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7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丙烯酸酯有机硅共聚物的合成、表征及耐热性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邓帮君 马文石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4-7,共4页
以3-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硅烷偶联剂KH-570)为"桥梁",用溶液聚合法分三步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的丙烯酸酯有机硅共聚物。FT-IR、1H-NMR鉴定了丙烯酸酯有机硅共聚物的分子结构。所得树脂的Mw=43 748,多分散系数为2.32... 以3-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硅烷偶联剂KH-570)为"桥梁",用溶液聚合法分三步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的丙烯酸酯有机硅共聚物。FT-IR、1H-NMR鉴定了丙烯酸酯有机硅共聚物的分子结构。所得树脂的Mw=43 748,多分散系数为2.32。虽然丙烯酸酯改性的有机硅树脂比有机硅树脂在800℃时的质量保持率有所降低,但起始分解温度均有所提高。当丙烯酸甲酯质量分数为20%和40%时,丙烯酸酯改性的有机硅树脂起始分解温度分别比有机硅树脂提高了13℃和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溶液聚合 丙烯酸酯有机硅共聚物 耐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氟代丙烯酸酯的嵌段共聚物的结晶、氟元素分布和表面特性
2
作者 罗子淇 陈江 +3 位作者 杨小波 宋金星 王小君 包永忠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2-530,共9页
研究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的结晶、氟元素分布和表面特性可为高疏水疏油涂层的开发提供基础。采用碘转移细乳液聚合制备了由聚(氟代丙烯酸酯-co-丙烯酸十八酯)和非氟代聚合物链段构成的嵌段共聚物,并研究嵌段共聚物组成和热处理条件对其... 研究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的结晶、氟元素分布和表面特性可为高疏水疏油涂层的开发提供基础。采用碘转移细乳液聚合制备了由聚(氟代丙烯酸酯-co-丙烯酸十八酯)和非氟代聚合物链段构成的嵌段共聚物,并研究嵌段共聚物组成和热处理条件对其结晶、表面氟元素富集和疏水疏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含以C8氟代烷基为主的氟代丙烯酸酯-丙烯酸十八酯无规共聚物或丙烯酸全氟己基乙基丙烯酸酯-丙烯酸十八酯无规共聚物链段的嵌段共聚物均具有结晶和表面氟元素富集特性,并在表面形成“峰谷状”粗糙结构。随着共聚物分子链运动能力和热处理温度的提升,氟元素表面富集程度增大。非氟代链段含量的增加会降低嵌段共聚物的结晶性,同时强化微相分离,因此,合成嵌段比适中的嵌段共聚物能够获得比聚(氟代丙烯酸酯-co-丙烯酸十八酯)无规共聚物更优的综合疏水疏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氟代丙烯酸酯-co-丙烯酸十八酯) 嵌段共聚物 微相分离 结晶 疏水疏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酸酯对有机硅压敏胶耐热性的影响
3
作者 胡英臣 钱良 +3 位作者 熊丽萍 何忠义 荆晶 蒋强 《涂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15,共8页
【目的】解决在有机硅压敏胶(SPSA)耐高温改性研究中存在的耐热性与黏结性能难以协同提升的难题。【方法】利用硅氢化反应,分别将丙烯酸甲酯、丙烯酸苯甲酯及丙烯酸四氢呋喃酯分别接枝到含氢交联剂上,成功制备出一系列改性交联剂。调控... 【目的】解决在有机硅压敏胶(SPSA)耐高温改性研究中存在的耐热性与黏结性能难以协同提升的难题。【方法】利用硅氢化反应,分别将丙烯酸甲酯、丙烯酸苯甲酯及丙烯酸四氢呋喃酯分别接枝到含氢交联剂上,成功制备出一系列改性交联剂。调控改性交联剂的添加量,系统测试SPSA的180°剥离强度、环形初黏力、内聚力及高温残胶量,分析改性对其黏结性能与耐热性的影响规律。【结果】丙烯酸酯的引入可显著提升SPSA的黏结能力,其中丙烯酸苯甲酯改性SPSA在保持高剥离强度(>3.67 N/cm)和环形初黏力(12.675 N)的同时,残胶出现的温度提升至280℃,耐热性大幅增强。【结论】实现了SPSA黏结性能与耐热性的协同优化,丙烯酸苯甲酯改性交联剂的应用为解决耐高温残胶和黏结不足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途径,有利于拓展SPSA在高温环境下的工程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硅压敏胶 丙烯酸酯 改性硅油 硅氢加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硅-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制备及在调湿涂料中的应用 被引量:7
4
作者 王荣民 李琛 +3 位作者 何玉凤 王俊峰 李榕 吴战民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8-212,共5页
以3-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TS)为功能改性单体,丙烯酸酯及少量的丙烯酸为主要共聚单体,采用离子型/非离子型复合乳化剂,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制备了有机硅改性的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SAE)。考察了MPTS用量、甲基丙烯酸-β-... 以3-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TS)为功能改性单体,丙烯酸酯及少量的丙烯酸为主要共聚单体,采用离子型/非离子型复合乳化剂,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制备了有机硅改性的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SAE)。考察了MPTS用量、甲基丙烯酸-β-羟丙酯(HPMA)用量、引发剂用量及聚合温度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采用IR、TG对SAE进行了表征。共聚物乳液SAE为成膜物,硅藻土、膨润土等为颜填料,制备了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共聚物调湿涂料(SAE-C)。在测定共聚物乳液膜、SAE-C涂料基本性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测定了涂料SAE-C调湿功能。结果表明,MPTS能提高SAE乳液膜的附着力和涂料的耐水性;SAE乳液与SAE-C涂料均能达到国家内墙涂料和建筑涂料相关标准。同时,具有较好的增/降湿性能,可用作具有调湿功能的内墙涂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硅改性 丙烯酸酯 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 调湿涂料 建筑用化学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酸酯共聚物/有机硅改性凹凸棒土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孙洪秀 庄韦 +2 位作者 曹青华 刘涛民 张洪文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61-65,共5页
凹凸棒土(AT)经提纯后,通过使用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对其进行有机改性,得到有机化的凹凸棒土(OAT),并对其进行FTIR和XRD表征,结果表明,KH570对凹凸棒土起到了良好的修饰改性作用。采用悬浮复合法合成了AT用量为0... 凹凸棒土(AT)经提纯后,通过使用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对其进行有机改性,得到有机化的凹凸棒土(OAT),并对其进行FTIR和XRD表征,结果表明,KH570对凹凸棒土起到了良好的修饰改性作用。采用悬浮复合法合成了AT用量为0~5 phr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丙烯酸丁酯(PBA)/凹凸棒土纳米复合材料(PMMA-PBA/(KH570-AT)-x),对复合材料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动态力学分析(DMA)和热重分析TGA等表征。SEM结果表明,KH570-AT的加入使复合材料断裂由脆性断裂向韧性断裂转变。通过对复合材料的综合热性能分析和力学性能分析,PMMA-PBA/KH570-AT-3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玻璃花转变温度(Tg)比纯PMMA-PBA分别高出15.72%、34.59%和4.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凸棒土 硅烷偶联剂 丙烯酸酯共聚物 纳米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酸酯有机硅复合乳液的制备及涤纶织物的增深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陈丰 刘欣宇 +1 位作者 吴华平 杨雷 《印染》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1-74,共4页
针对涤纶纤维染料上染率低、织物染深性较差的问题,以聚丙烯酸异辛酯(PEHA)作为Pickering粒子,协同低剂量乳化剂制备Pickering有机硅乳液,考察了乳化剂及粒子用量对有机硅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并将有机硅乳液用于涤纶织物增深整理。结果表... 针对涤纶纤维染料上染率低、织物染深性较差的问题,以聚丙烯酸异辛酯(PEHA)作为Pickering粒子,协同低剂量乳化剂制备Pickering有机硅乳液,考察了乳化剂及粒子用量对有机硅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并将有机硅乳液用于涤纶织物增深整理。结果表明:体系中加入Pickering粒子时,乳化剂用量较常规可降低50%。有机硅丙烯酸酯增深剂对黑色涤纶织物的最佳整理工艺为:增深剂质量浓度40 g/L,渗透剂质量浓度1.0 g/L,抗静电剂质量浓度4 g/L,此时织物增深度达53.0%,抗静电等级为B级。浸轧整理织物时,与仅用乳化剂稳定的硅油乳液相比,Pickering粒子协同乳化的硅油乳液整理后工作液COD值降低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酯 Pickering粒子 稳定性 有机硅乳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共聚乳液合成方法及胶膜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76
7
作者 孔祥正 阚成友 +1 位作者 罗东 袁青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1期1810-1813,共4页
用一次投料法、单体乳液滴加法和引发剂滴加法合成了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共聚乳液。聚合过程、胶粒形态及乳液稳定性的观测结果表明:单体乳液滴加法是合成该类乳液的最佳方法。研究了单体乳液滴加法中有机硅含量与聚合反应及胶膜性能的... 用一次投料法、单体乳液滴加法和引发剂滴加法合成了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共聚乳液。聚合过程、胶粒形态及乳液稳定性的观测结果表明:单体乳液滴加法是合成该类乳液的最佳方法。研究了单体乳液滴加法中有机硅含量与聚合反应及胶膜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有机硅含量在15%以下时,聚合反应可以顺利进行。胶膜性能不仅依赖于聚合时有机硅单体的总量,而且还依赖于有机硅单体中活性硅氧烷所占的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酯 乳液聚合 有机硅化合物 胶膜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的合成及表征 被引量:19
8
作者 顾丽娜 宋金星 +4 位作者 陆林光 魏艳 王胜鹏 陈红梅 包永忠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57-663,共7页
采用间歇和种子半连续乳液聚合方法合成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硅丙)共聚乳液,用激光粒度仪、透射电子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仪、表面张力仪等分析了硅丙共聚乳液和涂层的性能。采用种子半连续乳液聚合和间歇乳液聚合均可得到具有核-壳结构... 采用间歇和种子半连续乳液聚合方法合成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硅丙)共聚乳液,用激光粒度仪、透射电子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仪、表面张力仪等分析了硅丙共聚乳液和涂层的性能。采用种子半连续乳液聚合和间歇乳液聚合均可得到具有核-壳结构的硅丙共聚乳液。半连续乳液聚合得到的硅丙共聚乳液的粒径较小,粒径分布窄;采用半连续滴加纯丙烯酸酯单体和滴加单体预乳液对共聚乳胶粒子的平均粒径及粒径分布、形态影响不大。采用间歇乳液聚合可使有机硅单体的开环聚合和丙烯酸酯单体的自由基聚合同时进行,获得的硅丙乳液稳定性好,但聚合转化率偏低,乳胶粒子粒径较大,粒径分布较宽。硅丙共聚乳液胶膜的吸水率小于纯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胶膜,并随有机硅共聚率的增加而降低;硅丙乳液胶膜的接触角接近有机硅接触角。硅丙共聚乳液涂层整理的织物手感优异,但涂层牢度小于纯丙乳液整理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硅 丙烯酸酯 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 间歇乳液聚合法 织物整理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硅-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的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杨建军 吴云庆 +2 位作者 张建安 吴明元 王辉 《涂料工业》 CAS CSCD 2002年第6期6-8,共3页
讨论了有机硅 -丙烯酸酯乳液聚合的工艺条件 ,以及影响聚合过程及乳液性能的工艺参数。透射电镜和红外光谱检测表明两者发生了共聚。研究表明 ,有机硅 -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的耐水性、拉伸强度等性能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关键词 有机硅 丙烯酸酯 共聚乳液 研究 乳液配合 工艺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硅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共聚合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张宝莲 张日新 +2 位作者 魏冬青 刘忠义 姚康德 《天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6期193-197,共5页
针对传统乳液在耐水性和附着力等方面存在的缺陷,研究了十一烯酸钠为表面活性共聚单体的丙烯酸酯无皂乳液聚合及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当乳化剂用量为3%,采用种子乳液法时,乳液在聚合过程和贮存过程中都很稳定.与丙烯酸酯乳液... 针对传统乳液在耐水性和附着力等方面存在的缺陷,研究了十一烯酸钠为表面活性共聚单体的丙烯酸酯无皂乳液聚合及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当乳化剂用量为3%,采用种子乳液法时,乳液在聚合过程和贮存过程中都很稳定.与丙烯酸酯乳液聚合比较,用有机硅开环体改性丙烯酸酯孔液的合成较困难,这是由于有机硅在较高的温度下易水解,生成凝胶.加入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并将保温温度降至60℃后,成功制得稳定的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无皂乳液.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表明,乳胶粒都是均一的核-壳球形结构,粒径大小为0.04~0.4μm.无皂乳液的耐水性要远优于普通乳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皂乳液聚合 有机硅聚合物 丙烯酸酯乳液 表面活性单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硅丙烯酸酯改性聚氨酯共聚乳液的研究 被引量:17
11
作者 李海燕 张晓镭 杨德瑞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196-1199,共4页
采用丙烯酸树脂 (PA或PAr)、有机硅对水性聚氨酯进行改性 ,合成了一种有机硅丙烯酸酯聚氨酯预聚物。探讨了各种合成条件如反应温度、NCO/OH值、引发剂浓度、—COOH用量。
关键词 有机硅 丙烯酸酯 改性 聚氨酯 共聚乳液 合成树脂涂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应性乳化剂对有机硅-丙烯酸酯乳液共聚合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陈丽琼 刘杰 +1 位作者 李玮 张黎明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4-286,共3页
The emulsion copolymerization of acrylates(methylmethacrylate,bulylacrylate acry lic acid,hydroxyethylmethacrylate) and vinyltriethoxysilane(VTS) using a reactive emulsifier DNS-86 has been studied as function of emul... The emulsion copolymerization of acrylates(methylmethacrylate,bulylacrylate acry lic acid,hydroxyethylmethacrylate) and vinyltriethoxysilane(VTS) using a reactive emulsifier DNS-86 has been studied as function of emulsifier a mount, initiator amount, VTS amount, HEMA amount and polymerization temperatu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nomer conversion i ncreased with increase in emulsifier amount, initiator amount , amount of HEMA monomer and reaction temperature, but decreased w ith increase in the amount of VTS monom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性乳化剂 有机硅 丙烯酸酯 乳液共聚 改性 涂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硅-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何中为 范德勤 +1 位作者 李盛彪 黄世强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01-204,共4页
用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ATS)与丙烯酸酯类单体进行乳液共聚,制备了有机硅丙烯酸酯共聚乳液.考察了聚合方法和有机硅单体含量对聚合过程稳定性的影响,详细讨论了有机硅单体用量对乳液粒径大小和粘度的影响,采用PCS跟踪了聚... 用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ATS)与丙烯酸酯类单体进行乳液共聚,制备了有机硅丙烯酸酯共聚乳液.考察了聚合方法和有机硅单体含量对聚合过程稳定性的影响,详细讨论了有机硅单体用量对乳液粒径大小和粘度的影响,采用PCS跟踪了聚合过程的粒径大小,并对粒子形态采用TEM进行了表征.实验表明,采用种子乳液法时,乳液的聚合稳定性良好.聚合过程中乳胶粒径逐步增加.随MATS用量的增加,乳液的聚合稳定性变差,乳胶粒的平均粒径增加,乳液的粘度增大.乳胶粒子呈球形,粒径分布较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硅 丙烯酸酯 乳液聚合 共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硅-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的合成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柯跃虎 文秀芳 杨卓如 《涂料工业》 CAS CSCD 2004年第5期32-35,共4页
采用半连续预乳化核壳乳液聚合工艺合成了有机硅改性共聚乳液 ,研究了影响乳液性能的几种因素。FTIR谱图分析表明 ,共聚过程中 ,有机硅氧烷已经接枝到丙烯酸酯聚合物分子链上 。
关键词 丙烯酸酯 有机硅 乳液聚合 涂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硅-丙烯酸酯共聚复合乳液的结构、形态及性能 被引量:21
15
作者 龚兴宇 范晓东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0-143,147,共5页
利用红外光谱及扫描电镜对合成的有机硅氧烷-丙烯酸酯共聚复合乳液的化学结构、粒子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合成的有机硅-丙烯酸酯复合乳液为一具有核壳形态结构的新型乳胶液,其核/壳间存在化学键合。通过与纯丙乳液和硅-丙共聚复... 利用红外光谱及扫描电镜对合成的有机硅氧烷-丙烯酸酯共聚复合乳液的化学结构、粒子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合成的有机硅-丙烯酸酯复合乳液为一具有核壳形态结构的新型乳胶液,其核/壳间存在化学键合。通过与纯丙乳液和硅-丙共聚复合乳液薄膜性能分析与比较,发现有机硅-丙烯酸酯共聚复合胶乳膜在耐热老化性、耐水性及力学性能上有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壳结构 丙烯酸酯 有机硅氧烷 复合乳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硅丙烯酸共聚物乳液聚合工艺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王燕 张保利 《涂料工业》 CAS CSCD 2000年第6期1-2,共2页
通过控制适当的工艺条件,可制得聚合过程和贮存稳定的有机硅丙烯酸乳液,使有机硅组分在聚合物中的含量达到10%。讨论了反应温度和pH值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 有机硅 丙烯酸 共聚物 乳液聚合 工艺 建筑涂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硅氧烷/丙烯酸酯共聚弹性乳液的研制 被引量:13
17
作者 王国建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78-384,共7页
采用有机硅氧烷单体和丙烯酸酯单体共聚的方法制备了 1种弹性乳液 .初步探讨了聚合机理 ,研究了聚合条件、有机硅单体含量、乙烯基硅氧烷含量、丙烯酸酯种类和配比等因素对乳液及其涂层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这种有机硅氧烷 /丙烯酸酯... 采用有机硅氧烷单体和丙烯酸酯单体共聚的方法制备了 1种弹性乳液 .初步探讨了聚合机理 ,研究了聚合条件、有机硅单体含量、乙烯基硅氧烷含量、丙烯酸酯种类和配比等因素对乳液及其涂层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这种有机硅氧烷 /丙烯酸酯共聚弹性乳液的涂层具有优异的耐沾污性和防水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硅氧烷 丙烯酸酯 共聚 改性 弹性乳液 防水涂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硅氧烷/丙烯酸酯乳液的无皂共聚合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国建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69-273,共5页
采用表面活性单体烯丙基 2 羟丙基醚磺酸钠 (NaAPS)和丙烯酸聚羟基丙酸酯(PHPA)作为乳化体系进行无皂硅氧烷 /丙烯酸酯 (硅丙 )共聚乳液的制备 ,研究了表面活性单体种类、共用和用量对硅丙共聚乳液及其涂料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与普... 采用表面活性单体烯丙基 2 羟丙基醚磺酸钠 (NaAPS)和丙烯酸聚羟基丙酸酯(PHPA)作为乳化体系进行无皂硅氧烷 /丙烯酸酯 (硅丙 )共聚乳液的制备 ,研究了表面活性单体种类、共用和用量对硅丙共聚乳液及其涂料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与普通硅丙共聚乳液相比 ,无皂硅丙共聚乳液涂料的涂膜有较好的综合性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皂乳液聚合 有机硅 聚合物 丙烯酸酯乳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硅氧烷-丙烯酸酯共聚复合胶乳微相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31
19
作者 黄光速 李克友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53-58,共6页
以透射电镜、动态力学谱等对合成的有机硅氧烷-丙烯酸酯共聚复合胶乳的微相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微相分离的产生是必然的,但也可以由改变加料方式造成的“过渡层抑制效应”和“分子抑制效应”而加以控制。其胶乳不同的形貌是转相过... 以透射电镜、动态力学谱等对合成的有机硅氧烷-丙烯酸酯共聚复合胶乳的微相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微相分离的产生是必然的,但也可以由改变加料方式造成的“过渡层抑制效应”和“分子抑制效应”而加以控制。其胶乳不同的形貌是转相过程中热力学因素和动力学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硅氧烷 丙烯酸酯 胶乳 微相结构 乳液聚合
全文增补中
有机硅改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共聚乳液对棉织物的抗皱整理 被引量:18
20
作者 颜东 邓继勇 +1 位作者 汪南方 王连军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9-93,110,共6页
为解决目前染整行业常用抗皱整理剂2D树脂的甲醛释放,以及近年来开发的多羧酸类、缩醛类、环氧树脂类等抗皱整理剂整理效果不佳、整理后织物强力降低等问题,通过溶液共聚法将自制的聚氨酯单体与丙烯酸酯类单体和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共聚... 为解决目前染整行业常用抗皱整理剂2D树脂的甲醛释放,以及近年来开发的多羧酸类、缩醛类、环氧树脂类等抗皱整理剂整理效果不佳、整理后织物强力降低等问题,通过溶液共聚法将自制的聚氨酯单体与丙烯酸酯类单体和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共聚制备了有机硅改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共聚乳液,并考察了其对棉织物的抗皱整理效果。结果表明:当共聚乳液质量分数为5%,浸渍总时间为7 min,80℃预烘3 min,135℃烘焙5 min时,所整理棉织物的经纬向折皱回复角分别增大60.6°和39.1°,断裂强力增大43.3 N,断裂伸长率增大10.1%,同时还可赋予织物良好的拒水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丙烯酸酯乳液 有机硅改性 抗皱整理 拒水性能 棉织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