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汤卜逊沙门菌暴发分离株的鉴定及与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鉴别 被引量:8
1
作者 王洪霞 张代涛 +7 位作者 李志峰 许学斌 李勤 王晓梅 崔志刚 章丽娟 冉陆 阚飙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48-351,共4页
目的探讨丙型副伤寒、猪霍乱以及汤卜逊沙门菌的血清型鉴定要点,评价不同诊断血清的鉴定能力。方法用三家不同生产厂家的沙门菌诊断血清对丙型副伤寒、猪霍乱、猪霍乱库氏变种沙门菌三株标准株以及GSS中国区监测的疑似丙型副伤寒暴发分... 目的探讨丙型副伤寒、猪霍乱以及汤卜逊沙门菌的血清型鉴定要点,评价不同诊断血清的鉴定能力。方法用三家不同生产厂家的沙门菌诊断血清对丙型副伤寒、猪霍乱、猪霍乱库氏变种沙门菌三株标准株以及GSS中国区监测的疑似丙型副伤寒暴发分离株、猪霍乱和汤卜逊沙门菌进行血清鉴定,同时利用PCR、生化、以及MLST分型分析对这些菌株进行辅助分析。结果血清分型显示暴发菌株为汤卜逊沙门菌,那些原来鉴定为猪霍乱沙门菌的菌株也是汤卜逊沙门菌;PCR结果显示这些暴发菌株和散发菌株的Vi基因为阴性;还发现某些诊断血清的H:c因子血清能够与H:k抗原发生交叉凝集,从而导致血清型的误判;另外,MLST分型分析显示这些汤卜逊沙门菌菌株与丙型副伤寒、猪霍乱等沙门菌之间有差异;卫矛醇、粘液酸和H2S三种生化反应显示丙型副伤寒、猪霍乱、猪霍乱库氏变种沙门菌之间具有明显的生化差别。结论近期我国报告为丙型副伤寒的暴发中,需要鉴定是否为汤卜逊沙门菌所致,注意诊断血清的交叉反应所致的误判,可用生化鉴定、MLST分型分析以及PCR等方法进一步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卜逊沙门 丙型副伤寒沙门菌 血清分型 ML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鹅源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感染实验小鼠的组织病理学及抗原分布 被引量:1
2
作者 罗薇 冉丹丹 +1 位作者 陈冬平 刘群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667-1675,共9页
为了研究天鹅源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感染致实验小鼠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和其菌体抗原的组织分布,奠定菌株致病机制的研究基础,采用天鹅源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株口腔灌服感染实验小鼠,在感染后不同时点采集小鼠11个组织脏器制备石蜡切片,进行HE染... 为了研究天鹅源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感染致实验小鼠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和其菌体抗原的组织分布,奠定菌株致病机制的研究基础,采用天鹅源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株口腔灌服感染实验小鼠,在感染后不同时点采集小鼠11个组织脏器制备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和免疫酶组织化学染色,对感染小鼠的组织病变及菌体抗原的分布进行观察。感染小鼠的心、肝、脾、肺、肾、肠道、脑等组织在感染3~6h后开始出现炎性反应,直至感染后14d;感染鼠回肠组织有显著的坏死、脱落及炎性损伤,右心室呈现脱落的血栓栓子,肺泡壁增厚、血管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和支气管肺炎,多脏器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多脏器组织可见"伤寒小结"。感染3h,除脑外,其他被检脏器皆检出细菌抗原,除感染途径肠道细菌抗原含量极高,脾、心、肺、肝的阳性信号也很强,且主要存在组织的细胞质中。研究结果提示天鹅源丙型副伤寒沙门菌能感染实验小鼠,侵嗜小鼠多个脏器,长时间不同程度地引起多脏器变性、坏死及炎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鹅源丙型副伤寒沙门菌 病理变化 抗原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型副伤寒沙门菌lpfC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占峰 张晶晶 +1 位作者 吴敏娜 何群力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5-39,共5页
为了分析lpfC基因对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Red同源重组系统构建丙型副伤寒沙门菌lpfC基因缺失株,并利用低拷贝质粒pSTV28构建其互补株。然后比较分析野生株、缺失株与互补株之间生长特性、生化特性、黏... 为了分析lpfC基因对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Red同源重组系统构建丙型副伤寒沙门菌lpfC基因缺失株,并利用低拷贝质粒pSTV28构建其互补株。然后比较分析野生株、缺失株与互补株之间生长特性、生化特性、黏附侵袭能力、动物致病力等生物学特性差异。结果显示,lpfC基因的缺失不影响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生长特性和生化特性,但缺失lpfC基因可导致丙型副伤寒沙门菌黏附侵袭细胞的能力及对小鼠致病力显著降低。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丙型副伤寒沙门菌lpfC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副伤寒沙门菌 RED同源重组 lpfC基因 缺失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噬菌体SPC-P1在不同血清型中的分布及整合位点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赵潘 彭宜红 邹清华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14-919,共6页
目的:确定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paratyphi C,SPC)噬菌体SPC-P1在其他血清型中是否存在,并确定其在宿主菌基因组中的整合位点。方法:以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RKS4594基因组中SPC-P1为模板,设计6对引物,分别在11株伤寒沙门氏菌... 目的:确定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paratyphi C,SPC)噬菌体SPC-P1在其他血清型中是否存在,并确定其在宿主菌基因组中的整合位点。方法:以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RKS4594基因组中SPC-P1为模板,设计6对引物,分别在11株伤寒沙门氏菌、11株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12株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和23株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中进行SPC-P1片段的扩增。同时下载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基因组数据库中全基因组序列完成的100株20个血清型的沙门氏菌全基因组序列,通过Mauve 2.3.1软件进行比对,以确定SPC-P1在各个血清型中的分布。根据SPC-P1在RKS4594基因组中的整合位点,设计引物,对10株SPC-P1阳性的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进行扩增,并对产物测序,根据测序结果分析SPC-P1整合情况。结果:SPC-P1广泛存在于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基因组中,14株能够扩增到所有的6个片段,2株扩增到3~5个片段,所有扩增阳性的片段与预期大小吻合。在伤寒沙门氏菌、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中,6个片段均阴性或仅存在1~2个片段,并且片段均比预期小。Mauve比对结果显示,仅在与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进化关系较近的猪霍乱沙门氏菌中存在接近完整SPC-P1的片段,但序列相似性存在差异。SPC-P1在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基因组中的整合位点是固定的,位于两个相邻基因pgt E和yfd C之间。结论:SPC-P1是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独特的致病因子,其存在可能使得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的宿主范围、致病性大小等功能方面有别于其他沙门氏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 丙型副伤寒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