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音乐文化对外交流的特点及作用
被引量:5
- 1
-
-
作者
李岩松
-
机构
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
出处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0-143,共4页
-
文摘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里,中国通过参加"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积极开展了对外音乐文化交流。中国音乐文化的对外交流虽然经历了一些曲折,但对打破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孤立和封锁,扩大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争取了有利的和平环境;同时也增进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情谊;对于培养、锻炼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方面的人才和队伍也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一些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音乐作品和艺术曲目包括器乐演奏也是在这一时期通过对外文化交流催生和发展起来的。通过中国音乐文化的对外交流,对如何加强文化管理工作和创新文化管理体制也具有启示意义。
-
关键词
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
中国对外文化交流
音乐文化
-
分类号
G0
[文化科学]
-
-
题名日本记者在朝鲜的采访见闻
- 2
-
-
作者
张星岩
-
出处
《国际展望》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6期27-29,共3页
-
文摘
7月1日至8日,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平壤举行了第13届世界青年联欢节。17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了这次联欢节。《朝日新闻》记者古西洋趁此机会对朝鲜平壤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采访,并连续发了6篇报道。现将其中部分内容编译如下: 民众为联欢节捐款夫妻俩都在平壤体育俱乐部当负责人的文在京和朴远玉,每月将两人加起来的工资320圆中的60%存入银行。
-
关键词
世界青年联欢节
朝鲜人
体育俱乐部
《朝日新闻》
文在
代表团团员
金日成
劳动新闻
日至
新教徒
-
分类号
D51
[政治法律—国际政治]
-
-
题名杂谈不合事理的语病
- 3
-
-
作者
安汝磐
-
出处
《语文建设》
1963年第9期14-15,共2页
-
文摘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写文章说话,事先把事情想清楚,是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先决条件。这个道理,看来很浅显,是任何人都明白的,似乎没有在这里提的必要。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呢?我以为:不是的。拿在学的中学生的习作来说,由于动笔之前没有把要写的事情想清楚而造成的不合事理的语病,是经常可以见到的;这一点,中学语文教师都会有深切的体会,无需在这里多说。再拿报纸刊物来说,这种由于思考不周而造成的语病,也是不少的;关于这一点,也许有人并不觉察。还是让我们举几个例子看一看吧. (1)我们在画面上并没有一开始就看见这个少女,而先看见了穿着红色长裙的腿在挪动步子, 这是谁呢?(《沈阳晚报》,1962年1月13日4版)
-
关键词
沈阳晚报
中学语文教师
北京晚报
江西日报
《大众日报》
《天津日报》
人民来信
立功喜报
于颖
世界青年联欢节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