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世代分析法的西北太平洋柔鱼冬春生西部群体资源评估 被引量:13
1
作者 曹杰 陈新军 +1 位作者 田思泉 刘必林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7-42,共6页
根据1996—2006年7~11月中国大陆鱿钓船在西北太平洋38°N^46°N、150°E^165°E海域的生产统计、平均渔获个体等数据,基于Pope提出的世代分析法估算了不同自然死亡系数下(M=0.03~0.1/10 d)柔鱼冬春生西部群体7月的初... 根据1996—2006年7~11月中国大陆鱿钓船在西北太平洋38°N^46°N、150°E^165°E海域的生产统计、平均渔获个体等数据,基于Pope提出的世代分析法估算了不同自然死亡系数下(M=0.03~0.1/10 d)柔鱼冬春生西部群体7月的初始资源量,以及该群体为对象的渔业管理参考点,包括最大可持续产量(MSY)和逃逸率,并且拟合了该群体补充量与亲体量的关系,推测了2006—2020年资源量和渔获量的变化。结果表明,M为0.06/10 d为1个临界点,若实际M<0.06/10 d则该群体处于过度开发状态;若M=0.06/10 d则该群体处于充分利用状态;若M>0.06/10 d则该群体还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空间。补充量亲体关系表明,Beverton-Holt模型拟合效果略优于Ricker模型。要持续利用该资源,逃逸率应设在40%左右,其相应的MSY为10万t左右。文章模拟了M=0.06/10 d时不同捕捞强度下资源量变化状况,认为维持目前的捕捞努力量下,到2020年该群体的资源量都将处在稳定状态,且能保持每年9~10万t的渔获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鱼 西部冬春生群体 西北太平洋 资源评估和管理 世代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水产资源评估的两种世代分析方法比较
2
作者 刘群 曾晓起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5年第4期466-474,共9页
本文采取常用的种群评估方法,应用模拟数据比较研究了两种世代分析方法(VPA)(Gulland(1965)VPA方法和分离VPA方法(PopeandShepherd1982))。指出:在没有应用捕捞努力量调谐最近捕劳死... 本文采取常用的种群评估方法,应用模拟数据比较研究了两种世代分析方法(VPA)(Gulland(1965)VPA方法和分离VPA方法(PopeandShepherd1982))。指出:在没有应用捕捞努力量调谐最近捕劳死亡率时,分离VPA和GullandVPA都不能正确反映实况;当使用调谐方法后,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有所改善;对三组初始捕捞死亡率,Gulland方法给出相同结果;相反分离VPA对不同初始值作出不同答案,但是在初始值接近真值时,分离VPA的计算值较Gulland方法为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资源 种群 评估 世代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渔业实际种群分析(VPA)中调谐方法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刘群 王艳君 《南方水产》 2007年第1期1-6,共6页
实际种群分析法(VPA)是渔业资源评估的经典模型之一,也是总允许捕捞配额(TAC)计算的主要模型之一。由于VPA方法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单纯的分年龄组产量数据不能计算最末年的捕捞死亡系数(和种群数量),所以它通常需要分年龄组产量数据和附... 实际种群分析法(VPA)是渔业资源评估的经典模型之一,也是总允许捕捞配额(TAC)计算的主要模型之一。由于VPA方法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单纯的分年龄组产量数据不能计算最末年的捕捞死亡系数(和种群数量),所以它通常需要分年龄组产量数据和附属数据。VPA的调谐方法发源于欧洲,它们简单、易于理解和不需要繁杂的计算,在实际的渔业资源评估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文章研究了最具有典型性的3种VPA调谐方法,JAM(judicious average method)、LS(Laurec and Shepherd method)和Hybrid。应用模拟数据的研究表明,3种方法在捕捞死亡系数稳定时可以较准确地估计补充值。当捕捞死亡系数随时间增加时,LS方法相对于其它2种方法有较优的表现。当捕捞死亡系数随时间减少时,JAM方法有较优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种群分析 世代分析法 调谐方 模拟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单株结果数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王俊涛 冯鹏龙 +1 位作者 王亚艺 李全辉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43-1450,共8页
为探究辣椒单株结果数的遗传机制,以单株结果数差异较大的辣椒材料XHB(P_(1))和B14-01(P_(2))为亲本,构建四世代遗传家系即P_(1)、P_(2)、F_(1)、F_(2)。运用主基因+多基因多世代联合分析法,研究辣椒单株结果数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辣... 为探究辣椒单株结果数的遗传机制,以单株结果数差异较大的辣椒材料XHB(P_(1))和B14-01(P_(2))为亲本,构建四世代遗传家系即P_(1)、P_(2)、F_(1)、F_(2)。运用主基因+多基因多世代联合分析法,研究辣椒单株结果数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辣椒单株结果数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模型(2MG-ADI)。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d a、d b分别为-16.33、-13.05,2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值h a、h b分别为-10.02、-2.51。2对主基因间的加性×显性(j_(ab))互作效应和显性×加性(j ba)互作效应的效应值分别为8.69和12.93,加性×加性上位性(i)互作效应值为6.86,显性×显性(l)的互作效应值为7.23,主基因间的效应以加性效应为主,其次是加性×显性上位性互作效应。主基因遗传率为68.10%,环境引起的变异占比31.9%,表明环境对辣椒结果数的影响相对较小。相关研究结果为不同单株结果数辣椒新品种的选育及相关基因的定位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单株结果数 主基因+多基因多世代联合分析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瓜强雌性状的遗传分析
5
作者 李倩 杨建国 +2 位作者 汪端华 吴双花 王鑫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0-44,共5页
以中国南瓜强雌系F81和普通性型株系M32为试验材料,构建6世代群体,连续两季调查25节以内的雌花节率,采用多世代联合分析法分析中国南瓜强雌性状遗传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南瓜强雌性状的遗传符合C-1模型,受1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主基因为... 以中国南瓜强雌系F81和普通性型株系M32为试验材料,构建6世代群体,连续两季调查25节以内的雌花节率,采用多世代联合分析法分析中国南瓜强雌性状遗传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南瓜强雌性状的遗传符合C-1模型,受1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主基因为正向作用,多基因作用可以忽略不计;同时,雌花节率受环境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瓜 强雌性状 世代联合分析 遗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绿果与橙果间果实颜色及主要色素含量的遗传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吴浪 赵菁菁 +5 位作者 罗佳伟 王晨 李方曼 李云洲 张颜 梁燕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9-37,共9页
对番茄组合绿樱(绿果)×金珠1号(橙果)的6个世代遗传群体(P1、P2、F1、BC1、BC2和F2)进行果色性状、番茄红素含量、叶绿素含量和胡萝卜素含量等的遗传规律分析。结果表明:正反交F1的果色性状无明显差异,而色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说... 对番茄组合绿樱(绿果)×金珠1号(橙果)的6个世代遗传群体(P1、P2、F1、BC1、BC2和F2)进行果色性状、番茄红素含量、叶绿素含量和胡萝卜素含量等的遗传规律分析。结果表明:正反交F1的果色性状无明显差异,而色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说明番茄果色性状受核基因控制,而色素含量遗传除受核基因控制外还可能存在胞质效应。采用多世代联合分析法的分析结果表明,番茄绿果与橙果间的果色性状符合2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MX2-A-AD)遗传模型,其BC1、BC2和F2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3.42%、78.25%和61.41%,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2.87%、15.35%和34.94%,即果色性状遗传的主基因遗传力较强;叶绿素含量符合1对负向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MX1-AEND-AD)遗传模型,其BC1、BC2和F2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0、1.73%和0.65%,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5.47%、0和37.82%,即主基因遗传力在BC2群体中最高,多基因遗传力在BC1群体中最高;番茄红素含量与胡萝卜素含量均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MX2-ADI-AD)遗传模型,其BC1、BC2和F2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5.74%、1.79%、84.26%和61.53%、87.21%、81.05%,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0.32%、74.12%、12.68%和0.68%、0、0,表明番茄红素含量和胡萝卜素含量的主基因遗传力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果色遗传 色素含量遗传 世代联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