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保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乳液聚合中的应用
1
作者 任红星 王雨欣 +2 位作者 易凡丰 赵宝建 袁才登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5-372,共8页
针对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乳化剂存所在的环境问题,选取两种常用的阴离子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分别与两种绿色环保型非离子乳化剂腰果酚聚氧乙烯醚和异十三醇聚氧乙烯醚(X-100)进行复配,得到不同的乳化剂复... 针对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乳化剂存所在的环境问题,选取两种常用的阴离子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分别与两种绿色环保型非离子乳化剂腰果酚聚氧乙烯醚和异十三醇聚氧乙烯醚(X-100)进行复配,得到不同的乳化剂复配体系。采用半连续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苯乙烯-丙烯酸丁酯聚合物乳液,探究了复合乳化剂种类、阴/非离子乳化剂比例以及乳化剂用量对水性聚合物乳液的稳定性及乳胶膜疏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AES与X-100的比例为1∶2且用量为单体总量的2%(质量分数)时,所得到的苯丙共聚乳液综合性能最佳。此时乳液聚合的单体转化率96%以上,凝胶率低于0.5%,乳胶粒平均粒径为123 nm,乳液稳定性良好,尤其是钙离子稳定性优异,乳胶膜的吸水率为2.48%,水接触角为76.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 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乳液 乳液聚合 钙离子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作乳化剂合成丙烯酸酯乳胶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杨凤敏 张志彬 +2 位作者 门明燃 陈雪芳 曹春雷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5-20,共6页
采用4种不同的碱(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氨水、三乙胺)皂化低相对分子质量的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作为乳液聚合的乳化剂合成了丙烯酸酯乳胶,并对4种不同碱皂化的SMA作乳化剂合成丙烯酸酯乳胶时所需乳化剂的用量、乳胶的粒径、粒径... 采用4种不同的碱(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氨水、三乙胺)皂化低相对分子质量的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作为乳液聚合的乳化剂合成了丙烯酸酯乳胶,并对4种不同碱皂化的SMA作乳化剂合成丙烯酸酯乳胶时所需乳化剂的用量、乳胶的粒径、粒径分布、黏度、乳胶稳定性及乳胶膜的吸水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碱皂化SMA作为乳化剂均可以合成丙烯酸酯乳胶,最佳用量为单体的8%(质量分数,下同)。乳胶性能及乳胶膜的吸水率受皂化SMA所用碱的类型的影响较大。其中,NaOH皂化SMA作乳化剂合成的丙烯酸酯乳胶的综合性能最好,乳胶的粒径较小为142.4 nm,呈单分散,黏度为14.68 mPa·s,综合稳定性良好,乳胶膜吸水率较低,为9.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 乳化 丙烯酸酯乳液 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酸丁酯接枝共聚物的可控合成及作为相容剂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刘新 谢国舒 +5 位作者 徐慧 陆安红 姚小桐 李坚 任强 汪称意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8-24,共7页
结合电子转移再生催化剂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RGET ATRP)和普通自由基聚合,制备了一系列聚丙烯酸丁酯接枝共聚物,详细研究了其作为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树脂/丙烯酸酯橡胶(SAN/ACM)共混体系的相容剂,在制备丙烯腈-苯乙烯-丙烯酸酯树脂(AS... 结合电子转移再生催化剂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RGET ATRP)和普通自由基聚合,制备了一系列聚丙烯酸丁酯接枝共聚物,详细研究了其作为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树脂/丙烯酸酯橡胶(SAN/ACM)共混体系的相容剂,在制备丙烯腈-苯乙烯-丙烯酸酯树脂(ASA树脂)时,不同主链结构、侧链相对分子质量、接枝密度及用量对增容效果的影响。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凝胶渗透色谱仪对聚合物结构进行测试和表征;采用动态力学分析仪(DMA)和冲击试验机研究了共混物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不同结构的聚丙烯酸丁酯接枝共聚物,以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作为主链比聚丙烯酸丁酯(PBA)作为主链的接枝共聚物具有更好的增容效果。此外,侧链PBA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时,侧链与主链摩尔比为3∶1及相容剂用量为3%(质量分数)时,接枝共聚物的增容效果最佳。DMA分析表明添加接枝共聚物后SAN和ACM两组分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相互靠近,聚丙烯酸丁酯接枝共聚物起到了明显的增容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丁酯 接枝共聚物 相容 丙烯腈-苯乙烯-丙烯酸酯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BA-g-MAH共聚物增容PA6/ABS共混体系的聚集态结构与性能 被引量:4
4
作者 李丹 黄伯芬 李志刚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6-49,共4页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EBA-g-MAH增容PA6/ABS共混物,采用FTIR、SEM、DSC等测试了EBA-g-MAH对PA6/ABS共混物的增容作用;并讨论了EBA-g-MAH对PA6/ABS共混物的结晶性、力学性能及吸水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EBA-g-MAH与PA6发生化学反应所...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EBA-g-MAH增容PA6/ABS共混物,采用FTIR、SEM、DSC等测试了EBA-g-MAH对PA6/ABS共混物的增容作用;并讨论了EBA-g-MAH对PA6/ABS共混物的结晶性、力学性能及吸水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EBA-g-MAH与PA6发生化学反应所生成的接枝物对PA6/ABS共混物有较好的增容作用,使分散相尺寸明显减小;PA6/ABS共混物的冲击强度得到很大的提高,比纯PA6提高430%,吸水性也得到改善,但是拉伸强度有所降低。DSC研究表明:EBA-g-MAH的加入抑制了PA6/ABS共混物中PA6的结晶,使PA6结晶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龙6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共混物 马来酸酐接枝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 增容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S-g-MAH/CPVC/ABS复合材料的阻燃和力学性能
5
作者 李璨然 周松 +2 位作者 杨青林 余闻达 罗玉梅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76,101,共8页
为提高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复合材料的阻燃和力学性能,选用氯化聚氯乙烯(CPVC)为阻燃剂,马来酸酐接枝ABS(ABS-g-MAH)为增容剂,采用熔融共混制备了CPVC/ABS和ABS-g-MAH/CPVC/ABS复合材料。通过拉伸、冲击、热变形温度、热重... 为提高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复合材料的阻燃和力学性能,选用氯化聚氯乙烯(CPVC)为阻燃剂,马来酸酐接枝ABS(ABS-g-MAH)为增容剂,采用熔融共混制备了CPVC/ABS和ABS-g-MAH/CPVC/ABS复合材料。通过拉伸、冲击、热变形温度、热重分析、极限氧指数、垂直燃烧试验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测试研究了CPVC和ABS-g-MAH质量分数对ABS阻燃性能、力学性能、热性能和断面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质量分数30%的CPVC使ABS的极限氧指数由20.0%增至26.6%,拉伸强度(41.55 MPa)提高22.8%,但韧性和热稳定性降低。将ABS-g-MAH等量替代ABS,ABS-g-MAH可改善CPVC/ABS的力学性能和界面黏附。与CPVC/ABS(质量分数30∶70)的力学性能相比,ABS-g-MAH/CPVC/ABS(质量分数17.5∶30∶52.5)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缺口冲击强度分别提高1.6%、51.9%和13.7%。适量添加ABS-g-MAH能提高ABS-g-MAH/CPVC/ABS的热变形温度和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聚氯乙烯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增容 力学性能 极限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型抗氧剂在ABS接枝共聚物中的稳定作用 被引量:6
6
作者 王娜 索延辉 +3 位作者 孙志坚 高春晶 曹志臣 张会轩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4-78,共5页
采用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接枝共聚物,将受阻酚类抗氧剂三甘醇双-3-(3-叔丁基-4-羟基-5-甲基苯基)丙酸酯(Irganox245)和β-(4-羟基-3,5-二叔丁基苯基)丙酸正十八碳醇酯(Irganox1076)与硫酯类抗氧剂硫代二丙酸二月... 采用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接枝共聚物,将受阻酚类抗氧剂三甘醇双-3-(3-叔丁基-4-羟基-5-甲基苯基)丙酸酯(Irganox245)和β-(4-羟基-3,5-二叔丁基苯基)丙酸正十八碳醇酯(Irganox1076)与硫酯类抗氧剂硫代二丙酸二月桂酯(DLTP)及其复配后的抗氧剂以乳液的形式加到 ABS 胶乳中。通过测定粉料的老化变黄时间、热失重率、老化后的 ABS 树脂的黄色指数的变化等方法对单组分抗氧剂和复配抗氧剂在 ABS 中的稳定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Irganox245和 DLTP 复配后产生强协同效应,而 Irganox1076和DLTP 复配后的抗氧化效果和 Irganox1076单独使用时的效果相当,只产生比较弱的协同作用。同时也证实了 ABS的降解始于双键的断裂,然后与氧结合生成烷氧基化合物、过氧化物和羰基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抗氧 协同作用 热氧降解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容剂对废旧PS/PE-HD/废旧ABS/木粉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刘柳 夏英 +2 位作者 唐乃岭 张桂霞 姜鹏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77-81,共5页
以过氧化二异丙苯(DCP)为引发剂,在转矩流变仪中分别制备了丙烯酸(AA)接枝聚苯乙烯(PS-g-AA),马来酸酐(MAH)、AA 接枝 PS[PS-g-(MAH-co-AA)]和 MAH、醋酸乙烯酯(VAc)接枝 PS[PS-g-(MAH-co-VAc)]三种增容剂。经红外光谱分析,所得产物均... 以过氧化二异丙苯(DCP)为引发剂,在转矩流变仪中分别制备了丙烯酸(AA)接枝聚苯乙烯(PS-g-AA),马来酸酐(MAH)、AA 接枝 PS[PS-g-(MAH-co-AA)]和 MAH、醋酸乙烯酯(VAc)接枝 PS[PS-g-(MAH-co-VAc)]三种增容剂。经红外光谱分析,所得产物均为目标产物。接枝率测定结果表明,三种增容剂中 PS-g-(MAH-co-VAc)的接枝率最高,达到2.43%。研究了三种增容剂对木塑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增容剂均可提高木塑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扫描电镜测试结果同时表明,增容剂能更好地提高木塑复合材料中基体与木粉的界面黏结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聚苯乙烯泡沫塑料 高密度聚乙烯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木粉 木塑复合材料 接枝 增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A核壳接枝共聚物接枝效果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3
8
作者 马令庆 林润雄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17,共5页
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丙烯酸丁酯-苯乙烯-丙烯腈(ASA)核壳接枝共聚物。考察了不同乳化剂对聚丙烯酸丁酯(PBA)胶乳粒径大小与分布的影响,不同乳化剂、引发剂体系和加料方式对ASA核壳形貌和接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乳化剂质量相同时,采用... 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丙烯酸丁酯-苯乙烯-丙烯腈(ASA)核壳接枝共聚物。考察了不同乳化剂对聚丙烯酸丁酯(PBA)胶乳粒径大小与分布的影响,不同乳化剂、引发剂体系和加料方式对ASA核壳形貌和接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乳化剂质量相同时,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乳化剂制备的PBA胶乳粒子粒径小、分布窄;核层种子胶乳采用阴离子型乳化剂SDS,壳层采用非离子型乳化剂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制备的ASA接枝率高,核壳结构均匀、完整;采用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的接枝效果优于采用过硫酸钾引发剂;壳层单体采用预溶胀法加料方式,所得核壳形貌最佳,核壳界面有过渡层,所制ASA有两个玻璃化转变温度(Tg),而且采用预溶胀法所制ASA的两个Tg间的间距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丁酯-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乳化剂 引发 加料方式接枝率核壳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A-g-SAN对ASA树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耿丽丽 任亮 +2 位作者 韩业 张明耀 张会轩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33,共5页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一系列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接枝聚丙烯酸丁酯(PBA-g-SAN)核壳接枝共聚物,将其与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树脂)熔融共混,制得ASA树脂,使用动态力学分析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考察了扩径中接枝剂的含量和PBA橡胶粒...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一系列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接枝聚丙烯酸丁酯(PBA-g-SAN)核壳接枝共聚物,将其与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树脂)熔融共混,制得ASA树脂,使用动态力学分析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考察了扩径中接枝剂的含量和PBA橡胶粒径对ASA树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接枝剂含量的增加,PBA-g-SAN接枝共聚物的接枝率升高,当接枝剂占单体BA的3%时,ASA树脂的冲击强度达到110 J/m。ASA树脂的冲击强度随着橡胶粒径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PBA-g-SAN接枝共聚物中PBA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随着接枝剂含量的增加而升高,随着PBA橡胶粒径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当PBA橡胶粒径为92.7 nm时,橡胶粒子发生聚集,其他粒径的PBA橡胶均可较好地分散在基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丁酯-苯乙烯-丙烯腈核壳接枝共聚物 丙烯酸丁酯-苯乙烯-丙烯腈共混物 丙烯酸丁酯胶乳 橡胶粒径 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 接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支链聚丙烯增容聚丙烯共混物的研究
10
作者 孙可 曹燊钊 +1 位作者 杨其 赵汪洋 《中国塑料》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7-31,共5页
以聚丙烯(PP)为原料,通过熔融接枝法制备长支链聚丙烯(LCBPP),将LCBPP分别加入到PP/聚苯乙烯(PS)、PP/苯乙烯-丙烯腈嵌段共聚物(SAN)和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共混体系里。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和拉伸流变仪对LCBPP进行表征... 以聚丙烯(PP)为原料,通过熔融接枝法制备长支链聚丙烯(LCBPP),将LCBPP分别加入到PP/聚苯乙烯(PS)、PP/苯乙烯-丙烯腈嵌段共聚物(SAN)和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共混体系里。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和拉伸流变仪对LCBPP进行表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共混物的断面进行观察。结果表明,LCBPP对分散相具有一定极性的体系表现出良好的增容效果;在组分比为70/30的PP/SAN和PP/PET体系中加入5%的LCBPP后,体系分散相尺寸明显细化且分散均匀,但是其增容效果没有枝马来酸酐接聚丙烯(PP-g-MAH)的增容效果明显;LCBPP对于PP/PS体系的相容性有轻微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支链聚丙烯 苯乙烯-丙烯腈嵌段共聚物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苯乙烯 增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性抗氧剂组成以及含量对ASA树脂性能的影响
11
作者 刘孟恩 汤千熠 +1 位作者 张明耀 刘伯军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3-78,共6页
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核壳比为6/4的ASA核壳接枝共聚物胶乳,系统地研究了水性抗氧剂的组成以及含量对ASA接枝共聚物热氧老化性能的影响,并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ASA树脂,探究了水性抗氧剂的组成以及含量对ASA树脂力学性能、表观性能的影响... 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核壳比为6/4的ASA核壳接枝共聚物胶乳,系统地研究了水性抗氧剂的组成以及含量对ASA接枝共聚物热氧老化性能的影响,并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ASA树脂,探究了水性抗氧剂的组成以及含量对ASA树脂力学性能、表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性抗氧剂的组成CPL/DLTP为2/3时,其ASA接枝共聚物的热氧老化性能最优;随着水性抗氧剂含量的增加,ASA接枝共聚物的氧化诱导期显著增长;水性抗氧剂的加入量超过1%以后,ASA接枝共聚物的氧化诱导期增长不显著;在230℃空气条件下,添加1%水性抗氧剂的ASA接枝共聚物的氧化诱导期可达73.1 min,其抗热氧老化能力是相同条件下不添加水性抗氧剂ASA接枝共聚物的80倍以上;水性抗氧剂的组成及含量对ASA树脂的力学性能无明显影响,对其表观性能如白度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腈-苯乙烯-丙烯酸丁酯 核壳接枝共聚物 水性抗氧 氧化诱导期 抗热氧老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膨胀型阻燃剂APP/MA/PEPB的制备及其在ABS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孙芳 朱道吉 +2 位作者 吴笑笑 周正发 徐卫兵 《中国塑料》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9-62,共4页
用氧代-4-羟甲基-2,6,7-三氧杂-1-磷杂双环[2,2,2]辛烷(PEPA)作为中间产物,与苯甲酰氯反应合成了新型成炭剂苯甲酸(1-氧-2,6,7-三氧杂-1-磷双环[2.2.2]辛烷-4-基)甲酯(PEPB)。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氢核磁共振确定了产物的结构。与... 用氧代-4-羟甲基-2,6,7-三氧杂-1-磷杂双环[2,2,2]辛烷(PEPA)作为中间产物,与苯甲酰氯反应合成了新型成炭剂苯甲酸(1-氧-2,6,7-三氧杂-1-磷双环[2.2.2]辛烷-4-基)甲酯(PEPB)。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氢核磁共振确定了产物的结构。与三聚氰胺(MA)和聚磷酸铵(APP)按一定比例复配成膨胀型阻燃剂用于丙烯睛-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的阻燃研究。结果表明,PEPB的初始分解温度为310℃,比传统成炭剂季戊四醇(PER)提高了58 C;当APP/MA/PEPB按2:1:2比例复配且添加量为30%时,阻燃效果最佳,阻燃复合材料燃烧等级达UL 94 V-0级,拉伸强度为40.15 MPa,吸水率为1.77%;与PER作为成炭剂的ABS阻燃复合材料相比,其拉伸强度提高了33.4%,吸水率下降了84.2%;复合材料燃烧后微观炭层致密无孔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膨胀型阻燃 成炭 复合材料 阻燃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聚酰胺成炭剂的制备及其对ABS的阻燃效应 被引量:4
13
作者 袁丹丹 蔡绪福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8-33,共6页
用对苯二甲酰氯和1,3-丙二胺通过界面缩聚合成了一种新型聚酰胺成炭剂(PPTA),研究了有机溶剂种类、单体摩尔比以及反应时间对其比浓黏度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合成工艺,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热失重分析等方法对产物的结构进... 用对苯二甲酰氯和1,3-丙二胺通过界面缩聚合成了一种新型聚酰胺成炭剂(PPTA),研究了有机溶剂种类、单体摩尔比以及反应时间对其比浓黏度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合成工艺,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热失重分析等方法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以PPTA为碳源,聚磷酸铵(APP)为酸源的膨胀型阻燃体系对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的阻燃效应。结果表明,PPTA可显著提高ABS/APP复合材料在高温下的残炭量和阻燃性能,当PPTA的添加量为7.5%(质量分数,下同),APP的添加量为22.5%时,复合材料的极限氧指数达到最大值32.4%,并且通过垂直燃烧UL 94的V-0级;炭层结构的微观形貌显示成炭剂PPTA的加入能促进阻燃体系在燃烧后表面形成均匀、致密的炭层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胺 成炭 界面缩聚 膨胀型阻燃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丁二烯胶乳附聚技术研究进展
14
作者 孟凡宁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68,共6页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中聚丁二烯(PB)橡胶粒径控制在300 nm左右时性能最优。采用附聚法可在较短时间内制备小粒径PB胶乳,然后通过物理/化学手段实现粒径放大。与一步法相比,附聚法可将总反应时间缩短50%以上,同时保持产物性...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中聚丁二烯(PB)橡胶粒径控制在300 nm左右时性能最优。采用附聚法可在较短时间内制备小粒径PB胶乳,然后通过物理/化学手段实现粒径放大。与一步法相比,附聚法可将总反应时间缩短50%以上,同时保持产物性能稳定。主要综述了PB胶乳附聚技术(如机械搅拌法、冷冻附聚法、压力附聚法、化学附聚法、高分子附聚法)的最新进展,重点阐述了高分子附聚剂的结构、附聚工艺和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丁二烯胶乳 高分子附聚 粒径放大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S树脂本体聚合中链转移剂应用评价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佰佳 陈兴郁 +3 位作者 段福江 刘香池 刘伯军 张明耀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24,共6页
以低顺式聚丁二烯为增韧剂,1,1-二叔丁基过氧化环己烷为引发剂,采用本体聚合方法合成一系列苯乙烯—丙烯腈—丁二烯三元共聚物(ABS),探究本体聚合过程中不同类型链转移剂对ABS树脂的相转变过程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扭矩随时间变化曲线表明... 以低顺式聚丁二烯为增韧剂,1,1-二叔丁基过氧化环己烷为引发剂,采用本体聚合方法合成一系列苯乙烯—丙烯腈—丁二烯三元共聚物(ABS),探究本体聚合过程中不同类型链转移剂对ABS树脂的相转变过程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扭矩随时间变化曲线表明,正十二烷基硫醇、叔十二烷基硫醇和二聚体对ABS树脂的相转变过程没有影响,相转变时间均在50 min左右。当数均分子量均在47 100 g/mol左右时,在叔十二烷基硫醇和二聚体体系下制备ABS树脂冲击强度分别为347 J/m和351 J/m,远高于采用正十二烷基硫醇作为链转移剂时ABS树脂的冲击强度167 J/m,随着链转移剂含量的增加,两相间界面间黏结力增强,从而提高ABS树脂冲击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聚合 苯乙烯-丙烯腈-丁二烯三元共聚物 链转移 相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酸酯偶联剂改性磷石膏及其在PC/ABS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吴会敏 刘心韵 +3 位作者 付海 龚维 陈卓 尹晓刚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54-258,共5页
以钛酸酯偶联剂(101、201、311)改性磷石膏,测试改性磷石膏的表面吸油值和接触角,讨论不同结构钛酸酯偶联剂对磷石膏的改性效果。采用熔融挤出法制备钛酸酯改性磷石膏/PC/ABS合金,分析不同结构钛酸酯改性磷石膏对PC/ABS的力学影响。研... 以钛酸酯偶联剂(101、201、311)改性磷石膏,测试改性磷石膏的表面吸油值和接触角,讨论不同结构钛酸酯偶联剂对磷石膏的改性效果。采用熔融挤出法制备钛酸酯改性磷石膏/PC/ABS合金,分析不同结构钛酸酯改性磷石膏对PC/ABS的力学影响。研究表明,3种钛酸酯偶联剂均能降低磷石膏表面亲水性,其中(201)偶联剂改性效果最好,其最佳改性条件:(201)偶联剂加入量为2%,反应温度为40℃。改性磷石膏作为填料填充PC/ABS,可以不同程度地提升合金体系力学性能,其中(201)改性磷石膏对改善合金体系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效果显著,分别为45.71MPa、141.48MPa,分别比PC/ABS提高了10.04%、29.13%;冲击韧性为12.57kJ/m^2,提高了38.13%。(311)改性磷石膏填充PC/ABS合金体系时,将体系冲击韧性提高了77.91%。扫描电镜表征结果显示,改性磷石膏嵌入了PC/ABS孔洞间,其中(201)改性磷石膏分散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酸酯偶联 磷石膏 亲水性 聚碳酸酯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力学性能 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热级ABS树脂存放性能研究(Ⅰ):耐热剂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孟涛 刘伟兴 +3 位作者 查超 丁冲 周霆 罗明华 《塑料工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6-110,共5页
采用室温存放实验,分别研究了耐热剂种类及含量对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树脂含水率和机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耐热等级下,不同耐热改性体系的ABS树脂吸水速率存在差异,含水率的差异直接影响ABS树脂的力学性能;与α-... 采用室温存放实验,分别研究了耐热剂种类及含量对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树脂含水率和机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耐热等级下,不同耐热改性体系的ABS树脂吸水速率存在差异,含水率的差异直接影响ABS树脂的力学性能;与α-甲基苯乙烯(α-MSt)耐热体系相比,N-苯基马来酰亚胺(NPMI)耐热体系的吸水速率更快,存放相同的时间,材料性能(尤其是耐热性能)所受的影响也更大。随着耐热剂含量的增加,ABS树脂的吸水速率加快,同时力学性能降低,NPMI耐热体系受存放时间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耐热 自然存放 含水率 吸水速率 机械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S/PVC共混改性的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杨金平 梁吉 +2 位作者 葛涛 刘新民 郭红革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49-53,共5页
考察了PVC含量对ABS/PVC共混体系性能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提高共混体系的性能 ,在体系中分别加入CPE、MBS做为第三组分。通过性能比较 ,发现MBS可有效提高共混体系的综合性能。为了增加共混体系的阻燃性能 ,加入助阻燃剂Sb2 O3。
关键词 ABS/PVC 共混改性 研究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聚氯乙烯 增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体法合成ABS树脂 Ⅰ.相转变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于志省 李杨 +3 位作者 杜晓旭 张微 郑君双 王玉荣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12,共5页
分别以4种聚丁二烯橡胶作增韧剂,1,1-二(叔丁基过氧基)环己烷(DP275B)为引发剂,采用本体法合成了丙烯情-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ABS)。用折光指数法监测预聚合阶段的单体转化率,重点考察了不同聚合工艺条件下橡胶对ABS合成过程中相转... 分别以4种聚丁二烯橡胶作增韧剂,1,1-二(叔丁基过氧基)环己烷(DP275B)为引发剂,采用本体法合成了丙烯情-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ABS)。用折光指数法监测预聚合阶段的单体转化率,重点考察了不同聚合工艺条件下橡胶对ABS合成过程中相转变行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Li系700A橡胶聚合体系的黏度最大,相转变过程亦最为显著;随着橡胶用量的增加,聚合体系的黏度显著增加;采用DP275B(用量大于或等于210μg/g)和适中的搅拌速率均可观察到明显的相转变过程;随着Li系700A橡胶和DP275B用量的增加,相转变过程均有所后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 本体聚合 双官能团引发 聚丁二烯橡胶相转变 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S/HPVC合金的制备与力学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郑昌仁 金晨旭 +1 位作者 张军 冯今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12-115,共4页
研究了采用丙烯腈 -丁二烯 -苯乙烯树脂 (ABS) ,高聚合度聚氯乙烯 (HPVC)为主体材料 ,丙烯酸酯类共聚物改性剂 (ACR)为增容剂 ,并配以其它助剂制备 ABS/ HPVC合金。实验结果表明 ,选择 ABS75 ,HPVC2 5 ,ACR2 ,重质 Ca CO3<10及适量助... 研究了采用丙烯腈 -丁二烯 -苯乙烯树脂 (ABS) ,高聚合度聚氯乙烯 (HPVC)为主体材料 ,丙烯酸酯类共聚物改性剂 (ACR)为增容剂 ,并配以其它助剂制备 ABS/ HPVC合金。实验结果表明 ,选择 ABS75 ,HPVC2 5 ,ACR2 ,重质 Ca CO3<10及适量助剂 ,可以制备性能较好的 ABS/ HPVC合金。以 ACR为增容剂 ,同时加入 NBR,能够大大提高 ABS/ HPVC合金的冲击强度。 ACR对 ABS/ HPVC合金的增容效果同 PVC(S- 70 0 )相近 ,但优于 C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 高聚合度聚氯乙烯 丙烯酸共聚物 ABS/HPVC合金 增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