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5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氯乙烯-丙烯酸丁酯接枝共聚物的结构表征 被引量:9
1
作者 包永忠 吴建忠 +2 位作者 翁志学 黄志明 潘祖仁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1988-1991,共4页
以通用聚氯乙烯 (PVC)和脱氯化氢 PVC树脂为基体 ,采用悬浮溶胀接枝共聚法合成聚氯乙烯 -丙烯酸丁酯接枝共聚物 ,对脱氯化氢 PVC和接枝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以碱液为介质加热 PVC能脱除少量氯化氢 ,得到以链节数为 2 ,3 ,... 以通用聚氯乙烯 (PVC)和脱氯化氢 PVC树脂为基体 ,采用悬浮溶胀接枝共聚法合成聚氯乙烯 -丙烯酸丁酯接枝共聚物 ,对脱氯化氢 PVC和接枝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以碱液为介质加热 PVC能脱除少量氯化氢 ,得到以链节数为 2 ,3 ,4的共轭双键为主的不饱和结构 ,而树脂的分子量变化不大 ;在相同接枝反应条件下 ,采用脱氯化氢 PVC与丙烯酸丁酯接枝共聚可以提高接枝率和接枝效率 ;PVC接枝共聚物的特性粘度随接枝率增加而增加 ,其重均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指数均大于接枝所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聚物 结构表征 乙烯 丙烯酸丁酯 效率 分子量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支化聚(酰胺-酯)对聚丙烯/聚氯乙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接枝聚丙烯共混体系的增容作用 被引量:6
2
作者 刁建志 巴信武 +1 位作者 王素娟 丁海涛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4-17,共4页
研究了超支化聚 (酰胺 -酯 ) (HBP)对聚丙烯 /聚氯乙烯 /苯乙烯 -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接枝聚丙烯共混体系 [PP/PVC/PP g (St co MMA) ]的增容作用。讨论了HBP的用量对PP/PVC( 80 / 2 0 )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研究了剪切应力、剪切速... 研究了超支化聚 (酰胺 -酯 ) (HBP)对聚丙烯 /聚氯乙烯 /苯乙烯 -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接枝聚丙烯共混体系 [PP/PVC/PP g (St co MMA) ]的增容作用。讨论了HBP的用量对PP/PVC( 80 / 2 0 )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研究了剪切应力、剪切速率和温度对PP/PVC( 80 / 2 0 )共混物熔体黏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PP/PVC/PP g (St co MMA) ( 80 / 2 0 / 6)共混物中加入 1份HBP时 ,就可以很好改善共混体系的相容性 ,使共混物拉伸强度达到最大值 ,同时使熔体表观黏度达到较小值。该共混物熔体属于假塑性流体。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研究结果证明了HBP增强了PP/PVC/PP g (St co MMA)的界面粘结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支化聚(酰胺-酯) 丙烯/聚乙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丙烯共混体系 增容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酸酯-氯乙烯接枝共聚树脂的合成 被引量:4
3
作者 霍金生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30-234,235,共6页
研究了聚丙烯酸脂-氯乙烯(ACR-VC)接枝聚合工艺。讨论了ACR乳液用量、引发体系、聚合温度、交联剂以及乳液粒径等对接枝聚合物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合适的聚合工艺条件。结果表明,ACR-VC接枝聚合物具有良好的冲击性能和耐候性能,可广泛应... 研究了聚丙烯酸脂-氯乙烯(ACR-VC)接枝聚合工艺。讨论了ACR乳液用量、引发体系、聚合温度、交联剂以及乳液粒径等对接枝聚合物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合适的聚合工艺条件。结果表明,ACR-VC接枝聚合物具有良好的冲击性能和耐候性能,可广泛应用于制造窗框异型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酯 乙烯 共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酸接枝聚氧乙烯共聚物的合成、表征及分散性能 被引量:13
4
作者 汪威 赵艳 +1 位作者 刘莲英 杨万泰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9-92,共4页
以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O)和甲基丙烯酰氯(MAC)反应合成了壬基酚聚氧乙烯大单体(NPEO-MA),将其与丙烯酸沉淀共聚得到了一系列的聚丙烯酸接枝共聚物PAA-g-NPEO。用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凝胶渗透色谱(GPC)、核磁共振(1H-NMR)等方... 以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O)和甲基丙烯酰氯(MAC)反应合成了壬基酚聚氧乙烯大单体(NPEO-MA),将其与丙烯酸沉淀共聚得到了一系列的聚丙烯酸接枝共聚物PAA-g-NPEO。用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凝胶渗透色谱(GPC)、核磁共振(1H-NMR)等方法对产物进行了表征,探讨了所设计结构的接枝共聚物在丙烯酰胺分散聚合体系中的稳定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聚氧乙烯 共聚物 分散剂 分散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大单体与丙烯酸丁酯接枝共聚物的微观分相与表面性能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马克勤 胡春圃 +2 位作者 王世容 吴树森 应圣康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402-405,共4页
研究了以大单体技术合成的不同侧链长度的苯乙烯与丙烯酸丁酯的接枝共聚物的侧链长度对其微观分相与表面性能的影响,发现仅当聚苯乙烯侧链分子量大于5900时,才可能发生部分微观相分离,分离后对其表面性能影响不明显。临界表面张力rc虽... 研究了以大单体技术合成的不同侧链长度的苯乙烯与丙烯酸丁酯的接枝共聚物的侧链长度对其微观分相与表面性能的影响,发现仅当聚苯乙烯侧链分子量大于5900时,才可能发生部分微观相分离,分离后对其表面性能影响不明显。临界表面张力rc虽有差异,但色散力部分y_s^D的计算值却较一致,与所用参照液无关。实验证实,接枝共聚物的表面几乎全被低表面能的聚丙烯酸丁酯骨架所复盖,呈现出明显的表面富集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乙烯 丙烯酸乙酯 共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羧甲基纤维素接枝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制备及其在调湿涂料中的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王晓雯 何玉凤 +2 位作者 王荣民 王俊峰 刘发锐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412-1417,共6页
以丙烯酸(AA)、丙烯酸丁酯(BA)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混合单体,在羧甲基纤维素(CMC)上进行乳液接枝共聚,制备了CMC接枝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CMC-g-AE)。采用IR和TG方法对CMC-g-AE的结构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显示,CMC与混合单体发生了... 以丙烯酸(AA)、丙烯酸丁酯(BA)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混合单体,在羧甲基纤维素(CMC)上进行乳液接枝共聚,制备了CMC接枝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CMC-g-AE)。采用IR和TG方法对CMC-g-AE的结构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显示,CMC与混合单体发生了接枝共聚反应。探讨了原料配比对接枝聚合参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适宜的原料配比为m(MMA+AA+BA):m(CMC)=7:1。将CMC-g-AE与颜填料进行混合制备调湿涂料(CMC-g-AE-C),当颜调料与CMC-g-AE的质量比为10:(5~6)时,所制备的CMC-g-AE-C符合合成乳液内墙涂料国家标准。多孔结构使CMC-g-AE-C具有良好的调湿性能,吸水率可达173%。CMC-g-AE-C是一种安全、无毒和绿色环保的调湿涂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湿涂料 共聚 丙烯酸酯共聚物 羧甲基纤维素 多孔填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X/bpy催化体系中聚氧乙烯大单体与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3
7
作者 冯松 李庆海 +2 位作者 杜宝辉 沈良骏 韩冬林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98-100,104,共4页
以正丁基溴为引发剂 ,卤化亚铜 /联吡啶 (bpy)为催化剂 ,研究了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与末端为丙烯酰胺基的聚氧化乙烯 (PEO)大单体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ATRP)反应 ,得到的实测分子量与理论分子量相近 ,分子量分布较窄 ,有预期结构的... 以正丁基溴为引发剂 ,卤化亚铜 /联吡啶 (bpy)为催化剂 ,研究了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与末端为丙烯酰胺基的聚氧化乙烯 (PEO)大单体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ATRP)反应 ,得到的实测分子量与理论分子量相近 ,分子量分布较窄 ,有预期结构的接枝共聚物 ,用 IR、1H- NMR、VPO、GPC、DSC等进行表征 ,并对单体总浓度、投料比、引发剂及反应时间对共聚物的组成和分子量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X/bpy催化体系 聚氧乙烯 大单体 甲基丙烯酸甲酯 共聚物 合成 表征 转移自由基共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酸酯乳液原位接枝共混高抗冲聚氯乙烯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5
8
作者 夏宇正 玉恒 +3 位作者 石淑先 李波 张德龙 张治宁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1-128,共8页
首先以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单体,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烯丙氧基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铵为反应型乳化剂,聚苯乙烯乳液为种子乳液,通过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制得了粒径约200 nm且窄粒径分布的丙烯酸酯共聚物(ACR)乳液... 首先以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单体,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烯丙氧基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铵为反应型乳化剂,聚苯乙烯乳液为种子乳液,通过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制得了粒径约200 nm且窄粒径分布的丙烯酸酯共聚物(ACR)乳液。然后将该ACR乳液直接加入氯乙烯的悬浮聚合体系中,制得了ACR乳液原位悬浮接枝共混型高抗冲聚氯乙烯(PVC)复合树脂。用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树脂结构和形貌等进行了表征;考察了不同聚合温度下所得的ACR乳液对最终PVC复合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考察了悬浮聚合工艺中ACR乳液的加料顺序对悬浮聚合稳定性、PVC复合树脂的颗粒形态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得PVC复合树脂由ACR、氯乙烯在ACR上接枝所得共聚物及PVC均聚物组成,该原位增韧PVC复合树脂的抗冲性能提高非常显著。尤其是70℃乳液聚合所得ACR乳液用于氯乙烯的悬浮聚合,且当ACR质量分数为6.0%时的PVC复合树脂的缺口冲击强度可达常规SG-5型PVC树脂的7.4倍。此外,在氯乙烯单体液滴分散好后再加ACR乳液进行悬浮聚合,所得PVC复合树脂的颗粒形态和抗冲性能较好,且聚合过程中无粘釜、无粘轴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抗冲聚乙烯 丙烯酸酯乳液 悬浮聚合 原位共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酸酯类共聚物共混/接枝淀粉的研究———改性用丙烯酸酯的预共聚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力 张力田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1996年第S1期63-67,共5页
合成了丙烯酸酯四元共聚物(MMA/BA/AA/HEMA)。利用IR、DSC分析了共聚物的组成,用GPC测定了共聚物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用该四元共聚物为预聚物改性淀粉,使其作为填充剂填充LDPE后,与单一丙烯酸酯改性... 合成了丙烯酸酯四元共聚物(MMA/BA/AA/HEMA)。利用IR、DSC分析了共聚物的组成,用GPC测定了共聚物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用该四元共聚物为预聚物改性淀粉,使其作为填充剂填充LDPE后,与单一丙烯酸酯改性相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酯 共聚物 淀粉 共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甲基丙烯酸酯类接枝共聚物电解质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左翔 蔡烽 +2 位作者 刘晓敏 杨晖 沈晓冬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共5页
以甲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MPEGM)和十六烷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HPEGM)为单体,采用自由基溶液聚合法制备无规接枝共聚物P(MPEGM-HPEGM),并以此共聚物为基体混合锂盐(LiClO4)制备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用红外光谱(FT-IR)、差热分析... 以甲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MPEGM)和十六烷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HPEGM)为单体,采用自由基溶液聚合法制备无规接枝共聚物P(MPEGM-HPEGM),并以此共聚物为基体混合锂盐(LiClO4)制备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用红外光谱(FT-IR)、差热分析(DSC)和交流阻抗(EIS)等方法对聚合物和聚合物电解质的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MPEGM和HPEGM共聚生成P(MPEGM-HPEGM);聚合物中聚氧化乙烯(PEO)链段的运动能力得到提高,有利于离子传输;聚合物电解质膜的电化学稳定性窗口达到4.5 V;在30℃时,当MPEGM与HPEGM的质量比为80∶20,锂盐与氧化乙烯(EO)的摩尔比为1∶20时,聚合物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达到最高7.6×10-5S/cm;离子电导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增加,电导率-温度的关系符合VTF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 共聚物 聚氧化乙烯 离子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酸-g-聚(卤代)苯乙烯两亲性接枝共聚物的可控合成
11
作者 彭丹 张晓环 +1 位作者 刘小兰 张荣军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12,共4页
以丙烯酸甲酯、(卤代)苯乙烯为原料,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技术、从主干接枝的合成策略和聚丙烯酸甲酯的碱性水解,实现了两亲性接枝共聚物聚丙烯酸-g-聚(卤代)苯乙烯的可控合成。主链和侧链的分子量可分别通过调整单体与引发剂的投料... 以丙烯酸甲酯、(卤代)苯乙烯为原料,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技术、从主干接枝的合成策略和聚丙烯酸甲酯的碱性水解,实现了两亲性接枝共聚物聚丙烯酸-g-聚(卤代)苯乙烯的可控合成。主链和侧链的分子量可分别通过调整单体与引发剂的投料比和反应时间进行控制。(卤代)苯乙烯单体接枝共聚时,采用单体过量的本体聚合且单体转化率控制在10%以内,可制得分子量分布小于1.30的接枝共聚物,取代基的吸电子能力越强,接枝聚合速率越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两亲性 共聚物 丙烯酸 聚苯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的形态结构与性能 被引量:2
12
作者 郭金全 邹友思 +1 位作者 袁亿文 潘容华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75-78,共4页
扫描电镜观察表明,阴离子聚合、基团转移聚合和大分子反应法联用合成的PS-g-PM-MA共聚物的形态结构是分散的PMMA微粒存在于PS连续相中的两相体系,其形态特征受制样条件和共聚物组分两方面的影响.DTA-TGA和应... 扫描电镜观察表明,阴离子聚合、基团转移聚合和大分子反应法联用合成的PS-g-PM-MA共聚物的形态结构是分散的PMMA微粒存在于PS连续相中的两相体系,其形态特征受制样条件和共聚物组分两方面的影响.DTA-TGA和应力一应变实验反映了这种接枝共聚物的玻璃化温度降低(Tg175℃,Tg240℃),热分解温度提高(Td=550℃,失重<70%)和强度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乙烯 共聚物 形态结构 热性能 PMM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丙烯酸羟乙酯改性乙烯-α-烯烃共聚物封装胶膜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志远 徐梦楠 +1 位作者 陶家骏 蒋姗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24,共8页
以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苯乙烯(St)和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为接枝单体,熔融接枝乙烯-α-烯烃共聚物(POE)制备POE-g-P(HEMA-co-St)(以下简称POE-g-PHS)和POE-g-P(HEMA-co-St-co-KH570)(以下简称POE-g-PHSK)。以过... 以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苯乙烯(St)和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为接枝单体,熔融接枝乙烯-α-烯烃共聚物(POE)制备POE-g-P(HEMA-co-St)(以下简称POE-g-PHS)和POE-g-P(HEMA-co-St-co-KH570)(以下简称POE-g-PHSK)。以过氧化-2-乙基己基碳酸叔丁酯(TBEC)为交联剂、POE-g-PHS和POE-g-PHSK为改性剂,分别加入POE基材中,经熔融共混和层压交联制备POE/POE-g-PHS胶膜和POE/POE-g-PHSK胶膜,研究了POE-g-PHS和POE-g-PHSK对胶膜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OE-g-PHS和POE-g-PHSK含量的增加,POE预制膜的防交联剂迁移能力明显提升;同时,POE胶膜交联度的提升和结晶度的变化也影响其综合性能。当POE-g-PHS和POE-g-PHSK质量分数分别为9%和6%时,综合性能最优。预制膜表面摩擦系数变化率从17.13%分别降低到0.53%和0.49%,胶膜交联度从86.28%分别提高至89.87%和90.91%,剥离强度从12.86 N/cm分别提升至20.86 N/cm和32.14N/cm,同时,抗紫外老化性能、力学性能和体积电阻率等性能均有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α-烯烃共聚物胶膜 熔融 交联剂迁移 表面摩擦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淀粉-丙烯酸接枝共聚物的生物降解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张东平 吴岳英 夏春娟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61-263,282,共4页
采用真菌生长法和土壤掩埋法对淀粉 -丙烯酸接枝共聚高吸水树脂的生物降解性能进行了研究 .运用表面观察法、重量测定法对试样的降解过程进行了测试 ,并对原有的测试方法作了改进 .试验结果表明 ,淀粉 -丙烯酸接枝共聚物具有较好的生物... 采用真菌生长法和土壤掩埋法对淀粉 -丙烯酸接枝共聚高吸水树脂的生物降解性能进行了研究 .运用表面观察法、重量测定法对试样的降解过程进行了测试 ,并对原有的测试方法作了改进 .试验结果表明 ,淀粉 -丙烯酸接枝共聚物具有较好的生物降解性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 丙烯酸 共聚物 乙烯 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的合成新方法
15
作者 郭金全 邹友思 +2 位作者 戴李宗 袁亿文 潘容华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485-488,共4页
聚苯乙烯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的合成新方法①郭金全邹友思戴李宗袁亿文潘容华(厦门大学化学系厦门361005)阴离子聚合[1]和基团转移聚合(GTP)[2]技术可分别使非极性单体和极性单体进行活性聚合,得到分子量分... 聚苯乙烯接枝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的合成新方法①郭金全邹友思戴李宗袁亿文潘容华(厦门大学化学系厦门361005)阴离子聚合[1]和基团转移聚合(GTP)[2]技术可分别使非极性单体和极性单体进行活性聚合,得到分子量分布窄、实际分子量和设计分子量相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 PMMA 聚苯乙烯 共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粘胶纤维与偏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共聚的研究
16
作者 赵蕴慧 付国瑞 程博文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82-84,共3页
采用四价铈离子(Ce^(4+))为引发剂,偏氯乙烯(VDC)-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混合单体与 粘胶纤维进行非均相乳液接枝共聚。研究了不同实验条件对接校共聚反应的影响;并测试了接枝后纤维 的性能。
关键词 粘胶纤维 乙烯 MMA 共聚 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丙烯酸共聚物原位接枝木粉及其对HDPE/木粉复合材料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江李贝 马猛 +3 位作者 施燕琴 陈思 吴波震 王旭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2-106,共5页
采用一步法制备了高密度聚乙烯(HDPE)/乙烯-丙烯酸共聚物(EAA)原位接枝木粉复合材料,并研究了EAA含量、木粉含量和不同丙烯酸(AA)含量的EAA对HDPE/木粉复合材料拉伸和弯曲性能的影响规律。在HDPE/木粉复合材料熔融混合过程中,在热和剪... 采用一步法制备了高密度聚乙烯(HDPE)/乙烯-丙烯酸共聚物(EAA)原位接枝木粉复合材料,并研究了EAA含量、木粉含量和不同丙烯酸(AA)含量的EAA对HDPE/木粉复合材料拉伸和弯曲性能的影响规律。在HDPE/木粉复合材料熔融混合过程中,在热和剪切力的作用下,EAA分子链上的—COOH与木粉(WF)表面的—OH发生化学反应,实现了对木粉的原位接枝,提高了木粉与HDPE的相容性,从而提高了HDPE/木粉复合材料的拉伸和弯曲性能。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热失重分析(TG)表征了EAA对木粉的原位接枝,并采用高低温双立柱试验机研究了HDPE/木粉复合材料的拉伸、弯曲性能。研究表明,EAA在HDPE/木粉复合材料的熔融制备过程中成功地接枝到了木粉表面,提高了木粉与HDPE的相容性及HDPE/木粉的拉伸和弯曲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 复合材料 乙烯-丙烯酸共聚物 高密度聚乙烯 木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酸酯接枝共聚物在稠油降黏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石植真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51-256,共6页
油溶性降黏剂降黏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稠油开采和输送技术,具有不同于其他稠油降黏技术的独特性及其适用范围,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其研究在石油领域非常活跃。根据油溶性降黏剂的降黏机理,针对丙烯酸丁酯、苯乙烯、丙烯酰胺三元共聚物,... 油溶性降黏剂降黏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稠油开采和输送技术,具有不同于其他稠油降黏技术的独特性及其适用范围,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其研究在石油领域非常活跃。根据油溶性降黏剂的降黏机理,针对丙烯酸丁酯、苯乙烯、丙烯酰胺三元共聚物,通过固定其他反应条件用TDI(甲苯二异腈酸酯)、氯化石蜡、平平加、硬脂酸对其进行了接枝改性处理,探讨了接枝改性物的品种和用量对降黏率的影响。所合成的丙烯酸酯接枝共聚物对稠油的降黏率最高可达94%左右。采用红外光谱仪器分析手段,对部分丙烯酸酯接枝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构表征数据分析表明,已合成的丙烯酸酯接枝共聚物符合所设计的结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稠油降黏 丙烯酸酯 丙烯酸酯共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枝共聚物对乙烯-乙烯醇共聚物/聚乙烯共混物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19
作者 刘宣伯 陆赵峻 +3 位作者 苏萃 姚雪容 张龙贵 张韬毅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8-194,共7页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低密度聚乙烯(LDPE)共混物,再加入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PE-g-MAH)用于促进EVOH的分散性。利用DSC、SEM、力学性能测试、阻隔性能测试等方法表征了共混物的结构及PE-g-MAH的加入对共混物性...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低密度聚乙烯(LDPE)共混物,再加入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PE-g-MAH)用于促进EVOH的分散性。利用DSC、SEM、力学性能测试、阻隔性能测试等方法表征了共混物的结构及PE-g-MAH的加入对共混物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LDPE与EVOH不相容,EVOH以球形颗粒均匀分散在LDPE基体中,添加PE-g-MAH后可显著改善EVOH的分散性,大幅降低EVOH的结晶温度,进一步提高EVOH/LDPE共混物的强度及对一类萜类物质的阻隔性能。另外,当EVOH含量为10%(w)时,EVOH/LDPE共混物的阻隔性能相对纯LDPE有明显提升,之后进一步提高EVOH含量,阻隔性能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乙烯共聚物 低密度聚乙烯 马来酸酐乙烯 阻隔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氯甲基苯乙烯共聚物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被引量:5
20
作者 胡春红 张爱清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98-301,共4页
通过偶氮二异丁氰(AIBN)引发苯乙烯(St)与对氯甲基苯乙烯(p-CMS)共聚,合成了二元共聚物P(St-co-CMS),在氯化亚铜/四甲基乙二胺(CuC l/TMEDA)催化下,以此二元共聚物为大分子引发剂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成... 通过偶氮二异丁氰(AIBN)引发苯乙烯(St)与对氯甲基苯乙烯(p-CMS)共聚,合成了二元共聚物P(St-co-CMS),在氯化亚铜/四甲基乙二胺(CuC l/TMEDA)催化下,以此二元共聚物为大分子引发剂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成功地合成了结构明晰的以聚苯乙烯为主链、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支链的接枝共聚物P(S-g-MMA)。大分子引发剂和接枝共聚物的结构通过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得到了确认,并测定了接枝共聚物的平均支链数目、平均支链长度、接枝率及接枝效率。结果表明,用这种方法制备的接枝共聚物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较窄,支链数目及长度可控,接枝效率高达9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共聚物 乙烯 甲基苯乙烯 甲基丙烯酸甲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