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马克思世界观转变探微 |
杨耕
|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
1996 |
3
|
|
2
|
标志马克思世界观转变的一个历史文献——读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札记 |
池超波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3 |
3
|
|
3
|
青年毛泽东世界观转变的过程和特点 |
魏知信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
1989 |
0 |
|
4
|
正确评价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对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转变的影响 |
宫凤鸣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6 |
0 |
|
5
|
马克思世界观转变之路探索 |
王金福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8 |
0 |
|
6
|
实践在马克思世界观转变中的作用——兼评西方的“马克思学” |
陈良瑾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1980 |
0 |
|
7
|
马克思对消除贫困的最初关注及早期探索——兼论《莱茵报》时期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问题 |
陈筠淘
|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1
|
|
8
|
再谈郭沫若世界观的转变 |
谷辅林
|
《齐鲁学刊》
|
1981 |
0 |
|
9
|
论鲁迅世界观质变的渐进形式 |
李春林
|
《社会科学辑刊》
|
1986 |
2
|
|
10
|
论五四时期陈独秀思想转变的典型意义 |
齐卫平
王效贤
|
《江淮论坛》
CSSCI
|
1996 |
4
|
|
11
|
论思想“转换”期的郭沫若 |
李保均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4 |
1
|
|
12
|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费尔巴哈的“颠倒方法” |
陶富源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89 |
0 |
|
13
|
鲁迅与党及党人 |
单演义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3 |
0 |
|
14
|
呼唤“银行三铁”归来──银行开展“三讲”随想 |
石雷
|
《南方金融》
|
1999 |
0 |
|
15
|
人的問題在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
張文煜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0 |
0 |
|
16
|
德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故乡之说不符合历史实际 |
谭钧荣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80 |
0 |
|
17
|
必须正确分析和估计我国知识分子现状——彻底批判“四人邦”歪曲、反对毛主席对我国知识分子状况的科学分析 |
范景方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77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