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不透水表面模型的北京辖区水环境效应分析及控制目标 被引量:2
1
作者 陈韬 韩朦紫 张本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304-309,共6页
中国城市中建筑用地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不断增多,不透水表面扩张的面积和速度逐年增加,造成了水土资源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基于不透水表面模型对北京市8个辖区不透水表面的水环境效应及控制目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各时期各辖区不透... 中国城市中建筑用地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不断增多,不透水表面扩张的面积和速度逐年增加,造成了水土资源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基于不透水表面模型对北京市8个辖区不透水表面的水环境效应及控制目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各时期各辖区不透水面积在不断升高;利用不透水表面模型分析,说明不透水表面的扩张是造成北运河流域水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为避免流域水质进一步恶化,基于8个辖区不透水表面的现状基数提出将流域不透水面积率控制在25%的目标值;并确定了各辖区不透水面积率的控制目标。建议至少需将42%的非屋顶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转化为绿地、裸土或透水铺装,才能达到25%的流域不透水面积控制目标值。据此认为,合理规划和控制不透水表面应成为北京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透水表面 不透水表面模型 北运河 低影响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不透水表面扩张对PM_(2.5)污染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王桂林 杨昆 杨扬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470-2481,共12页
基于2000年、2003年、2006年、2009年、2014年的遥感影像提取不透水表面数据以及相应年份的PM_(2.5)质量浓度估算值.以不透水表面覆盖率(ISC)为城市化指标来分析城市化对PM_(2.5)质量浓度的影响,分别从城市、县区尺度探讨城市扩张对PM_(... 基于2000年、2003年、2006年、2009年、2014年的遥感影像提取不透水表面数据以及相应年份的PM_(2.5)质量浓度估算值.以不透水表面覆盖率(ISC)为城市化指标来分析城市化对PM_(2.5)质量浓度的影响,分别从城市、县区尺度探讨城市扩张对PM_(2.5)污染时空分布及演变的影响机制,定量研究二者相互关系;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其ISC从2000年的0.7%增长到2014年的1.5%,而PM_(2.5)浓度从45.7μg/m^3飙升到77.3μg/m^3.根据2000与2014年的PM_(2.5)浓度差值,把京津冀地区划分为轻度(0~9.9μg/m^3)、中度(10~29.9μg/m^3)、重度(30~49.9μg/m^3)、严重(50~77μg/m^3)污染区域,相应的不透水表面增长率分别为43.3%、110.5%、165.5%和208.3%.严重污染区域位于北京-廊坊-天津-唐山(沿高速公路G1)和北京-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沿高速公路G4),伴随着较高的不透水面增长率(208.3%).同时,在2000~2014年期间,京津冀地区ISC空间分布与PM_(2.5)污染空间分布高度一致,以太行山和燕山山脉为界的东南地区的不透水表面增长率为160.0%,显著高于西北地区的增长率50%,同时东南地区的PM_(2.5)浓度增长值45.5μg/m^3也显著高于西北地区的17.0μg/m^3.此外,把京津冀地区174个乡镇按照其ISC划分为5个级别:松散型(0~4.9%)、轻度紧凑型(5%~9.9%)、紧凑型(10%~14.9%)、密集型(15%~24.9%)、高度密集型(>25%),乡镇数量分别为42、35、52、34、11,对应的PM_(2.5)浓度均值分别为(42.7±10.5)、(79.9±11.9)、(95.6±15.4)、(99.1±10.8)、(115.3±9.2)μg/m^3.其中松散型乡镇的空气质量较好,而严重雾霾笼罩在高度密集型的乡镇中.结果表明当乡镇ISC为5%和25%时,对区域PM_(2.5)质量浓度带来剧烈的增长.当ISC>5%时,PM_(2.5)浓度发生了激烈增长,其比<5%的乡镇高了87.2%.当ISC>25%时,其PM_(2.5)浓度飙升到(115.3±9.2)μg/m^3,大约是<5%乡镇的3倍.结论表明,在城市化进程中,不透水表面扩张对PM_(2.5)污染的加剧带来严重影响,不透水表面扩张应该成为城市空气污染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透水表面 PM2.5污染 城市扩张 京津冀城市群 城市环境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化过程中滇池流域不透水表面扩张特征及其水环境效应 被引量:8
3
作者 罗毅 赵艺淞 +4 位作者 杨昆 喻瑧钰 商春雪 潘梅娥 陈可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24-232,共9页
以云南省昆明市滇池流域为研究区,揭示了滇池流域近30 a来高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不透水表面扩张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距离衰减函数和重力学模型分析了不透水表面扩张背景下的水环境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滇池流域不透水表面呈现出沿着滇池... 以云南省昆明市滇池流域为研究区,揭示了滇池流域近30 a来高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不透水表面扩张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距离衰减函数和重力学模型分析了不透水表面扩张背景下的水环境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滇池流域不透水表面呈现出沿着滇池全面扩张的趋势,高强度城区由2001年的1个变为2017年的4个,自然地表面积向不透水表面面积转移了35%,高强度城区面积比例由0.06%增加到了12.05%;近30 a来流域不透水表面增长速率超过了21 km2/a,在2004至2017期间,其增长速率达到了38 km2/a;不透水表面空间影响力与湖泊水质呈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叶绿素a(chlorophyll a,Chl.a)、总磷(total phosphorus,TP)、高锰酸盐指数(permanganate index,PI)、酸碱度(potential of hydrogen,p H)、透明度(transparency,Trans)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各水质参数呈现周期性变化,同时不透水表面扩张对水质参数的影响是显著的,表明滇池流域高速城镇化是导致滇池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频繁爆发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 富营养化 城镇化 距离衰减函数 重力学模型 不透水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流域不透水表面扩张监测与时空过程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杨昆 陈俊屹 +2 位作者 罗毅 喻臻钰 邓琼飞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717-2727,共11页
人类活动是影响和改变自然和人文环境最主要的因素,而不透水表面是反映人类活动频度与强度重要指标。近30年来,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不透水表面快速扩张,同时伴随着一系列流域水环境问题产生。掌握不透水表面变化的时空过程是改善流域... 人类活动是影响和改变自然和人文环境最主要的因素,而不透水表面是反映人类活动频度与强度重要指标。近30年来,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不透水表面快速扩张,同时伴随着一系列流域水环境问题产生。掌握不透水表面变化的时空过程是改善流域水环境、控制水污染的基础。为此,以滇池流域近25年来的TM影像与OLI影像为数据基础,将改进的NDBI算法及线性光谱混合分析法相结合,得到了滇池流域近25年来不透水表面的空间范围、空间分布、不透水表面指数、不透水表面覆盖度等指标。实验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算法效果较好,0.2 m空间分辨率的航拍影像精度检验结果表明,提取精度达到85.27%;滇池流域不透水表面覆盖率达19.44%,部分子流域不透水表面覆盖率超过40%,其对流域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有直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透水表面 滇池流域 改进的NDBI方法 线性光谱混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流域不透水表面动态模拟及其非点源污染风险评价 被引量:6
5
作者 许泉立 王庆 +3 位作者 洪亮 杨昆 彭双云 张韶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86-192,共7页
利用混合模型综合模拟不透水表面的时空演化规律及其水环境效应是定量探索湖滨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有效途径。以滇池流域为研究区域,借助遥感与GIS技术探索2000—2016年城市化过程中不透水表面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扩张规律,并采用分... 利用混合模型综合模拟不透水表面的时空演化规律及其水环境效应是定量探索湖滨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有效途径。以滇池流域为研究区域,借助遥感与GIS技术探索2000—2016年城市化过程中不透水表面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扩张规律,并采用分区元胞自动机模型对2021年和2031年不透水表面的分布进行模拟与预测。进而在子流域和水文响应单元的尺度上计算2000—2031年不透水表面的覆盖率(ISC),对滇池流域历史和未来的水环境城市非点源污染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滇池流域不透水表面的扩张具有以滇池湖体为中心向外辐射的显著特征,不透水表面面积增加了286.28 km 2,增长速率为17.9 km 2/年。2006—2009年增长最快为38.8 km 2/年,其覆盖率从2000年的10.16%增加到2016年的20.64%;(2)相比较不分区元胞自动机模型,分区元胞自动机模型在模拟用地变化时的精度有显著提升(Kappa系数提高超过16%,总体精度提高超过26%),可以借以模拟未来不透水表面的扩张情景;(3)子流域和水文响应单元两种尺度下的不透水表面覆盖率都逐年升高,城市非点源污染风险也逐年增大,若不加以重视,风险将会进一步增加。研究结果可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协调城镇建设与水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流域 不透水表面 分区元胞自动机 水文响应单元 非点源污染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市不透水表面扩张与PM_(2.5)质量浓度变化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杨昆 王桂林 +1 位作者 杨扬 罗毅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99-509,共11页
为分析城市化进程导致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采用不透水表面覆盖率(impervious surface coverage,ISC)作为宏观地理指标表征昆明市城市化水平,以ρ(PM_(2.5))反映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大气环境问题,基于不同空间尺度和空间数理统计研究了ISC与... 为分析城市化进程导致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采用不透水表面覆盖率(impervious surface coverage,ISC)作为宏观地理指标表征昆明市城市化水平,以ρ(PM_(2.5))反映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大气环境问题,基于不同空间尺度和空间数理统计研究了ISC与ρ(PM_(2.5))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2000—2015年,昆明ISC从9.36%增至16.37%,ρ(PM_(2.5))年均值从17.12μg/m^3增至28.63μg/m^3,并且二者空间分布总体一致.从乡镇尺度分析,乡镇ρ(PM_(2.5))和ISC具有显著空间自相关性,二者2015年Moran's I指数分别为0.58和0.29(P<0.001),具有显著正相关性(R^2=0.803,P<0.001).当乡镇ISC>5%时,有58.14%(25/43)的乡镇已污染[ρ(PM_(2.5))>25μg/m^3];当乡镇ISC>10%时,有71.43%(25/35)的乡镇已污染;当乡镇ISC>25%时,有100%(26/26)的乡镇处于污染状态;但当乡镇ISC<5%时,所有乡镇的ρ(PM_(2.5))都低于25μg/m^3.从站点尺度分析,所有站点旱季比雨季污染严重;主城区站点(ISC高)比城郊区站点(ISC低)污染严重,其中前者季节变化为冬天>春天>秋天>夏天,后者为春天>冬天>夏天>秋天;站点缓冲区ISC与ρ(PM_(2.5))的相关性显著(R^2=0.893,P<0.001).研究显示,未来中国新型城市化建设中应当考虑城市不透水表面比例和空间分布,保证新型城市拥有足够的绿色空间,建设生态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透水表面覆盖率 PM2.5污染 城市化 环境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陆地卫星TM/ETM+改进的温湿指数及其对不透水表面的响应 被引量:7
7
作者 李仕峰 钱乐祥 王瑾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2-115,共4页
该文基于Landsat TM/ETM+影像,获取大尺度区域的温湿指数,并评估温湿指数对不透水表面的响应。利用地表温度代替气温、归一化水汽指数代替相对湿度,对传统的温湿指数计算公式进行改进,并计算了珠江三角洲核心区域的温湿指数。运用空间... 该文基于Landsat TM/ETM+影像,获取大尺度区域的温湿指数,并评估温湿指数对不透水表面的响应。利用地表温度代替气温、归一化水汽指数代替相对湿度,对传统的温湿指数计算公式进行改进,并计算了珠江三角洲核心区域的温湿指数。运用空间剖面和归一化方法,分析了温湿指数的时空演变,发现城市范围内的温湿指数要比郊区的高,初夏和秋季的温湿指数城乡间波动要比初冬的大,且温湿指数呈逐年升高趋势。进一步分析温湿指数与归一化裸露指数的关系,发现二者存在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1、0.45和0.35,显著性水平为0.01)。表明不透水表面的增加导致温湿指数升高,从而加剧了夏秋季城区范围内人们对热的不舒适感,提高了冬季人们对热的舒适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卫星TM ETM+ 温湿指数 改进 不透水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的流域不透水表面扩张特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桂林 王保云 +3 位作者 杨昆 刘涛 杨玉莲 苏飞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4期111-116,共6页
[目的]揭示驱动盘龙江流域不透水表面扩张的影响因子,以及影响因子各属性值对不透水表面扩张的影响程度,并在分析驱动机制的基础上,模拟预测盘龙江流域的扩张趋势,为流域生态建设合理规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Dempster—Shafer(D—S)证... [目的]揭示驱动盘龙江流域不透水表面扩张的影响因子,以及影响因子各属性值对不透水表面扩张的影响程度,并在分析驱动机制的基础上,模拟预测盘龙江流域的扩张趋势,为流域生态建设合理规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Dempster—Shafer(D—S)证据理论来描述和融合多种空间数据,在已有的不透水表面(impervious surfaces,IS)信息与多种空间数据的量关系的基础上,采用数据驱动方法分配基本概率函数(basic probability assignment,BPA)。经过定义多种空间数据的BPA函数,然后采用D—S证据理论的融合规则融合多个BPA函数以获取研究区域IS的信任函数、不信任函数、不确定函数、似真函数。[结果]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距水系距离,人口密度,GDP,IS邻域单元数,坡度,高程驱动因子对盘龙江流域不透水表面的扩张影响比较大,而坡向对不透水表面扩张的影响程度变化不明显。不透水表面扩张模拟的精度达到78.04%。[结论]采用D—S证据理论方法来描述空间数据和融合多种空间数据具有比传统逻辑回归模型更好的分析和预测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证据理论 不透水表面 GIS 盘龙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市不透水表面扩展对径流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9
作者 刘珍环 曾祥坤 《水资源保护》 CAS 2013年第3期44-50,共7页
以深圳市为研究区,综合遥感技术和L-THIA模型,改进模拟所需的地表覆被参数,模拟不透水表面扩展对城区径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圳市不透水表面百分比在15 a间扩展非常快,从1990年的26.5%扩展至2005年的49.3%,扩大了1.9倍;导致2005年日... 以深圳市为研究区,综合遥感技术和L-THIA模型,改进模拟所需的地表覆被参数,模拟不透水表面扩展对城区径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圳市不透水表面百分比在15 a间扩展非常快,从1990年的26.5%扩展至2005年的49.3%,扩大了1.9倍;导致2005年日径流量比1990年在小雨情景时增长了136.2%,中雨时增长了83.7%,大雨时增长了59.5%,暴雨时增长了40.8%;导致2005年比起1990年,丰水年的年径流量增加了43.35%,枯水年的年径流量增加了54.85%。小雨情景中受不透水表面扩展的影响大于暴雨情景,枯水年受不透水表面扩展的影响大于丰水年。从空间分布上看,径流深大的地区不透水程度高,径流深值较大区域为城市核心区,需要注意防洪和排涝。应用L-THIA模型模拟快速城市化、无水文监测资料地区的不透水表面扩展导致的径流量变化,可取得良好效果,模拟结果可为城市洪涝灾害规划等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透水表面 SCS降雨曲线 径流量模拟 深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不透水表面的梯度格局、演变驱动与景观优化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宇哲 谷晨焯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8-175,共8页
不透水表面扩张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过程、功能、服务有显著影响,研究其演变规律对城市发展有重要意义。以南京市为研究区,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空间梯度分析与景观格局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沿城市中心向外设置等距辐射状梯度带... 不透水表面扩张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过程、功能、服务有显著影响,研究其演变规律对城市发展有重要意义。以南京市为研究区,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空间梯度分析与景观格局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沿城市中心向外设置等距辐射状梯度带,分析不透水表面时空分布和梯度变化特征,同时建立沿江、跨江样带,研究不透水表面扩张规模与方向演变背后的驱动机制,最终为南京市景观格局优化提供政策依据。结果表明:(1)不透水表面景观优势度沿梯度带逐渐降低,城市中心不透水表面高度集聚,外围城区是扩张的重点区域,耕地、林地、水域等景观面积缩减严重,景观格局变化剧烈,城郊区域保持低速稳定扩张。(2)地形地貌与河流水系显著影响不透水表面扩张方向,政策规划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影响不透水表面扩张规模。(3)南京市应从改善城市生活空间、转变城市发展模式、控制城市扩张规模3个方面对城市景观格局进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透水表面扩张 南京市 梯度分析 驱动机制 景观格局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2006—2015年不透水表面时空扩张差异机制
11
作者 徐瑞 何光熊 +3 位作者 李婕 史亮涛 方海东 史正涛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8-477,共10页
利用能完整获取的2006—2015年《云南统计年鉴》和清华大学的GAIA数据分析了全省不透水表面时空扩张特征,采用地理探测器探讨了影响不透水表面扩张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在空间上,全省16个地州市不透水表面虽然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扩张... 利用能完整获取的2006—2015年《云南统计年鉴》和清华大学的GAIA数据分析了全省不透水表面时空扩张特征,采用地理探测器探讨了影响不透水表面扩张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在空间上,全省16个地州市不透水表面虽然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扩张,但是存在地域差异、扩张不均衡等问题,其中昆明市、曲靖市、红河州和玉溪市扩张较强烈;2)在时间上,全省不透水表面呈现持续加速扩张状态;3)影响全省不透水表面扩张的主要因子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公路里程,且不同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不透水表面的扩张均有增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透水表面 时空特征 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子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OI与不透水表面指数的城市建成区提取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扬 郑凤娇 +3 位作者 刘艳芳 刘莹 胡慧萍 徐鹏飞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06-514,共9页
准确识别城市建成区边界,对科学实施城市规划和建设、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城市建成区概念出发,综合考虑建成区连片和公共设施配置,提出一种基于POI核密度与不透水表面指数的建成区边界提取方法。该方法以不透水表面指数... 准确识别城市建成区边界,对科学实施城市规划和建设、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城市建成区概念出发,综合考虑建成区连片和公共设施配置,提出一种基于POI核密度与不透水表面指数的建成区边界提取方法。该方法以不透水表面指数和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POI核密度为主要数据源,通过构建城市建成区综合指数(POI&ISA指数)和最佳阈值选取等步骤可实现较为准确的城市建成区提取。以武汉都市发展区为例,将该方法与基于POI方法的建成区提取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基于POI&ISA指数的方法提取精度较高。该方法可弥补单一POI数据源在城市尺度建成区提取中的不足,且通过对POI数据类型初选和带宽的适当选取提高对公共设施配置的表征能力,在局部地区可获得更好的建成区提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成区提取 POI 不透水表面指数 POI&ISA指数 武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透水表面坡度对溶解态污染物传输过程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肖洋 王磊 +1 位作者 张涛涛 冯雯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4-79,共6页
溶解态污染物是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揭示其在降雨径流阶段的传输过程对于城市污水治理具有重要意义。采用人工模拟降雨实验研究了不透水表面不同坡度(0.5°、1°、2°、3°、4°、5°)情况下... 溶解态污染物是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揭示其在降雨径流阶段的传输过程对于城市污水治理具有重要意义。采用人工模拟降雨实验研究了不透水表面不同坡度(0.5°、1°、2°、3°、4°、5°)情况下降雨径流及溶解态污染物传输过程。结果表明:坡度越大,坡面产汇流时间越短,径流量越快达到稳定;污染物浓度随降雨径流深度增加呈逐渐减小趋势,坡度越大,初始浓度越高,衰减越快;污染物传输速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坡度越大,污染物传输速率峰值越大,峰值出现在径流深度为0.3~0.5mm之间;溶解态污染物传输过程符合指数冲刷模型,随着坡度的增大,冲刷系数k先线性增加,坡度大于3°基本保持稳定。相对于颗粒态污染物,溶解态污染物冲刷系数大,易被冲刷,冲刷集中发生在径流初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透水表面 降雨径流 污染物传输 溶解态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2017年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洱海流域不透水表面时空格局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宋林林 袁磊 郭超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336-343,共8页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以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工业和人口的大规模聚集造成了不透水表面的快速扩张,这对城市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作为城市化水平的关键指示因子,不透水表面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城市生态环境评估中。为了...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以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工业和人口的大规模聚集造成了不透水表面的快速扩张,这对城市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作为城市化水平的关键指示因子,不透水表面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城市生态环境评估中。为了定量的分析洱海流域不透水表面拓展的时空动态特征规律,以大理市所在的洱海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2005~2017年的大理市Landsat 5、Landsat 8遥感影像,提取基于改进的归一化水体指数(modified 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MNDWI)和归一化差值不透水表面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impermeable surface index,NDISI)对洱海流域的城市、道路进行空间分析并提取出不透水表面信息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7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洱海流域的植被覆盖率和水体等自然地物覆盖率处于下降状态,而不透水覆盖率从11.6%上升到19.8%,呈现快速持续上升趋势。由洱海水质和其流域内不透水覆盖率线性拟合结果可以得到两者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可以预见洱海水质未来发展中随着不透水覆盖率的增长而下降。因此,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应该注重对洱海的综合治理,不能任水质自行调节。本研究结果为洱海流域内城市规划管理和流域水环境治理提供参考信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透水表面指数 遥感影像 特征提取 快速城市化 归一化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智能体与元胞自动机的滇池流域不透水表面扩张模拟
15
作者 苏飞 杨昆 +2 位作者 许泉立 王桂林 刘涛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15期3763-3768,共6页
本文所建立模型分ANN-CA层与多智能体层,其中ANN-CA层运用神经网络代替元胞自动机原本复杂的转换规则,模拟自然环境对不透水表面变化的影响;多智能体层通过构建政府、居民、农民等3种智能体模拟人类对不透水表面的影响。利用Repast模拟... 本文所建立模型分ANN-CA层与多智能体层,其中ANN-CA层运用神经网络代替元胞自动机原本复杂的转换规则,模拟自然环境对不透水表面变化的影响;多智能体层通过构建政府、居民、农民等3种智能体模拟人类对不透水表面的影响。利用Repast模拟平台构建扩张模型,预测其未来扩张趋势,并验证其精度,点对点精度为71.71%,Kappa系数达到80%以上。结果表明,滇池流域不透水表面2002-2014年间发展速度较快,而在未来不透水表面增速会趋于平缓,且持续扩张,并且将围绕滇池流域形成环滇池流域不透水表面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流域 智能体模型 元胞自动机 地理信息系统 不透水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TM+/TM数据的滇池流域不透水面变化与城市热岛效应关系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宋毅 杨昆 +2 位作者 赵旭东 朱彦辉 潘梅娥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9-54,共6页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促使不透水表面迅速增加,不透水表面的变化对城市气候的变化有着巨大影响,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城市热岛效应的出现。利用两个时相的Landsat ETM+/TM遥感影像数据,在RS和GIS技术支撑下,研究了滇池流域范围内不透水面和...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促使不透水表面迅速增加,不透水表面的变化对城市气候的变化有着巨大影响,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城市热岛效应的出现。利用两个时相的Landsat ETM+/TM遥感影像数据,在RS和GIS技术支撑下,研究了滇池流域范围内不透水面和城市热岛的空间分布格局;并探讨了不透水面变化与城市热岛效应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不透水面的存在导致了局部地区温度的明显升高,通过提取数据的对比发现城市热岛的空间分布和变化与不透水面的分布和变化存在着明显的一致性,而植被覆盖茂盛区域和水体则形成了城市中的"冷岛"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TM+ TM 不透水表面 热岛效应 滇池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景观组分影响水质退化的阈值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刘珍环 李正国 +1 位作者 杨鹏 王仰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86-594,共9页
运用景观格局与水质监测方法评价城市景观变化对河流水质的影响,是当前景观格局-效应研究的热点问题。为实现城市发展目标与水环境保护目标的统一,需要科学判断城市景观变化对水质的影响程度与范围,特别是以城市不透水表面为代表的景观... 运用景观格局与水质监测方法评价城市景观变化对河流水质的影响,是当前景观格局-效应研究的热点问题。为实现城市发展目标与水环境保护目标的统一,需要科学判断城市景观变化对水质的影响程度与范围,特别是以城市不透水表面为代表的景观组分变化,是目前水质退化研究中的核心对象,而对水质退化的景观阈值研究目前尚存争论。基于截面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构建阈值判定方法,选择深圳市为案例研究区,研究快速城市化地区的河流水质退化的景观阈值水平。结果表明,在深圳市,河流缓冲区宽度为100—200 m时,景观变化对水质显著性影响最高(P<0.001)。缓冲区内,景观变化与耗氧、营养盐等类指标呈指数关系,具有显著性,是这类指标变化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同时,景观变化与有毒物质及重金属等类指标呈指数关系,具有显著性,但并非这类指标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影响水质退化的不透水表面比例阈值水平介于38.2%—50%之间,最小阈值水平为38.2%,即当流域缓冲区内不透水表面百分比超过38.2%时,河流水质显著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透水表面百分比 水质 景观阈值 城市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9~2015年海口城市热环境与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及其相互关系 被引量:51
18
作者 雷金睿 陈宗铸 +4 位作者 吴庭天 李苑菱 陈小花 杨琦 何荣晓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734-1743,共10页
利用1989,1999,2007和2015年的4期Landsat5TM/8OLI-TIRS遥感数据,综合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景观生态学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海口城市热环境与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关系.结果显示,1989~2015年间,海口城市陆地表面温度(LST)总... 利用1989,1999,2007和2015年的4期Landsat5TM/8OLI-TIRS遥感数据,综合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景观生态学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海口城市热环境与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关系.结果显示,1989~2015年间,海口城市陆地表面温度(LST)总体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城市热岛面积逐步扩大,空间质心向西南方向转移,且在2007年以后转移速率明显加快;冷岛质心则向东部生态核心区转移.城市LST较高的区域往往与不透水表面分布一致,较低的LST与绿地或水体分布一致.4期绿地的平均LST比不透水表面低4.17℃,其中2015年绿地景观类型百分比(PLAND)每增加10%导致LST下降0.57℃;不透水表面每增加10%,LST则上升0.78℃.不同时期绿地和不透水表面的平均LST与PLAND、最大斑块指数(LPI)、聚集度指数(AI)均表现为一致的极显著相关关系,且相关性逐年增强,其中绿地为负相关,不透水表面为正相关;景观斑块的大小和聚集程度对城市LST有较大影响.研究结果可以拓展对城市热环境与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关系的认识,为城市规划和决策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 陆地表面温度 景观格局 土地覆盖 不透水表面 绿地 海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城市遥感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被引量:11
19
作者 张飞 邵媛 +1 位作者 黄晖 朱帕尔·巴合提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255-3276,共22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遥感研究已成为地理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领域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城市化使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得城市原有的生态环境状况发生改变,从而引起了一系列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城市遥感是一门多学...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遥感研究已成为地理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领域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城市化使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得城市原有的生态环境状况发生改变,从而引起了一系列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城市遥感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近年来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研究成果。对近年来城市遥感研究涉及的城市地表温度、边界扩张、不透水表面、景观格局以及生态安全5个方面的理论、研究方法、应用动态以及发展方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总结与探讨。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数据源从单个遥感数据研究走向多源遥感数据融合发展,多源遥感数据尤其是结合高分辨率数据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城市研究的各个领域中;(2)城市遥感的研究目标不断扩展、深化和聚焦;(3)城市遥感研究已开始从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拓展;(4)城市遥感涉及的研究对象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深入解读城市遥感研究理论意义和潜在挑战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研究对本文所涉及的主题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为城市典型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今后应按照城市形态与构成、城市关键要素、生态环境响应、生态环境评价以及城市扩展与环境预测的体系结构进行综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表温度 城市扩张 城市不透水表面 城市景观格局 城市生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海口市景观格局梯度分析 被引量:19
20
作者 雷金睿 陈宗铸 +1 位作者 杨琦 陈小花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05-210,共6页
以海口市为研究样区,基于RS和GIS技术,采用景观格局和缓冲区梯度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海口市景观格局空间分布和梯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市以乔木林和农地景观为主,从主城区向外,沿着缓冲区梯度带,其景观面积比例和边缘密度均呈现... 以海口市为研究样区,基于RS和GIS技术,采用景观格局和缓冲区梯度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海口市景观格局空间分布和梯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市以乔木林和农地景观为主,从主城区向外,沿着缓冲区梯度带,其景观面积比例和边缘密度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不透水表面和草地景观格局则表现出相反的状态,且都在第3区以后趋于稳定。在城市外缘5~15km的城乡融合区域是城市地表覆被变化最为激烈的地带,呈现斑块形状多样、复杂、破碎的分布格局,景观多样性很高。研究认为,城市化和人为干扰是影响景观格局空间梯度分布差异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景观格局 梯度分析 缓冲区 不透水表面 海口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