甲基-2-丁基-1,3-二硫杂环己烷的方法。通过单因素工艺条件、正交试验和催化剂的连续催化试验确定优化工艺条件:2-己酮和1,3-丙二硫醇物质的量比为1∶1.2,反应时间2h,回流温度80℃,催化剂用量2%(催化剂质量占反应物总质量的百分数),收率85.3%。该方法反应条件温和,收率高,对环境友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己酮 1 3-硫醇 2-甲基-2-丁基-1 3-二硫杂环己烷 TISIW12O40/TIO2 缩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sorptive Desulfurization of Propylmercaptan and Dimethyl Sulfide by CuBr_2 Modified Bentonite 被引量:1
13
作者 Cui Yuanyuan Lu Yannan +2 位作者 Yi Dezhi Shi Li Meng Xuan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SCIE CAS 2015年第2期57-63,共7页
Adsorptive desulfurization for removing propylmercaptan (PM) and dimethyl sulfide (DMS) over CuBr2 modi- fied bentonite was investigated under ambient conditions in this work. A saturated sulfur capacity as high a... Adsorptive desulfurization for removing propylmercaptan (PM) and dimethyl sulfide (DMS) over CuBr2 modi- fied bentonite was investigated under ambient conditions in this work. A saturated sulfur capacity as high as 196 mg of S per gram of adsorbent was demonstrated. The influence of loading amount of Cu (II) and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on adsorptive desulfurization was investigated. Test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optimum loading amount of Cu (II) was 15%, and the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was 150 ℃. The pyridine-FTIR spectroscopy showed that a certain amount of Lewis acid could contribute to the increase of adsorption capacity. Spectral shifts of the v(C-S) and v(Cu-S) vibrations were detected from the Raman spectra of the Cu (II) complex which was a reaction product of CuBr2 with DMS. According to the hybrid orbital theory and the complex adsorption reaction, the desulfurization of PM and DMS over the CuBr2 modified bentonite is ascribed to the formation of S-M (σ) bo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sulfiarization BENTONITE propylmercaptan dimethyl sulfide MECHANI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