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颗粒增强不锈钢基复合材料冲蚀磨损性能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高义民 张凤华 +2 位作者 邢建东 唐武 鲍崇高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727-730,共4页
在MMG - 2 0 0高温氧化 冲刷腐蚀磨损试验机上 ,考察了Al2 O3/不锈钢基、WC/不锈钢基表面复合材料在模拟湿法磷酸工况下的冲蚀磨损性能 ,并与目前在此工况中使用较好的高铬钢进行了对比 .研究结果表明 :当冲蚀角分别为 30°和 60&#... 在MMG - 2 0 0高温氧化 冲刷腐蚀磨损试验机上 ,考察了Al2 O3/不锈钢基、WC/不锈钢基表面复合材料在模拟湿法磷酸工况下的冲蚀磨损性能 ,并与目前在此工况中使用较好的高铬钢进行了对比 .研究结果表明 :当冲蚀角分别为 30°和 60°时 ,这两种复合材料的抗冲蚀磨损性能均优于高铬钢 ,而Al2 O3/不锈钢基复合材料的抗冲蚀磨损能力又优于WC/不锈钢基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中陶瓷颗粒与金属基体的界面是影响其冲蚀磨损性能的主要因素 ,改善界面的抗腐蚀特性 ,预期可进一步提高复合材料的抗磨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法磷酸 冲蚀磨损性能 颗粒增强 不锈钢基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_2O_3颗粒增强不锈钢基表面复合材料腐蚀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唐武 高义民 +1 位作者 鲍崇高 邢建东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106-108,共3页
针对湿法磷酸工况 ,设计了不锈钢基体的化学成分 ;在Al2 O3颗粒表面 ,通过化学气相沉积Ni涂层 ,解决了颗粒与基体的润湿性问题 ;采用负压铸渗工艺制备了氧化铝 不锈钢基表面复合材料 ,并研究了该复合材料在此工况下的静态耐蚀性能 ,发... 针对湿法磷酸工况 ,设计了不锈钢基体的化学成分 ;在Al2 O3颗粒表面 ,通过化学气相沉积Ni涂层 ,解决了颗粒与基体的润湿性问题 ;采用负压铸渗工艺制备了氧化铝 不锈钢基表面复合材料 ,并研究了该复合材料在此工况下的静态耐蚀性能 ,发现其耐蚀性能超过了高铬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增强 AL2O3 耐蚀性 不锈钢基表面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不锈钢基二氧化铅-碳化钨复合电极材料的研制 被引量:6
3
作者 廖登辉 陈阵 +1 位作者 郭忠诚 陆丽芳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6-202,共7页
在不锈钢基上通过复合电沉积的方式制备了二氧化铅-碳化钨(PbO2-WC)电极。考察了温度、电流、WC颗粒浓度对电极性能的影响;通过析氧曲线、Tafel曲线、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X射线衍射图谱考察了WC颗粒掺杂前后PbO2电极相关性能的变化。... 在不锈钢基上通过复合电沉积的方式制备了二氧化铅-碳化钨(PbO2-WC)电极。考察了温度、电流、WC颗粒浓度对电极性能的影响;通过析氧曲线、Tafel曲线、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X射线衍射图谱考察了WC颗粒掺杂前后PbO2电极相关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最佳工艺即温度70℃、镀液中WC颗粒浓度为40 g/L时,电流密度为0.015~0.025 A/cm2;PbO2-WC共沉积过程中PbO2发生了择优生长,WC颗粒的加入能够细化PbO2晶粒,使镀层变得致密,相对于PbO2电极,PbO2-WC复合电极的耐腐蚀性上升,析氧过电位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锈钢基 改性电极 电化学性能 二氧化铅-碳化钨复合镀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镀条件对不锈钢基Ni-HAP复合生物材料中HAP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白晓军 刘海蓉 陈宗璋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9期5-7,共3页
研究了电镀液中羟基磷灰石(HAP)粒子表面的荷电状况,讨论了电镀工艺条件对生物活性物HAP在镀层中含量的影响,并确定了复合电镀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制得性能优良的不锈钢基Ni-HAP复合生物材料提供了可靠依据。
关键词 电镀 工艺 Ni-HAP 复合生物材料 HAP 不锈钢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不锈钢基覆铜板的开发
5
作者 蔡旭峰 林晨 吴鹏 《印制电路信息》 2022年第7期15-18,共4页
通过对不锈钢基板的产品结构、工艺路线,以及可靠性能等研究,开发出高可靠性的静电式耳机电源用不锈钢基覆铜板和适于批量生产的加工制造技术,提升我司的市场竞争力,促进金属基覆铜板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 静电式耳机 不锈钢基 导热树脂 覆铜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米α-Al_(2)O_(3)改性丙烯酸树脂-有机硅烷复合钝化对不锈钢硬度及耐蚀性的影响
6
作者 伏建康 马常帅 +3 位作者 冉长荣 王运厚 郭太雄 张千峰 《材料保护》 CAS CSCD 2024年第5期76-82,共7页
通过微纳米α-Al_(2)O_(3)改性丙烯酸树脂-有机硅烷复合而成的无铬钝化液作用于不锈钢基板表面,探究其在不锈钢表面形成的微纳米α-Al_(2)O_(3)钝化膜对不锈钢表层性能的影响。通过表面硬度测试、扫描电镜测试,分析基板表面特征。同时,... 通过微纳米α-Al_(2)O_(3)改性丙烯酸树脂-有机硅烷复合而成的无铬钝化液作用于不锈钢基板表面,探究其在不锈钢表面形成的微纳米α-Al_(2)O_(3)钝化膜对不锈钢表层性能的影响。通过表面硬度测试、扫描电镜测试,分析基板表面特征。同时,通过涂层附着力测试和电化学测试,探究涂层的粘结强度和基板的耐蚀性能。结果表明,经微纳米α-Al_(2)O_(3)改性的无铬钝化液使不锈钢板材的耐蚀性显著提升,同时对其表面硬度的提升效果达到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α-Al_(2)O_(3) 无铬钝化 改性丙烯酸树脂-有机硅烷 不锈钢基 硬度 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基二氧化锰电极的制备 被引量:4
7
作者 陈阵 陆丽芳 +4 位作者 杜重麟 司云森 余强 廖登辉 王琼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3-27,共5页
采用电沉积法制备铝基MnO2电极,通过Tafel曲线、阳极极化曲线考察了镀液组成、施镀时间、施镀温度、电流密度对电极催化活性和耐蚀性的影响。考察了温度对镀层形貌的影响,最优条件下制备的MnO2电极分别在120℃、250℃、320℃和400℃条... 采用电沉积法制备铝基MnO2电极,通过Tafel曲线、阳极极化曲线考察了镀液组成、施镀时间、施镀温度、电流密度对电极催化活性和耐蚀性的影响。考察了温度对镀层形貌的影响,最优条件下制备的MnO2电极分别在120℃、250℃、320℃和400℃条件下焙烧4h,结果表明,在120℃和250℃焙烧所得MnO2的结晶程度比不焙烧时增大了20%,而320℃和400℃焙烧所得MnO2的结晶程度比不焙烧时略有增加;物相和晶型都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因此得出制备铝基MnO2电极的最佳镀液组成和工艺条件为:MnSO4.H2O 150g/L,H2SO450g/L,温度80℃,电流密度3mA/cm2,施镀时间75min,120℃焙烧4h。所得电极催化活性较好,耐蚀性较强。经XRD表征主要晶型为γ-MnO2,SEM表征为球状堆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沉积 不锈钢基二氧化锰 塔菲尔 析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碱溶液中水热法制备柔性TiO_2纳米须薄膜的生长机制及表征 被引量:1
8
作者 邓杰 陶杰 +1 位作者 吴涛 陶海军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58-866,共9页
以柔性不锈钢基底上经磁控溅射沉积的钛膜为钛源,在1mol·L-1的低浓度NaOH溶液中水热法制备了朝基底上方取向生长的大长径比柔性TiO2纳米须薄膜,考察了钛膜沉积条件对纳米须薄膜的影响,系统研究了水热反应条件对薄膜生长过程的影响... 以柔性不锈钢基底上经磁控溅射沉积的钛膜为钛源,在1mol·L-1的低浓度NaOH溶液中水热法制备了朝基底上方取向生长的大长径比柔性TiO2纳米须薄膜,考察了钛膜沉积条件对纳米须薄膜的影响,系统研究了水热反应条件对薄膜生长过程的影响及TiO2纳米须薄膜的形成机制.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X射线能谱仪(EDS)、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X射线衍射仪(XRD)等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与室温沉积的钛膜相比,600°C下沉积的钛膜水热后得到的纳米线薄膜与基底的附着力更好.所得TiO2纳米须为单晶锐钛矿,经由Na2Ti2O4(OH)2、H2Ti2O5·H2O转变而来.纳米须形成于水热阶段,平行于Na2Ti2O4(OH)2的(100)晶面择优取向生长,纳米须经历了纳米片→纳米线束→纳米线的裂解生长过程.朝基底上方取向生长的纳米须薄膜的形成是低浓度NaOH溶液与较高水热温度(220°C)协同作用的结果.进一步在Na2SO4溶液中研究了薄膜电极的光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TiO2纳米须薄膜的光电性能明显优于零维纳米颗粒薄膜和二维纳米片薄膜,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 纳米须 薄膜 水热合成 柔性不锈钢基 光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tigue Analysis of Steel Catenary Risers Based on a Plasticity Model 被引量:1
9
作者 Yongqiang Dong Liping Sun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CSCD 2015年第1期76-82,共7页
The most critical issue in the steel catenary riser design is to evaluate the fatigue damage in the touchdown zone accurately. Appropriate modeling of the riser-soil resistance in the touchdown zone can lead to signif... The most critical issue in the steel catenary riser design is to evaluate the fatigue damage in the touchdown zone accurately. Appropriate modeling of the riser-soil resistance in the touchdown zone can lead to significant cost reduction by optimizing design. This paper presents a plasticity model that can be applied to numerically simulate riser-soil interaction and evaluate dynamic responses and the fatigue damage of a steel catenary riser in the touchdown zone. Utilizing the model, numerous riser-soil elements are attached to the steel catenary riser finite elements, in which each simulates local foundation restraint along the riser touchdown zone. The riser-soil interaction plasticity model accounts for the behavior within an allowable combined loading surface. The model will be represented in this paper, allowing simple numerical implementation. More importantly, it can be incorporated within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of a steel catenary riser with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model is interpreted theoretically and the results are shown through application to an offshore 8.625 steel catenary riser example. The fatigue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liner elastic riser-soil model are also shown. According to the comparison results of the two models, the fatigue life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plasticity framework are reasonable and the horizontal effects of the riser-soil interaction can be inclu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el catenary riser fatigue analysis riser-soil interaction plasticity model finite element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