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下丘脑腹内侧核与海马神经纤维联系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朱琳 秦小云 +6 位作者 靳文雨 杨开雯 邵晓云 彭云滔 王俊锋 马军 夏春波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8-142,共5页
目的:探讨大鼠下丘脑腹内侧核与海马的传入、传出神经纤维联系,为摄食和能量代谢等内脏活动的神经调节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参考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借助脑立体定位仪将逆行示踪剂伊文思蓝(EB)分别注入SD大鼠左侧下丘脑... 目的:探讨大鼠下丘脑腹内侧核与海马的传入、传出神经纤维联系,为摄食和能量代谢等内脏活动的神经调节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参考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借助脑立体定位仪将逆行示踪剂伊文思蓝(EB)分别注入SD大鼠左侧下丘脑腹内侧核(A组,18只)或海马CA2区(B组,18只),大鼠存活3 d后,4%多聚甲醛心脏灌注,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A组双侧海马的CA2,CA3处均显示有荧光标记细胞,且对侧荧光强于同侧;B组下丘脑腹内侧核处未见荧光标记细胞。结论:下丘脑腹内侧核与海马有广泛的纤维联系,可接受来自双侧海马CA2,CA3区的神经纤维投射,两者可能在内脏活动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内侧 海马 神经通路 荧光追踪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束缚应激对雄性小鼠下丘脑腹内侧核神经元NADPH氧化酶表达及ROS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玉婵 武汪洋 +4 位作者 李卫平 尹艳艳 孙立 熊莉 李维祖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328-1332,共5页
目的观察慢性束缚应激对小鼠下丘脑腹内侧核(VMH)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盐(NADPH)氧化酶表达及活性氧(ROS)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和慢性束缚应激组,每周记录小鼠24 h摄食量和体重变化,用二氢乙啡啶(DHE)染色法检测V... 目的观察慢性束缚应激对小鼠下丘脑腹内侧核(VMH)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盐(NADPH)氧化酶表达及活性氧(ROS)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和慢性束缚应激组,每周记录小鼠24 h摄食量和体重变化,用二氢乙啡啶(DHE)染色法检测VMH ROS的生成,HE染色观察VMH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检测VMH NOX2、p47phox和RAC1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下丘脑PKCα、NOX2、p47phox和RAC1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慢性束缚应激能明显降低小鼠24 h摄食量和体重;DHE染色结果显示,慢性束缚应激能明显增加小鼠VMH神经元ROS的生成;HE染色结果显示,慢性束缚应激能明显导致VMH神经元损伤;免疫组化和蛋白印迹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慢性束缚应激小鼠VMH神经元PKCα、NOX2、p47phox和RAC1的表达明显增加。结论慢性束缚应激可导致小鼠VMH神经元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增加VMH神经元NADPH氧化酶介导的ROS生成增多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应激 丘脑内侧 NADPH氧化酶 活性氧 氧化应激性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吻侧亚核背内侧部及邻接的外侧网状结构的传出投射——WGA-HRP顺行追踪研究(中脑核—丘脑投射通路研究之二) 被引量:4
3
作者 王百忍 李继硕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1988年第1期41-51,127,共12页
在已探明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中枢突向三叉神经脊束核吻侧亚核的背内侧部(Vodm)及邻接的网状结构(LRF)投射的基础上,本文作者用WGA—HRP顺行标记法追踪了Vodm和其邻接的LRF传出投射的终止部位,以期探索Vme—丘脑通路中第三级神经元的... 在已探明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中枢突向三叉神经脊束核吻侧亚核的背内侧部(Vodm)及邻接的网状结构(LRF)投射的基础上,本文作者用WGA—HRP顺行标记法追踪了Vodm和其邻接的LRF传出投射的终止部位,以期探索Vme—丘脑通路中第三级神经元的所在。结果发现Vodm及邻接的LRF除投射到一些脑神经运动核、臂旁核、下橄榄主核腹肢内端外,还发现了前人未曾注意到的沿三叉神经感觉主核内缘存在且向腹侧伸延的一个带状区内有浓密的标记终末终止。此标记终末带区在上橄榄核背侧,三叉神经运动核腹侧以及三叉神经感觉主核的背内侧部等处增大,而上橄榄核背侧及三叉运动核腹侧的终末区以往并无人注意到在此有与之相应的核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脊束吻侧亚内侧 外侧网状结构 沿三叉神经感觉主内缘伸延的标记终末带 WGA—hrp顺行追踪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丘脑腹内侧核神经元调节代谢机制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时素娟 张颖宁 +5 位作者 毛娥 陈玉玲 王兮 周一航 寇珍珍 王璐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7-261,共5页
下丘脑是调控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整合中枢,其中下丘脑腹内侧核(VMH)在代谢调控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因此,深入理解其生理功能有助于揭示糖尿病、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 下丘脑是调控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整合中枢,其中下丘脑腹内侧核(VMH)在代谢调控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因此,深入理解其生理功能有助于揭示糖尿病、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VMH在调节代谢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深入探讨了其在能量平衡、葡萄糖稳态、脂质代谢等方面的作用,为进一步理解和治疗代谢性疾病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内侧 糖尿病 肥胖 糖代谢 脂代谢 葡萄糖稳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海马CA_1区神经元对电刺激下丘脑腹内侧核的反应 被引量:1
5
作者 赵晓萍 时利德 +2 位作者 蔡葵 刘素珍 滕国玺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445-448,共4页
以细胞外玻璃微电极技术记录海马CA1区神经元的单位放电,观察电刺激下丘脑腹内侧核(VMH)时CA1区神经元的反应。结果发现,刺激VMH时,可在67.8%的CA1神经元记录到场电位,其峰潜伏期为(17.9±8.4)... 以细胞外玻璃微电极技术记录海马CA1区神经元的单位放电,观察电刺激下丘脑腹内侧核(VMH)时CA1区神经元的反应。结果发现,刺激VMH时,可在67.8%的CA1神经元记录到场电位,其峰潜伏期为(17.9±8.4)ms,(范围:10~35ms),时程(30.9±12.3)ms,(范围:15~55ms)。约70%的CA1神经元(24/34)的自发放电频率在刺激VMH后发生变化,表现为兴奋,兴奋后抑制及兴奋-抑制-兴奋序列和抑制反应,其余30%(10/34)在刺激前后自发放电频率变化不明显。结果表明,兴奋VMH可影响CA1神经元的电活动,而且影响方式多种多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 丘脑 内侧 场电位 自发放电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高脂饮食对大鼠下丘脑腹内侧核、弓状核PGC-1α表达的影响
6
作者 陈金虎 于美佳 +2 位作者 王微 管振龙 王艳芹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58-562,共5页
目的观察高脂饮食对下丘脑腹内侧核、弓状核PGC-1α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及高脂饮食组,喂养8周后,采用HE染色法观察肝脏组织脂肪变性情况,采用免疫荧光化学法染色,观察PGC-1α在下丘脑腹内侧核、弓状核的表达变化... 目的观察高脂饮食对下丘脑腹内侧核、弓状核PGC-1α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及高脂饮食组,喂养8周后,采用HE染色法观察肝脏组织脂肪变性情况,采用免疫荧光化学法染色,观察PGC-1α在下丘脑腹内侧核、弓状核的表达变化。结果 8周后正常饮食组大鼠肝组织的肝索排列整齐,肝索、肝血窦、肝细胞之间均界限分明,细胞核清晰,胞浆均匀,未见肝细胞脂变和坏死;而摄取高脂饮食的大鼠的肝脏组织表现为肝索排列紊乱、肝血窦腔隙极小、细胞界限不清、肝细胞肿胀,胞浆中出现了大小不等的脂肪空泡,有严重脂肪变性特征。正常饮食大鼠下丘脑腹内侧核测定区域面积下PGC-1α的细胞数为199.96±42.95,高脂饮食大鼠腹内侧核PGC-1α的细胞数为(256.08±39.25),二者具有统计差异P<0.05;正常饮食大鼠弓状核PGC-1α的细胞数为(173.25±47.19),高脂饮食大鼠弓状核PGC-1α的细胞数为(200.48±51.44),二者具有统计差异P<0.05。结论高脂饮食导致下丘脑腹内侧核、弓状核PGC-1α表达增高,可能与能量代谢平衡调节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GC-1Α 丘脑内侧 弓状 高脂饮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沿三叉神经感觉主核内缘的带状区向丘脑的投射—HRP法研究(中脑核—丘脑投射通路研究之三) 被引量:4
7
作者 王百忍 李继硕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1988年第1期53-60,128,共9页
本文作者在系统地探索三叉神经本体觉传递的中枢通路工作中,曾证明做为初级传入神经元的三叉神经中脑核(Vme)神经元的中枢突主要投射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吻侧亚核背内侧部及邻接的网状结构(Vodm-LRF)区。而此区的传出纤维又向沿三叉神经感... 本文作者在系统地探索三叉神经本体觉传递的中枢通路工作中,曾证明做为初级传入神经元的三叉神经中脑核(Vme)神经元的中枢突主要投射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吻侧亚核背内侧部及邻接的网状结构(Vodm-LRF)区。而此区的传出纤维又向沿三叉神经感觉主核(Vp)内缘伸延的一个带状区投射。此带状区腹侧达上橄榄核背侧,背侧达三叉上核及臂旁核,形成浓密的标记终末带。为了追踪此带状终末区的神经元向何处投射以及它在Vme—丘脑投射通路中的地位,本实验将HRP溶液注入于丘脑腹后核的不同部位进行了逆行追踪。结果表明,上述带状区的神经元主要投射到丘脑腹后内侧核的腹内侧部。结合本研究的一、二两篇的结果,作者推论传递面、口部本体觉刺激的中枢通路可能是由Vme,Vodm—LRF,沿Vp内侧延伸的带状区和丘脑等四级神经元组成。本文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了有关问题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本体觉中枢通路 沿三叉神经感觉主内缘延伸的带状区 丘脑腹后内侧核hrp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羟基多巴胺单侧帕金森病模型大鼠丘脑腹内侧核的放电活动 被引量:1
8
作者 潘琪 张旺明 +1 位作者 罗非 徐如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24-329,共6页
目的研究6-羟基多巴胺(6-OHDA)单侧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丘脑腹内侧核神经元的放电活动。方法使用大鼠脑立体定位仪把记录电极尖端置入SD大鼠双侧的丘脑腹内侧核,把用于后期注射6-OHDA的不锈钢管一端置入右侧内侧前脑束的上方。向右侧内... 目的研究6-羟基多巴胺(6-OHDA)单侧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丘脑腹内侧核神经元的放电活动。方法使用大鼠脑立体定位仪把记录电极尖端置入SD大鼠双侧的丘脑腹内侧核,把用于后期注射6-OHDA的不锈钢管一端置入右侧内侧前脑束的上方。向右侧内侧前脑束内注入12μg/4μL的6-OHDA制作单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采用神经元单位放电在体多通道同步记录方法记录模型建立前和模型建立后的双侧丘脑腹内侧核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应用酪氨酸羟化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黑质内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丧失情况。应用甲酚紫染色对记录电极尖端进行定位。结果模型大鼠的左侧和右侧丘脑腹内侧核神经元的平均放电频率分别是(15.5287±0.57269)Hz和(5.6981±0.2791)Hz,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431,P<0.001)。与模型建立前比较,模型建立后,大鼠的右侧丘脑腹内侧核神经元的平均放电频率显著降低(F=306.701,P<0.001)。模型建立前和模型建立后的右侧丘脑腹内侧核神经元爆炸放电率分别是14.8%和44.4%。与模型建立前相比,模型建立后,大鼠的右侧丘脑腹内侧核中爆发放电神经元的比例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左侧丘脑腹内侧核相比较,模型大鼠右侧丘脑腹内侧核中爆发放电神经元比例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55,P=0.004)。结论6-OHDA单侧帕金森病模型大鼠丘脑腹内侧核神经元放电活动显著改变,丘脑腹内侧核可能在帕金森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丘脑内侧 电生理 6-羟基多巴胺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下丘脑腹内侧核等核团内胆囊收缩素能神经元与儿茶酚胺系之间关系的免疫电镜观察
9
作者 白凤林 刘伟 方敏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6期535-538,共4页
以免疫电镜技术与人工伪介质小泡显示方法结合在一起,定性、定位地证明了大鼠下丘脑摄食中枢区域:下丘脑腹内侧核(VMH)和下丘脑外侧区(LHA)内分布的胆囊收缩素(CCK)能神经元与儿茶酚胺(CA)能神经终末之间的超微结... 以免疫电镜技术与人工伪介质小泡显示方法结合在一起,定性、定位地证明了大鼠下丘脑摄食中枢区域:下丘脑腹内侧核(VMH)和下丘脑外侧区(LHA)内分布的胆囊收缩素(CCK)能神经元与儿茶酚胺(CA)能神经终末之间的超微结构关系,即突触的存在。否定了上述核团内CCK与CA在同一神经元内的共存,为揭示下丘脑的摄食调节机理提供形态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 内侧 胆囊收缩素 儿茶酚胺 突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杏仁皮质内侧核神经元对电刺激下丘脑腹内侧核的反应
10
作者 李钟杰 赵晓萍 +1 位作者 蔡奎 滕国玺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5期424-426,共3页
为了研究下丘脑与边缘系统在衰老过程中的电生理学变化规律,从而了解边缘系统在衰老过程中对下丘脑的影响,我们首先观察了刺激青年大鼠VMH诱发的Me神经元的反应。结果表明:VMH与Me之间存在双向纤维联系,且以Me向VMH... 为了研究下丘脑与边缘系统在衰老过程中的电生理学变化规律,从而了解边缘系统在衰老过程中对下丘脑的影响,我们首先观察了刺激青年大鼠VMH诱发的Me神经元的反应。结果表明:VMH与Me之间存在双向纤维联系,且以Me向VMH的投射占优势。说明青年大鼠Me对VMH确有控制作用,为中枢神经系统衰老规律及抗衰老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内侧 杏仁皮质侧 衰老 生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丘脑背内侧核神经元在帕金森病状态下电活动的变化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文娟 席悦 +5 位作者 张巧俊 惠艳娉 薛丽 张欢 张李娜 袁海峰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14-618,共5页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状态下大鼠丘脑背内侧核(mediodorsal thalamus,MD)神经元电活动的变化。方法以6-羟多巴胺诱导的PD模型大鼠为实验对象,采用在体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的方法记录大鼠MD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和放...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状态下大鼠丘脑背内侧核(mediodorsal thalamus,MD)神经元电活动的变化。方法以6-羟多巴胺诱导的PD模型大鼠为实验对象,采用在体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的方法记录大鼠MD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和放电形式的变化,并与对照组大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PD大鼠MD神经元平均放电频率为(4.66±4.27)Hz,明显高于对照组大鼠(3.32±2.71)Hz;两组大鼠MD神经元放电形式都表现为不规则放电与爆发式放电两种,而PD组大鼠MD内不规则放电的神经元比例高于对照组大鼠(60.78%、49.21%),爆发式放电的神经元比例低于对照组大鼠(39.22%、50.79%),且与对照组相比,PD组大鼠MD神经元放电形式的相关参数均有差异。结论帕金森病模型大鼠中MD神经元放电频率增高,兴奋性增强,同时放电形式改变,神经元活动的规律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丘脑内侧 电生理 大鼠 放电频率 放电形式 神经元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疲劳大鼠丘脑腹外侧核神经元自发放电特征的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乔德才 王梦羽 +1 位作者 侯莉娟 刘晓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26-330,共5页
通过观察力竭运动对大鼠丘脑腹外侧核(VL)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影响,探讨丘脑腹外侧核在运动疲劳中枢调控过程中的作用.选取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疲劳组.采用跑台递增负荷运动方案,建立运动疲劳模型.采用玻璃微电极的体电生... 通过观察力竭运动对大鼠丘脑腹外侧核(VL)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影响,探讨丘脑腹外侧核在运动疲劳中枢调控过程中的作用.选取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疲劳组.采用跑台递增负荷运动方案,建立运动疲劳模型.采用玻璃微电极的体电生理学技术,观察丘脑腹外侧核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并对其放电模式、放电频率、锋电位间隔直方图进行线下分析.得到了FG大鼠丘脑腹外侧核单簇发混合放电和规则单发放电神经元比例明显低于CG(P<0.01),爆发式放电神经元比例明显高于CG(P<0.01).FG大鼠丘脑腹外侧核神经元总放电频率显著低于CG(P<0.05),规则单发放电频率有所升高,单簇发混合放电频率有所降低,但与CG相比均未见显著差异(P>0.05).可以看出大鼠丘脑腹外侧核神经元参与了运动性疲劳的中枢调控.丘脑腹外侧核在运动疲劳引起间接通路与直接通路的调节功能失衡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疲劳 大鼠 丘脑外侧 神经元放电特征 神经元放电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损毁北京鸭下丘脑腹内侧核及腹外侧区对体重、器官重量的影响
13
作者 滑静 乔惠理 +1 位作者 李其智 门瑞霄 《北京农学院学报》 1997年第3期31-35,共5页
实验用4周龄北京鸭,雌雄不拘.饲喂第3d,用2mA直流电对北京鸭下丘脑腹内侧核(VMH)和腹外侧区(LHA)进行双侧阳极损毁.于损毁后第17d进行脑灌流.以脑切片所在位置将28只动物分成4组:对照组(I)9只,损毁VMH组15只,其中VMH非脂... 实验用4周龄北京鸭,雌雄不拘.饲喂第3d,用2mA直流电对北京鸭下丘脑腹内侧核(VMH)和腹外侧区(LHA)进行双侧阳极损毁.于损毁后第17d进行脑灌流.以脑切片所在位置将28只动物分成4组:对照组(I)9只,损毁VMH组15只,其中VMH非脂肪肝组(Ⅱ)8只,VMH脂肪肝组(Ⅲ)7只,损毁LHA(Ⅳ)4只.观察各组体重、器官重的变化,结果如下:1)损毁当天,各组活重无显著性差异.2)灌流前各组体重结果:损毁VMH脂肪肝组(2.78±0.19)kg显著高于假损毁组(2.47±0.14)kg(P<0.05),而损毁LHA组体重(1.73±0.2)kg显著低于假损毁组(P<0.01).3)测定屠体中,损毁VMH脂肪肝组肌胃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损毁LHA组肌胃重、胴体重、腹脂和胸腿肌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这提示:禽类同样存在有摄食中枢和饱中枢,它们对禽类的摄食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鸭 损毁 丘脑内侧 体重 器官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氨基丁酸对下丘脑腹内侧核神经元单位放电的抑制作用
14
作者 储祥平 顾慧珍 徐宁善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研究GABA对下丘脑腹内侧核(VMN)神经元的作用。方法采用离体脑片方法,应用玻璃微电极记录大鼠VMN神经元的单位放电,在58个脑片上观察了GABA对146个VMN神经元单位放电的影响。结果外源性的GABA(10... 目的研究GABA对下丘脑腹内侧核(VMN)神经元的作用。方法采用离体脑片方法,应用玻璃微电极记录大鼠VMN神经元的单位放电,在58个脑片上观察了GABA对146个VMN神经元单位放电的影响。结果外源性的GABA(10~300μmol/L)抑制了146个神经元中的118个神经元的电活动,且这些抑制效应呈剂量-反应关系。这些GABA反应的神经元中,其抑制作用(n=37)大部分可被GABAA受体拮抗剂荷苞牡丹碱甲基碘化物(bicuculinemethioide,BMI,125μmol/L,n=28)所阻断;GABA的抑制作用(n=36)也可被氯离子通道阻断剂印防己毒素(picrotoxin,PTX,125μmol/L,n=22)所阻断。在46个GABA有抑制反应的VMN神经元上,苯氯丁氨酸(baclofen,0.01~0.3μmol/L,n=46)抑制了所有46个神经元的单位放电,且效应呈剂量-反应关系。GABAB受体拮抗剂CGP-35348(10μmol/L,n=6)可减弱或消除苯氯丁氨酸(0.1μmol/L,n=11)的抑制效应。结论GABA对VMN神经元的抑制效应不仅可以通过GABAA受体,而且可以通过G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 单位放电 丘脑 内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力竭运动过程中大鼠丘脑腹外侧核神经元电活动及NR2B、GABAAα-1蛋白表达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胡琰茹 侯莉娟 +2 位作者 王大磊 刘晓莉 乔德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96-302,共7页
目的:探讨运动疲劳发生、发展过程中大鼠丘脑腹外侧核在"基底神经节-丘脑-皮层"通路的神经中继调控作用。方法:实验选用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SPF级,采用在体局部场电位记录技术(local field potentials,LFPs),对一次性力竭运... 目的:探讨运动疲劳发生、发展过程中大鼠丘脑腹外侧核在"基底神经节-丘脑-皮层"通路的神经中继调控作用。方法:实验选用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SPF级,采用在体局部场电位记录技术(local field potentials,LFPs),对一次性力竭运动过程中大鼠丘脑腹外侧核(ventrolateral nuleus,VL)神经元电活动变化进行同步动态观察;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对力竭运动前后及恢复90min时刻大鼠丘脑腹外侧核的NR2B和GABAAα-1的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在一次性力竭运动过程中大鼠丘脑腹外侧核的神经元电活动变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自主运动期神经元电活动α波活动显著增高(P<0.05),功率谱重心频率显著升高(P<0.05),兴奋性升高;疲劳初期和力竭期神经元电活动δ、θ波活动显著增高(P<0.05),功率谱重心频率显著降低(P<0.05),兴奋性下降;与安静状态相比,大鼠丘脑腹外侧核在力竭即刻和恢复90min时GABAAα-1受体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多(P<0.05,P<0.01)。结论:丘脑腹外侧核作为"基底神经节-丘脑-皮层"神经通路的中继核团,在力竭运动过程中神经元兴奋性发生改变,GABAAα-1受体蛋白表达的改变是导致该核团神经元兴奋性变化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竭运动 大鼠 丘脑外侧 神经元电活动 受体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抑制内脏痛诱发的大鼠丘脑背内侧核痛放电 被引量:6
16
作者 闫丽萍 马骋 +2 位作者 项晓人 何崇 王玲玲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77-180,共4页
目的 :探讨丘脑背内侧核MD是否参与内脏痛信息的传递及电针的作用。方法 :采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的方法 ,观察①内脏痛对大鼠MD诱发放电的影响 ;②电针对内脏痛刺激诱发的大鼠MD痛放电的影响 ,并均以外踝为非穴位对照。结果 :①内脏... 目的 :探讨丘脑背内侧核MD是否参与内脏痛信息的传递及电针的作用。方法 :采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的方法 ,观察①内脏痛对大鼠MD诱发放电的影响 ;②电针对内脏痛刺激诱发的大鼠MD痛放电的影响 ,并均以外踝为非穴位对照。结果 :①内脏痛可在MD引导出诱发放电 ;②电针可明显抑制内脏痛诱发的MD痛放电 ,并具明显的穴位特异性。结论 :MD不仅接受痛信息的传递 ,并且在针刺镇内脏痛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内脏痛 大鼠 丘脑内侧 诱发放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氨酸单钠对新生期大鼠下丘脑内侧基底部神经元的神经毒性作用 被引量:8
17
作者 吕永利 赵书芬 +1 位作者 吕集 车春明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2年第4期246-249,共4页
通过对新生期大鼠皮下注射谷氨酸单钠(MSG),观察对下丘脑內侧基底部神经元的影响?峁砻?MSG可毁损下丘脑弓状核、腹内侧核、具有明显的神经毒性作用,其毒性作用可能随着作用剂量的加大或时间的延长而增大。未见到MSG对下丘脑背内侧核... 通过对新生期大鼠皮下注射谷氨酸单钠(MSG),观察对下丘脑內侧基底部神经元的影响?峁砻?MSG可毁损下丘脑弓状核、腹内侧核、具有明显的神经毒性作用,其毒性作用可能随着作用剂量的加大或时间的延长而增大。未见到MSG对下丘脑背内侧核神经元的损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 丘脑 弓状 内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内侧核升压机制参与中央杏仁核升压反应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金胜 顾蕴辉 +1 位作者 李利生 吕贻春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5期422-425,共4页
目的:分析中央杏仁核(nucleusamygdaloideuscentralis,AC) 升压反应的中枢机制。方法:大鼠脑内注射不同药物,记录血压和心率的变化。结果:谷氨酸兴奋AC 引起的升压反应可被αHelical... 目的:分析中央杏仁核(nucleusamygdaloideuscentralis,AC) 升压反应的中枢机制。方法:大鼠脑内注射不同药物,记录血压和心率的变化。结果:谷氨酸兴奋AC 引起的升压反应可被αHelical CRF[941] ( αH CRF,CRF拮抗剂) 或[ DPro2 ,DPhe7 ,DTrp9]P物质(DPDPDT,SP 拮抗剂) 分别注入双侧腹内侧核(nucleus ventromedialis,NVM) ,室旁核(nucleus paraventricularis,NPV)或延髓头端腹外侧区(rostralventrolateral medulla,RVL)衰减。结论:结合作者其他工作已证明腹内侧核升压反应是通过背内侧核作用于NPV 和RVL 实现的,各环节都有CRF和SP参与,此工作结果进一步表明腹内侧核背内侧核升压机制是AC 升压反应中枢机制的一部分,CRF和SP是该神经通路中的递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压 杏仁 生理学 丘脑内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杏仁复合体皮质内侧核群与基底外侧核群的皮质下传入性联系——逆行HRP法 被引量:1
19
作者 齐明三 孔庆喜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1987年第1期35-38,134,共5页
用逆行HRP标记法研究了大白鼠杏仁复合体皮质内侧核群及基底外侧核群的皮质下传入性联系。分别对丘脑、下丘脑、中脑、脑桥等部向此二核群投射的核团做了观察和讨论。
关键词 杏仁复合体皮质内侧 基底外侧 皮质下传入联系 逆行hrp 大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大鼠大脑皮层梗死后继发丘脑损害与DNA氧化损伤 被引量:6
20
作者 何美霞 邢世会 +5 位作者 曾进胜 杨波 赵立群 华海婴 裴中 梁志坚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707-710,共4页
目的观察大鼠大脑皮层梗死后丘脑腹后外侧核(ventroposterior nucleus of the thalamus,VPN)的继发性损害是否有DNA氧化损伤,并研究抗氧化剂依布硒啉(ebselen,EB)对这种远隔部位损伤是否具有改善作用。方法采用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 目的观察大鼠大脑皮层梗死后丘脑腹后外侧核(ventroposterior nucleus of the thalamus,VPN)的继发性损害是否有DNA氧化损伤,并研究抗氧化剂依布硒啉(ebselen,EB)对这种远隔部位损伤是否具有改善作用。方法采用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stroke-prone renovascular hypertensive rats,RHRSP),建立大脑中动脉皮层支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后分为:①假手术组,②模型组,③溶剂组,④抗氧化剂EB10mg.kg-1组,⑤抗氧化剂EB30mg.kg-1组,每组5只大鼠。2周后行肢体运动神经功能评估并取VPN后行尼氏染色,免疫组化检测VPN的8-羟基-2-脱氧马苷(8-hydroxy-2-deoxyguanosine,8-ohdG)表达。结果EB10mg.kg-1组和EB30mg.kg-1组神经功能评分优于假手术组(1.80±0.56,1.72±0.48vs2.28±0.33,P<0.05)。尼氏染色可见假手术组同侧VPN细胞形态规整。而梗死同侧VPN神经细胞出现细胞体积变小,胞核固缩,尼氏体退变为萎缩的深色细胞。EB30mg.kg-1组尼氏染色观察到改善作用。溶剂组同侧VPN的8-ohdG阳性细胞数目(0.1mm2)显著增加(146.8±12.1vs108.4±19.2,P<0.05);与溶剂组相比,EB10mg.kg-1组和EB30mg.kg-1组阳性细胞数目显著下降(123.6±14.7,123.4±17.4vs146.8±12.1,P<0.05)。结论实验性大脑皮层梗死后2周,同侧VPN存在DNA氧化性损伤。抗氧化剂EB对VPN的DNA氧化损伤有抑制作用,并可改善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丘脑腹后外侧 8-羟基-2-脱氧鸟苷 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