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粉末床熔融-反应烧结碳化硅复合材料制备与吸波性能研究
1
作者 王长顺 杨庆春 +3 位作者 胡雨梦 由化营 闫春泽 史玉升 《航空制造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92-101,共10页
本文通过高速搅拌制备了适用于粉末床3D打印的酚醛包覆原料,采用粉末床熔融制备了碳化硅和碳纤维坯体,并结合后续浸渍增密和反应烧结获得了分别含碳化硅粉末和碳纤维粉末的两种碳化硅复合材料。对比研究了两种材料的微观形貌、物相特征... 本文通过高速搅拌制备了适用于粉末床3D打印的酚醛包覆原料,采用粉末床熔融制备了碳化硅和碳纤维坯体,并结合后续浸渍增密和反应烧结获得了分别含碳化硅粉末和碳纤维粉末的两种碳化硅复合材料。对比研究了两种材料的微观形貌、物相特征及力学性能,并对其介电参数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计算得到了吸波性能。结果表明,碳纤维增强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具备更优异的力学性能和吸波性能,其抗弯强度达到了(289±22.4)MPa,体积密度为(2.69±0.05)g/cm^(3),开孔率低至0.472%。当材料厚度为2.77 mm时,CF-S复合材料的最小反射损耗(RL_(min))值在11.14 GHz处达到了-40.7 dB;当厚度增加至6 mm时,RL_(min)值在5.77 GHz处达到了-35.1 dB。该材料可以在高温氧化工况下维持良好的吸波性能。研究结果为吸波-结构一体化碳化硅复合材料构件的制备提供了技术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床熔融 反应烧结 碳化硅复合材料 吸波 结构-功能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矾土基β-Sialon结合刚玉-碳化硅复合材料抗冰晶石侵蚀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韩波 张海军 钟香崇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80-684,共5页
采用静态坩埚法研究了矾土基β-Sialon结合刚玉-碳化硅复合材料在1000℃下的抗冰晶石侵蚀性能。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侵蚀量较少,侵蚀层厚度约1mm,侵蚀产物为NaAlSiO_4;渗透层深度约6mm,渗透速率随β-Sialon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复合材料渗... 采用静态坩埚法研究了矾土基β-Sialon结合刚玉-碳化硅复合材料在1000℃下的抗冰晶石侵蚀性能。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侵蚀量较少,侵蚀层厚度约1mm,侵蚀产物为NaAlSiO_4;渗透层深度约6mm,渗透速率随β-Sialon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复合材料渗透界面的分形维数值介于1.1~1.23之间,随Sialon含量的增加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矾土基β-Sialon结合刚玉-碳化硅 复合材料 冰晶石 抗侵蚀性能 分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化硅-二硼化钛复合材料烧结工艺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陈宇红 杨和平 +1 位作者 贾雪荭 陈百义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9-31,共3页
采用无压烧结工艺,研究不同烧结温度和不同烧结助剂含量的碳化硅-二硼化钛复合陶瓷的固相烧结机理及其对复合陶瓷致密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B含量在0.4~2%变化时,烧结密度随B含量增加一直下降,在B含量为0.4%时烧结密度最大;当C含量... 采用无压烧结工艺,研究不同烧结温度和不同烧结助剂含量的碳化硅-二硼化钛复合陶瓷的固相烧结机理及其对复合陶瓷致密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B含量在0.4~2%变化时,烧结密度随B含量增加一直下降,在B含量为0.4%时烧结密度最大;当C含量在2~4%变化时,烧结密度随C含量增加而增加,在3%时达到最大值后又下降。在烧结温度约为2180℃时,碳化硅-二硼化钛复合陶瓷有最大的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二硼化钛复合材料 无压烧结 烧结助剂 致密化 烧结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不锈钢复合材料在HSO_3^-和/或Cl^-介质中的腐蚀行为 被引量:1
4
作者 高青 高璟 胡建文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3,共3页
采用选择腐蚀技术,提取了铜-不锈钢复合材料中的纤维相,并测定了纤维相电极电位。通过循环加速腐蚀试验和电化学测试方法,研究了3种铜-不锈钢复合材料和纯铜在HSO3-和/或Cl-介质中的腐蚀行为。同时研究了腐蚀对材料的力学性能、导电性... 采用选择腐蚀技术,提取了铜-不锈钢复合材料中的纤维相,并测定了纤维相电极电位。通过循环加速腐蚀试验和电化学测试方法,研究了3种铜-不锈钢复合材料和纯铜在HSO3-和/或Cl-介质中的腐蚀行为。同时研究了腐蚀对材料的力学性能、导电性能和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Cu-10wt%SS原位(微观)复合材料在HSO3-和/或Cl-介质中具有一定的耐蚀性。HSO3-对铜-不锈钢复合材料腐蚀的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锈钢复合材料 循环加速腐蚀试验 电化学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锈钢-复合材料火箭弹定向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罗涵 《玻璃钢/复合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8-22,共5页
本文针对目前火箭弹定向器的缺点,提出内层为不锈钢内衬防止尾焰烧蚀,外层为复合材料提供结构强度、刚度的方案,通过对产品材料性能试验,结合实弹发射,证明该方案满足使用要求。试样拉伸强度为220MPa,拉伸模量为23.7GPa,压缩强度为153M... 本文针对目前火箭弹定向器的缺点,提出内层为不锈钢内衬防止尾焰烧蚀,外层为复合材料提供结构强度、刚度的方案,通过对产品材料性能试验,结合实弹发射,证明该方案满足使用要求。试样拉伸强度为220MPa,拉伸模量为23.7GPa,压缩强度为153MPa,弯曲强度为330MPa,层间剪切强度为24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锈钢-复合材料 火箭弹 定向器 轻质 可重复使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碳-碳化硅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德文 曹旭 +2 位作者 唐伟 李聪 张宁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08-512,共5页
为了提高航母舰载机燃气导流板的性能,对碳/碳-碳化硅(C/C-SiC)复合材料开展制备和性能研究。采用轴棒法编制预制体,采用化学气相渗透工艺制备试件。将试件在舰载机的尾流中做模拟起飞工况的飞行试验。采用电子天平和千分尺测量试件的... 为了提高航母舰载机燃气导流板的性能,对碳/碳-碳化硅(C/C-SiC)复合材料开展制备和性能研究。采用轴棒法编制预制体,采用化学气相渗透工艺制备试件。将试件在舰载机的尾流中做模拟起飞工况的飞行试验。采用电子天平和千分尺测量试件的烧蚀率,采用能谱分析测量燃烧产物的成份,采用扫描电镜观察试件烧蚀后的微观形貌的变化,并对试件的烧蚀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试件的质量烧蚀率为0.0405 g/s,线烧蚀率为0.0488 mm/s;试件中SiC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的SiO2在碳纤维的周围沉积,形成了包鞘结构,有效地阻滞了氧化反应向内部继续传递,从而降低了试件的烧蚀率,材料总体表现出优异的抗烧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碳-碳化硅复合材料 轴棒法 舰载机尾流场 烧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碳-碳化硅复合材料在高超音速射流中性能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德文 沈昊东 +3 位作者 王丽 许贵强 胡兵 靳春红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99-303,共5页
为了增强高超音速飞行器的热防护性能,采用轴棒法编制、化学气相渗透工艺制备碳/碳-碳化硅(C/C-SiC)复合材料试件,将试件置于高超音速射流进行烧蚀实验,测试试件的烧蚀率和力学性能;采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复合材料的相组成,采用扫描电镜... 为了增强高超音速飞行器的热防护性能,采用轴棒法编制、化学气相渗透工艺制备碳/碳-碳化硅(C/C-SiC)复合材料试件,将试件置于高超音速射流进行烧蚀实验,测试试件的烧蚀率和力学性能;采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复合材料的相组成,采用扫描电镜观察试件的微观结构并分析烧蚀机理。结果表明:试件烧蚀前后的弯曲强度分别为92 MPa和84 MPa;层间剪切强度分别为10.6 MPa和9.1 MPa;线烧蚀率为0.0474 mm/s,质量烧蚀率为0.0383 g/s;复合材料中的碳纤维以热化学烧蚀为主,基体材料受热化学和机械剥蚀双重作用。复合材料中的SiC颗粒在高温下液化、沉积,提高了试件的烧蚀性能,复合材料总体表现出较好的力学性能和耐烧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碳-碳化硅复合材料 高超音速 力学性能 微观结构 烧蚀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碳-碳化硅复合材料在再入飞行环境中性能研究
8
作者 王德文 左朝阳 张宁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86-290,共5页
为了研究碳/碳-碳化硅复合材料在再入飞行环境中的性能,采用化学气相渗透的方法制备碳/碳-碳化硅复合材料试件,将试件置于再入模拟环境中进行飞行试验,测量试验台热等离子体射流场的工作参数,并分析碳/碳-碳化硅复合材料的性能。结果表... 为了研究碳/碳-碳化硅复合材料在再入飞行环境中的性能,采用化学气相渗透的方法制备碳/碳-碳化硅复合材料试件,将试件置于再入模拟环境中进行飞行试验,测量试验台热等离子体射流场的工作参数,并分析碳/碳-碳化硅复合材料的性能。结果表明,在等离子体发生器的出口处,射流场的热动力学参数呈抛物线分布;复合材料在不同区域的烧蚀形貌有很大的差异,烧蚀率和烧蚀机理不同:驻点区以气化反应消耗为主,其线烧蚀率为0.0373 mm/s,质量烧蚀率为0.0363 g/s,其他区域为氧化反应和裂解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烧蚀率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碳-碳化硅复合材料 热等离子体 流场 烧蚀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粒子侵蚀对碳/碳-碳化硅复合材料烧蚀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德文 洪兴 陈昊 《弹箭与制导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3-136,共4页
为研究碳/碳-碳化硅复合材料(C/C-SiC)的抗机械侵蚀性能,将C/C-SiC复合材料试件置于含粒子的射流中做粒子侵蚀试验,测定试件在不同工况下的侵蚀率;对试件侵蚀后的表面和内部的微观形貌分别采用扫描电镜(SEM)和微CT进行观察,并分析损耗... 为研究碳/碳-碳化硅复合材料(C/C-SiC)的抗机械侵蚀性能,将C/C-SiC复合材料试件置于含粒子的射流中做粒子侵蚀试验,测定试件在不同工况下的侵蚀率;对试件侵蚀后的表面和内部的微观形貌分别采用扫描电镜(SEM)和微CT进行观察,并分析损耗机理。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在含粒子时的线侵蚀率是不含粒子时的烧蚀率的2.24倍,含粒子的质量侵蚀率是不含粒子的烧蚀率的1.8倍,粒子侵蚀对试件的消耗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复合材料在机械侵蚀作用下发生脆性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侵蚀 碳/碳-碳化硅复合材料 侵蚀率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锈钢铝复合材料表面微弧氧化陶瓷膜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杜继红 李争显 慕伟意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5-36,44,共3页
 采用微弧氧化的方法在不锈钢 铝复合材料表面获得陶瓷膜。对该膜层进行了断面形貌观察和X 射线衍射分析、耐磨分析,研究了膜层的厚度随微弧氧化时间的规律,结果表明:陶瓷膜层厚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有一个极限值。陶瓷层主要由α A...  采用微弧氧化的方法在不锈钢 铝复合材料表面获得陶瓷膜。对该膜层进行了断面形貌观察和X 射线衍射分析、耐磨分析,研究了膜层的厚度随微弧氧化时间的规律,结果表明:陶瓷膜层厚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有一个极限值。陶瓷层主要由α Al2O3和γ Al2O3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锈钢-复合材料 微弧氧化 陶瓷膜 断面形貌 膜层厚度 Α-AL2O3 Γ-AL2O3 表面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_f/SiC复合材料与304不锈钢钎焊接头组织与性能 被引量:2
11
作者 范东宇 汪一卉 +1 位作者 黄继华 陈树海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1-34,2,共5页
采用Ti-Zr-Be活性钎料作为连接层,在一定工艺参数下真空钎焊Cf/SiC复合材料和304不锈钢.利用SEM,EDS,XRD和俄歇谱仪分析接头微观组织结构,利用剪切试验检测接头力学性能,分析了工艺参数对接头抗剪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复合材料附近形... 采用Ti-Zr-Be活性钎料作为连接层,在一定工艺参数下真空钎焊Cf/SiC复合材料和304不锈钢.利用SEM,EDS,XRD和俄歇谱仪分析接头微观组织结构,利用剪切试验检测接头力学性能,分析了工艺参数对接头抗剪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复合材料附近形成ZrC+Ti C+Be2C/Ti-Si反应层,连接层中主要包含Fe Zr2,锆基固溶体,Be Ti,Ti-Zr固溶体等反应产物,304不锈钢附近形成Fe Ti/αFe反应层.在连接温度为950℃,连接时间为60min时,接头室温抗剪强度最高为109.3 MPa,断裂位置为Cf/SiC复合材料与中间层连接界面靠近复合材料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增强碳化硅复合材料 304不锈钢 钎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纳米碳化硅晶须复合材料的制备 被引量:4
12
作者 周一帆 王明明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8-30,33,共4页
采用钛酸酯偶联剂(NDZ-105)对纳米β-碳化硅晶须(β-SiCw)进行表面改性处理,通过粉末共混-模压成型制备PS/SiCw纳米复合材料。探讨了SiCw用量和NDZ-105处理对复合材料力学、耐热性和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随SiCw... 采用钛酸酯偶联剂(NDZ-105)对纳米β-碳化硅晶须(β-SiCw)进行表面改性处理,通过粉末共混-模压成型制备PS/SiCw纳米复合材料。探讨了SiCw用量和NDZ-105处理对复合材料力学、耐热性和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随SiCw用量的增加而提高,当SiCw的质量分数为3%时,综合力学性能最佳;表面改性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热失重分析表明SiCw的加入使PS的耐热性提高;介电性能分析表明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随SiC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乙烯 β-碳化硅晶须 纳米复合材料 表面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料浆对熔渗工艺制备碳纤维织物增强碳化硅复合材料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焦春荣 焦健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8-84,共7页
针对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复杂结构存在的陶瓷基复合材料成型难度大的问题,以碳纤维织物为增强体,以有无添加粉体的两种树脂料浆为研究对象,开展料浆-熔渗工艺制备碳纤维织物增强碳化硅复合材料技术研究,探索两种料浆的注浆成型及熔渗工... 针对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复杂结构存在的陶瓷基复合材料成型难度大的问题,以碳纤维织物为增强体,以有无添加粉体的两种树脂料浆为研究对象,开展料浆-熔渗工艺制备碳纤维织物增强碳化硅复合材料技术研究,探索两种料浆的注浆成型及熔渗工艺适应性,并对获得的复合材料基本性能进行表征。结果显示:有无添加粉体的两种料浆的黏度适中,在注浆工艺温度下具有3~5 h以上的注浆工艺窗口,通过注浆成型工艺均可获得少孔隙、质量均匀的树脂基复合材料;无粉体和有粉体的料桨固化物在900℃炭化后,孔隙率分别为39.6%和31.3%,残炭率分别为24%和76%,平均孔径分别为0.068μm和0.069μm,能够满足熔渗工艺的要求;采用添加粉体的料浆制备的碳纤维织物增强碳化硅复合材料具有更低的气孔率(3.54%)和更高的弯曲强度(162 MPa),满足航空发动机静止部件的应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织物增强碳化硅 陶瓷基复合材料 料浆-熔渗 成型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C/SiC复合材料在室温和1300℃的拉-拉疲劳行为 被引量:16
14
作者 杜双明 乔生儒 +1 位作者 纪岗昌 韩栋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22-25,共4页
采用应力比为 0 .1,频率为 6 0 Hz的正弦波在室温和 130 0℃ ,10 - 4Pa真空中对 3D- C/Si C复合材料进行了拉 -拉疲劳试验。同时用 SEM分析了疲劳断口特征。结果表明 :若取循环基数为 10 6 ,130 0℃疲劳极限为 2 85 MPa,约为抗拉强度的 ... 采用应力比为 0 .1,频率为 6 0 Hz的正弦波在室温和 130 0℃ ,10 - 4Pa真空中对 3D- C/Si C复合材料进行了拉 -拉疲劳试验。同时用 SEM分析了疲劳断口特征。结果表明 :若取循环基数为 10 6 ,130 0℃疲劳极限为 2 85 MPa,约为抗拉强度的 94 % ;室温疲劳极限为 2 35 MPa,约为抗拉强度的 85 %。 130 0℃疲劳断口的纤维拔出长度比室温短。疲劳损伤主要起源于纤维束编织交叉部位 ,随着疲劳循环次数的增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C/SIC复合材料 高温条件 -拉疲劳 疲劳损伤 室温条件 碳纤维 碳化硅陶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柱状β-Si_3N_4晶粒与SiC晶须在层状Si_3N_4/BN复合材料中的作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昝青峰 黄勇 +2 位作者 汪长安 李淑琴 李翠伟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2-26,共5页
用 Si C晶须和长柱状β- Si3N4对 Si3N4/ BN层状材料的基体层和分隔层进行了强化。轧膜工艺对 Si C晶须和原料中存在的少量 β- Si3N4晶粒有一定的定向作用 ,而基体层中定向分布的 Si C晶须和长柱状的 β- Si3N4晶粒对基体层的强韧化作... 用 Si C晶须和长柱状β- Si3N4对 Si3N4/ BN层状材料的基体层和分隔层进行了强化。轧膜工艺对 Si C晶须和原料中存在的少量 β- Si3N4晶粒有一定的定向作用 ,而基体层中定向分布的 Si C晶须和长柱状的 β- Si3N4晶粒对基体层的强韧化作用类似于块体材料 ,其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的提高幅度都大于 5 0 % ;分隔层中β- Si3N4的定向度较差 ,但这有利于形成网状结构 ,在分隔层中起到骨架的作用 ,同时还可以增加裂纹的扩展长度 ,改善分隔层与基体层的界面结合状态。最终得到性能最佳的材料的成分为 Si3N4+2 0 wt% Si C晶须 (基体层 ) ,BN+15 vol% β- Si3N4(分隔层 ) ,其断裂功可达 482 0 J/ m2 ,抗弯强度仍可保持在 6 5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材料 分隔层 复合材料 碳化硅晶须 长柱状β-化硅 陶瓷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驱体转化-热压烧结C_f/SiC复合材料的密化机理 被引量:6
16
作者 何新波 杨辉 +1 位作者 张长瑞 周新贵 《材料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58-360,370,共4页
本文采用先驱体裂解—热压烧结方法制备出了Cf SiC复合材料 ,并重点研究了复合材料的致密化过程。结果表明 ,复合材料主要是通过液相烧结而得到致密化的。由于复合材料中聚碳硅烷 (PCS)的裂解不仅有利于烧结液相的形成 ,而且形成了大量... 本文采用先驱体裂解—热压烧结方法制备出了Cf SiC复合材料 ,并重点研究了复合材料的致密化过程。结果表明 ,复合材料主要是通过液相烧结而得到致密化的。由于复合材料中聚碳硅烷 (PCS)的裂解不仅有利于烧结液相的形成 ,而且形成了大量的纳米级SiC颗粒 ,因此 ,复合材料能够在较低烧结温度下得到较好的致密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驱体转化-热压烧结 CF/SIC复合材料 致密化 碳纤维 碳化硅陶瓷 聚碳硅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SiCw/赛璐珞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唐玉生 顾军渭 +1 位作者 李洪春 党婧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2-25,共4页
用钛酸酯偶联剂对纳米β-碳化硅晶须(β-SiCw)进行表面处理,并采用共混法制备了纳米β-SiCw/赛璐珞复合材料。探讨了纳米β-SiCw用量和钛酸酯用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β-SiCw/赛璐珞复合材料的拉伸、弯曲和冲击强... 用钛酸酯偶联剂对纳米β-碳化硅晶须(β-SiCw)进行表面处理,并采用共混法制备了纳米β-SiCw/赛璐珞复合材料。探讨了纳米β-SiCw用量和钛酸酯用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β-SiCw/赛璐珞复合材料的拉伸、弯曲和冲击强度均随纳米β-SiCw用量的增加而明显提高,在β-SiCw用量为5%时,复合材料综合性能最好;当纳米β-SiCw用量一定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钛酸酯的用量有关。分析表明,钛酸酯以化学键合的方式结合在纳米β-SiCw表面,并形成了有机包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璐珞 钛酸酯偶联剂 纳米β-碳化硅晶须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温度对SiC-MgAl_(2)O_(4)-Al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孙红刚 李红霞 +4 位作者 司瑶晨 杜一昊 赵世贤 尚心莲 夏淼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90-396,共7页
为提高煤气化炉用碳化硅-尖晶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以SiC颗粒(≤2.5 mm)、尖晶石细粉(≤90μm)、α-Al_(2)O_(3)微粉(d_(50)≈5μm)和金属Al粉(≤74μm)为主要原料,在氮气气氛中进行热处理,制备了SiC-MgAl_(2)O_(4)-Al复合材料。分析了... 为提高煤气化炉用碳化硅-尖晶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以SiC颗粒(≤2.5 mm)、尖晶石细粉(≤90μm)、α-Al_(2)O_(3)微粉(d_(50)≈5μm)和金属Al粉(≤74μm)为主要原料,在氮气气氛中进行热处理,制备了SiC-MgAl_(2)O_(4)-Al复合材料。分析了200~1600℃不同热处理温度对复合材料显微结构、物相组成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热处理温度大于1000℃时,复合材料中的Al开始逐渐反应生成Al-O-C-N晶须,可显著提升材料的力学性能。2)常温和热态抗折强度随着复合材料内Al-O-C-N晶须含量的增多和尺寸的增大而提高。通过调整热处理温度可调控材料内Al-O-C-N晶须的物相组成、含量和形貌等,从而实现对复合材料物相组成与显微结构的调控,提升材料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尖晶石复合材料 金属Al 显微结构 热态抗折强度 热处理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_f/SiC复合材料与钛合金(Ti-Zr-Cu-Ni)+W复合-扩散连接
19
作者 崔冰 黄继华 +1 位作者 蔡创 陈树海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9-52,115,共4页
采用(Ti-Zr-Cu-Ni)+W复合钎料作为连接层,在连接温度930℃,保温时间5min的工艺参数下真空钎焊Cf/SiC复合材料与钛合金.利用SEM,EDS和XRD分析接头微观组织结构,利用剪切试验测试接头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钎焊时复合钎料中的钛、锆与Cf/SiC... 采用(Ti-Zr-Cu-Ni)+W复合钎料作为连接层,在连接温度930℃,保温时间5min的工艺参数下真空钎焊Cf/SiC复合材料与钛合金.利用SEM,EDS和XRD分析接头微观组织结构,利用剪切试验测试接头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钎焊时复合钎料中的钛、锆与Cf/SiC复合材料反应,在Cf/SiC复合材料与连接层界面生成Ti3SiC2,Ti5Si3和少量TiC(ZrC)化合物的混合反应层,连接层的铜、镍与钛合金中的钛发生相互扩散,在连接层与钛合金界面形成Ti-Cu化合物过渡层.对钎焊接头进行900℃,保温60 min扩散处理后,连接层组织达到均一化,母材TC4合金侧过渡层增厚.扩散处理后接头强度为99 MPa,较钎焊接头强度65 MPa提高了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增强碳化硅复合材料 钛合金 复合-扩散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与硅之比对石墨铝硅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颜长舒 徐国富 +1 位作者 黄继武 陈军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89-191,共3页
研究了石墨与硅之比对石墨铝硅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解决了石墨颗粒直接加入铝硅熔体中的难点,并基本解决了石墨加入的均匀性问题.研究表明:石墨与硅生成一定量的SiC,对提高石墨铝硅的高温抗拉强度十分有利;石墨与铝生成A... 研究了石墨与硅之比对石墨铝硅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解决了石墨颗粒直接加入铝硅熔体中的难点,并基本解决了石墨加入的均匀性问题.研究表明:石墨与硅生成一定量的SiC,对提高石墨铝硅的高温抗拉强度十分有利;石墨与铝生成Al4C3有利于石墨在铝硅熔体中的均匀分布;生成Al4C3的量不宜过多,不能给石墨与硅生成碳化硅的比例带来影响.否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 碳化硅 复合材料 颗粒增强 石墨-铝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