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
作者 辛永宁 宣世英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64-65,共2页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HBV)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原发性肝癌 肝癌研究 肝细胞增殖周期 丙型肝炎病毒(HCV) DNA突变 恶性肿瘤 研究发现 肝脏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肾移植术后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于立新 王志鹏 +4 位作者 付绍杰 王亦斌 杜传福 徐健 邓文锋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82-684,共3页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对肾移植术后的影响。方法比较86名HCV感染和86名非HCV感染病人肾移植术后1,3,5年人/肾存活率和急、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并对死亡病例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病人在肾移植术后不同...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对肾移植术后的影响。方法比较86名HCV感染和86名非HCV感染病人肾移植术后1,3,5年人/肾存活率和急、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并对死亡病例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病人在肾移植术后不同时间人/肾的存活率分别为:术后1年(94.2%/90.7%和96.8%/96.0%);术后3年(88.4%/79.1%和90.7%/87.2%);术后5年(74.4%/73.3%和87.2%/81.4%)。两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31.3%和21.2%,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12.5%和6.5%。其中HCV感染组5年人存活率低于非HCV感染组(P<0.05),而其他各项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病为感染组的首位死亡原因(36.4%)。结论HCV感染对肾移植受者术后长期存活存在负面影响,HCV感染应作为肾移植手术的相对禁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肾移植 术后 临床研究 丙型肝炎 存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细胞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陈瑞烈 贺永文 +3 位作者 高勇 李淑莉 杨小铭 罗端德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73-276,共4页
目的 建立接近体内自然感染状态并能长期复制的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细胞模型。方法 用HCV阳性血清感染人肝癌细胞株HepG2、SMMC 772 1及胎肝细胞株L0 2 ,继续培养 6 0d ,用巢式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nestedRT PCR)检测培养细胞及... 目的 建立接近体内自然感染状态并能长期复制的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细胞模型。方法 用HCV阳性血清感染人肝癌细胞株HepG2、SMMC 772 1及胎肝细胞株L0 2 ,继续培养 6 0d ,用巢式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nestedRT PCR)检测培养细胞及上清中正、负链HCVRNA。结果 HepG2、SMMC 772 1在感染后第 2~ 30d ,L0 2在感染后第 3~ 30d细胞中可以间断检出HCV正链RNA ;3株细胞的细胞内HCV负链RNA均在感染后第 3~ 30d可以间断检出 ,检出率与正链RNA接近。 3株细胞以HepG2细胞中HCVRNA正、负链检出率较高 ,并在第 31~ 6 0d仍可间断检出 ,但复制程度逐渐减弱。 3株细胞的培养上清中HCV正链RNA感染后也呈间断阳性 ,检出率与细胞内正链RNA基本一致。培养上清中均未检出HCV负链RNA。结论 HepG2、SMMC 772 1及L0 2细胞均对HCV易感 ,并能支持HCV长期复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细胞模型 细胞培养 细胞传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丙型肝炎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高勇 贺永文 +2 位作者 曾令兰 刘薇 易建华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5期450-452,共3页
为了研究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对丙型肝炎的影响 ,运用非同位素原位杂交法 (NISH)和链酶亲和素 -生物素 (SABC)法分别检测 2 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 PBMC中的 HCV- RNA及其 T淋巴细胞亚群 ,同时检测这些患者的... 为了研究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对丙型肝炎的影响 ,运用非同位素原位杂交法 (NISH)和链酶亲和素 -生物素 (SABC)法分别检测 2 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 PBMC中的 HCV- RNA及其 T淋巴细胞亚群 ,同时检测这些患者的肝功能指标。结果显示 8例 (4 0 .0 % ) HCV患者的 PBMC中的 HCV- RNA呈阳性结果。HCV- RNA呈散在颗粒状或弥漫分布 ,主要位于胞浆中。 HCV- RNA阳性组和阴性组的 CD+4 T细胞比例低于正常对照组 ,CD+8T细胞比例高于正常对照组 ,CD+4 / CD+8比值下降 ;而 HCV- RNA阳性组的 CD+4 T细胞比例则又低于阴性组 ,CD+8T细胞比例高于阴性组 ,CD+4 / CD+8比值出现倒置 (P<0 .0 1)。两组的肝功能检查结果之间无显著差异 (P>0 .0 5 )。提示 HCV感染 PBMC后引起 T淋巴细胞亚群发生变化 ,使 CD+4 和 CD+8T细胞功能下降或不能很好地协调作用 ,从而成为 HCV持续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HCV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肝功能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纹眉在女性人群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太永日 尹明实 韩学吉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28-29,共2页
研究纹眉在女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作用。随机检查肝炎门诊就诊女性人群抗HCV -IgG ,并按年龄段分为 7个组 ,进行各组间抗HCV -IgG阳性率统计学比较 ,其中选择抗HCV -IgG高阳性率年龄段 ,分为纹眉史阳性组和阴性组 ,并进行抗HCV -IgG... 研究纹眉在女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作用。随机检查肝炎门诊就诊女性人群抗HCV -IgG ,并按年龄段分为 7个组 ,进行各组间抗HCV -IgG阳性率统计学比较 ,其中选择抗HCV -IgG高阳性率年龄段 ,分为纹眉史阳性组和阴性组 ,并进行抗HCV -IgG阳性率的统计学检验。结果示 31~ 6 0岁龄女性人群抗HCV -IgG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人群 ,进一步研究发现 ,此年龄段女性纹眉史阳性组抗HCV -IgG阳性率明显高于纹眉史阴性组。目前纹眉是女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HCV 纹眉 女性 人群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阳性率 年龄段 研究 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太地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诊断、处理和治疗共识 被引量:11
6
作者 魏来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323-327,共5页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亚太地区 诊断 治疗 亚太肝病学会 循证医学证据 肝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春市职业献血员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的调查
7
作者 易世红 赵春燕 +1 位作者 龚云伟 李凡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4期64-64,共1页
为了解长春市职业献血员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 ,对该群体进行了抗 HCV调查。结果表明 ,长春市职业献血员抗 HCV阳性率为 9% ,显著高于对照人群 ;献浆者抗 HCV阳性率显著高于献全血和非献血人群 ,而且随着献血年限、次数的增加 。
关键词 职业献血员 抗-HCV 危险因素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四十五)——Telaprevir用于经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8
作者 周淑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160-1160,共1页
背景HCV基因1型病人对乙二醇化干扰素α(peginterferon alfa)-利巴韦林(ribavirin)疗法无持续应答,治疗成功的可能性小。
关键词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WONCA 论文摘要 治疗 汇编 HCV基因 干扰素α 持续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饮酒习惯对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预后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阚晓宏 倪进发 +5 位作者 毕鹏 孙业桓 程慧 郑惠玲 黄守凯 张庶民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5期363-363,372,共2页
目的 研究饮酒习惯对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慢性 化的影响。方法 我们收集142例HCV感染者的资料,以病程>6 个月,白蛋白/球蛋白<1.5和/或ALT>40U者、或临床确诊为慢性丙型肝炎(HC)的患者 ,分入病例组,共76例;凡抗-HCV(+)或/和H... 目的 研究饮酒习惯对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慢性 化的影响。方法 我们收集142例HCV感染者的资料,以病程>6 个月,白蛋白/球蛋白<1.5和/或ALT>40U者、或临床确诊为慢性丙型肝炎(HC)的患者 ,分入病例组,共76例;凡抗-HCV(+)或/和HCV RNA(+)持续6个月以上不符合慢性丙型肝炎 条件者为对照组,共66例。结果 病例组有饮酒习惯的比例明显高于 对 照组(χ2=8.75,P<0.003,OR=2.79),经性别分层分析:男性OR=2.65,女性OR =4.29,OR总=3.30,提示女性HCV感染者饮酒较男性更易发展成慢性肝病;饮酒量<100 ml/次、OR=3.18,>300ml/次、OR=5.45,饮酒量与慢性丙型肝炎呈相关关系;持续饮酒 ≤ 5年、OR=1.74,6~15年、OR=3.51,>15年,OR=5.10,饮酒年限越长,其慢性化的危险 性越大。结论 (1)饮酒可能是导致HCV感染慢性化的重要危险因素;(2 )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规劝HCV感染者戒酒可能是预防HCV感染者 慢性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酒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慢性化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索非布韦的口服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终末期肾病合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液透析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慧丽 王嫣然 +1 位作者 吴春玲 任万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130-132,共3页
目的分析基于索非布韦的口服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终末期肾病合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液透析患者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20年2月于山东省济南市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终末期肾病合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液透析患者6例... 目的分析基于索非布韦的口服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终末期肾病合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液透析患者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20年2月于山东省济南市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终末期肾病合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液透析患者6例,所有患者均服用索非布韦与达拉他韦进行治疗,6例患者中,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有1例,代偿期肝硬化为1例,慢性丙型肝炎4例,其中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需治疗24周,其他患者治疗12周。观察所有患者的治疗有效性以及安全性。结果随访结果显示,6例患者都获得了快速病毒学应答,没有病毒学突破,也不存在终末期肾病合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情况。口服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过程中,6例患者血小板、尿素清除指数、白细胞、尿素下降率以及血红蛋白和治疗之前无差异,肝功能正常。经治疗,只有1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为16.67%。该例患者的不良反应未经过特殊处理便自行好转。结论对终末期肾病合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液透析患者采用索非布韦与达拉他韦进行治疗,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极好,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非布韦 口服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 终末期肾病合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血液透析患者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肝脏疾病研究协会更新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治疗指南
11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2770-2770,共1页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慢性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接近1.5亿例。近日,美国肝脏疾病研究协会更新了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治疗指南,就何时开始治疗、初始治疗、复治、急性HCV感染以及特殊人群( HCV合并感染、失代偿性肝硬化、肾功...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慢性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接近1.5亿例。近日,美国肝脏疾病研究协会更新了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治疗指南,就何时开始治疗、初始治疗、复治、急性HCV感染以及特殊人群( HCV合并感染、失代偿性肝硬化、肾功能损害)等方面提出新的建议,现总结要点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肝脏疾病研究协会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治疗指南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 世界卫生组织 HCV感染 失代偿性肝硬化 肾功能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胎肝细胞体外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定位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唐智敏 詹春姣 +2 位作者 章敏 李航森 石淑仙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9-72,共4页
为了证实人胎肝细胞在体外与丙型肝炎病毒 (HCV)阳性血清共培养 2 4h是否能感染 HCV病毒而作定位研究。采用透射电镜、免疫电镜的手段对于 HCV阳性血清共培养的人胎肝细胞中病毒样颗粒进行定位研究 ,以测定细胞内是否有 HCV。结果发现... 为了证实人胎肝细胞在体外与丙型肝炎病毒 (HCV)阳性血清共培养 2 4h是否能感染 HCV病毒而作定位研究。采用透射电镜、免疫电镜的手段对于 HCV阳性血清共培养的人胎肝细胞中病毒样颗粒进行定位研究 ,以测定细胞内是否有 HCV。结果发现在透视电镜下人胎肝细胞胞浆中有很多病毒样颗粒 ,直径约 45 nm。通过免疫电镜进一步证实在人胎肝细胞中这些病毒样颗粒含有 HCV基因表达产物 NS3及 NS5。此外 ,人胎肝细胞在体外与 HCV阳性血清共培养 2 4h并经多次洗涤后的培养上清加入到新鲜分离的正常人胎肝细胞培养基中继续培养 ,可以得出上述相同的结果。这些结果表明人胎肝细胞在体外培养情况下可以感染 HCV,并且感染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胎肝细胞 体外培养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透射电子显微镜 定位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1b型慢性感染者IgG亚类检测及其意义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边维良 孙南雄 +3 位作者 张永祥 苗祥宇 孙俊 谈维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4-56,共3页
目的 :研究慢性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抗HCVIgG亚类的出现规律及其意义。方法 :以第 3代抗 HCV检测抗原ELISA法检测不同HCV感染状态患者血清中IgG亚类及滴度。结果 :HCV 1b慢性肝炎患者标本中IgG1、IgG2、IgG4检出率分别为 87.5 %、7.... 目的 :研究慢性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抗HCVIgG亚类的出现规律及其意义。方法 :以第 3代抗 HCV检测抗原ELISA法检测不同HCV感染状态患者血清中IgG亚类及滴度。结果 :HCV 1b慢性肝炎患者标本中IgG1、IgG2、IgG4检出率分别为 87.5 %、7.5 %、5 2 .5 %。其几何平均滴度分别为 1∶5 49.5、1∶1.6、1∶2 1.9。未检测到IgG3。慢性肝炎组抗体滴度明显高于单纯抗体阳性组。结论 :HCV 1b慢性肝炎特异性体液免疫有一定的缺陷 ,主要表现为抗体的滴度较低和抗体亚类的限制性。本文认为 ,这种缺陷可能与HCV 1b感染的慢性化存在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免疫球蛋白G亚类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IGG亚类 检测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地区无偿献血者丙肝病毒感染及对献血者招募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10
14
作者 赵树铭 蒋天伦 +8 位作者 黎儒青 GAO Feng-Xiang LU Ling ZHENG Hao-Qiang 胡建 范娅涵 李兵 肖瑞卿 Yury Khudoyakov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676-680,共5页
近年来,中国的献血者招募模式正在从有偿献血到单位组织献血,进而到完全无偿献血的模式转变。有关真正的无偿献血者中丙型肝炎感染的资料还较少报道。本研究对重庆地区2003年的首次献血者进行丙型肝炎感染及病毒分型的调查,共有13620份... 近年来,中国的献血者招募模式正在从有偿献血到单位组织献血,进而到完全无偿献血的模式转变。有关真正的无偿献血者中丙型肝炎感染的资料还较少报道。本研究对重庆地区2003年的首次献血者进行丙型肝炎感染及病毒分型的调查,共有13620份血清标本进行ELISA丙型肝炎抗体检测,其中抗体阳性标本再经RT-PCR扩增HCVRNA的核心区/E2区片段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发现,HCV抗体阳性率为0.49%(67/13620),其中在40-49岁年龄段的阳性率(0.86%)最高;高学历人群和大城市生活人群的阳性率相对为高。丙肝病毒的基因分型结果显示,在22份基因分型阳性标本中有基因型1b,2a,3a和3b等四种,分别占4(18%)、5(23%)、9(41)和4(18%),以基因型3(包括3a和3b)为流行。结论:重庆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丙型肝炎抗体阳性率较低;由于本地及周边地区静注毒品人群中丙型肝炎感染以基因型3为主,提示可能在献血人群中有静注吸毒者的存在。因此,随着献血模式的转变,在献血者的招募中应注意排除吸毒者这一高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基因型 无偿献血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IFNAR2 mRNA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孙翠明 闻颖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16-1018,1035,共4页
目的探究丙型肝炎病毒(HCV)不同感染阶段,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干扰素α/β受体2(IFNAR2)mRNA表达水平,并研究其与干扰素(IFN)疗效的关系。方法 58例丙肝抗体阳性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3组:急性肝炎组(4例),慢性肝炎组(46例),肝硬化组(8... 目的探究丙型肝炎病毒(HCV)不同感染阶段,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干扰素α/β受体2(IFNAR2)mRNA表达水平,并研究其与干扰素(IFN)疗效的关系。方法 58例丙肝抗体阳性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3组:急性肝炎组(4例),慢性肝炎组(46例),肝硬化组(8例)。15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将外周血单核细胞分离,应用RT PCR扩增IFNAR2 mRNA。结果 58例丙型肝炎患PBMC IFNAR2 mRNA检出率为87.9%,而对照组为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丙型肝炎组较肝硬化组检出率高(93.5%和50%,P<0.05),2组间PBMC HCV RNA的阳性率无差别(P>0.05)。PBMC IFNAR2 mRNA水平与干扰素疗效相关(P<0.05)。结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上调PBMC IFNAR2 mRNA的表达,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 IFNAR2 mRNA表达高于肝硬化患者,其表达可能与病毒载量无关,而与干扰素疗效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外周血单核细胞 干扰素受体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迟秀梅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468-468,共1页
背景:干扰素(IFN)-α相关的血细胞减少症较为常见,并可能受剂量影响。我们对一组确定为基因型1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研究队列进行了基因组关联研究,寻找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白细胞减少症... 背景:干扰素(IFN)-α相关的血细胞减少症较为常见,并可能受剂量影响。我们对一组确定为基因型1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研究队列进行了基因组关联研究,寻找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白细胞减少症的遗传因素。方法:参加IDEAL研究(共3070名)中1604名患者进行遗传学检测。试验入选标准包括:血小板计数≥80×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1500/m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干扰素 丙型肝炎患者 血细胞减少症 全基因组 治疗相关性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肝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对发生肝炎、丙肝病毒再激活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沈洁 杨艳兵 +1 位作者 李森森 童永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21-1424,共4页
目的探讨丙肝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对肝炎发生、丙型肝炎病毒(HCV)再激活的影响。方法收集整理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漯河市中心医院HCV感染且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针对肝炎活动风险的统计学研究显... 目的探讨丙肝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对肝炎发生、丙型肝炎病毒(HCV)再激活的影响。方法收集整理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漯河市中心医院HCV感染且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针对肝炎活动风险的统计学研究显示,入组的310例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后,102例(32.9%)出现肝炎活动;患者原发病(实体瘤、血液恶性肿瘤及其他)在肝炎的发病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908,P=0.14);接受治疗后,化疗和(或)靶向治疗组患者发生肝炎概率高于皮质类固醇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组(χ~2=4.09,P=0.04)。针对化疗和(或)靶向治疗组患者用药前后HCV再激活风险评估的研究显示,入组210例患者中,38例(18.1%)发生了HCV再激活;血液肿瘤组患者发生HCV再激活率显著高于实体瘤组(χ~2=4.102,P=0.04)。针对肝炎发生与HCV再激活的关联性研究显示,病毒再激活组发生肝炎概率明显高于病毒未激活患者(χ~2=4.54,P=0.03)。结论 HCV感染患者,接受系统化疗和(或)靶向治疗时发生肝炎风险高于接受皮质类固醇和(或)免疫抑制剂患者。接受系统化疗和(或)靶向治疗时,血液肿瘤患者发生HCV再激活风险高于实体瘤患者,且可能会通过病毒再激活增加肝炎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免疫抑制治疗 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 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A缺乏与HCV慢性感染和干扰素的抗病毒治疗无应答相关
18
作者 迟秀梅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27-27,共1页
最近的数据表明,维生素A能调节I型干扰素受体的表达,增强α-干扰素抑制丙型肝炎病毒(HCV)复制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讨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维生素A缺乏的流行病学,评估是否维生素A缺乏症与干扰素的抗病毒治疗无应答相关。
关键词 维生素A缺乏症 干扰素受体 病毒治疗 无应答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慢性感染 HCV α-干扰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V/HCV重叠感染患者病情进展的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永宏 陈新月 +3 位作者 吴昊 张彤 张可 徐莲芝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6-18,共3页
探讨HIV/HCV重叠感染患者病情进展的原因和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选择HIV/HCV重叠感染患者这一特定人群 ,按照疾病进展分成艾滋病组 (AIDS)和HIV感染组 (freeofAIDS) ,回顾性分析两组间免疫功能、HIV病毒载量、肝脏功能的差异 ,探讨可能... 探讨HIV/HCV重叠感染患者病情进展的原因和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选择HIV/HCV重叠感染患者这一特定人群 ,按照疾病进展分成艾滋病组 (AIDS)和HIV感染组 (freeofAIDS) ,回顾性分析两组间免疫功能、HIV病毒载量、肝脏功能的差异 ,探讨可能影响病情进展的相关因素。艾滋病组与HIV感染组比较 :艾滋病组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CD+ 4 T、CD+ 8T)均低于HIV感染组 ,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0 1;P =0 0 0 3) ;HIV病毒载量在艾滋病组明显高于HIV感染组 ,差异显著 (P =0 0 0 5 ) ;艾滋病组的肝脏功能 (ALT、AST)明显高于HIV感染组 (P值分别为 0 0 4 3、0 0 0 2 ) ;蛋白合成指标 (TP、ALB)艾滋病组较HIV感染组低下 ,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0 1)。以Logistic回归分析 ,CD+ 4 T、感染时间和ALB是预测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P <0 0 0 1)。回归方程预测准确率为 97 0 %。HIV/HCV重叠感染可加快病情进展 ,ALB与CD+ 4 T细胞数及感染时间是预测艾滋病病程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艾滋病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病情进展 预后 细胞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